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研究_盐化工论文

关于提升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海省论文,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4)05—0075—05

青海省的盐湖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是首屈一指的,正是依托这种资源优势,青海省将盐化工产业定位为本省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因此,分析其竞争力,对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从整体上提高整个工业的素质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运用竞争理论和方法对青海省盐化工产业进行分析,可以为盐化工产业的竞争战略提供依据,有助于巩固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的优势地位,增强其竞争优势。

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在不同的时期,关于竞争力有不同的界定。

1、马克思从竞争的角度出发论述竞争力。马克思将竞争力看作是供求双方较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他认为: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即是一种供求关系,这种供求关系的实现就决定了竞争的胜负,就产生了供求较量的结果。这种供求的较量,首先是价格的较量,而价格的较量又产生生产成本的较量,这又是生产方法改进的结果。生产方法的竞争又同生产者的规模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马克思通过供求关系的描述来说明竞争力的产生,而企业的价格、成本、生产方法(生产率)、生产规模和生产者的数量则成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波特对于产业竞争力的解释。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认为:在国家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是不恰当的,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应从产业角度考察才有意义。他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可见市场盈利在波特看来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3、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的观点。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都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公司)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所能创造的增加值与国民财富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

4、我国学者对竞争力的认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学者的分析,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的生产力,其核心是比较生产力——各国同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并由此引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赢利能力,并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产品的份额来衡量和检验。

上述观点分别从企业、产业、国家等角度对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考察竞争力,我们都要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竞争力是一种比较概念,竞争力是竞争主体间相互比较、较量才存在的概念,没有竞争主体间的相互较量、竞争,也就不存在竞争主体的竞争力问题。

第二、针对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而言,强调的是地区产业竞争力,它是依据产业竞争力理论而进行的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必须落实到某地区才可以进行探讨。

二、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分析

1、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的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从盐湖资源的丰裕度来说,青海是我国盐湖的主要分布区,柴达木盆中盐湖资源富冠全国,有大小盐湖33个。从盐湖资源的品位来说,在察尔汗盐湖已探明的盐资源中,钾盐总储量为5.2亿吨,镁盐16亿吨,钠盐533.1亿吨,锂盐842.6万吨,硼415.3万吨,这些矿藏储量都居全国首位,其中钾盐、镁盐占全国总量的95%—100%,钠盐的储量更是在世界独占鳌头,世界著名“盐库”死海的钠盐储量为260亿吨,美国大湖仅40多亿吨。

(2)需求优势。“民以食为天,食则不能无盐”,盐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普通通的矿藏;但对人类而言,盐又有着不同异常的意义,它是人们生命的依赖。

(3)生产优势。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青海盐化工产业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生产能力,使得青海有可能创造出“生产集中度高”,且“成本低”的生产优势。另外特有的技术也成为青海盐化工产业的生产优势,如青海钾肥厂的“反浮选——冷结晶工艺生产氯化钾”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

2、影响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解释产业(行业)竞争优势取得的菱形模型,分析了“六因素”对产业(行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六因素分别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和政府行为。

图1 波特竞争优势决定因素菱形图

根据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可以看到,影响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能力、政府行为等因素。

(1)资源因素。这是青海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在柴达木盆地,以察尔汗盐湖为代表的大小几十个盐湖储有数百亿吨各种盐矿,为青海的盐化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

(2)需求因素。盐化工产业作为青海地方工业的支柱性产业,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需依托市场和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与发展战略。在盐化工产品的供给上,不仅要满足省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把青海省的盐化工产业做大做稳,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其竞争力。

(3)企业能力因素。它是影响产业竞争力诸因素的核心。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产业链的形成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都必须依赖于产业内部企业生产和经营能力的加强。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间竞争的强弱最终都表现为产品综合质量的优劣,而包括管理、信息、技术在内的企业能力是提高产品综合质量的保证。

(4)政府行为因素。这是目前提升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保障,市场经济尽管摆脱了政府行为的束缚,但对于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的发展来说,没有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必将在发展中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弱化其竞争能力。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倾斜的优惠政策和高效的信息供给效率,这对于还处在幼稚期的青海盐化工产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对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可以用单项指标评价方法,为了协调各分指标之间的互补性和重叠性还要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但由于统计数据系统的限制,且权数因子的全面确定亦存在一定技术困难,因此在分析中暂未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直接对各单项指标展开分析比较,并通过定性总结渐次描述各个指标的主要特征,这种处理方式对于评价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具有实际意义。

