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
中共长沙县委党校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速度更快,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许多农民到城市寻求发展,导致在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从而使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对策 研究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农民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也敢于或愿意到外面去闯,寻求收入比较高的工作。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的到沿海或大中城市寻求发展,在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所在地之外打工,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同时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将这些问题纳入经济发展战略中去,进行认真规划,调整修改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政策,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受到多种因素造成的。带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笔者采用座谈、问卷、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专题调查了部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 亲情缺失,心理问题严重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的学校,父母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优越于学校教育。父母为儿童的成长上第一课,它的成功与否,离不开父母和孩子间的长期沟通,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前提条件是好的沟通,没有好的沟通,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经常在外,不能回家,长时间不能与孩子见面,从而使这些孩子亲情严重缺失,要么缺少了母爱,要么缺少了父爱,长久使留守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监护弱化,行为习惯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开家庭外出打工后,家庭教育的重任就由祖辈或其他亲戚担负。这些老人与他们监护的孩子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隔阂或想法差距很大,不能了解孙辈们的想法或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些监护人有时只能起到了基本意义上的照顾,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的吃住,不能在精神意志、道德行为上进行引导和纠正。
许多地区缺少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闲时很多人就聚在一起打牌、赌博,在孩子放学或放假时,有些监护人还把孩子带在身边一起参与赌博。一些留守儿童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不利影响非常大,一些留守儿童也染上了赌博,逃学、旷课的情况时常发生。再者,农村网吧、游戏厅及娱乐场所管理相对较松,孩子进出自由,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
(三)沟通不畅,发展方向不明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由于平时工作量大、任务重,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有些学校有相关信息统计,但往往只停留在纸上,没有发挥作用,对这些信息的了解、掌握、运用很不够。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同时也导致学校教育作用发挥受到阻碍,家校配合教育这一块作用丧失了,目前学校的管理也仅仅限于在校管理,课余孩子在校外出现的问题,学校很难掌握,不能及时教育处理。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打工,回家次数较少在家时间短,并且大多是过年的时间回家,又属于学校放寒假期间,经常没时间去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所以很少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
同时还有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把教育孩子完全看作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了就万事大吉,当起了"甩手掌柜",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偏差,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脱节。
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没有动力、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还经常在学校违反纪律,有些学校领导和老师一提到留守儿童就头痛,把他们称为"双差生"(纪律差、成绩差),是一块"心病"。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只好采取放任管理,"只要不出事,随他们去干"。有的干脆又一推了之,推回到监护人身上,这样造成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形成恶性循环。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都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更加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原因
1.因户籍制度和城市学校普遍学生较多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要随父母进城读书的阻力较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力度加大,全国各地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车道,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2014--2015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2.53亿。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大量农民"自由"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获取较高的收入,但目前我国户籍制度对农民子女上学还是存在较大的制约。有许多城市要求在当地买了房子才能入学,因农民工只是临时在这里打工,一般不可能在打工地买房。再有就是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张,配套设施跟不上,使得学校的发展规模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城市学校学生人满为患,大班额现象普遍,使得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能随父母在打工地入学。
2.农村基层政府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单就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重视,更没有专项资金或专人来负责教育管理。目前社会对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又太少,大多只是临时发挥一下作用,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开始起步阶段。
同时,由于我国城乡差别,或县与县财政差别较大,使农村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地区,教育发展明显滞后,硬件、软件都不能满足学生基本要求,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发挥不够,学生的学习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二)学校方面原因
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有的在学校寄宿的学生,在校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没有能够引起重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方面都没有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指导,对留守儿童全面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但在许多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平时的教学就是为应付考试,一味追求升学率,把学生考试成绩看作生命线,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仍把考试看作一个重要的法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对学生法律、道德方面的知识教育非常少,对学生品行、养成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受条件限制,也难以组织一些类似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的活动。
