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尼赫鲁访美的背景及失败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尼赫鲁论文,访美论文,背景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9年尼赫鲁访问美国是印美关系史和南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新中国 报章正确指出,美国的目的是企图在亚洲寻找新的反共代理人,但在评判印度政策时却 得出了基本错误的结论。时至今日,我国对该课题深入的学术研究仍未出现。美国学者 丹尼斯·梅里尔认为,虽然美国在“丢失”中国后希望把印度拉入西方冷战阵营,但“ 当上百亿的美元援助源源不断地流向战略和经济上重要的欧洲国家时,印度基本上被忽 略了”。这使美国在“丢失”中国后又“丢失”了印度。(注:中国的有关评论参见: 思慕:《美帝国主义物色到新奴才了——评尼赫鲁的美国之行》,《世界知识》(上海) 1949年10月28日。文章认为,尼赫鲁已咬上了美国的诱饵,“美国寻找替代蒋介石的新 走狗的目的已经达到”。“尼赫鲁在美国国会的演说表明,他已公开接受在远东充当美 国 反共产主义的主要奴仆的角色。……尼赫鲁对他新主子——美帝国主义——的忠诚现在 是毫无疑义的了。”丹尼尔·梅里尔的观点见:Dennis Merrill,“Indo-American
Relations,1947~1950:A Missed Oprtunity in Asia”,Diplomatic History,Sum.198 7,vol.11,p.225.)中国学者对印度政策的评判与访问结果相反,美国学者对访问失败的 原因分析也难以自圆其说。本文主要根据《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和印度、巴基斯坦的 有关资料,对尼赫鲁访美的背景和失败原因作一分析,试图弥补国内外学界有关该课题 研究的不足。
一 尼赫鲁访美的缘起
(一)印度经济发展的需要
独立初期印度的对美政策是:在坚持中立主义外交原则的同时,竭力向美国寻求经济 援助。
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造就了印度的反殖、反帝、中立和 不结盟的独立外交政策。国大党领袖、印度政府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贾瓦哈拉·尼赫鲁 则是这一政策的集大成者。早在建国伊始,尼赫鲁就指出,印度“总的政策是避免为大 国政治所纠缠和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我们的外交政策从根本上说决定于我们的国内政 策。我们有对美国的深深的友谊,期待它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科技领域给印度以帮助。 我们不能仅因为他国不满而与俄国敌对,当然我们也不能与美国敌对”[1](p134~135) 。尼赫鲁强调说:“无论何人主持印度外交,均不能过分偏离上述政策。”“归根到底 ,外交政策乃经济政策的产物。”[2](p80,24)尼赫鲁不仅希望以该政策确保印度的国 家安全,实现其世界大国夙愿,更希望以此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印度经济的极端落后和畸形发展,落后的生产根本不能满足 国民的需求。尽管在印巴分治后印度继承了英属印度绝大部分的城市工商业,但是,在 3.5亿总人口中有85%仍以农事为生,耕作方式十分落后,低产和几乎年年的灾荒迫使国 家每年需要进口200万~300万吨的粮食。城市畸形繁荣,无论城乡,贫富悬殊十分惊人 ,农村大约1/3~1/4的人没有土地,其人均粮食消费大大低于本来已经很低的全国平均 水平。鉴于上述经济状况,印度独立后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向外寻求经济援助就成为印 度外交的重要任务。
然而,此时惟一有援助能力的美国却拒绝了印度在独立前后的屡次求助。首先,1947 年初美苏冷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致力于实施马歇尔计划以稳定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印 巴分治时冷战还未波及南亚地区。[3](p166)其次,尽管英国已从南亚撤出,美国仍然 视南亚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它推行了一种自己尽可能不介入的所谓的“英联邦战略”, 希望操纵和配合于幕后,由英国出面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所以,美 国对印巴两国持一种超然的中立政策,以防止南亚地区的“巴尔干化”和苏联的介入。 [4](p41~54)再次,美国开始对印度的反帝、反殖和中立主义外交感到担心。[5](p207 )
