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观众阐释的藏品研究-澳大利亚藏品意义阐释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论文

为观众阐释的藏品研究
——澳大利亚藏品意义阐释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

毛若寒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内容提要: 让藏品“活起来”的根本前提是深入透彻的藏品研究。目前国内博物馆藏品研究存在研究主体局限、现实关联不足、成果科普转化薄弱等问题,阻碍了公众与藏品的进一步连接。在借鉴澳大利亚“意义2.0”藏品意义阐释方法体系基础上,可从三方面构建“为观众阐释”的藏品研究:第一,拓展藏品研究参与群体,树立关联当下公众需求与兴趣的研究取向;第二,在语境化研究视野下探索制定规范详细的藏品阐释方法,尽可能全面反映价值要点与群体视角;第三,形成科普可及的研究成果,建设模块化登录、动态开放的藏品数据库,提升藏品价值的转化利用效率。

关键词: 博物馆 藏品研究 “让文物活起来”“意义2.0” 藏品阐释 藏品数据库

一、国内博物馆藏品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近十年来,中国博物馆经历了数量和关注度上的迅猛增长。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公众走入博物馆的同时,“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1]却屡屡见诸报端。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藏品阐释更贴近观众,成为当下中国博物馆界的热门议题。对此,国内已展开多方面尝试,其中既有提升藏品展出率、强化展览设计效果、促进文创开发等“台前”路径[2],也有促进藏品研究与阐释等“幕后”路径。由于一切形式的藏品利用都建立在对藏品信息深入发掘与价值内涵充分阐释的基础之上,所以紧扣藏品研究,思考如何在这一“源头”环节更紧密地建立藏品与公众之间的连接,或可成为当下的重点研究方向。

造成国内部分博物馆藏品阐释效果欠佳、不够“亲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藏品研究的参与者依然局限于部分专家,研究取向也往往聚焦于藏品的过往维度与学术价值。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是藏品研究的核心力量,但仅仅依靠他们的观点,可能会使学术关注之外的藏品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也难以激发公众对藏品的兴趣。此外,藏品研究的自主性与个人化倾向使研究者习惯从自身熟悉的学科背景与惯用的分析步骤切入[3],很容易缺漏一些必要的学科视角,忽略某些关联人群的声音,加剧研究视角的片面化。

万科在物流市场的布局时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短,资料显示,2014年开始,万科先后在武汉、上海、贵州成立或者收购了物流仓储公司。在香港,万科至少成立了20家与物流相关的企业。2015年,万科正式成立了万科物流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加速发展集团物流板块。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藏品数据库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不断完善的数据库并未在藏品研究中获得不可或缺的地位。浙江省博物馆一位馆员直言,由于数据库只记录了一些简要的藏品基础信息,更适用于查阅藏品的图片信息,之后的研究仍然依靠学术数据库与其他藏品资料源[4]。在建设物、数据、人的动态双向多元关系的智慧博物馆趋势下,藏品数据库止步于“信息保管库”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藏品研究的知识生成、互动分享与转化利用效率。

研究部门与展陈、教育部门之间的内容衔接与业务对接,是决定研究成果能否顺利完成普及转化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现有实践中,研究成果通常以专业学术论文形式呈现,传播部门不一定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细细消化[5],研究成果的科普转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面对这些现象与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藏品的意义潜力,增强藏品的公众可及性与相关性;在研究主体、研究视野与研究成果转化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提升。放眼全球,全世界的博物馆同仁也在同样思考着这些问题。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澳大利亚在藏品阐释方面探索出独特的“澳洲模式”,形成了“意义2.0”(Significance 2.0 )藏品意义阐释方法体系。这套体系所蕴含的理念与方法或可为当下中国博物馆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二、“意义2.0”:澳大利亚藏品意义阐释方法体系概述

(一)跨界共享,语境化解读——“意义2.0”的产生背景与基本理念

“意义2.0”是一套由澳大利亚藏品委员会(Collections Council of Australia)制定的面向国内所有遗产机构的藏品意义阐释方法体系[6]。Significance可译作“意义”“重要性”,来源于1979年古迹遗址保护法案《巴拉宪章》(The Burra Charter )的核心概念 cultural significance[7]。这套方法旨在揭示蕴含于藏品中的对于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人群所具有的美学、历史、科学与社会的重要价值。

跨界共享(crossing boundaries,sharing a methodology)是“意义2.0”理念的首要关键词。作为移民国度,承载着移民群体与土著社群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是建立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然而,澳大利亚国土广袤,类型众多的藏品分散于不同的遗产机构中,给充分阐释藏品意义带来了较大困难。2001年,旨在打破机构与学科藩篱、专家与公众边界,为所有类型藏品建立共通互联的意义阐释方法体系——Significance [8]产生了。几年后又推出升级版Significance 2.0 [9],即“意义2.0”,修正与完善了相关细则。

