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页制作DIY——用Dreamweaver做一个获奖的网页(论文文献综述)
李政[1](2019)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社会后期,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以来,学徒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也于2014年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五年的试点工作积累了若干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思想观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则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既是我国产业转型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也是建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的需求。现有的关于“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研究主要展示了现代学徒制之于政府、学校、雇主、学徒四个利益相关者的外在价值(如经济价值),但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实践价值本源的探索,忽视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产业,也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对学徒和企业专家的关注。而“知识论”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对知识特征的探索,将允许我们从根本层面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所谓“知识特征”,指的是各类知识的属性及其组织方式。本研究立足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剖析各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表征出的知识特征,并分析这些知识的形成机制,以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价值,以及需要完善之处。为了能够分析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以出声思维法和观察法为数据收集方法,根据“产业”、“从业经历”和“典型工作任务”三个维度遴选了11位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16位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12位文化创意类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对他们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出声思维报告与观察记录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并对编码进行情境分析,最终形成了三大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1)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类型: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以及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围绕“思考与设计——实施——核实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2)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九类知识: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关于软硬件操作与工单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每种类型的知识中又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这些知识围绕“需求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执行结果的判断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3)文创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十类知识: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与关于素材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围绕“创意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创意实现——创意检验”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以上分析出的这些知识具有各自的形成机制:(1)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强调要与经验、现象相联系;(2)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是操作性与认知性共变的结果;(3)操作技能知识或技艺知识的形成是“具身认知”的过程;(4)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是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5)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是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6)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是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互动的过程;(7)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8)行业知识的形成则依靠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9)素材库知识的形成是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10)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是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过程;(11)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包括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12)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实质上是地方知识“双边缘”获取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情境过渡”、“双身份多导师”、“工学交替运作”、“周期灵活设计”、“教学评结构化”等特点。结合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在培育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七大价值:(1)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情境;(2)促进知识的深层次意义建构;(3)促进知识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从工作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以及从工作场所到学校的迁移;(4)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新;(5)提供了培养知识间联系的环境与要素;(6)促进不同时期学习者知识的迭代与更新;(7)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习者的元认知与非认知技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学徒制终身育人价值的缺失”、“社区、社会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主体的缺失”、“缺少更高层面的质量标准”、“工作任务缺乏典型性及部分知识教学的缺失”、“行业特色不突出”、“较少考虑现代学徒制实施专业的遴选问题”、“师傅的资格遴选与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遮蔽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为了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在培养现代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上的价值,未来现代学徒制应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在标准建设领域实施关键领域控制下的均权模式;注重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多元阶梯式的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谢海燕[2](2016)在《数学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的设计研究 ——基于视频资源库的微格教学》文中认为本研究为了解决微格教学中反思环节薄弱的问题,构建了针对数学师范生的视频资源库。