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社会保障发展中的六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障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菊副总理在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全面阐述了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特别是提出了实现社会保障健康发展、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力所必须处理好的6个关系,深刻揭示了社会保障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当前及今后推进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保障制度只能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不可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基本规律。这二者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其一,只有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才能根基牢靠,发展强劲。改革开放25年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去年达到1.4万亿美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正是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从国有企业职工向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的拓展;通过实行个人缴费、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构建了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建立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现在,仅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5项社会保险每年支出就达4000多亿元,累计结余3000多亿元,此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还有1400多亿元的储备,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只有8000亿元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一点上看,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是“土和树”的关系,土壤深厚肥沃,社会保障之树才能壮大和常青。
其二,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的经济实力仍然很弱,国家建立和组织实施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不能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目标。以养老保险为例,2003年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640元/月,应当说水平是不高的;但与5年前相比,增长了55%,年均递增9%以上,这与经济增长速度大体是一致的。保障水平还包括覆盖人群的大小,这也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比如,在广大农村,目前还不能提供如同城市一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能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探索,满足农民最急迫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水平必须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大和提高,不能超前,不能吊高胃口。从这一点上看,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是“水和舟”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水涨才能船高。
其三,社会保障应该、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1000-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各种社会矛盾暴露最充分的时期。如果把握不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关系的调整,就可能损害社会稳定与和谐,导致社会动荡,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不断推动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从这一点上看,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又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补互动,缺一不可。
关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
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也要从三个方面把握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
其一,抓好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我们必须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发展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使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收入,保障和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未来,实现自身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业也是最有力、最有效的保障手段。在一个有7.6亿劳动力、总人口达13亿的大国,如果大批劳动者没有就业岗位,靠吃政府救济,这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绩,只能说是社会经济政策的失败。
其二,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导向。基于基本国情,我们的社会保障只为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暂时失去就业机会的群体提供帮助。这就要求社会保障政策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不只是消极地“兜底”。比如,对待遇领取资格进行更加严格的审验,防止“吃大锅饭”和“养懒汉”;又如,在缴费型保障项目上,实行待遇水平更紧密地与缴费期长短和缴费多少挂钩,鼓励劳动者多工作、多缴费、多积累社会保障权益;再如,通过把资源更多地投向劳动能力建设,帮助劳动者更积极地寻求就业,提高就业和自我保障能力。总之,要统筹考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有利于国民积极参与财富创造的机制,而不是导向坐等国家保障。
其三,社会保障措施要适应劳动力市场规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就业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混合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在内的灵活就业人群不断扩大,劳动力在地区间、行业间转移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远非计划经济时期可比。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必须适应这种格局,自觉把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规律。要点之一是处理好社会保障权益的连续性。一个劳动者一生可能在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可能会不断变换就业形式,还可能多次处于就业、半就业和非就业的转换状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做到,无论何种变化,都要努力保证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的可接续、可叠加、可累计。要点之二是处理好社会保障权益可转移性。劳动力市场的内在力量已经冲破了地域壁垒,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成为劳动力要素流动的鸿沟,要加快消除体制性障碍,实现社会保障权益在地区间的可转移和可接续。
关于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相伴随,因而过去几年我们把重点放在解决当前突出矛盾方面是正确的选择。通过“两个确保”集中解决20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保证了30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了社会稳定,支持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伟大跨越。但我们不能沉湎于解决眼前问题的欣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经济成分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新情况,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还有待解决。特别是养老保险,预见到未来二三十年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1)资金的长期支撑能力,即在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上一代退休人员基本保障的同时,为现在工作的一代积累必要的养老储备资金,把制度模式从完全现收现付转变为部分积累;(2)制度覆盖范围的可延展性,逐步把社会保障扩展到更大范围,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3)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机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切蛋糕”,保持社会关系的和谐;又激励全社会创造财富的热情,做大“蛋糕”。建立长效机制的任务不可能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完成,要持续几十年时间,但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应有作为。
关于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