美国的拒绝并没有延缓尼赫鲁向美国求助的步伐。连年的饥荒、经济发展的需要、对 巴基斯坦战争的财政负担、苏联的敌视以及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的不满等,促使尼赫鲁 于1948年初采取措施以求得美国对印度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认可,为最终获得美国的援助 扫除障碍。
1948年3月,尼赫鲁告诉美国,由于苏联支持印度共产党,对印度而言加入其一方是不 可想像的。他和绝大多数印度领导人已经决定与西方保持“天然的联盟”,只是受到诸 多的限制,他还不能公开谈论在军事上加入西方。[6](p498~500)[2](p35)3月底,印 度外交部秘书长巴杰帕伊赴美。他特别解释说,印度未能与美国结盟是由于担心苏联的 威胁以及出于国内的政治考虑。他说,美国把印度视为苏联阵营一员的看法是错误的, 一旦爆发战争,“印度只能与那些奉行自由和民主理念的国家并肩战斗”。然而,对于 巴杰帕伊之“美国根本不关注印度”的抱怨,美国国务院近东—南亚司司长洛伊·汉德 森只解释说“美国必须集中全部资源去对抗其他地区面临的侵略”。[6](p501~506)[7 ](p8~31)
针对美国的担心,印度政府反复解释说,只有印度的反殖、反帝、中立和不结盟政策 ,才是在亚洲对付共产主义的最有力武器。尼赫鲁认为,如果能说服美国同行理解和认 可该政策,把印度作为其在亚洲的合作伙伴,则不仅可获得美国援助,更能有利于印度 亚洲大国地位的建立。1948年10月,他在巴黎与马歇尔国务卿会晤时称:“印度为自己 工作就是为亚洲工作,特别是考虑到中国事态的灾难性发展后更是如此。”尼赫鲁还强 调了印度与缅甸、锡兰和印尼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它们的强大影响力,而且,“如果印度 不能在消除欧洲帝国主义最后残余的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苏联将会这样做,其结果将是 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6](p516~519)[8](p54~55)
为了获得援助,尼赫鲁在1948年力主与美国签署商业和航空条约。他指示说:“美国 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因此有能力给予印度以极大的帮助,没有任何原因使 我们不去获得这种帮助和消弭我们之间摩擦的根源。”[9](p69)1949年1月,尼赫鲁训 示说:“我们为什么不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结盟以加强我们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呢?!”[8 ](p59)当然,尼赫鲁的“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结盟”是以不违背其中立主义原则为前提 的。在尼赫鲁看来,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是印美两国的共同目标和合作基础,双方只是 手段有异,如果能说服美国决策者相信他的政策的效力,两国合作则庶几可成。
(二)美国在远东冷战的需要
美苏对抗的深化和印巴战争的开始,使美国官员不得不关注印巴、尤其是印度的外交 走向,并且担心南亚地区可能的“巴尔干化”会导致苏联的介入。1947年12月,国务院 近东—南亚司召集驻南亚诸国的大使开会,首次把印度的外交政策置于对苏冷战的大框 架中加以评估。深谙印度经济状况的驻印大使亨利·格拉迪认为,比起向印度施压,经 济杠杆将更为有效,他要求积极回应印度的请求,“因为美国的援助……是在未来赢得 印度合作的关键,美国的影响将会通过经济援助而迅速增加,这是使印度与我国站在一 起和接受我国影响的最有效的途径”[10](p21~22)。
1949年初,中国战局的决定性转折迫使美国开始重新考虑其对华政策,南亚地区在美 国决策者心中的地位因此显著提升。1月初,新任驻印大使汉德森和冷战战略的设计者 乔治·凯南都要求重视南亚形势的发展。国务院和国防部在3月底的一份联合文件中称 ,美国南亚政策的宗旨是使印巴两国成为“一个西方在亚洲大陆的突出据点”,防止苏 联来填补英国移交权力后形成的权力真空;印度倒向共产主义将是对美国的沉重打击, 因此文件要求与英国磋商以确定印巴的军事和经济需求。中央情报局预言说,英国资源 的过度支出不久将促使英国竭力劝说美国接下次大陆防务的重担。[7](p8~31)
