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学习习惯论文,语文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有关在哪里学到最主要的东西时说:“是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了全部东西就是这些。”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分强调了应试训练,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培养新世纪英才,教育必须高瞻远瞩,采用固本强基的方法,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
一、培养正确书写。认真书写的习惯
先来看一组数字:两个班共120人,一个学期作文8篇,没有错别字的0人,一个错别字的28人,每篇至少一个错别字21人,8篇最多错别字达31个。此数字来自本人所教的二级达标中学初一学生作文。现在情况是:不少小学写字课形同虚设,初中不设写字课;高中学生写的字,或歪歪扭扭,或“笔走龙蛇”,或“缺胳膊短腿”,且写者并不以之为憾。
中学生是个综合素质全面养成的黄金时期及学习书法的较佳时期。郭沫若先生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要让学生养成正确、认真书写的习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语文老师要抓住初中新生入学机会做好这几件事:
1、强化书写的功利性。从思想上造势,强调人的审美定势、考试卷面印象分,让学生明白字迹工整、书写正确和漂亮的益处;从行动上立竿见影,期中、期未考试中明确卷面书写得失分,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的加1~3分,反之扣1~3分。
2、课前三分钟教师书写较为标准(起码也要工整)的名言、成语,一笔一画、规范标准,力争笔画有力、结构合理、字型优美,给学生以示范,潜移默化。
3、自主摹写,合作提高。书写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教材使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笔画书写的方法要点,汉字形态的记忆,书写过程的掌控等都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要提倡合作交流,比如可以交流读帖的感受,可以交流对某字某笔画的分析,可以交流自己摹写的字,互相提意见,共同提高。
4、举行硬笔书法比赛,大家共同参与,从中选出优胜者张贴示范,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5、适当拓展,激发兴趣。要想提高书写水平,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培养学生对书写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学名家名作欣赏时,老师可以根据各种适当进行扩展,可以让学生看看教材所选碑帖的全貌,可以提供两位书法家其他作品的欣赏,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两位书法家在书法方面的轶闻趣事。
这些方法看似平常,如果常抓不放,长期坚持,学生必形成习惯,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
1、利用早读时间读课本、读《读本》。课本绝对要好好读的,因为课本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凭借;《读本》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课内的补充,《读本》是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桥梁,是语文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世界的有力跳板。
2、利用时间“角料”、假日进阅览室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部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教材中增强了综合性学习环节,例如教材中安排了“走进图书馆”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对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有很大益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中午或下午第四节课,用于阅览杂志、报刊,涉足课堂、校园文化知识以外的文字社会。猎取社会生活经验、教训,成熟思想,提高洞察力、分析能力。也可以把“走进图书馆”变成“走进书店”,因为绝大多数书店和图书馆差不多,都是按照图书的通常分类摆放图书的。
3、利用休息前几分钟时间读成语、名句名言。床头备一本成语字典、名句名言集录,每天阅读,持之以恒,数量相当可观,既可改变说写语言枯燥、平淡的现状,又能熏陶精神,提高思想修养。读书,除在阅览室,其他场所均强调朗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读出节奏,推敲韵律,体味情感,感受心灵,其妙无穷。
三、培养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
1、“死记硬背”的习惯
现在讲坛还存在讲风太盛的现象,教学思想上的浮躁之风、教学方法上形式主义倾向导致一些教师片面地强调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喜欢追赶潮流,过分地讲究授课的法与式,忽视了读背习惯的培养,使得上课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学习的基本功是积累知识经验以供应用,学习语文不记不背,脑子空空或混沌一片,没有知识积累,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也就无源可供应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证明:强化“死记硬背”的训练,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想“金榜题名”,必须将《论语》《左传》等几十万字的书全部精读背熟。现代文学巨人、当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鲁迅、郭沫若、苏步青、杨振宁等哪一位不背古文唐诗宋词?背书就是在积累知识,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从心理学上看,“死记硬背”也是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词语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当然,我们要学生形成的习惯并不是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而是要背诵蕴涵几百几千年人类文明精华的经典篇章或是选入教材的课文中的经典片断或学生自己认为优美的片断。
2、积累词汇的习惯
张志公先生说过:“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一个人如果知道的词很有限,或者知道不少的词可是不知道怎么用,他的语言能力一定不高且辞不达意。”从目前学生的作文情况看,“词汇贫乏症”是一大通病。解决这顽症除构建以词汇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模式外,教师更要倾心于指导学生积累。
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每篇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书本的词汇,包括课内、课外。平时阅读要“字求其训,句求其意”,弄清他们的本义、基本义,联系语境弄清它们的比喻义、引申义。积累生活用语新词,把日常听课、听广播、与人交谈中所听到的用语、新词积累起来,按内容、用途分门别类,以备选用。
3、积累文言的习惯
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对渊博学识、涵养人的精神品质、文学修养不容忽视,现行初中课本文言文的分量也显示其地位。面对如此厚重的积淀,只能教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从初中开始,在日常的文言教学中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浸润承传,重心落在“文”上。仅以民族精神而言,初中文言文中至少关涉这四个方面:A、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如《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如移山不止的愚公,苦学成大才的宋濂。D、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如不辱使命的唐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让初中学生积累文言文中的民族精魂,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品位,适应考试的需要,是学生日后发展的真正生长点所在。
在指导学生记诵积累的时候,作为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把握好两个环节:A、诵的环节。在诵的环节中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准语气。其间读准句读最重要。因为,一个大句子,一般由几个小句子组成,小句子与小句子之间有一定的意义上的联系,在联系十分密切的地方要连读,在联系不十分紧密的地方要断读,读准句读实际上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的体会过程。B、记的环节。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素养,巩固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汲取古文精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背诵方法。如图表记忆法。即将文章内容简化列出图表,让学生边填边记,以图辅记。这种方法适用于游记性散文。如《醉翁亭记》第一段,作者用优美的笔调写了“滁州城,西南诸峰,琅琊山,醉翁亭”等多处景物,层层烘托,由大到小,从俯到仰,错综复杂。如果位置关系弄错了,也就无法正确记诵了。画上一幅简图,要求学生根据位置关系填图,顺序就清楚了,记忆也简单了。
四、培养勤动脑动笔的习惯
现在学生有两怕:一是怕动脑,一遇困难就回避,不想深入思考,久而久之,思维得不到锻炼,想像、联想就受制。二是怕动笔,这里指的是怕动笔写主观表达文字、文章。鉴于此,语文教师宜在授课时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随着“导”而能动地思考,答题时给予思路,让其沿思路思寻答案,培养凡事三思、勤于动脑的习惯。动笔的习惯相对容易培养,可借助一些强制性措施得以实现:一是规定写周记,二是当堂仿写、写主观表达文字,三是写读书笔记等等。
近两年,随着课改的深入,福州市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因此这里特别谈谈学生语文读书笔记习惯和培养。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积累资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多种形式:可以摘录、概括、批注、联想,还可以作评价,写心得。例如2005年湖北宜昌课改实话就以读书笔记形式出题,并将读书笔记内容归纳梳理为摘抄语句、理解内容、品析语言、概括内容等几个方面。这给学生进行读书笔记提供了思路、方法,给学生以良好的启示和操作向导。这几道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排列,符合学生阅读思维规律,考查了学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知识,重视评价了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现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从培养习惯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着力点,看似稀松平常,真正做起来,做出成效,却是非要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地下苦功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