目标是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师范生借助视频资源库,以课堂学习、小组讨论,撰写反思表的形式,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观察、分析、改进,从而逐步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的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在对微格教学难点、师范生教学反思状况及视频案例在教师教育中应用三方面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得出:微格教学的难点在于师范生教学经验不足和缺乏指导导致的教学反思环节薄弱,师范生教学反思水平中等或较低。在对教学反思和视频案例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师范生在视频资源库环境下反思能力的三个培养点: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寻找理论依据。以此作为核心和凝聚点初步设计了视频资源库构建的五大原则: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常态化和匹配性。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适合数学师范生在微格教学中使用的资源库内容和结构,包括教学技能学习区和教学技能反思区两个主板块,学习区包括了单项技能、过程技能和综合技能三类理论及对应视频,反思区则从新教师应变、数学知识、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四个视角启发师范生思考。第二,赴教学一线采集了《函数的零点》、《曲线与方程》、《实数》及《旋转》四个数学课题的教学及课例讨论的音频、视频资源,其中包括相应的文本背景资料。对收集到的音频、视频资源逐个进行了转录、切割和合并后利用Dreamwaver软件模板自行制作了资源库网页。第三,以微格课程学习和小组互助下的反思活动两种形式使用了视频资源库。同时设计了有结构的个体反思表和相配套的小组讨论表组织师范生从提出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寻找理论依据三个方面开展反思活动,并用多元考评成绩敦促活动的进行。第四,为了描述视频资源库环境下师范生教学反思的特征及评估视频资源库的使用效果。收集了以师范生反思表为核心的质性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量化了师范生反思过程中关注的教学技能,分析问题的视角,理论依据的类型。并对其中具有典型特征的八位师范生反思内容做了案例分析。从47位师范生共计235(47 5)份反思表中量化出教学问题367条,属于单项技能的教学问题占比最大,其次是过程技能和综合技能,单项技能中尤以教态问题为首;调查问卷显示,激发出这些问题最常用的方式是师范生自我视频与经验教师视频的对比,其次是仅仅观察自我视频,最后是同伴提醒。他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是课堂应变,他们能从前期知识、教学策略和师生角色三个重要视角来归因教学问题,91%的师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处于深度一(能从一个重要教学视角分析问题)和深度二(能够联合两个重要教学视角分析问题);但只有三成的师范生反思表给出了明确的理论依据,这说明将教学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能力还很弱。案例分析的结果显示:师范生在观察自我视频的基础上,结合经验教师视频和同伴提醒,基本准确的认定了自己的教学问题。在问题归因和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四种转变:应变能力很快变强;教学策略逐渐丰富化、精致化、可操作化;对师生角色的关注具有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的趋向,对知识的理解逐渐具体化。对理论依据的认定方面,占比较大的是针对具体数学课题的案例类文献,并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这类文献越来越受欢迎。第五,通过问卷调查对资源库整体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师范生认为资源库的内容和结构基本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效促进了教学技能的提高。进一步结合反思表中体现出的师范生反思特征后认为,今后有三方面视频需要进一步弥补和补充:往届师范生教学视频资源、学生数学思考视频资源及同课异构资源。还有三方面指导策略需要进一步调整:对事件描述的培训;问题分析的多视角示范;明确提示实践联系理论的途径。
邢强[3](2015)在《基于Web技术的高校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门户网站作为一个窗口,丰富了网络的信息资源,将重要的信息展现在网络上,极大的方便了信息的查找,并通过主页推送方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现给门户网站的受众,就高校来说,门户网站也是其能够与外界展开交流的平台之一,是彰显学校特色,阐释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窗口,能够使外界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学校科研、师资等领域建设成果。同时还能够承担数字图书馆,校内邮件服务,新闻中心等多种便利服务于一身,将校内的相关信息、通知、文件以及各单位各院系的内部信息,第一时间推送到相关人员处,是信息高效的流动并传达到个体,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本网站通过高校门户网站的实际需求可以方便的管理信息发布,协助校内管理。首先在网站首页可以将重要的信息展示出来供大家查阅。同时设置校区概况,组织结构,院系设置等板块对学校进行介绍。并通过教学科研-精品课程,招生信息,就业情况,作品展示等板块对本校科研成果进行集中地展示。通过这些模块组成网站的前台页面使得大家可以便利的使用网站上的功能。同时对后台进行拓扑结构优化,将搜索效率以及安全性能更加提高,使得网站健壮性与功能性均达到使用要求。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Web技术的高校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最开始对门户网站的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开发的流程进行了大致阐述,接着主要讲述了网站使用的技术ASP.NET,并对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的门户网站需求进行细致的描述,最后介绍了门户网站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过程,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相应的测试。