该体系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语境(context)。“语境”原是语言学中“上下文”概念;后向人类学与物质文化领域传播,指一切围绕在对象周边的关联性场域,是探析对象意义的释义框架[10]。藏品的社会属性与承载的集体记忆决定研究者必须以网络状的关联方式进行阐释,不仅探索过去时空下的“物—人”关系,还需重视现实时空中与关联藏品的比较分析,并充分关注藏品的跨学科(cross-disciplinary)领域、多元视角(multi-perspectives)群体的观点。

(二)环环相扣,标准化流程——“意义2.0”的藏品意义阐释方法

跨学科导向与语境化视野内在要求建立适应于不同群体交流的标准化研究流程。“意义2.0”中,藏品的内涵揭示与价值判断都建立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流程推演之上。该体系以一顶20世纪初收藏于澳大利亚伊拉瓦拉博物馆(Illawara Museum)的巨朱蕉帽子(Cabbage tree hat)为例[11],阐述了藏品意义的阐释过程。

图一// 巨朱蕉帽子(图片来源:R.Russell,K.Winkworth.Significance 2.0 :25)

第一步,整理藏品的现有信息(Collate a file with all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item and its history)。从档案得知这顶帽子是黎奥娜·哈利(Lionel Hurry)的女儿于1969年赠予博物馆的(图一)。

第二步,调查相关起源、藏迁记录(Research the history and provenance of the item)。从相关记录中得知这顶帽子是黎奥娜·哈利为她的外甥制作,时间约在20世纪初。

第三步,咨询捐赠者、所有者以及其他知情人(Consult donors,owners,and knowledgeable people)。在伊拉瓦拉当地人的访谈中,博物馆了解到制作者所在的家族曾用机器与澳洲土著交易巨朱蕉料以制作草帽。

第四步,探索藏品的语境(Explore the context of the item)。巨朱蕉帽是19世纪典型的澳大利亚男性服饰,流行于犯人、牧羊人与探险家等人群。草帽编织原是英国乡村手艺,最开始被传授给犯人,传到澳洲后被迅速普及。

第五步,分析和描述藏品的构造和保存情况(Analyze and describe the fabric and condition of the item)。与一般的巨朱蕉帽子相同,这顶帽子以煮沸和漂白的树叶作为原材料,保存完好。

奶奶家有一台缝纫机,常年放在木桌上。这台缝纫机通体黑得发亮,身上雕刻着漂亮的花纹,身后有点发锈的滚轮上披着闪闪发光的金漆,一根银白色的细针悬在机头上。小时候,我经不起诱惑,常常瞒着奶奶偷偷地踩着它的踏板,看着它的针上下翻飞,听它有节奏的“咔咔”声。有一次我玩缝纫机时被奶奶发现了,便用金蝉脱壳之计,问起了缝纫机的故事,引开奶奶的注意力,可不想这一问便收获满满。

第六步,比较相似藏品(Compare the item with similar items)。在澳大利亚有十顶类似的帽子,这顶是起源和藏迁信息最完整全面的,制作质量也最佳。

第七步,分析藏品关联地(Identify related places and items)。巨朱蕉树生长在伊拉瓦拉的雨林、沟谷地区,此地在今日仍有很多巨朱蕉树。

第八步,参考价值标准(Assess significance against the criteria)。从主要标准看,这顶帽子具有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从比较标准看,这顶帽子颇具代表性,保存完整,并有详细的藏迁信息,对于伊拉瓦拉地区环境具有独特的阐释作用。

第九步,撰写意义陈述(Write a statement of significance)。这顶帽子是完全由本土原材料制作的澳大利亚装束,代表了草帽编织的优秀水平。这类帽子被各阶层人士使用,反映了19世纪澳大利亚男性服饰追求平等的特点,为理解历史上土著民、外来移民与伊拉瓦拉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设立穿越高铁现场值班室和远程监控调度室,由侧穿高铁桥梁桩基工作小组统一指挥,进行24h监测、值班和巡视制度,确保盾构下穿铁路期间地表、洞内、值班室信息互通,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

此案例既说明“意义2.0”具有极为宽广的研究视野,以及藏品阐释跨领域协作与多元叙事的理念,也体现出系统化、标准化研究流程对藏品内涵的全面发掘能力,且让不同机构、类型的藏品都能以同样的流程方法进行检视,产出易于沟通与共享的研究成果。

