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群众论文,新时期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国际国内各种情况的变化,对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建立执政党巩固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突破所有制“一大二公”的束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党的十五大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的这个重大突破,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实际上,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近几年已取得迅速发展。1997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占26.5%,集体经济占40.5%,私营、个体、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已占33%。预计到2000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数将达到或超过5000万人。无论是工业生产总值,还是从业人数,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都充分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生产力的容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必然要求执政党服务于这个新的经济基础。党要制定方针政策和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等多种方式,来支持、扶持、鼓励、引导和保护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国家权力部门对其监督,管理和调控,使之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轨道。其次,党要通过改革领导体制,改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基础,保证党的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队伍扎根于社会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之中。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要探索适应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的多种设置方式。在坚持按党章规定的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 都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上,不同所有制可采取不同设置方式。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组织设置可采取按行业和属地归口等多种方式,做到“企业无主管,党的工作有人管”,保证党从上到下组织的严密性。在党的思想阵地上,不论什么所有制经济组织,都不可能有真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都应到位。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应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监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令的贯彻执行,并帮助企业主排忧解难。在党员队伍建设上,要坚持党员标准,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入党,包括吸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入党,并通过党组织作用和党员作用,团结和运用党自己培育发展起来的一切政治资源和力量,来带动、影响广大群众,建立执政党巩固的社会基础。
(二)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求党要保持并加强同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加。由此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不同利益特点的多层次社会阶层,改变了我国社会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结构。在工人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国有企业工人阶层、城镇集体企业工人阶层、管理者阶层以及雇用工人阶层、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阶层等;在农民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乡镇企业工人阶层等。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多层次化,形成的经济矛盾多元化,政治要求多样化,分配差距拉大化,思想意识复杂化,要求党要特别注重处理好各阶层关系,保持并加强与各阶层人民群众的联系。第一,要防止工人阶级地位的下降,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党依靠的重点是产业工人、知识分子和社会管理者,并由此增强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当前产业工人及其整个国有企业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下降,不利于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要通过劳动立法、经济法规、政策和改革措施,保障工人的各种权益,提高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第二,要防止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拉大,不断巩固发展新时期的工农联盟。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发展的大政方针非常明确,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实。要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稳定农业劳动者阶层;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小城镇发展,改善农村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三,要兼顾各阶层利益,依靠和团结各方面力量。工人阶级内部和农民阶级内部阶层发生了变化,但总体利益是一致的,都是党依靠或团结的力量。在政治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的依靠或团结各阶层人民群众,在工作上,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正确处理好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政策上,要充分考虑各阶层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要求党要特别注重处理好贫富差距的矛盾,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尤其是党的容许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及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更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使许多人迅速摆脱贫困,走上了小康、富裕之路。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收入差距也随着迅速拉大,使得人民群众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除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矛盾外,尤其是出现的一些非法牟利,权钱交易、损公肥私、走私贩私、偷税漏税、贪污受贿和靠钻国家政策空子的暴富者,更是形成了强烈反差。据统计分析,1980年以来,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差距每年以52%的速度扩大,在个人存款中,不到3%的高收入户占城镇居民存款总额已超过30%。近期, 权威人士分析,我国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差距已超过美国。况且有48.5%的人认为,目前社会上富人中相当大部分不是靠劳动和正当手段致富的。这更使得许多城镇居民,尤其是一些低收入者,感到被剥夺和不公正感。他们认为党作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改革应当首先使工农基本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而实际生活中首先得到好处的却是另一部分人。许多人由此感到困惑不解,产生“恋旧”心理和抵触情绪。加上某些利益冲突处理不当,形成一些地方“矛盾激化,影响党群关系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现阶段,处理好收入分配矛盾,既要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又要坚决反对平均主义。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1)加强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的宏观调控, 缩小“目标级差”。在坚持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政策基础上,要把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处在“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这四个级差上,这种级差还有扩大之势。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逐步缩小这种“目标级差”,使绝大部分人处于阶段性目标邻近级差中,保证社会处于安全感和公平感之中。(2)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落在实处。 党和政府出台各项改革措施,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业、半失业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不让一户过不去,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3 )防止权力与少数“富人阶层”结合而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资产阶级政党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我们党则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目前有些干部“傍大款”,嫌贫爱富,是背离党的宗旨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要允许先富,但更要注重扶贫;市场经济收入差距不可避免,但党的组织和干部嫌贫爱富一定要避免。要坚持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腐败等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引发的党群、干群矛盾,要求党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取信于人民群众。
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伴生的腐败等不良风气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我们党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滋生的腐败比消除的要多得多,反腐败的实际效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腐败现象仍在蔓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由个人犯罪到集体犯罪增多、由素质低下人员犯罪到名人和中高级领导干部犯罪增多、由疏于管理部位犯罪到依附职权、权钱交易犯罪增多、由简单原始手段犯罪到复杂、隐蔽、智能型犯罪增多。而且腐败不断向吏制、司法和行政权力部门蔓延,许多案件是“查一案、带一串”,“查小案、带大案”,腐败仍是当今群众意见最大问题,严重损害着党的形象。尤其是这些腐败现象与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和一些职工下岗、收入降低、生活困难等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许多社会矛盾更易激化,也使得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脆弱,甚至对执政党和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集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取信于人民群众。一是在加大惩治腐败分子力度上取信于民。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排除一切阻力,一查到底,让人民群众看到党的力量和决心。二是在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和制度建设上取信于民。要加快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规范市场运作机制,不断减少滋生腐败温床。三是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监督体制机制上取信于民。在巩固、完善“村务公开”、“企务公开”基础上,扩大“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来监督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把腐败遏制在最小限度之内。四是在从严治党上取信于民。要管好党员、管好干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永远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五)改革攻坚及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化,要求党的组织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建立过程中,存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矛盾,日趋呈现复杂和多样化态势。主要的如所有制改革中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和实际控制权的矛盾;分配领域收入差距拉大和分配不公的矛盾;结构调整中,中央、地方、企业之间的矛盾以及下岗与再就业的矛盾;政企分开实施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市场经济中缺乏规范不公平竞争矛盾和干群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大量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一方面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另一方面要靠党的卓有成效的思想工作来化解。当前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认真领会,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十五大确定的任务上来。加强全党和全民族的团结,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的高度统一,保证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同时,要特别注重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要关心、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处理好因某些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众不满情绪的过激行为和突发事件。要通过解决各种矛盾,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跨世纪的严峻挑战和国际国内日趋复杂的形势,要求党要不断加强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并给人民群众以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依靠。
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在面临跨世纪的严峻挑战和国际国内矛盾日趋复杂的新的历史时期,党依靠人民,形成坚强领导并给人民以坚定信念,是战胜困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国家的根本保证。其一,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必须要靠党的统一领导。否则,必然是一盘散沙,一事无成。其二,国际上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竞争愈演愈烈,西方国家仍然妄图西化、分化我国;国内改革也正处于攻坚阶段,我国面临跨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复杂的形势面前,也必须靠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组织、思想、政治的领导。其三,当今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时空局限,国际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对各国人民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各国都面临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之魂,更需要通过坚强有力的领导来不断增强党、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