美国的舆论和部分国会议员更为积极地要求以美印合作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 ”。各大新闻报刊在1949年初刊发了大量盛赞尼赫鲁和印度的文章。自由派议员大佬赫 伯特·汉弗莱认为,“从各种因素看,——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防务的目的,——印 度都是(美国亚洲政策)合乎逻辑的选择。”[5](p214)
印度对美援的需求以及美国对中国政局变化的反应,促成了尼赫鲁1949年10月对美国 的访问。1949年2月初,尼赫鲁向汉德森正式表达了在来年访美的愿望。他无比自信地 告诉汉德森说,美印都有许多可以给予对方的东西,两国都有潜在的重要性,“命运和 形势已将巨大的责任压在美国的肩上,命运和形势也已将印度置于亚洲的一个特殊的地 位”。3月初,双方同意访问在当年秋季举行。[10](p32)[8](p57)
尼赫鲁开始为秋季的美国之行积极准备。4月,他任命自己的妹妹、印度前驻苏联大使 潘迪特夫人为新任驻美大使。同月22日,他又在人民院的演说中公开宣布印度将更加倾 向美国。如此亲美的表态是印度独立以来前所未有的。[11](p71)与此同时,印度最终 决定加入英联邦,以此向美国方面传递印度已公开站在了西方集团一边的信息。果然, 《纽约时报》称赞印度的这一决定是“历史性的一步”,“它不仅能促使英联邦的前进 ,而且限制了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开辟了比大西洋更广阔的防务前景”[12](p65)。
美国方面为确保尼赫鲁访美成功,也在积极做铺垫工作。杜鲁门第四点计划出笼后, 国务卿艾奇逊马上宣布该计划适用于印度。对印度的“粮食增产计划”(Grow More
Food),美国也立即给予支持。5月,美国又宣布支持印度向世界银行提出的1亿美元的 贷款申请。[11](p45-48)在尼赫鲁访美前夕的10月3日,汉德森大使向国务院建议在5年 内援印5亿美元,以无息贷款的形式帮助印度增加粮食产量。[7](p50~54)[5](p218~2 21)8月25日,杜鲁门总统在白宫会议上说,印度已是整个亚洲形势的关键。8月30日在 会见潘迪特夫人时,一直对尼赫鲁持怀疑态度的艾奇逊也说,杜鲁门总统和他都已认识 到,“尼赫鲁总理已成为有极大影响的世界级人物,我们都把他视为亚洲复兴的领袖” [14](p50~51)。
二 访美失败的缘由
1949年10月11日,尼赫鲁抵达华盛顿,开始了在美国长达三周的访问。杜鲁门总统及 众多高级官员齐集机场,极其热烈地欢迎他的到来。他不仅与杜鲁门总统和其他美国高 级官员举行一系列的会谈,还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在4天的国事访问后,尼赫鲁先是 访问了纽约、芝加哥、加利福尼亚和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又折返纽约附近的海德帕克村 看望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遗孀伊利诺·罗斯福,最后前往尼亚加拉大瀑布参观。然 而,尼赫鲁肯定不是带着成功的愉快心情踏上旅程的。就在离开华府之前,他自己很清 楚这次访问已经失败。当时密切注视尼赫鲁访美活动的“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顾维钧, 在回忆录中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结果:
尼赫鲁此次来访的重要意义在于美国政府希望拉他放弃“第三势力”政策,参加西方 民主阵营,在亚洲合力反共。印度被封为亚洲的天然领袖,尼赫鲁是印度受尊敬和爱戴 的代言人。但是四天之后尼赫鲁在结束国事访问前往纽约的时候,我发现报界的态度变 化不小。在访问的后三天里,华盛顿各报突然不再用显著版面进行详尽报道。国务院人 士透露,除非他本人提出,美方不会提出具体问题与他商谈。他在国会发表的演说也清 楚反映出,美国未能说服他在反苏冷战中和西方民主国家站在一边,显然失望了,就像 我日记中写的那样,“美国政府虽然表面上还是按照不久前安排的那样,对他殷勤款待 ,礼遇逾恒,可是显然已经失望,在他来美之前所表现的强烈兴趣与高度热忱业已荡然 无存”。[15](p332~333)