(三)关联当下,可及性成果——“意义2.0”的研究成果呈现与利用

近年来,地方博物馆蓬勃发展,地方历史展览逐渐成为中国博物馆展览建设的主力军。由于重构与再现一片土地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与文化品格是地方历史展览的重要使命,因此要讲好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地域故事,就必须建立在跨机构的藏品共享(档案馆纪录资料、历史遗址出土物、非遗机构影像片等)、跨领域的学科整合(文化地理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等)以及跨视角的多重叙事(城市规划者、城市历史研究者、地方非遗传承人等)等基础之上。这既为地方博物馆藏品内涵的全方位揭示提供了可贵契机,也在客观上对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跨界合作网络,以及更具规范性、指导性的跨领域藏品阐释方法提出了新的诉求。藏品资源条件良好、研究力量相对充足的地方博物馆,可以借助地方历史展览建设的契机,率先开展规范化藏品意义阐释方法细则的探讨与建构。在与本地域的其他机构、学科以及公众群体的跨界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优秀案例,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博物馆实情的藏品阐释方法,并在合适时机推广普及。

Hello Time 2 sec Max Age 20 sec Forward Delay 15 sec

为激发公众对藏品的关联感,“意义2.0”始终与当下社会公众的需求与兴趣紧密联系。譬如,四个主要标准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藏品对于公众理解历史、启迪艺术、科技创新与地方认同的意义。例如,满足社会/精神价值需符合以下某一点[13]

[13]同[6],第39—40页。

关系价值指顾客和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或关系纽带所带来的利益[10]。以Hartline、Ferrell[32]和Zeithaml[44]的研究为基础,本文采用Chan等[10]对关系价值的测量量表,包含3个题目,如“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交往非常愉快”等。

咨询过特定社群关于藏品的重要价值吗?

对特定群体来说,含有重要的信念、观点、传统、实践或故事吗?

最终形成的意义陈述是一种关于藏品具有何种价值的简明论述。研究人员以“藏品价值”为总领,将原先的阐释成果整合入藏品价值分析中,不仅介绍藏品的本体信息,还分析藏品在历史语境下的功能与角色,并以大众化语言呈现出来(如巨朱蕉帽子的意义陈述)。透彻、详实且易懂的价值总结为藏品的公共渠道利用奠定了根基。

精心撰写的价值报告揭开了藏品利用的序幕,它活跃于数字化登录与利用、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中,为藏品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体系中,藏品价值的总结与运用并非单向度的一次性事件,而是多向度的动态开放的循环过程,并鼓励研究者查漏补缺、回源修正,推动藏品研究形成“产出—修正—产出”的正反馈循环。

三、他山之石:“意义2.0”对中国博物馆藏品研究的启发和借鉴

“意义2.0”生长于澳大利亚特色的社会与文化土壤中,移民国度对于借助遗产促进国家认同的需求,激发面向公众、关注当下的藏品研究意识。不算久远的移民历史使藏品留下了较完善的记录与易搜寻的线索,客观上为开展跨学科、语境化解读提供了便利。同时,《巴拉宪章》的遗产阐释理念亦为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一大篮子产品组合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算以葛兰许为首的奢华系列和旗舰系列,在中国市场卖得最火的要数大家耳熟能详的Bin系列了,但这几个系列之中,Bin后面各个不同数字组合之间的差异恐怕很多喝过的人都不一定能说得清楚。今天,我们就先挑着几个系列,以其中最热销的产品来重点说明一下。

中澳两国博物馆发展背景与藏品现状不同,国内藏品体系中多为历史悠久的传世文物与考古出土物,加之藏品研究传统亦有区别,不宜照搬澳洲模式。不过,国内博物馆或可基于现有研究经验与工具,以某种类型的博物馆与藏品为试点对象,在研究主体的多群体拓展、研究视野的语境化覆盖、研究流程的标准化共享及研究成果的构造化呈现等方面优先借鉴,并结合中国实情改造与整合,促进“为观众阐释”的藏品研究的有效实现。

(一)拓展藏品研究参与群体,树立关联当下公众需求与兴趣的研究取向

“藏品由谁研究”在国内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提问,阐释藏品的权力理所当然归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所有。然而,如果阐释群体仅限于此,难以最大限度激发藏品的意义潜能,更不利于增进公众与藏品的相关性。我们可借鉴“意义2.0”,在巩固专业机构之间合作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专业人士与公众群体的边界,尽可能地拓展研究参与群体。