(1)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见表1)

表1 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2)竞争力水平的评价

a、生产能力。总体上青海省盐化产业的生产规模、增长水平保持发展势头。但生产活动效率仍有欠缺。2001年青海省盐化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以7.28%和5.88%的速度增长,实际增加值为93259万元和4256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14%上升到2001年的6.94%(见表2)。这些都表明青海省化工产业仍然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营运能力。产销率反映营销能力与生产能力的匹配程度。从青海省盐化工业主要企业来看,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很快,1996年到2000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9.92%、5.41%、28.04%、48.77%。其中,2001年和2002年分别增长了22.63、20.73个百分点,可见销售能力较高。从存货周转率和应收帐款周转率上看,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之上,说明该企业的管理工作效率较高(见表3)。但青海省盐化工产业营销能力和生产能力并不匹配,虽然销售收入在不断上升,但销售能力还较弱。同时青海省盐化工产业资金运营效率明显低下,资金利用效率也较低,说明仍然有潜力可挖。

c、总体规模经济实力。2002年国内生产钾肥147.07万吨,比上年增长11.37%;进口钾肥393.51万吨,比上年增长28.11%。进口量占国内市场消费量的72.8%,国内钾肥生产不足矛盾突出。1978年为解决我国钾肥严重短缺矛盾,国家批准建设青海钾肥工程,总规模为年产100万吨氯化钾。目前一期工程已投产,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在青海盐湖化工产业规划中,拟建300万吨/年氯化钾项目,届时将使国产钾肥占国内市场总量比例由目前的28%提升到50%。青海盐湖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钾肥生产企业,多年来,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的贡献不断提高,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五年上缴利税分别为2000万元、3400万元、5514万元、7780万元、12560万元,100万吨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上缴利税可突破2亿元。

表2 青海省盐化工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2000年 2001年 2001年较

万元 比重(%)万元 比重(%)2000年±%

工业总产值 86928

6.16 93259 6.94

7.283

工业增加值 40201

7.89 42560 7.25

5.883

产品销售收入

616754.1 72297 4.81 17.223

利润总额

10132 22.17 14107 25.14 39.232

利税总额

17954

8.38 20696

9.3 15.272

注:其中比重为盐化工业各指标占青海省相应指标比重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01)

表3 青海盐化工主要企业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存货周转率1.98

1.63251 2.50

应收帐款周转率

18.62

5.96

4.25 4.51

营业利润增长率

35.28 39.83

7.85 24.73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8.77 28.045.4 19.92

利润总额 11636.159823.377908.04

7287.53

主营业务利润率 41.97

44.44 37.75 40.55

净资产收益率8.587 12.197 10.87310.133

资产负债率 22.12

32.68 28.03 25.77

资料来源:港澳资讯财经信息(http://www.cnlist.com)

d、盈利能力(见表4)。从资金利税率指标来看,全行业均处于递减状态。1996年以后同1995年以前相比,资金利税率均呈大幅度下降,特别是新疆和青海两省分别在1997、1999年和1996、1997年出现负值。四川与其它三省相比虽然有下降但始终居四省之首。从钾肥厂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连续四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平均在10%左右。整个盐化工业的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在2001年分别为2069万元、14107万元,增长率较2000年为15.272%、39.23%。由此可见,青海省盐化产业个别企业盈利水平稳定,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但总体水平还较低。

表4 资金利税率情况表(%)