胡刚伟[4](2015)在《《平面设计教程》翻译项目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实践报告。翻译项目受广西美术出版社委托,任务是讲戴维·布达纳等专家最新合着的《平面设计教程》进行汉译,在中国作为平面设计课程的教科书出版发行。《平面设计学校》出版发行于2014年,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最新英美高校平面设计的学科教育情况,汉译引入中国对中国平面设计教学发展作用积极,意义重大。《平面设计教程》全书分为两大板块,共计八个章节。前四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从研究理论、构图基础、排版原理、色彩基础四个角度切入,探讨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基本理论的学习,读者将具备视觉意识,并把这些设计原理应用到未来的设计中去。后四章为第二部分,侧重实践,在工具使用、印刷制作、网络互动和专业合作等方面给读者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指导。作者主要负责第七章,第八章的翻译,并校对了小组其他成员翻译的所有章节。本报告记录了作者参与《平面设计学校》汉译的全过程,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此次翻译项目来源和目的。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文本内容,然后主要从6个方面探讨了文本的文体特点,分别是:文本内容,文本类型,用词特点,文本结构,语言风格,语法使用,修辞特点。第三章具体记录了翻译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译前准备,翻译执行(理解和表达),质量控制。第四章,呈现相关案例,并简要分析。第五章对此次翻译任务经验教训,进行了相关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杨艳丽[5](2013)在《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非可控因素”即人为无法完全掌控的因素,利用非可控因素设计产品已是目前很多设计师利用的方式,但是目前并没有对这方面的专着研究,而利用非可控因素设计产品也被归类到其他设计类别。人们消费需求的转变以及设计中兴起的自然回归是催生利用非可控因素进行设计的主因。消费者对个性与品位的追求以及生态设计的兴起也为利用非可控因素的设计铺垫了基石。本文以家居产品为端口,系统地探讨了非可控因素的种类及其具体应用。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以及被大量复制的工业化产品使人们在现代都市中的生活程式化、紧张化。家居产品作为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伴侣便成为消费者释放压力、舒缓内心紧张的首选。利用非可控因素设计的家居产品赋予了产品独特性、自然性以及游戏性,丰富了物品单纯的使用价值。利用非可控因素造物并非是前所未有的设计方式,离我们遥远的古代便已经有了非可控因素设计的痕迹。如今利用非可控因素来设计产品已经成为另一种时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共划分为六个章节,从认识、了解利用非可控因素设计家居产品的概况,到综合分析利用非可控因素设计家居产品的典型案例,再到对非可控因素进行分门别类、探讨其依托的技术、成本与收益的经济性及其推广研究,再到归纳总结出利用非可控因素设计家居产品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最后通过设计实践具体阐述非可控因素的运用方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对非可控因素的家居产品设计的研究,让读者对非可控因素的家居产品设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该课题的深入研究,笔者旨在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大量案例的综合分析,归纳出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以期为设计人员提供一种不拘一格的设计新思路。
于洁[6](2012)在《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资源观念深入人心,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也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课程资源类网站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现有课程资源网站的对象多为中学在职教师,且资源内容偏重应试,从而造成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脱节,课程资源与教学需求脱节。近年来,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包括初中化学资源包、高中化学资源包的开发研究,重庆、贵州等西部地区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以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等。而化学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以及高师院校开设的中学化学教师教育的相关课程,也为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提供了十富的资源素材。为此,本研究将设计并开发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依靠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现有资源,为职前职后的中学化学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实现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共建。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进行文献综述以及核心概念界定,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从学习共同体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资源的学习理论三方面概述了“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的里论基础。同时对平台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PHPCMS网站管理系统、Discuz!论坛、HTML语言、Dreamweaver网页设计技术、CSS与DIV网页美化技术等。第三部分,“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研究。在对国内外化学教师教育资源网站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思路,提出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而后遵循设计思路,提出“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系统设计,包括功能模块设计和系统结构设计。第四部分,“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研究。介绍“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与运行环境的配置,并在设计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新闻资讯、资源文章以及软件下载等内容模型的开发过程,说明包括内部栏目、单网页与外部链接在内的站点结构的设置情况,以及包括会员、新闻、搜索、站务、论坛、专题、问吧在内的七大功能模块的开发过程。最后介绍了网站展示效果的制作与设置情况,包括用户界面以及资源展示形式的设计与开发。第五部分,总结与反思。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刘玮黎[7](2011)在《国内植物园网站分析与上海植物园网站开发》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在植物园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建立植物园的网站来实现的。国内外各大植物园建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无限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园林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部分国内植物园已经或计划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水平参差不齐且尚未有专门针对植物园网站情况的研究。本文对国内20家植物园网站的页面风格、结构、首页版块、导航栏等的特点,网站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及其运作、维护、推广特点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结合以上分析总结国内植物园网站的优缺点。并对上海植物园网站的开发建设进行了介绍与总结,包括其特点及定位、网站设计步骤及设计软件选择、网站布局、页面设计、资料收集、网站管理等方面。第一部分:国内植物园网站调查分析(1)网站风格设计雷同、多级页面间缺乏变化,其中70%的被调查网站首页采用国字型设计形式、75%以蓝或绿色为主题色、45%拥有2种语言以上版本并区分专业与大众用户。(2)网站首页版块95%设有导航栏、园景展示,一半以上包含LOGO(65%)、旅游指南(75%)、友情链接(85%)、每周/日花讯(50%)、网上植物园(55%)等。80%网站设有园内新闻活动,50%的网站忽视对业内新闻的搜集。同样,站内搜索(45%)、在线调查(25%)、论坛或留言板(20%)等互动栏目未受到重视。部分网站拥有独特之处,如北京植物园的"newsletter"、南京中山植物园的“绿色服务”、深圳仙湖植物园的古生物博物馆网等。(3)导航栏主要包括园况介绍类栏目(95%)、科学研究(75%)、旅游指南(70%)、科普教育(75%)等。导航栏与首页版块互为补充,有的出于构架或者重视等因素会重复设置如新闻动态、旅游指南、论坛等。园区导游(旅游指南)主要有游园基本信息、花展预告、专类园与景区介绍等,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建立3D虚拟景区,为游客立体、真实再现园区风景。