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
宋 佳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作为我国古老的驱鬼逐疫、祈福免灾的巫术文化——傩文化,它是原始巫术发展成熟的最终形式之一,为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在傩文化这一体系中,包含着傩祭、傩戏、傩舞等众多活动形式,曾在民间活动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傩文化的娱人娱神功能逐渐消退,其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本文从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入手,对傩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讨,以弘扬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 傩文化;发展演变;传承保护
傩文化以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内容为基础,利用人们信奉鬼神的思想,通过巫术的形式来开展一系列驱鬼逐疫、祈福免灾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结合地方的民俗活动、节庆典礼等进行,通过宗教性的娱乐活动,来唤醒人们的内在情感。
一、傩文化的发展演变
由于傩源于原始的巫术,所以傩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具有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文化的特征。在原始社会,进行傩这种宗教活动的主要人员便是巫师,他们一般是氏族部落中的具有较高地位的领袖。巫师主要通过持法器,戴面具,念咒语,舞巫舞等手段施行巫术,进行占卜吉凶、预言祸福、消灾祛疾等活动。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线上教学互动,如何帮助老师实现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等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原来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移动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开发建设适合移动终端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
傩文化发展到奴隶社会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仪式流程。上至国家的政治、军事大事,下至黎民百姓治病、祛灾,都需要巫师举行祭祀仪式。根据资料记载,周代傩祭包括三种形式:周王皇室举行的祭祀;周王与诸侯共同举行的祭祀;举国上下共同举行的祭祀,分别称为“天子之傩”“国傩”“大傩”。
一线社工不仅仅是独立工作的个人,同时是在组织化的工作环境中执业。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组织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人构成的有特定目标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涉及组织的建立、运行、变迁和发展,本节就从组织自身、组织与组织之间两个方面去揭示影响一线社工建立职业自主性的组织情境。
宋朝以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兴起,而且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地位也日渐增高,受这些思想文化的冲击,傩文化最初的娱神性开始淡化,娱乐性、表演性逐渐突出。虽然傩文化在中原地区日渐衰落,但在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开始盛行并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到了清代,傩主要盛行于地处偏僻的云贵高原,不仅施行者仍为巫师或部落头领,还具有完整的仪式流程。
秦汉到隋唐这一时期,傩祭大都按照商周旧制进行。《后汉书·礼仪志》的“大傩篇”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到了唐朝,傩祭发展到了顶峰,不管是上层统治阶层还是黎民百姓,都进行傩祭以期达成心中所愿。唐朝晚期,傩祭偏重乐舞形式,更具娱乐性质。
二、傩文化的传承保护
由于傩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富有地域特色,因此,相关机构不仅仅要设立专项经费的资助,还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傩文化的各种形态进行采集、记录,还要积极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尽力解决他们在生活、研习与传承技艺等方面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保护机制,将傩文化的保护传承纳入法治轨道,以法律形式固定保护传承行为,积极为傩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构起以发展傩文化为主的宏观制度体系,从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方面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傩文化活动进行重点扶持。
(一)加强相关机构的保护力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产品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傩文化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有限,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近乎濒临灭绝的境地。因此,必须及时对傩文化开展传承保护工作。
(二)丰富傩文化的传播媒介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傩文化进行数字网络化的保存、开发、利用、传递,是当今傩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具体说来,可以应用数字化技术对傩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傩文化资源的采集、整理、传播、服务等管理领域,建立科学规范的数字化综合性数据库,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傩文化传承保护机制。例如,设立一个专门的傩文化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建立一个集文本、录音、图片、歌唱甚至现场表演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数据库。用户通过客户端便可进行观看、下载、分享、讨论等活动。
“哎,大‘学霸’,我们就靠你了啊!”一下课,周围几个同学就围了过来。后排的张健一巴掌拍在我肩上,我只好呵呵笑着,还没想好怎么应付过去呢,又一个声音说:“姜磊啊,你都不知道,你害得我们有多惨!上次家长会之后,我妈连续一个礼拜跟我说话都是这样开头的:‘看看人家姜磊……’我都以为我是捡来的。”
(三)发展傩文化的旅游产业
利用傩文化来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既有利于傩文化的传承发展,又能增加当地旅游业的人文含量,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反过来为傩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地区旅游机构要充分将傩文化的相关元素融入旅游活动之中,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环节中充分体验傩文化的艺术特色。
此外,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激发游客的购买力。在傩文化中具有特色的面具、衣饰、器具等物品均可作为商品开发。除了直接出售相关的物品,还可创造性地制作出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采用傩面具上的元素,加上现代审美元素,利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其进行再创造,制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工艺品,这样便能更好地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王清敏.傩文化演变探析[J].参花(下),2018(10):114-115.
[2]刘鹏,方家珏.傩文化溯源及内涵探析——以贵州安顺傩面具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06):32-35.
[3]叶楚豪,文侃.傩文化在江西萍乡的传承和保护[J].萍乡学院学报,2017(01):9-14.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28-0234-01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名称:道真自治县傩文化来源探究,项目编号:31920180011。
作者简介: 宋 佳(1979-),男,汉族,河北唐山人,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标签:傩文化论文; 发展演变论文; 传承保护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