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_环境教育论文

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_环境教育论文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行动计划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

专业环境教育体系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五个层次划分,目前我国环境类的专业教育体系已趋完备,并具有相当规模。不同层次的专业设置基本情况是(截止1995年底):

①大专环境类专业,我国共有86所院校先后开设大专环境类专业点106个,专业名称38个。

②本科环境类专业,我国共有135 所高校先后开设本科环境类专业点193个,专业名称共16个。我国陆续开设了环境学、生态学、 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医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以及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等11个专业。

③硕士生环境类专业,我国共有150所高校、39个科研机构, 先后开设环境类硕士专业点189个,专业名称26个。

④博士生环境类专业,我国共有39所高校、9个科研机构, 开设环境类专业博士点48个,专业名称16个。

⑤博士后环境类专业,我国共有8 所高校开设有环境类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名称5个。

⑥成人环境类专业学历教育,我国成人高校先后开设成人环境类专业教学点40个,专业名称有14个,学历层次均为专科。

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

据调查,在我国开设有环境专业的院校中,不少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有环境类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性质不同,环境类课程的学时在20~60之间不等。未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院校,亦有部分开设了环境类选修课。据初步测算,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类选修课的院校数,约占全国院校总数的10%左右。

人才培养现状

1985~1995年10年间,我国高校已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专业层次环境类专业人才约8.8万人,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约3.0万人。

按现有在校生人数测算,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年招生人数为:大专1802人、本科5460人、硕士生744人、博士生141人、博士后8人。

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共批准开设不同层次环境类专业点544个,开设单位241个,其中高校202所(含只设研究生层次环境专业的17所院校,含专、 本科环境专业的普通和成人高校185所),科研机构39个。

上述544个环境类专业点, 直属国家教委的有高校26 所, 专业点125个(其中专科6个、本科42个、硕士点57个、博士点15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属其它中央部委、办、局的有:高校78所、科研机构39 个,专业点239个(其中专科47个、本科72个、硕士点90个、博士点27 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属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有:高校98所、 专业点180个(其中专科53个、本科79个、硕士点42个、博士点6个)。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专业点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环境经济、政策法规、环境管理等专业培养的人才很少,其原因不是院校的条件、能力不够,而主要在于:由于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而带来的学生就业难;环境执法尚不够严厉;某些急需专门人才(如环保设备及人文学科环境类某些专业)的培养处于空白状态;专科专业设置比较混乱,除高等工程专业外,其他类型的专科尚无环境类专业目录;专业点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2、人才培养方式较为单调,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造就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类人才主要是以系、专业为框架进行培养,学生很少跨系听课与选课,更谈不上跨出学校;高中一毕业就分专业,来不及打下宽厚的基础就进入了狭窄的专业胡同。要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很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培养出理工交融、文理相通,懂经济、识法规、会管理的复合型环保人才。

3、专科人才培养和成人高等环境教育严重落后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发展很快,而专科却十分落后,6个省(市、自治区)专科点呈空白或几乎是空白, 甚至包括首都北京及经济发展快速的海南。开办专科环境教育的86个院校中,真正的专科院校只有20所。我国专科每年的招生人数仅为1800人,是本科招生人数5460人的33 %; 专科目前在校人数约为5250 人, 是本科在校人数21545人的24.36%;专科毕业生人数9227人, 是本科毕业生人数74387人的12.4%。专科人才培养的严重落后,使得我国目前一方面基层、山区、边远地区所急需的第一线环保人才得不到补充。

4、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

我国高校环境院系的毕业生,除研究生就业较为容易外,本、专科生普遍较为困难,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需要的政策和法规、生物和生态、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就业更为困难。

5、部分院校教学投入不足,装备较差,办学经费困难

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除国家教委直属重点高校、部属重点高校教学有较多投入,装备条件好外(仪器设备总值的平均值较高主要是这些院校的投入),其他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和专科院校,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装备普遍较差、办学经费极为困难,有一些院校连基本实验费、实习费、正常差旅费都开支困难,因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多院校仪器设备老化,急待更新。

6、师资队伍老化,教师待遇差,高校人才外流严重

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师资队伍中的教授、 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 50~60岁占55.5%,60岁以上的占9.1%,呈老化局面; 有突出贡献和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50~60岁占60.9%,60 岁以上占28.4%,老化状况更为严重。这些专家中,40~50岁占7.0%,40岁以下只占3.7%,说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缓慢。相对而言,教师工作辛苦, 待遇差,人才外流严重,出国人才回收率低。按此趋势发展,到2000年前后,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状况和现在相比,将出现明显的倒退,甚至断层,值得我们重视和警惕。

7、中西部地区高等环境教育落后,亟待改变

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省)专业点极为稀少,培养状况十分落后。

8、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保护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

由于国家教委未将环境保护课程列为高等院校非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使得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保护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较强。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只有约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程。这个状况使得我国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环境意识普遍较差,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

实施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总目标:实施本战略计划的目的是全面加强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能力建设,在人类社会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过渡的关键时机,加快中国高等环境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等环境教育方面的差距,面向二十一世纪,为中国以至全球的环境与发展事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专业人才。

阶段目标:本行动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阶段(1997~1999年)目标:

确立高等环境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建立既能适应环保形势的发展,又能指导高等环境教育有效实施的协调、指导和服务机构;确定环境类专业各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确定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建立两个环境社会学学院或中心;建立高等环境教育教学评估办法。