科学研究受到各园重视,与当今植物园以及今后其功能发展趋势相吻合,多分为科研项目和成果两块。科普教育各园形式不同,各园者有园内植物图文介绍,65%有科普活动信息,半数提供园内导游服务,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等设立独立科普网页,板块内容丰富。第二部分:上海植物园网站优缺点(1)主题鲜明、极具特色的flash导航页,网站整体风格采取四季变换、春夏秋冬赋予不同主题色的形式是一大创新,而导航栏任一栏目的页面设计均不同,富有动感的flash符合植物园清新自然、生机盎然的特点。首页设计秉承简约风格摒弃常用国字型布局,利用直观名称让栏目内容一目了然又突出焦点,引导浏览者。不过导航页缺少可以让浏览者跳过flash的链接,未能及时推出英文网页。(2)网站构架满足合理、人性化要求,加载速度较快。有站点地图、多样路径向导,使浏览者到达任何一个想要浏览的页面。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科研科普并重。(3)独立科普网页,风格上延续首页四季变化主题色,但细节部分如图片、网页布局、字体等突出趣味、通俗、易于被理解接受。但尚未建成植物数据库,植物介绍仅限于文字及图片,未能实现GIs定位。同时,缺少科普影视、三维立体图解、flash等影像方面资料,在视听方面与国内外优秀网站存在较大差距。(4)注重网站推广,通过互惠链接、展览宣传扩大网站知晓度。最后对今后植物园网站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1)应拥有独立的服务器空间,根据浏览者需要建立多种语言版本网站;(2)网站内容须丰富,科普教育设置独立网页是一种趋势,建立上海植物园网站独有创新的模块;(3)建设其他设施,如邮件列表等。进行网站推广,但应注意图片、音视频等资料版权所有说明。
潘俊斌[8](2009)在《计算机自动改卷系统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纸化上机操作考试在职业技能认证考试中在迅速发展。如果由人工肉眼对计算机操作考试所产生的结果文档进行阅卷评分工作,不仅准确性差、效率低,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而且难以得到改进。本文用一线教学的经验介绍了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的特征和设计要求。本文的主要部分详细介绍了自行开发的网站课程操作考试评分系统。目前,计算机自动评卷系统集中在Windows和Office文档的方面,对Web类文档的自动阅卷系统很少。职业学校Web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利用Dreamweaver或Visual Web Developer等开发工具来生成网页代码。本人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Web课程计算机自动评卷系统的任务是检查此类文档中,是否在指定的文本文件、指定的位置中包含指定的html/css/asp/vbscript代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归纳职业学校WEB类课程的操作考试题、评分细则,建立包含计算机自动改卷的“阅卷参数”试题数据库;2.运用正则表达式,设计带模糊搜索能力的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3.实施操作考试,收集考试文档,用自行编写的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进行评分并改进这个系统;4.通过团体合作和积累,进一步开发智能组卷、防作弊、学习情况分析等模块,使本系统具备“网络游戏服务器”的模型。本文已经完成的工作是职业学校计算机WEB类课程操作考试命题,实施操作考试收集考试上交文件;利用Visual Studio为开发平台,研制出对上述文件进行计算机自动阅卷的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计算机评分的准确性。
张立[9](2002)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际上,在你意识到之前,数字化艺术设计己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甚至几乎所有与视觉相关的领域都带有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痕迹。从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大量运用数码特技到我们在个人电脑中见到的应用程序界面,从我们沉醉其中的电子游戏到国际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Web页面,都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尽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做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有着自身独特性质的魁力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长期缺乏自己完善有力的理论体系,不树立适应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和发展的观念与思想,不将这些观念和思想引入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欣赏中去,数字化艺术设计就无法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模式和窠臼,无法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魁力。 探寻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内涵,寻找一种共通的创作方法和原则。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一个由非逻辑性到逻辑性的过程,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需要艺术设计师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本论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本论文以数字化艺术设计为主题,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一到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定义与范畴、发展历史、相关学科进行了基本阐述;研究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生存环境,探讨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视觉原理,并对其做具体分析和说明。 四到六章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一般要素,以及数字化艺术设计中各要素中的重点问题;同时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范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介绍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一些常用软件。 第七章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做具体分析和说明。最后指出数字化艺术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课题,探寻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未来。 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辅以优秀设计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附大量相关图片资料并制作成课程教学软件,对数字化艺术设计进行了全面而直观的探讨与论证。目前国内外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研究还是一个新兴领域,还不成熟,缺乏体系,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未来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playgameboy[10](2002)在《网页制作DIY——用Dreamweaver做一个获奖的网页》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有一项是网页制作,提起网页制作,想必很多同学都摩拳擦掌,想亲手做一个网页吧!同时也很想自己的作品能在活动中获奖。你是否很想了解一下获奖同学的作品是如何做出来的?为了更多的同学都来参加电脑制作活动,这期我们就一步步地教大家如何做个人主页。 下面我们以“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的网页制作类获奖作品——裘从欣同学的“瘦弱舵乌个人主页”(图1)为例,用流行的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 4中文版制作。
