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改革实践分析——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浙江论文,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工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565(2010)04-053-04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其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功能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由于多数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层次少,因此普遍存在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出现系统性偏差的矛盾,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各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力图从课程模式角度找出提高高职培养质量的对策。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2007年开始启动项目课程改革工作,历经宣传发动、教育培训、项目课程设计、项目课程实践实施等多个环节和阶段,目前学院试点的8个专业均已展开了项目课程教学实践。学院项目课程改革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师的技能,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由于这是学院对项目课程改革的初次探索,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1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1.1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概念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定义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徐国庆,2006)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工作任务包括典型产品、设备设计,具体的产品制造或服务过程等,项目课程突出强调项目课程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项目来组织课程内容,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而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1.2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内涵和特征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强调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以取得完成某项目的工作过程、能力要求、完成标准等相关内容,并根据分析所得数据来建构项目课程。其中强调的是利用工作项目为基本单位来设置课程。当然,项目课程开发并不是要将职业教育领域所有的课程门类与内容都依据工作项目的结构进行重组,而只是要求将项目课程用于适宜使用的课程门类中。
根据项目课程开发理论学者的研究,项目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服务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逻辑编排学习项目,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徐国庆,2006)。
2 项目课程改革与实施概况
2.1 项目课程开发概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开始就对全校教师、管理人员进行课程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专门聘请了多位国内知名的课程专家来校做课程改革类报告10余次。同时与华东师范大学合办了三期职教课程班,其中开班2期,培训一线教师的管理人员100余人,并派送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国外先进课程理念与建设经验。注重从各个渠道学习和宣传课程改革,为紧随其后的实际项目课程开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及物质准备。
学院的项目课程改革于2007年12月正式启动,在华东师范大学职教研究所的指导下进行了合作开发,对市场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环境艺术、投资与理财、国际商务(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8个专业进行了针对性的项目课程开发工作研究和实践。经过近2年的精心准备,该8个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已经和职教专家、企业共同完成了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项目设计方案,项目教材设计等前期基础性任务,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推进这8个专业项目课程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制定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是制度保障。学院历来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制度建设工作,出台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成立学校项目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市场营销等9个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课程建设与改革文件。
二是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项目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做好项目课程开发的统筹、协调工作。项目课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政策与决定。而各二级学院成立项目课程开发小组,由各学院负责人任组长,实施项目课程开发的专业所在专业群负责人任执行组长,专业骨干教师参加。
三是经费保障。学校在教务处设立项目课程开发专项奖励基金,用于课程开发教师在完成项目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标准制定、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以及项目教材开发的奖励。并将学校8个重点专业开发的69门课改项目列为学校的2008年教学改革专项项目。
2.2 项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情况
项目课程开发一般有以下步骤: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决策、课程目标开发、课程门类开发、课程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模式选择、课程实施环境开发、评价方法选择及课堂层面的课程改造。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同的项目课程开发者会根据实际情况侧重于不同的开发环节。
下面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为例,介绍具体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情况。宁波是中国重要的模具产业集聚区,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也是宁波市重点专业,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冲压、塑料、压铸模具设计技术,又掌握模具加工技术及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等,具有从事模具设计及加工工艺设计、模具制造与维修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就业前景广阔。项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该专业积极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通过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彻底改造,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学科性架构,建立与工作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完成课程门类的重新划分、课程的整合、课程学时的重新分配。系列项目课程包括《成型设备控制与维护》、《机械设计基础》、《精密注塑模具技术应用》、《模具CAD-CAM-CAE》、《模具数控技术及应用》、《模具制造综合实践》、《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7门课程。在项目课程的实际组织中,将工学结合真正贯穿到课程建设之中,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教学过程仿真了企业的运行过程,教师团队实现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结合,教学效果以产品形式接受企业的检验,为产学合作、校企双赢奠定了基础。
其中《模具CAD-CAM-CAE》项目化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以计算机应用软件为技术核心,重点以模具设计和数控加工作为教学内容,以零件三维设计、模具模架装配设计、型芯型腔分型设计、型芯型腔数控编程与工艺的设置、工件的工程应用分析等环节的工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采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课堂实训场所一体化教学,以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作为上课场所,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具体教授步骤是:首先由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案例示范,接着在计算机房通过网络,学生跟踪老师示范模拟,经过两轮训练后将班级里1/4优秀学生由老师进行小班化教育,最后由小班化教育的1/4学生一带三对其余3/4学生共同操作练习,老师对每个小组进行专门辅导。每个零件每个教学环节都通过四轮教、学、做训练,在20个零件从简单、中等和复杂三个层次的轮回训练中,把相关的知识点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院8个专业已顺利完成课程标准、项目设计方案阶段,并能解决项目课程在课堂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总体进展情况较好。但是由于是初次实施,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在项目课程模式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为虽然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和项目设计方案已经完成了,但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项目课程在教学实施层面离预期目标还有一段差距。
3.1 教师的认识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动员工作,但由于项目课程改革要颠覆学科知识的构架,重新编排教材,涉及到的工作量非常大,有些教师会有抵触情绪,因此课程开发的质量可能待商榷。另外,不少教师对“项目”内涵理解错误,把实施项目教学仅仅理解为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变革的要求,因而在进行项目教学设计时未能完全摆脱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这种所谓的“项目”教学只是以“项目”的形式对原有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并没有围绕这门课的性质和真实的任务需求开发出更加实用的新知识,因而只能算是对原有学科课程教学的改造,谈不上项目课程改革。
3.2学生还需一定的适应期
在项目课程实施中,学生在一开始也难以适应,主要表现在:第一,受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的思维定势,积极主动性不高;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实践能力的影响,对实际的项目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一定难度;第三,项目课程实施中具体的任务、实施进度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均不明确,学生在项目课程实施中难以下手。
3.3对教学资源的功能没有充分挖掘
从目前情况看,学院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分信赖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在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得实际教学计划因无法与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对接而受影响。二是在教学中偏重实训设备的使用,对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发、利用程度不足。三是在重视实训资源的同时只重视利用实训设备训练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忽视实训设备的使用在提高学生理解、认知方面能力的作用。这就无法实现项目教学所要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整合,使项目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4项目课程推进策略
4.1加强师资的建设和培养
师资水平是影响项目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项目课程的性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师资的建设和培养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具体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面实现:一是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和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二是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其中第一条目前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现有的教师具备较好的课程理论基础,在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不但能迅速提高课程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就项目课程而言,也要求做到工学结合,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
4.2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当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教师设计好项目,学生选好题后,需要主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通过项目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深入领会,所获取的知识也不局限于静态的教材,而是将自己置身于项目过程这一动态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
同时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导”师,起着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学生关系,真正凸显学习者中心地位。
4.3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功能
就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传统教室、专业教室、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这就需要一方面继续加大对适合项目课程建设的硬件投入,包括建设一体化的教师和实验室,实现教室和实验室设施由原来的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转化,以让学生在更真实的职业场所环境接受项目课程培训。也可以通过深入推广校企合作的方式,让企业参与项目教学全过程,按企业的要求设计实际项目,把项目课程教学地点直接放在企业生产现场。
另一方面,项目教学需要一定教学资源的支持,但项目教学不能受限于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进行有效的项目教学还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功能,比如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情景的创设。
强调项目情境教学,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项目课程全部搬到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中去实施,而是要把企业的工作情境运用到项目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打破传统课堂以及实习、实验室的格局,对现有的实训场所进行改造,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模拟,这样的教学情境具有更全面、更灵活、更方便的优势,只要设计得好,完全可以达到与真实工作情境一样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