年份 全国 青海 新疆 内蒙 四川

199117.140.8118.619.4514.42

199214.443.1415.477.8813.68

1993 7.961.39 2.765.09 6.76

1994 7.350.95 0.29 7.7 9.96

1995 7.23 -

--

-

1996 - -0.15 0.65 - 5.50

1997 - -0.02-0.17 0.082.72

1998 --

-

0.30 -

1999 - 0.12-0.02 0.272.54

2000 - 0.03 8.50 0.13 1.1

2001 - 0.05 2.31 0.033.17

资料来源:由所查中国、青海、内蒙、四川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e、科技能力(见表5)。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来看,2001年、2000年工程技术人员比重仅为20.9%和14.6%,由于科技活动人员中非全时人员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84.2%上升到2001年的86.5%),工程技术人员在减少,同时科技研究和发展人员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4.6%下降为5.1%,这个数字远远不及青海省的平均水平。从科技活动的经费来看,科技投入仍然不足并略有下降。从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情况来看,青海省盐化工业还十分欠缺,2000年虽有新产品产出并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但到2001年则为零产出和零出口。2000、2001年盐化工新产品产值占青海省新产品产值的6.07%和0,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青海省新产品销售收入的0.06%和0。总体上看青海盐化工行业内技术人才溃乏,人才资源实力较弱,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均不足。

表5 青海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科技活动情况

指标

单位

2000年 2001年

青海省

化工青海省

化工

工程技术人技术人员所占比重

% 12.8820.912.73

14.6

科技活动人员个 3888 507 4174659

其中:全时人员 个 1876 81 1980 89

非全时人员 个 2012 426 2194570

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

% 41.5814.641.215.1

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 1.64 2.5 1.82

11.1

新产品产值 万元 114803.6 900

3137.1

65.1

其中:海西州

万元 -900 -0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万元 150401.0 900

22803.1 207.8

其中:出口 万元 55963.0 2496194.4 0

海西州 万元 -249 -0

资料来源:青海省科技统计资料(2001,2002)。

三、提升青海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经过分析表明,青海省盐化工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制约了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从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制约盐化工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都围绕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展开。因此,笔者参照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践,特提出进一步提升青海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正确定位青海省盐化工产业

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增强地方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地方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来自地方经济的特色→地方经济特色一定要落实到自己的支柱产业上,特色不能成为点缀—→支柱产业一定要有自己的龙头企业带领。根据这样一个逻辑表达式,首先,要把依托盐湖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盐化工产业,作为青海省的龙头产业,只有龙头的昂起才可以有利的带动龙身和龙尾。其次,要将青海钾肥工业集团作为青海省盐化工的龙头企业,钾肥作为龙头产品,将其培养成青海的“名牌企业”,这样才能有效的“整合”当地资源,又可以“吸得进”、“打得出”,成为跨地区以至跨国界的角色,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从盐化工产业内部着手提高竞争力

(1)调整和优化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的内部结构。改善盐化工产品品种结构,加快新产品的研制与旧产品的改良与创新。例如,盐湖工业集团在保证其特色产品钾肥的优势外,同时兼顾对诸如镁盐、金属镁、钾盐、金属钾、纯碱、硼酸等产品的全面发展,通过发展产品加工的产业链,为资源的广度、深度开发积累了资金、增强了后劲,同时增加了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2)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提高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动力源。首先,要大规模的开发人力资源,鼓励知识交换、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为盐化工产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备。其次,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积极获取各种知识,可与其它区域研发机构形成技术联盟,在合作的过程中,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再次,要创造优厚条件积极吸引海外及外地人才资源,鼓励他们进行知识、技术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

(3)发展规模经济。企业规模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规模大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品牌、营销手段等方面比规模小的企业具有明显优势,也就有了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提升整个盐化工产业的竞争力。

3、政府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保障

正确定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迅速解决好政府对青海盐湖化工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这是提高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前提。首先,打破对盐化工行业的国有垄断局面,积极吸引各类企业对青海省盐化工行业进行投资,政府应为该类企业的发展提供方便和服务。包括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政府对来投资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全面优惠,比如纠正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进行税收减免等。其次,政府财政要加大对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为盐化工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技术积累。同时提高政府对盐湖化工科学研究的投入,为本地区基础研究设立公共研究基金。

4、开拓市场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青海省盐化工应以发展国内市场作为盐化工产业基础市场升级的重点,以拓展世界市场为最终目标。现今我国已经加入WTO,给青海的盐化工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国际市场的拓展已成为现今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依据。

5、重视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在进行盐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和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作为盐化工产业未来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处理好开发和利用的关系。

标签:;  ;  ;  ;  

提高青海省盐化工产业竞争力的研究_盐化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