二、网页制作DIY——用Dreamweaver做一个获奖的网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页制作DIY——用Dreamweaver做一个获奖的网页(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现象之问:世界范围内现代学徒制的勃兴现象引起学界关注 |
二、现实困惑: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出现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
三、理论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现代学徒制 |
二、知识特征 |
三、价值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相关研究 |
二、知识特征的相关研究 |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
第五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六节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
一、扎根理论方法论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对知识与知识类别的认识 |
一、实用主义认识论及其对“知识”的界定 |
二、知识分类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一线员工知识特征研究的整体设计 |
一、数据收集方法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研究的实施与材料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
第一节 制造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一、制造与制造业 |
二、制造业的发展及现代制造业的特点 |
第二节 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
一、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 |
二、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 |
三、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
四、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 |
五、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 |
六、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
七、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
八、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
三、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
一、服务与服务业 |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特点 |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
一、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 |
二、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 |
三、关于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的知识 |
四、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
六、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
九、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
三、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 |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 |
二、文创业的基本特点 |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
一、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 |
二、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
三、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
四、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
六、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
九、关于素材库的知识 |
十、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 |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
三、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形成机制 |
第一节 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比较 |
一、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相同之处 |
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不同之处 |
第二节 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机制 |
一、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从know到 know+ |
二、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操作性与认知性的共变 |
三、操作技能知识/技艺知识的形成:从行为主义到具身认知 |
四、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
五、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 |
六、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的互动 |
七、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 |
八、行业知识的形成: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 |
九、素材库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的形成 |
十、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 |
十一、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 |
十二、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地方知识的“双边缘”获取 |
第三节 各类知识形成机制的特点 |
一、发生空间:正规教育场所、非正规教育场所与非正式教育场所 |
二、发展阶段:前职业教育阶段、正规职业教育阶段、在岗工作阶段 |
三、形成途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情境感知、要素模仿、项目实施 |
四、基本介质:文本、言语、行为、影音、氛围 |
五、行动主体:学校、企业、行业、地方、家庭、社会、政府 |
六、依托载体:身体、大脑(思维)与态度 |
七、角色扮演:学生、学徒、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独立个体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及其拓展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 |
一、多元主体参与 |
二、多种情境过渡 |
三、双身份多导师 |
四、工学交替运作 |
五、周期灵活设计 |
六、教学评结构化 |
第二节 知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表征 |
一、知识的学习 |
二、知识的意义建构 |
三、知识的迁移 |
四、知识的创新 |
五、知识间的联系 |
六、知识的迭代与更新 |
七、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非认知技能的提升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实践与遮蔽 |
一、价值实践: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的特点 |
二、价值遮蔽: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问题 |
第四节 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拓展 |