第二阶段(2000~2010年)目标

开发环境类专业各学历层次的课程;编写教材;教师知识更新计划;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试点;教师交流。

行动计划: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基础建设行动计划(1997~1999年)本行动计划包括以下10项内容:

①确定学科地位。将环境科学定为一级学科,定名为:环境科学与技术。在上述一级学科中,设下列5个二级学科: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医学、自然保护。按这5 个二级学科设立本科生点、硕士点和博士点;将环境保护基础或概论定为大学非环境专业公共课;在师范院校建立环境教育专业(试点)。

②建立政府部门间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家环保局牵头,国家教委、广电部、新华社,中国21世纪议程办公室参加。该委员会的职责是推动全国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社区公众的环境教育,编制教育计划,提出教育要求,监督计划的实施,各省市环保局、省市教委(教育局)负责本地区环境教育计划的实施,并每年向委员会提交工作报告环境教育的改进措施;对大众媒体的环境宣传与教育计划提出建议;委员会下设专家咨询小组,为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咨询。

③在国家教委领导下合并原有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环境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专家组织,其职责是对全国高等环境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并通过学术交流会、讨论会的形式,组织国内外高等环境教育信息与经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

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内增设环境与资源学部。

⑤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内建立环境科学技术学科评议组。

⑥建立高等环境教育基金。基金募集的来源是:国家财政部拨专款;向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募集;向国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募集。

⑦制定环境类专业各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⑧制定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实施方案(1998~1999年)。

⑨建立两个环境社会学学院/中心(1998~1999年)。

选择一至两个文科力量和环境科学力量均很强的单位,建立环境社会科学学院或中心,培养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环境管理的研究生,这种研究生的培养应由几个人文和社会科学博士点或硕士点及环境科学博士点共同牵头协办。

⑩制定高等环境教育教学评估办法(1998年)。

教学评估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国外校系两级的评估运用得很多,而且成效显著,有充分经验可以借鉴。在我国尚在开始阶段,因此应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下,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标准,评估办法,评估步骤,评估的产出。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2000~2010年)

本行动计划包括以下5个方面:

①课程开发(2000~2002年)

以环境类专业本科生课程开发为重点,兼顾专科、硕士、博士等学历层次,根据新世纪环境与发展事业的需要和环境科学与技术的进展,现有课程应大胆改革和更新。

社会人文科学类的课程应特别予以关注,有关工程、自然保护、医学类环境专业应加入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分不得少于6个学分, 环境专业不少于9个学分,管理专业不得少于12学分。

课程开发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

②教材编写(2000~2004年)

利用下个世纪初前五年的时间,完成下列25种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某些教材可提前到本计划的第一阶段编写,此外,根据下个世纪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也可对这26种教材进行调整)。

这些教材内容是:环境决策;意识、价值与环境;社会过程与环境;环境交流;环境管理的决策模式;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世界文化;伦理学与职业作风;环境伦理学;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资源和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环境问题解决的生态学方法;环境政策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战略分析;污染防止导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Ⅰ概念和方法;保护和可持续发展Ⅱ综合问题解决;国际环境协商;比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争端的协商;公众参与和决策:理论和应用;环境中化学品:政策和管理;危险废物的生物修复;环境哲学和伦理学;解决环境问题的分子学途径;环境审计学;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

③教师知识更新计划(2000~2004年)

本项目计划作为知识更新来讲,主要在于引进新课程,新课程中应该包括引进课堂教材和辅助教材两个方面,引进方法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派遣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带回成果;第二层次是用培训班形式在国内推广,除出国引进新课程之外,知识更新项目还包括:(1 )引进留学生回国讲学;(2)充分利用高校新建的互联网络, 建立环境教育信息网络;(3)广泛的学术交流。

④环境类综合人才培训示范、试点并推广(2000~2010年)

开展文、理、工复合型环境管理研究生试点:在南北方各建立一个培养文、理、工复合型环境管理研究生的试验点。形式是校际联合培养,或系际联合培养。

系际培养与文科交叉的研究生: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的指示,预计今后对环境纠纷和环境新闻报道将会越来越频繁,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试办这种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方向。

⑤教师交流(2000~2010年)

目前,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办公室已建立亚太三级环境教育网,我国作为一个网点,也已建立中国国家网。为了提高我国高校环境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学校间和学科间在高等环境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由政府间高等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制订计划,实施教师在校际的交流,并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这种交流的进行。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专题

序号 专题名称主要研究人员

承担单位

1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现状 刘大银 胡亨魁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

周才鑫 柯贤文

2

中国高等环保人才的现 姚炎祥 刘金春 苏州建城环保学院

状调查和分析 韦保仁 周常民

3

中国高等环保人才需求预测 姚炎祥 刘金春 苏州建城环保学院

韦保仁 周常民

4

中美高等环境教育比较研究 尹大强 陆根法 南京大学

丁树荣 许鸥泳

5

中加高等环境教育比较研究 郭怀成 邹 锐 北京大学

刘 磊

6

中日高等环境教育比较研究 韦进宝 邓南圣 武汉大学

杜予民 袁福环

7

发展环境教育是做好环境

叶文虎 北京大学

保护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根本

8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发展

许鸥泳 陆根法 南京大学

战略和行动方案

尹大强 丁树荣

9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 韦进宝 杜予民 武汉大学

重大战略、建议

标签:;  ;  ;  

我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