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析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以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120例静脉采血人员,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采血时的心理状况,并据此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 主要心理反应类型为潜在紧张型和恐惧型。结论 根据采血人群的心理特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提高静脉采血的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静脉采血;心里反应;护理
静脉采血是基础护理操作中经常使用的一项,要做到一次成功、一次完成,减少采血人员痛苦,这就要求采血护士要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还要求护士考虑到静脉采血产生的对采血人员的心理刺激和不良心理反应。做好应对措施和心理护理,解决采血人员的心理矛盾,并减少采血人员的痛苦。能使采血人员积极配合护士操作。在临床工作时,护士多数情况下,只重视技术操作不注重了解采血人员的心理问题和护理。往往给采血人员带来不应该有的痛苦,影响操作顺利进行。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6月120例静脉采血的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者占48例,约占总数的40%;男性28例,女性20例。
2护理措施
护士要学好心理学知识和人际关系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在静脉采血前首先要选择好血管,选择好血管是静脉穿刺成功的第一步。确保一针见血,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与患者交谈,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2.1紧张、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为此类患者采血时,首先要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使用亲切、温和的语气与其交流,做好宣教指导、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使静脉穿刺顺利完成。严禁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如“你不抽就不抽”,以免加强患者的疑虑。
2.2烦燥不安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这类患者主要为少儿,因小儿对穿白大褂的护士有一种反射性的恐惧心理,护士一与他们接近就会产生极其强烈的抗拒心理。因此对小儿要采取关爱、友好、抚摸,利用心理诱导法,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玩具、动画,说一些赞美的话,鼓励他们向坚强的孩子学习,与家长有效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是小儿最亲密的人,家长在患儿就有安全感,情绪会稳定。找准机会,动作娴熟,准确轻稳,减少穿刺对患儿产生心理刺激,使静脉采血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对焦虑不安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这类患者自尊心较强,会提出一些要求,自己选择护士,自己选血管等,操作者要尊重满足他们的要求,万一满足不了,就要耐心细致的作出说服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
2.4对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采血前如遇到患者面色苍白、出汗,不要急于采血,应仔细询问病史,让患者休息片刻,让患者平卧采血,以免发生意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说明采小量血对身体无伤害,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其精神放松,使采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3讨论
3.1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问卷调查显示:83%的成年人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能配合护士的操作,但自认感到情绪紧张。这类患者一般为自控能力强、身心素质较好的成年人。
3.2恐惧型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有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紧张、害怕、恐惧;(2)不愿主动配合护士的操作;(3)必须要在护士或亲友的解释及劝导下,才能较顺利地配合护士的操作。主要为小儿患者,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而成年患者主要由于对采血认识不够,如担心采血会严重影响身体等。
3.3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小儿患者,表现为不能承受静脉采血带来的刺激,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他们的心理反应与年龄、性别、自制力、自觉性、意志力、所受教育等有关。
3.4焦虑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主要表现焦虑不安,考虑过多,如担心采血过多会影响身体或对护士的操作水平表示怀疑等;(2)愿望不能满足时,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
3.5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过分紧张;(2)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由于心理过分紧张,加上体质弱,大脑出现短暂性缺血而突发晕倒。好发于年轻、体质瘦弱的男性患者,主要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心理素质差、体质较弱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4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
4.1第一类应激源:疼痛由于针头对患者皮肤、血管等的刺激,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刺痛感。动物机体对某一刺激是否发生反应,决定于两个因素:(1)刺激的强度与数量;(2)机体接受刺激时的功能状态。从痛觉的生理过程来看,它包括两个成分:感受成分和反应成分,即痛感觉和痛反应。而疼痛的产生往往是不愉快的,部分人可伴有某些情绪活动。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等,严重反应者可表现为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晕针等。把这种可引起患者心理、行为、生理生化的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
4.2第二类应激源:血液临床可见某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正源源不断地抽吸到注射器时,突然表现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发生晕针。这种反应的性质与程度除了与刺激的性质和程度有关外,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先天的身体素质、性格、早期经验及机体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等。
4.3第三类应激源:护士冰冷、生硬、恶劣的服务态度及不够过硬的技术由于要遭受疼痛和血性物的刺激,静脉采血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护士对患者的态度冰冷、生硬甚至恶劣,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很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可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冲动与情感反应。
参考文献:
[l]蒙遗仕,李受南,雷敬富,等.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6(4):357.
[2]张肇瑜,唐红琴.静脉输液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2(18):1684.
[3]林琳,李雪,张雪影,等.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2):125.
[4]曹海燕.针对静脉采血影响因素分析提高采血成功率的技巧[J].中国疗养医学.2009(04):219-220.
论文作者:李丹,吴婷,曲畅,沙秀娟,赵彦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3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静脉论文; 护士论文; 紧张论文; 他们的论文; 操作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