一、从制度到思想: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 |
二、从学习场所结合到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 |
三、从地方标准到系统标准:关键领域控制下标准制定的均权模式 |
四、从职业能力到核心素养: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 |
五、从单一阶段设计到多元阶梯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 |
六、从简单移植到行业特色: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 |
七、从普及到适合: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制造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
附录2 服务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
附录3 文创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
后记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数学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的设计研究 ——基于视频资源库的微格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价值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微格教学及其难点 |
2.1.1 微格教学的内涵与功能 |
2.1.2 微格教学技能与分类 |
2.1.3 微格教学的难点 |
2.2 师范生的教学反思 |
2.2.1 教学反思及其类型 |
2.2.2 有效教学反思的特征 |
2.2.3 师范生的教学反思 |
2.3 视频案例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
2.3.1 教师观察视频案例的本质特征 |
2.3.2 视频在教师教育领域应用的目的 |
2.3.3 视频资源的分类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师范生教学反思困难分析 |
3.2 视频资源库的构建 |
3.2.1 资源库的设计原则 |
3.2.2 视频资源库的结构设计 |
3.2.3 资源采集与网页制作 |
3.3 以资源库为教材的课程实施 |
3.3.1 研究对象 |
3.3.2 课程实施总体设计 |
3.3.3 实施情境与流程 |
3.3.4 反思表的设计 |
3.4 资源库使用效果分析与改进 |
3.4.1 问卷设计 |
3.4.2 多模态分析软件 |
3.4.3 数据收集与分析信度 |
第四章 视频资源库的结构与内容 |
4.1 教学技能学习区 |
4.1.1 单项技能 |
4.1.2 过程技能 |
4.1.3 综合技能 |
4.2 教学技能反思区 |
4.2.1 问题反思 |
4.2.2 案例反思 |
4.2.3 理论反思 |
第五章 视频资源库的使用 |
5.1 微格课程学习对视频资源库的使用 |
5.2 师范生反思活动对视频资源库的使用 |
5.2.1 指导教师对师范生反思活动的指导与敦促 |
5.2.2 小组成员互助下的师范生自我反思活动 |
第六章 视频资源库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分析 |
6.1 数据编码 |
6.2 数据分析 |
6.2.1 对师范生“教学问题”的类型分析 |
6.2.2 对师范生“问题归因”能力的分析 |
6.2.3 对师范生“结合理论”能力的分析 |
6.3 资源库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 |
第七章 基于视频资源库的微格课程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师范生反思表案例 |
附录2 数学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训练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Web技术的高校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校门户网站建设背景 |
1.2 高校门户网站的发展和现状 |
1.3 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意义 |
1.4 高校门户网站设计策略 |
1.5 目前高校门户网站的发展瓶颈 |
2 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常用网站建设工具 |
2.2 ASP.NET技术介绍 |
2.2.1 ASP.NET介绍 |
2.2.2 ASP.NET特点介绍 |
2.3 数据库技术介绍 |
3 学院网站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学院门户网站背景 |
3.2 现有网站业务情况 |
3.3 系统的用户群 |
3.4 学院门户网站建设目标 |
3.5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6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6.1 学院概况 |
3.6.2 组织结构 |
3.6.3 院系设置 |
3.6.4 师资队伍 |
3.6.5 教育教学 |
3.6.6 科研学术 |
3.6.7 招生就业 |
3.6.8 学生工作 |
3.7 国内几所美术高校门户网站设计比较 |
4 学院网站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开发平台 |
4.3 技术特点 |
4.4 门户网站体系结构设计 |
4.5 网站功能模块设计 |
4.6 数据库详细设计 |
4.6.1 概念结构设计 |
4.6.2 逻辑结构设计 |
4.7 网页界面设计 |
5 学院网站系统的设计实现 |
5.1 学院概况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新闻动态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校区公告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4 专题网站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 网上展厅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 后台登陆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6.1 后台管理界面 |
5.6.2 网站后台登陆系统的组成 |
5.6.3 网站后台登陆系统的实现 |
5.6.4 网站后台登陆系统流程图 |
5.7 用户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7.1 用户管理界面 |
5.7.2 用户管理模块的组成 |
5.7.3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
5.8 栏目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9 数据库管理功能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9.1 数据库管理界面 |
5.9.2 后台数据库管理的组成 |
5.9.3 数据库管理代码的实现 |
6 系统测试及分析 |
6.1 测试方法简介 |
6.1.1 测试方法 |
6.1.2 具体测试的设计 |
6.2 测试目的 |
6.3 测试环境要求 |
6.4 系统部署 |
6.5 系统测试结果 |
6.5.1 用户登录后台系统功能测试 |
6.5.2 用户修改门户系统密码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平面设计教程》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Purpose of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 2 Project Description |
2.1 About Text Content |
2.2 About Text Stylistics |
2.2.1 Text type |
2.2.2 Lexicon Feature |
2.2.3 Text Structure |
2.2.4 Language Style |
2.2.5 Grammar |
2.2.6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
Chapter 3 Working Process |
3.1 Planning and Task Division |
3.2 Preparations |
3.2.1 Pre-Analysis |
3.2.2 Theoretical Support |
3.2.3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Parallel Texts |
3.2.4 Translation Tools |
3.2.5 Terminology and Names |
3.3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