事实的确如此。10月12日晚上,尼赫鲁与艾奇逊在后者家里举行了近三个小时的非正 式会谈,但在谈及的几乎所有问题上,双方都缺少一致的意见,而以中国问题尤甚。13 日上午,尼赫鲁与艾奇逊、凯南等国务院高级官员的正式会谈还不到1个小时就宣告结 束了;下午,尼赫鲁与杜鲁门总统会谈,但分歧依旧。当天,尼赫鲁还在参众两院的联 席会议上发表演讲。17日,尼赫鲁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任校长的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 讲;19日,他又在纽约对太平洋关系理事会和外交政策委员会等机构发表演说。在这些 会谈和演说中,尼赫鲁特别阐述了印度的亚洲政策,竭力说服美国相信印度的外交政策 是在亚洲有效遏止共产主义扩张的不二法门。尼赫鲁说,与其说中国革命是共产主义性 质,还不如说是民族主义者寻求民族独立的集中表现,加上中苏两国的历史,中共不仅 不会成为苏联的附庸,而且两国关系在未来将会破裂。尼赫鲁希望美国表现出足够的耐 心,尽可能以友好的姿态推动中苏分裂的进程。而印度所能够给予美国的,则是尼赫鲁 在各种场合保证的,印度的中立是心向美国的中立,“一旦自由和正义受到威胁,或者 说有侵略的发生,我们不能而且也将不会中立”[16](p123~127)。尼赫鲁的立场使美 方非常失望。就双方原先的期望而言,访问只能是一次失败。
对尼赫鲁访美失败的原因详加考察,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印美两国的有关政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但各自却都自信能说服对方接受自己 的观点
第一,尼赫鲁企图说服美国同行接受他的有关政策。
尼赫鲁的政策原则是不加入大国集团。在他看来,“美国在世界事务中代表着一种不 可能成功的反动政策”,因此印度“不能过分地把自己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政策搅和在 一起”。[9](p69)尼赫鲁所能做出的最大保证,是印度不倒向苏联并在战争时站在西方 国家一边。在访美期间,他多次强调了这一点,除此之外,他没有再做任何其他让步。 尼赫鲁自信能说服美国官员。
首先,在他看来,印美之间的分歧不在于目的而在于手段。对尼赫鲁而言,对付共产 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最佳方法不是美国所主张的军事结盟,而是对亚洲殖民地人民独立运 动的支持,亦即与“共产世界”争夺这些地区革命的领导权。在是否承认刚刚宣告正式 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他顶住美国的压力,认为应该以承认来 分裂中苏关系。“尼赫鲁在第二天同总统会谈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除 了承认中国共产党人外别无其他选择,因为国民党在处理农业革命方面已经完全失败。 ”尼赫鲁接着提出了他的如下见解:“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是同中国人的思想格格不 入的,而且莫斯科在共产党国家中那种固有的外国统治作用,将在中国引起强烈的不满 。”艾奇逊在回忆录中称:“印度同中国近在咫尺,‘表明有早日承认的倾向’。总统 和我一样,希望同亚洲事务有密切关系的那些国家在承认之前能进行磋商。虽然总理表 示同意,我却觉得我们已经磋商过了。”艾奇逊还认为,尼赫鲁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对 英国显然有促进作用。所以,极度敌视新中国政权、极力拉拢他国以构筑不承认新中国 的统一战线的美国政策决策者,不能不对尼赫鲁感到十分失望。[17](p201~213)
其次,尼赫鲁对印度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地位作了过高的估计。尼赫鲁深知,中国的 剧变沉重地打击了美国,迫使它去寻找替代蒋介石政权的合作伙伴。他深信,印度正是 美国所寻求的对象。曾任印度外交部历史司司长的尼赫鲁官方传记作者戈帕尔写道:“ 尼赫鲁说:‘印度所给予的非金非银,而是她目前的地位。全世界都承认亚洲的未来将 基本上决定于印度的未来,印度已越来越成为亚洲的关键。’尼赫鲁决定,在到美国后 ,他将能与其领导人进行友好和直率的讨论,他对达到目的充满了信心,他清楚知道印 度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对印度的未来充满希望。”[8](p59)
所以,尼赫鲁自信能说服他的美国同行。如果上述目的能够达到,则印度无须加入西 方冷战集团,而以精神结盟就可以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
第二,美国决策者对促成印度加入西方集团同样是信心十足。
美国官员不仅深知美国对印度的重要性,更自信有能力达到促成印度加入西方集团的 政策目标。
