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铸创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5
2.四川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5
摘要:汶川地震后,城市避灾减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管理与设计者视角出发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普遍关注场所布局、规范标准等宏观与原则层面问题,对避难场所使用主体的实际需求与选择偏好较为忽视,进而引生出大批避难场所使用不便、可达性差、认知度低的适用性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城市避难场所相关研究进展与展望进行了分析,找出重要部位,支撑城市空间中重点加强防范或改造,增加城市应急能力,降低城市灾害风险。关键词:城市避难场所;研究;展望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virtual space disaster avoidance
Qin Peijun 1,2
1. Sichuan Zhuchuang Safety Technology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45
2. Sichuan Institute of work safety inspec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45
Abstract: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problem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e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mergency shelter general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macroscopic and principled problems such as the layout and standard of the shelter, neglects the actual needs and selection preferences of the main users of the shelter, and then leads to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bility problems such as inconvenient use, poor accessibility and low awareness of the shelter.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urban shelters, finds out the important parts, supports the key points of urban space to strengthen prevention or transformation, increases urban emergency capacity, and reduces urban disaster risk.
Key words: Urban shelter; research; Prospect
基金项目:四川省安全生产科技项目(aj20180418183541)
0引言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建筑相对密集之处,一旦地震、火灾等灾害突发,就会使其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当地震、火灾等灾害降临时,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寻找便捷、安全的避难之处,因此城市中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十分必要。
1应急避难场所及类型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概念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标准给出的概念“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中可以看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了应对城市中突发的自然或人为灾害,如地震、火灾等,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馆、人防工程等场地或场所,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及专业化管理,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避难、临时生活的安全场地或场所。而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根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我国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和中心避震疏散场所3类。其中,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为疏散人员提供临时或就近避震,通常为城市中的小花园、小广场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提供较长时间避震或进行集中性救援,通常为面积较大的城市公园、广场等;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则为功能较全,起避难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2选择避难场地考虑的因素
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每个人对不同场地的选择都有其考虑的因素,见图1所示,调查表明:928人中,选择地势平坦的有587人,占总人数的63.2%,说明人们在避难时更在意其安全性;选择距离较近的为369人,占总人数的39.7%,表明距离也是人们选择避难所的重要因素;选择比较熟悉的为178人,占总人数的19.2%,说明在短时间能到达熟悉的避难场所也是受灾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来说交通便利(96人,占10.3%)和设施齐全(112人,占12.1%),这些因素人们考虑的较少.结合人们对避难所的选择和考虑因素分析,避难所首要选择地势平坦的空旷区域,例如城市公园、广场和学校操场等,同时应保证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其次,避难所应选择距离人们生活较近的场所,保证人们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安全区域;避难所也应该具备其他重要要求,即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卫生条件良好等.
图1 选择避难场地考虑的因素
3城市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
3.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高配低效
汶川地震给我国避难防灾工作敲响了警钟,让政府部门意识到城市避难防灾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严重缺乏。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相继出台,明确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原则与规划要求。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先后开始大规模增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十年间,我国大中城市新增新建应急避难场所数万处,并对原有避难场所设施进行了高规格更新,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城市避难防灾设施体系。但与大规模的硬件投入与数量增长相比,在过往十年中,我国城市民众的避难意识与防灾知识水平却未有明显提升,市民对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缺乏了解与认知的状态依旧,为各地城市的避难防灾工作埋下了巨大隐患。当灾害真正发生时,使用者将不知如何应对或出现避难目的地选择障碍,进而造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使用效率与服务能力的折减。可见,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存在高效低配问题。
3.2部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较多,但单个标准不达标
城市应急住所不符合以下要求:(1)无障碍问题。应急避难所的出入口太小,主要集中在一个方向,通往应急避难所的路太小,太窄。(2)人均空间使用问题。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有效庇护所面积小,容纳的人数少于实际服务的人口,造成人均庇护面积太小。(3)应急配套设施问题。在一些地方,紧急避难所没有或几乎没有应急设施,也没有实际的避难物资储备等,因此无法满足避难者的基本生活需要。(4)应急管理问题,许多应急避难所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没有完整的应急计划,没有对民众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应急避难所更缺乏管理,设施维护不足,应急避难所在发生灾害时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可能引起一些社会问题。
4避难场所进展与展望
(1)避难空间规模与空间演变特征。随着城市用地结构与规模演变,避难空间规模与空间分布特征也会随之变化。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建设活动不断吞噬和挤压避难空间,使之破碎化与边缘化;另一方面,城市各类用地又会因公园、广场、绿地等的建设成为新的避难空间,使避难空间得以扩张。未来可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实现:①避难空间矢量化与几何量算,测得避难空间数量、面积、密度等的变化幅度;②多年份避难空间数据的叠加,分析避难空间演变的空间特征。
(2)避难空间等级结构演变特征。在理想的均质地表情况下,最优避难空间等级体系应符合中心地体系。其中,①中心避难空间等级高,规模大,处于中心位置,服务较大区域;紧急避难空间等级低,规模小,属于一级避难据点,灾害发生后居民第一时间就能够到达,通常为居住小区级,服务范围较小;固定避难空间是中心避难空间与紧急避难空间之间的过渡。②紧急避难空间仅需满足居民短时间基本站立空间需求,而固定与中心避难空间不仅要为居民提供中长期避难生活场所,还需提供紧急避难服务。然而,受土地供给与需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人口密度增加等因素影响,大规模高等级避难空间碎化为小规模低等级避难空间,或由于占地面积大而被排斥到人口稀疏的城市外围,而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只能保留规模较小的低等级避难空间,甚至没有避难空间。此时,避难空间等级体系不完全符合中心地体系,而发生了偏移。那么,避难空间等级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偏移?偏移后呈现什么特征?什么样的等级体系趋于最优?需要论证。
结束语
避难场所的设立在震后减灾工作中尤为重要,其规划建设直接关系到灾民震后避难生活的质量及灾民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切实建设好避难场所相关设施,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灾患时的庇护与救助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培茗.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城市与减灾,2019(02):23-28.
[2]兰韵,李晓盈.智慧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模式探索[J].智库时代,2019(09):204+214.
[3]邱晓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结合建设的探讨[J].中华建设,2019(02):96-97.
[4]赵岩.国内外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发展[J].绿色环保建材,2018(08):96+98.
论文作者:秦培均1,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7
标签:场所论文; 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避难所论文; 灾害论文; 设施论文; 避震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