3.4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4 Case Studies |
4.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4.2 Translation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
4.2.1 Division |
4.2.2 Embedding |
4.2.3 Inserting |
4.2.4 Reversing |
4.3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Chapter 5 Conclusinn |
5.1 Experience Accumulated from the Project |
5.2 Lessons Studied from this Project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Contract |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
(5)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新消费主义来袭 |
1.1.2 设计中兴起的自然回归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现状 |
1.3.2 国内的理论和实践现状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整体框架 |
第二章 非可控因素及家居产品设计概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非可控因素的概念 |
2.1.2 家居产品的范围界定 |
2.1.3 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一般特性 |
2.2 家居产品设计的基本现状 |
2.2.1 生态环保 |
2.2.2 情感化与通用性 |
2.2.3 模块化与 DIY |
2.3 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典型案例 |
2.3.1 国内外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2.3.2 我国古代的非可控因素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新发展 |
2.3.3 国外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典型案例 |
第三章 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3.1 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时的应用 |
3.1.1 设计中的动物、植物非可控因素 |
3.1.2 设计中的人为非可控因素 |
3.1.3 设计中的环境非可控因素 |
3.1.4 设计中的其他综合非可控因素 |
3.2 非可控因素在消费者使用时的应用 |
3.2.1 使用时的人为非可控因素 |
3.2.2 使用时的环境非可控因素 |
3.3 非可控因素的家居产品设计与技术应用 |
3.3.1 具体应用与技术依托 |
3.3.2 优缺点分析 |
3.4 非可控因素的经济性 |
3.4.1 设计成本 |
3.4.2 产品收益 |
3.5 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推广研究 |
3.5.1 未来趋势 |
3.5.2 推广研究 |
第四章 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运用的原则和方法 |
4.1 心理层面——游戏性与个性的并存 |
4.1.1 游戏性 |
4.1.2 独特性 |
4.2 艺术层面——审美的自然情结 |
4.2.1 自然性 |
4.2.2 环保性 |
4.3 文化层面——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发展 |
4.3.1 继承性 |
4.3.2 反思性 |
4.4 功能层面——设计被延长到使用的时候 |
4.4.1 可用性 |
4.4.2 时间延长性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5.1 前期调研与定位 |
5.2 设想方案 |
5.3 最终方案呈现 |
5.4 总结与推广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件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设计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
2.1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1 学习共同体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基于资源的学习理论 |
2.2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开发的关键技术 |
2.2.1 PHPCMS网站管理系统 |
2.2.2 Discuz!论坛系统 |
2.2.3 HTML语言 |
2.2.4 Dreamweaver网页设计技术 |
2.2.5 CSS与DIV网页美化技术 |
3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研究 |
3.1 化学教师教育资源网站的现状分析 |
3.1.1 国内相关网站的分析与启示 |
3.1.2 国外相关网站的分析与启示 |
3.2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思路 |
3.2.1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目标 |
3.2.2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原则 |
3.3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系统设计 |
3.3.1 功能模块 |
3.3.2 系统结构 |
4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研究 |
4.1 开发与运行环境的配置 |
4.1.1 运行环境的配置 |
4.1.2 开发环境的配置 |
4.1.3 网站的配置 |
4.2 内容模型的开发 |
4.2.1 新闻资讯模型 |
4.2.2 资源文章模型 |
4.2.3 软件下载模型 |
4.3 站点结构的设置 |
4.3.1 内部栏目 |
4.3.2 单网页 |
4.3.3 外部链接 |
4.4 功能模块的开发 |
4.4.1 会员模块 |
4.4.2 新闻模块 |
4.4.3 资源模块 |
4.4.4 搜索模块 |
4.4.5 站务模块 |
4.4.6 论坛模块 |
4.4.7 专题模块 |
4.4.8 问吧模块 |
4.5 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开发 |
4.5.1 化学教师网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开发 |
4.5.2 化学教师网论坛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开发 |
4.6 资源展示形式的开发 |
4.6.1 浏览型展示形式 |
4.6.2 索引型展示形式 |
4.6.3 下载型展示形式 |
5 总结与反思 |
5.1 总结 |
5.2 反思 |
5.2.1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5.2.2 “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运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7)国内植物园网站分析与上海植物园网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互联网网站发展与简介 |
1.1 互联网简介 |
1.2 网站简介 |
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简介 |
2.1 植物园的基本概念 |
2.2 植物园分类 |
2.3 植物园的功能发展动向 |
2.3.1 生物多样性研究 |
2.3.2 观光游憩 |
2.3.3 科学知识普及 |
2.3.4 科学研究 |
2.3.5 加强国际合作和国内植物园协作 |
2.3.6 建设数字化植物园 |
2.4 国外植物园的发展 |
2.5 国内植物园的发展 |
2.6 上海植物园的发展 |
3. 国内相关专业网站建设的研究现状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国内植物园网站分析 |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页面布局设计 |
2.2 首页版块 |
2.3 导航栏 |
2.4 园区导游 |
2.5 科学研究 |
2.6 科普教育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上海植物园网站建设与分析 |
1 设计步骤 |
1.1 网站的定位 |
1.2 申请网站域名 |
1.3 申请服务器空间 |
1.4 确定网站名称 |
1.5 网站整体规划 |
1.6 资料与素材的收集、整理 |
1.6.1 资料与素材的收集 |
1.6.2 资料与素材的整理 |
1.7 规划网站的整体风格 |
1.7.1 网站色彩 |
1.7.2 LOGO |