首先,美国官员的王牌就是前驻印大使格拉迪所不断强调的,美国是世界上惟一能向 印度提供它所需援助的国家,这已成为美国朝野的共识。10月3日,即尼赫鲁访美前夕 ,国务院就认定,印度对西方援助的依赖是决定印度外交走向的主要因素,“只有在西 方,尼赫鲁才能找到他所急需的资本、商品和技术”[14](p55)。
其次,美国官员认为,印度的中立政策在全球冷战体制下不可能持久,因为该政策既 不道德又过于天真。格拉迪在回忆录中解释了这个大多数美国官员的观点。他说:“我 不对尼赫鲁不去招惹苏联的愿望说长道短,但如果他自认印度能置身当今世界斗争之外 的话,那就太天真了。届时尼赫鲁及其人民所能做的将不是中立,因为苏联不会按中立 条款而将以自己日程行事,而且,当时钟转到印度时,它将对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罗马尼亚、朝鲜及其别的卫星国发生的事情目瞪口呆。”[14](p40)
再次,美国官员认为,尼赫鲁的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印度所力主建立的亚洲中立集团 内部矛盾重重,且不说巴基斯坦已完全拒绝了它的领导,而且中东的穆斯林国家将与巴 基斯坦保持一致,锡兰和尼泊尔也将对此侧目,阿富汗因与巴基斯坦近邻也不会加入印 度一方,只有东南亚愿意接受印度的思想,但缅甸、菲律宾和印尼所给予的支持也是有 条件的。所以,在美国国务院官员看来,印度组成第三集团的可能性不大。
最后,美国官员认为,中立主义有名无实,不是不可改变的。10月4日,国务院在一份 关于印度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的备忘录中断言,尼赫鲁的中立主义与其说是现实的不如 说是表象的,与其说有外交本质还不如说只有哲学意义上的姿态。[10](p32~33)
美国希望尼赫鲁首先提出援助请求,但尼赫鲁始终没打算这样做。赴美之前,汉德森 大使告诉印度财长C.D.戴希玛柯,在经援问题上,美国将会满足尼赫鲁所提出的任何要 求。所以,财长建议尼赫鲁与美方广泛谈及经济问题。但是,当尼赫鲁感到双方的歧见 难以弥合后,除了不经意地提及需要1万吨小麦之外,就再也不提及援助问题,以免美 国要求政治回报。因为在访问之前尼赫鲁已经指出:“我将拒绝做出任何有损于我们的 基本政策的承诺。”1950年2月,在给驻苏大使、亦即日后成为印度总统的S.拉达克里 希南博士的信中,尼赫鲁指出了访问失败的原因:“他们尽力欢迎我,我为此深为感激 ,但是他们期待的东西大大超过了感谢与友好,而且多得使我无法满足。”尼赫鲁还告 诉财长说:“我不能对损害我们基本政策的事做出任何承诺,印度不能成为乞讨者,宁 可挨饿也比乞讨和依附他人要好。”[8](p59~62)
以上分析表明,如果说在1949年之前重视欧洲是美国冷落和忽视印度的主要原因的话 ,那么,在尼赫鲁访美时,美国对南亚的主要考虑已转到希望以援助把印度拉入西方集 团之上。美国决策者没有立即批准汉德森大使提出的5亿美元的援助建议或没有主动提 出援助事宜,并不意味着它不准备援助印度,而是等待印方首先提出请求,以便获得政 治回报。美国深知印度对美援的依赖,前驻印大使格拉迪在1947年底就指出,经济杠杆 是使印度倒向美国的最有效的手段。美国没有援助印度,原因在于它没有从尼赫鲁那里 得到它需要的东西——抛弃中立主义并投入西方冷战集团,成为它“失去”中国后在亚 洲遏制共产主义的合作伙伴。
(二)美国对其南亚政策的改变不仅受制于印度的政策,也受制于南亚地区的权势分布 结构——敌对的印巴两国间的力量失衡
独立后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分治前国大党对穆斯林联盟的政策的 继续。20世纪初,甘地、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与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曾经为独立事业 并肩战斗。30年代末,鉴于国大党内大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和穆斯林沦为少数民 族的危险,穆斯林联盟最终与国大党分道扬镳,追求建立单独的巴基斯坦国。以次大陆 统一为己任的国大党坚决反对分治。分治之前,尼赫鲁就已把统一的次大陆作为实现印 度未来大国理想的基础,对于真纳和穆斯林联盟的“两个民族”理论和“巴基斯坦”原 则,甘地、尼赫鲁等人是坚决和不遗余力地反对。对他们来说,承认巴基斯坦独立之日 不啻是印度大国理想重挫之时,所以,尼赫鲁在1947年5月发誓说,只要能阻止分治, 他宁愿放弃印度取得完全的独立。[18](p371)国大党最后虽然承认分治,但那只不过是 尼赫鲁等避免内战的权宜之计。1947年6月,在讨论分治方案时,尼赫鲁强调说,在正 常的情况下,他是不同意分治的,但是,“我们必须以中国为前车之鉴,印度的情形是 令人痛心的,但它统一的实质并没有遭到破坏”。“事情可能是,用这种方式,我们将 会比用其他方式更快地实现印度的统一。”[19](p285~287)