社会保障是政府强制实施的社会政策,因而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无疑起着主导性作用,这集中体现在:积极推动社会保障立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实施高效和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提供全面而便捷的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对社会保障所承担的财政责任。ISSA第28届大会发表的《北京宣言》指出:“政府对社会保障坚定的支持,对保证社会保障在社会和财政方面的长期可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注意到,ISSA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在它77年历史上,偏重于推动管理技术的提升,而绝少对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发表评论。《北京宣言》的发表,说明无论各国社会保障体系采用何种模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已形成国际共识。
但也要防止陷入一个误区,以为社会保障只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而忽略更广泛的社会资源的运用。政府发展社会保障的主导作用还应当体现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上。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至少有五个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把企业仅仅当作产品生产者的理念已经过时,现代企业同时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者。一个拒绝承担社会保障义务、漠视社会责任的企业与现代社会文明水火不相容,它可能一时牟得超额利润,但绝不可能长期兴旺。
二是劳动者。劳动者既是社会保障的需求方,又是供应方。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的趋势,越来越摒弃福利与个人责任完全脱离的制度安排,即使是长期实行普惠制的西欧、北欧诸国,也在尝试做出更直接体现个人责任的改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要通过合理的制度、政策、机制设计,引导劳动者清晰地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联,从而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是市场力量。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能回避市场介入问题。要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政府资源与市场力量的合理配置,凡是市场能做的尽量交由市场去做。比如个人账户做实后的积累资金,可以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又如通过政策引导和税收优惠,借助市场力量加快建立政府基本保障之外的补充性保险制度,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各类社会成员的不同需要。
四是社会组织。过去几年,在“两个确保”和建立城镇低保制度、实施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过程中,我国城市的街道普遍建立起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绝大部分城市社区聘用了专门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开展了社区就业服务、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等工作。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要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健全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居民自治管理,形成规范的社会工作者制度,全面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
五是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完善社会保障的咨询、听证、投诉、争议处理和舆论监督等制度,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到社会保障政策制订和监督执行的过程中。
关于政策制订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政策反映着一项社会保障计划或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导向。正确的模式选择、合理的制度结构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是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运行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保证。过去20年,我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对旧制度的改革、对新模式的探索上,经历了大量的考察、研究、论辩、批判、设计、试点、总结……这是一个必要和必然的过程。
现在,基本的制度模式和政策框架已经确定,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我们应当积极稳健地向既定目标推进,同时要把尽快提高管理水平摆到重要位置。社会保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标准、把社会保障待遇支付给规定的人。这4个“规定”看似简单,真正做到不易。
一要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各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下一步的目标应当是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管理规范,准确记录每一个参保人员和保障对象的基本信息。
二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其要义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个大题目,对于社会保险经办窗口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实施各项人性化管理服务的措施。要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树立一种信念,让服务对象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少求一次人、少碰一回壁。几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提倡降低社会保险经办大厅的柜台高度,使柜台内外有一种平等感。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这已经成为各个窗口不成文的规范。说明有些人本服务的措施,只要想得到,做起来并不难。
三要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尽早实现社会保险全国联网,不断提升管理手段,为科学的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四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现在全国各级各类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已愈10万人,加上街道社区社会保障工作人员,总数已近20万。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管理水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每一个服务对象。
关于立足本国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这个问题也要着眼于三点:
一是以更宽广的胸怀兼收并蓄。改革开放是我们的总方针,同样适用于社会保障领域。要防止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动辄以“中国特色”自诩,拒绝吸纳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和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制度已面世120多年,其间许多经验教训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比较晚,通过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和吸收一切有益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社会保障事业。
二是坚持立足国情择善而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长短不同,因而保障方式、覆盖范围、待遇水平也必然有所差别。外国的好东西要学,但万万不可脱离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盲目引进。要知道,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社会保障计划,各国制度各有千秋,各有利弊,绝没有现成的“最优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如果看到一点外国的东西就急欲“拿来”,东拼西凑,“乱花渐欲迷人眼”,只能自乱阵脚。还是要把国际经验与我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坚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循序渐进地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保障之路。
三是把中国融入世界。近20多年,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全球出现了社会保障改革浪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也是这股大潮的组成部分。中国有世界1/5的人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十几亿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的社会保障改革之路,也必将为国际社会保障历史增添光辉的篇章。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和胆识。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明确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的6个关系,努力实现让更多的人享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的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标签: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资金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