1.8 实现任务规划 |
1.9 测试与修正 |
1.10 发布与推广 |
1.11 后期更新维护 |
2. 开发工具的选择——网页三剑客 |
2.1 网页制作软件 |
2.2 图像处理软件 |
2.3 动画设计软件 |
2.4 静态、动态网页 |
2.4.1 静态网页 |
2.4.2 动态网页 |
2.4.3 ASP.NET技术 |
2.5 CSS样式表 |
2.6 内嵌Java文件 |
3. 网站特征 |
3.1 基本信息 |
3.2 网站的具体构成 |
3.2.1 形象页(导航页) |
3.2.2 首页特征 |
3.2.3 各级页面特征 |
3.2.4 关于植物园模块 |
3.2.5 参观导航模块 |
3.2.7 科学研究模块 |
3.2.8 奇花异草模块 |
3.2.9 友情链接模块 |
3.2.10 留言板模块 |
3.2.11 科普频道模块 |
3.3 网站的管理 |
4. 上海植物园网站优缺点及建议 |
4.1 优点 |
4.2 缺点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计算机自动改卷系统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自动阅卷系统在职校的应用背景 |
1.1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三大话题 |
1.1.1 技能证书 |
1.1.2 技能竞赛 |
1.1.3 就业 |
1.2 自动阅卷系统的应用现状 |
1.2.1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 |
1.2.2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 |
1.2.3 广东省办公软件应用考核鉴定系统 |
1.2.4 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
1.2.5 本人自行开发并已在小范围应用的电脑自动阅卷系统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的分析 |
2.1 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存在的几个问题 |
2.1.1 题目分类与抽题范围问题 |
2.1.2 关健标识点问题 |
2.1.3 软件版本差异问题 |
2.1.4 方法问题 |
2.1.5 空格问题、变量问题 |
2.2 计算机课程上机考试题及其自动阅卷评测点分析 |
2.2.1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网页制作(Dreamweaver平台)网页制作员级考试试题举例 |
2.2.2 评分细则 |
2.2.3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网页制作(Dreamweaver平台)网页制作员级考试考试大纲 |
2.2.4 从人工阅卷到计算机阅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的实现 |
3.1 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的实现环境 |
3.1.1 教学环境介绍 |
3.1.2 开发环境介绍 |
3.2 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的实现技术要点 |
3.2.1 C#文本的连接操作 |
3.2.2 正则表达式 |
3.2.3 数据库的设计 |
3.3 《网站建设期末考试》改卷系统的实现 |
3.3.1 第1 题“查找网页”评卷 |
3.3.2 第2 题“删除网页”评卷 |
3.3.3 第3 题“用户注册页面”评卷 |
3.3.4 第4 题“用户登录页面”评卷 |
3.3.5 第5 题“留言网页”评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的展望 |
4.1 系统整体目标的展望 |
4.2 练习模块与考试模块 |
4.3 试题管理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概述 |
1.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兴起 |
1.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定位 |
1.3 数字化艺术设计传入我国及其发展 |
1.4 世界着名的数字化艺术设计竞赛介绍 |
第二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设计环境 |
2.1 知识经济与数字化艺术设计 |
2.2 可持续性发展与数字化艺术设计 |
2.3 全球化与数字化艺术设计 |
第三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视觉原理 |
3.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美学原理 |
3.2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知觉原理 |
3.3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注意原理 |
3.4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记忆原理 |
3.5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思维和想像原理 |
3.6 数字化艺术设计与异质心理 |
第四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范畴 |
4.1 网络广告设计 |
4.2 数字化艺术设计与展示设计 |
4.3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
4.4 数码影视 |
4.5 计算机界面设计 |
4.6 多媒体设计 |
第五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 |
5.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文字设计 |
5.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图形设计 |
5.3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色彩设计 |
第六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手段 |
6.1 PhotoShop 6.0 |
6.2 Flash 5 |
6.3 Fireworks 4 |
6.4 Dreamweaver 4 |
6.5 Premiere5.x |
6.6 3D Studio Max |
6.7 MAYA |
第七章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未来 |
7.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现状 |
7.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 |
7.3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未来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网页制作DIY——用Dreamweaver做一个获奖的网页(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D].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数学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的设计研究 ——基于视频资源库的微格教学[D]. 谢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1)
- [3]基于Web技术的高校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 邢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4]《平面设计教程》翻译项目报告[D]. 胡刚伟. 广西大学, 2015(03)
- [5]非可控因素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艳丽. 江南大学, 2013(02)
- [6]中学化学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于洁. 西南大学, 2012(09)
- [7]国内植物园网站分析与上海植物园网站开发[D]. 刘玮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计算机自动改卷系统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研究[D]. 潘俊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9]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D]. 张立.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10]网页制作DIY——用Dreamweaver做一个获奖的网页[J]. playgameboy. 网络科技时代(数字冲浪),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