因此,在宣传世俗制印度应合并神权制巴基斯坦的同时,印度还违背分治协议,在分 割军队、军事物资和财政储备时都只给巴基斯坦极小的部分。此外,印度还决心不让一 个士邦并入巴基斯坦,由此酿成克什米尔争端。1948和1949年之交,印度更企图发动一 场消灭巴基斯坦的战争,只是因为美英干预才作罢。[20](p293~308)
印度的上述态度使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甚至英国人都认为它正在极力地吞并巴基斯坦 。1947年11月,在与蒙巴顿讨论克什米尔问题时,“真纳心情十分沮丧,几乎是一个宿 命论者的心情,他像一个受虐狂那样反复说,印度一心要消灭他所建立的国家”[18](p 425)。时任印巴军队总司令的奥金莱克向伦敦报告说,他和他的同僚都认为尼赫鲁领导 的政府“下决心要竭尽全力不让巴基斯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21](p637)。伦敦的官 员及蒙巴顿甚至得出以下结论:克什米尔危机一旦发展为印巴两国间的全面战争,巴基 斯坦将不复存在。美国官员也对巴基斯坦能否长期存在表示怀疑。[18](p399~400)[14 ](p64~65)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说:“印度的确认为这个新国家将会垮台,他们认为它 在经济上难以延续而且穆斯林也没有管理能力,当它垮台时,他们将能把巴基斯坦的穆 斯林和印度的居民合为一体。他们希望巴基斯坦将会自己垮台,而且他们也计划促成这 一点,事实上为此目的他们是无所不为的。”[12](p72)
在经历军队、财产的分割和克什米尔形势恶化后,巴基斯坦领导人的危机意识大大强 化。1948年9月,巴内阁决定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1947~1949年该项开支平均占整个 国家预算的70%,1948~1949年则上升到88%。[20](p303~304)这表明巴政府已把生存 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
印度对巴基斯坦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后者自诞生之日就不断向外求助,它尽一切可能要 把有关大国特别是美国拖入它与印度的角逐。鉴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和苏联对真纳等领导 人的攻击,巴基斯坦一直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和援助。为此,巴基斯坦几乎在独立伊始 就要求与美国结盟,竭力地向美国官员宣扬伊斯兰文化与苏联共产主义是多么的格格不 入。1947年10月,巴基斯坦内阁部长法兹拉尔·拉赫曼向美国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 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保持一致,“巴基斯坦永远不会走向共产主 义”。次年10月,巴驻美大使告诉马歇尔说,巴国的穆斯林性质决定了它的反共特性, 而且它也与印度及印尼等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有异。同月底,巴总理阿里汗向美国 保证说,巴基斯坦不可能为共产主义势力所控制,因为共产主义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 如民主理想、财产私有观念和个人自由理想等,是格格不入的,巴基斯坦知道共产主义 意识形态的“极端暴虐”,所以要坚决反对它在巴国的渗透。1949年4月,阿里汗在伦 敦宣称:“共产主义在巴国只是个名词,尽管东巴易受共产主义的渗入,但我坚信一个 穆斯林国家没有共产主义孳生的土壤。”[6](p435~436)[22](p19)苏联虽然与巴基斯 坦很早建交,但对后者的反共倾向十分不满,而且,苏联始终认为印巴两国的独立是英 帝国主义继续统治南亚的一场阴谋,所以真纳自然被视为英国镇压巴国人民的同谋,苏 联对巴基斯坦领导人的攻击程度并不亚于对尼赫鲁的攻击,这些都更加深了巴国对它的 戒心。[23](p9)所有这些使美国对巴国要比对印度放心得多。而且,巴基斯坦深知如何 才能打动美国冷战斗士的心。所以,尽管它并不面临多少苏联的威胁,尽管印度才是其 真正的敌人,巴基斯坦政府在向美国表态时却竭力投其所好,丝毫不提及印度而大谈苏 联的威胁和它坚定的反共立场。