(三)家庭方面原因
从调查、走访农村家庭现状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教育意识薄弱,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没有引起重视,山区家长对女孩子的教育更是随意,有许多留守儿童达到了入学年龄,也没有及时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有些父母在外,家里一旦有事,随意让孩子请假在家里干活。多数父母还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投资,认为花钱让孩子读书,还不如存些钱将来给孩子用。二是教育方式不当,缺少应有的教育方法,很多父母还完全参照上辈的一些经验做法,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知道孩子犯了错误,不认真去分析原因,要么骂要么打,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孩子有什么事情也不会主动和父母商议。
(四)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由于年龄偏小,经验和见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再加上缺少相应的法律、安全、生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对事情的分辨较差,经常交友不当,和一些调皮的孩子混在一起,很容易就被一些坏人盯上并被利用,从而引入歧途,使得一些不良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和成长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形成合力,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家庭关心是前提条件
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是必须有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然而,在广大农村生活的父母们,为获得更高的收入,创造更多的财富,不得不离开孩子进城务工,这样人为地割裂亲子关系。要让孩子生活在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孩子才会身心健康地成长。要让留守儿童接受完善的家庭教育,首先就应该让为人父母都树立高度的家庭责任感,要通过大力宣传教育使父母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有努力赚更多的钱留给孩子,让孩子比自己过得更好,也成为有钱人,就心满意足了,就是对孩子关心负责,更是自己外出辛苦打工的目的"等错误观念想法,平时应多考虑子女情感需求。
父母亲如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想办法创造条件把孩子带到务工地,带在身边接受入学教育,父母打工一方面是挣钱让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把他们带在身边,认真辅导,减少他们独受家庭教育缺失的痛苦,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这样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父母外出务工时,可考虑是否能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既可以减轻孩子对亲情的渴望,还可以随时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及时对孩子的一些不良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校正。
(二)学校热心是关键环节
孩子的父母不能在身边,教师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广大教师应该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多一些关注,多奉献一份爱心,动员教师当好孩子的"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为每一位留守儿童落实责任心强的教师去帮扶,在留守儿童思想、学习、生活上尽可能多的给予指导、帮助,用教师的爱心来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留守儿童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缺少家庭温暖的他们在心里上大多表现得非常的脆弱,这种心理脆弱感应到学习上,往往会使得他们表现得力不从心,所以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会差强人意,我们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到这个问题,留守儿童学习上的不理想,并不是因为他们资质比正常儿童差,而是他们有一种心理脆弱感。才会羞于在课堂上踊跃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们也很少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求助。这就需要老师们多深入到学生当中去,抽出时间走到学生的家庭中去,能够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使他们因为缺少父母呵护的这片空白能够得到一定的弥补。平时,可结合实际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争取让班上的同学共同来关心、关怀他们,减少他们的孤独、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比如开展踢毽子、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活动,多给留守儿童有娱乐的空间,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快乐海洋,成为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地方,减轻对父母的思念。
(三)社会爱心是有效举措
呼吁全社会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措施进行探索,把各种社会团体、民间力量、社工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动员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尤其是团组织、妇联、教育、关工委等要多组织活动,介绍留守儿童的情况,让社会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情况,不断加强对父母、监护人和扶养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资源,在农村建立家长学校,开设抚养教育课程,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随时解答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动当地志愿者担当知心朋友、义务辅导员等。
适当地建立或改造一些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基地,在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关爱这些儿童。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帮扶,给予特别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为留守儿童解难事、解心事、解烦事,全社会做到多方面多角度来关注留守儿童,重视留守儿童,不断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政府用心是重要手段
父母的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替代的,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效果局限性始终存在,最好的家庭教育形式就是让孩子生活在父母身边。但是广大外出务工的农民因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因为有些学校要向民工子女收取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等),不能把子女带到身边学习、生活,也就难以使他们得到基本的家庭教育。让每一位儿童健康地成长并使他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政府逐年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便利条件方便农民工子女入学,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整合资源,使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不断开发,让农村的"留守儿童"能够转变为城市里的"随行儿童",尽量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整个农村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因此,必须尽快构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护工作机制,齐抓共管,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1] 方铭琳 《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
[2] 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5)1
[3]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http:ww.sina.cn
论文作者:李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儿童论文; 孩子论文; 学校论文; 农村论文; 父母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儿童教育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