美国此时的南亚政策决定了它只能像拒绝印度一样拒绝巴基斯坦的援助请求。然而, 巴基斯坦的上述表示却使美国决策者对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误解,对 其外交政策底线认识不清,认为巴基斯坦天然反共。在他们看来,巴基斯坦已是囊中之 物,即美国的对苏冷战盟友。这就是美国为什么邀请尼赫鲁访美和企图把印度拉入西方 冷战集团而又不担心巴基斯坦的原因。
然而,巴基斯坦和苏联都对美印关系的加强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使两国关系出现了出 人意料和引人注目的发展。苏联注意到,印巴之间持续的紧张和冲突到了如此的程度, 以至于如果任何国家或集团对一方示好,那么它从另一方得到的将是敌对和疑忌。所以 ,苏联对尼赫鲁访美在巴基斯坦的影响的感知要比美国敏锐和清晰得多。尽管此前苏联 对巴基斯坦的态度极不友好,1949年6月2日它却利用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访问伊朗的机 会向后者发出访苏的邀请。对巴基斯坦而言,如果说美国消极冷淡使其非常失望的话, 尼赫鲁访美之前美印关系的发展则使它的安全处境更为恶化。尽管与苏联在意识形态方 面有重大分歧,但为反对美国的印度政策,阿里汗在6月7日接受了苏联伸出的橄榄枝, 准备在1950年初访问苏联。此举也得到了巴基斯坦举国普遍的支持。[23](p11~13)
苏巴关系突如其来的显著改善,使得美国决策者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这种发展可能导 致的后果。1949年9月12日,主管近东—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麦吉在给艾奇逊国务卿 的备忘录中指出:“在各方面,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近期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 段。……巴基斯坦政府担心害怕的是,美国正在越来越偏袒印度,使巴基斯坦形影相吊 ,把它放弃给‘印度人的阴谋之中’。作为这些恐惧的后果,就是巴基斯坦最近背离西 方的倾向,表现为总理接受访问莫斯科的邀请,接受邀请在国内受到的普遍赞同,以及 巴基斯坦媒体所盛行的反西方的情绪。”[22](p12~25)
美国震惊之余开始矫正对巴政策。1949年11月4日,艾奇逊向杜鲁门总统建议邀请巴基 斯坦总理访美,以消除阿里汗已经计划好了的访苏的影响和平衡尼赫鲁对美国的访问。 [14](p72)12月23日,杜鲁门政府向阿里汗发出访美邀请,以示其对印巴两国的不偏不 倚。美国的这种政策变化从巴驻美大使M.A.H.伊斯帕哈尼9月7日给阿里汗的信中即可见 一斑:
您接受访苏邀请的决定真乃战略上的经典之作!就在数月前,我们除了国务院中级官员 的一些甜言蜜语之外,其他什么也没得到。我们在最大程度上被想当然地视为好孩子, 既不与共产国家合作,也不与左派调情,宁愿饿死也不愿哪怕与共产党人说说话。我们 虽被视为国家,但却从未被认真对待。然而,在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却对印度倾注了更 多的精力。随着您对苏联邀请的接受,巴基斯坦在一夜之间开始被美国认真注意和考虑 ,其结果是美国政府以各种方式来消除我们对它偏袒印度的不满和消除我们对它的怀疑 。这使我们得到了以下的印象:我们将受到我们应得的公正的对待和重视。[23](p11~ 12)
伊斯帕哈尼的信表明,就在杜鲁门邀请阿里汗访美之前,甚至在尼赫鲁访美之前,美 国就已经在矫正轻视巴基斯坦的政策。所以,巴基斯坦领导人的外交行动,无论出于何 种目的,都有效地制约了美国对印度政策的变化。
三 结论
总的来说,美国对印度外交行动的失败在于它对印巴两国的深刻矛盾还没有足够的认 识,对两国的政策底线缺乏正确的判断,而且美国领导人对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经济能力 及其对两国的影响力自视过高。如果深加探究,美国这次对印度行动失败的根源是南亚 权势分布态势,即敌对的印巴两国间的力量失衡,这一状态决定了美国不能在两国之间 有所偏颇,否则定会招致其中一方的不满,甚至把它推到自己的敌人一方。
然而,这次外交行动为美国决策者提供了以后行动的教训。它使美国领导人对印巴两 国之间的仇恨程度及其外交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方面,美国官员知道了印度无论 如何也不会完全倒向美国,既然尼赫鲁如此坚持其中立主义,不倒向与其在意识形态更 亲近的富有的美国,他也不会倒向其内心反感的共产主义的苏联。另一方面,美国官员 也认识到,由于印巴之间的敌对以及力量的悬殊,更有可能倒向苏联的是巴基斯坦而不 是印度。上述经验教训预示了美国的南亚政策此后的变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