与藏品有“在地关联”与“文化关联”的群体,以及了解藏品流转线索的民间知情人等,他们对藏品的观点与认识有助于填补学术领域之外的藏品信息与价值空白,也利于降低研究成果的理解门槛,唤起公众对藏品的情感共鸣与广泛关注。从实际操作看,近现代文物的关联群体相对易于追踪与咨询,博物馆可以此类藏品为突破口,建立与捐赠者、知情者、藏品同源地人群的长期联系机制[14]。在专业人员多次回访过程中,深入挖掘相关群体对于藏品的记忆与情感投射,分析藏品在地域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国内某些博物馆库房中“沉睡”着大批品相不佳或重复率高的藏品(如古钱币、陶瓷器等),它们隐藏着巨大的研究潜力,却因研究人员的研究精力有限而难被充分利用。这部分藏品可作为拓展研究群体的试点对象,通过相关主题的展览平台,吸引与鼓励感兴趣、有专长的民众为藏品阐释贡献力量。荷兰国家摄影博物馆(Nederlands Fotomuseum)2018年举办的“卡斯·奥赛斯摄影展”(This is Cas)就采用了类似“众包”(crowdsourcing)的参与式阐释方式。针对摄影家在加拿大、埃及等地拍摄的50万张丢失了拍摄意图、社会环境等信息的照片,博物馆发起“为卡斯命名”(Captions for Cas)的项目,在展览中特辟空间(图二),鼓励各地观众通过iPad客户端对能辨识的照片上传描述,从而参与到藏品的阐释中。这类做法不仅极大缓解了博物馆的藏品研究压力,也促进观众获得强烈的藏品关联感与归属感,“很可能新的研究空白被填充,新的角度受你启迪,新的展览因你而起”[15]

图二// “为卡斯命名”项目(图片来源:作者摄于荷兰国家摄影博物馆)

除拓宽研究参与渠道外,博物馆还可尝试转换研究思路与目标取向,从关注过去转向重视当下,多联系社会关注的现象与议题,充分挖掘藏品对于当下科技进步、文化交流、地方认同的意义。由于国内惯用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评定体系,通常在“历代”“历史发展”“历史事件”[16]等语词构建的“过往维度”话语框架下运作,研究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忽视藏品对于当代群体的价值。我们可在原有价值体系中加入“社会/精神价值”标准,以增强研究者对于藏品现实关联性的敏感度。

表一// 我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与“意义2.0”对比表

松尾芭蕉被称为“俳圣”,他创作的俳句在日本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继承并发展了陶渊明、谢灵运,后世极少有人能比肩。两人生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但殊途同归,在诗歌上表现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境界,但在审美意识上却能看到若干不同之处。

(二)探讨制定规范详细的藏品意义阐释方法,全面反映价值要点与群体视角

我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17]是与“意义2.0”较为接近的全国性指导文件。相较之下(表一),前者似乎在具体流程、标准阐述、评估后续等方面有所欠缺。然而,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藏品定级评估过程中,大多数博物馆典藏部门也会有一系列类似于“意义2.0”的前期价值研究和内涵描述,以及后期的动态修正工作[18]。相似步骤在国内博物馆均有涉及,只是碎片化散布于博物馆工作中,尚未形成如“意义2.0”这般系统整合、规范成文的方法体系。不甚明确的操作细则易加剧个体化的研究倾向,导致某些情况下藏品内涵要点、学科领域与关联群体视角的“缺席”,不利于跨界研究的有效推进、藏品价值的充分揭示以及成果的交流共享。

[5]笔者参与的“博物馆藏品利用提升”课题组对首都博物馆文物总账管理部副研究馆员李健的访谈,2016年10月28日。

“意义2.0”以阐释藏品价值为最终目标,因此,“参考价值标准”与“撰写意义陈述”是重中之重。价值标准分为主要标准(primary criteria)与比较标准(comparative criteria)[12]:前者分为历史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与社会/精神价值,是评判藏品是否具有重要价值的决定条件;后者分为起源和记录、珍惜度或代表性、保存情况或完整度以及阐释能力,是与主要标准配套使用的衡量藏品价值高低的标尺。

(三)形成科普可及的研究成果,建设模块化登录、动态开放的藏品数据库

研究者不仅要考虑藏品阐释的深度、广度与公众相关度,还需重视从研究到公共传播的交接过程中成果的科普转化情况。目前,国内多数博物馆藏品的初始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很难高效率地转化为低认知门槛的展览项目或教育活动。研究人员可借鉴“意义2.0”模块化的研究成果呈现形式,即“价值A+价值论述A,价值B+价值论述B……”,优先针对潜在的展出对象,或其他亟待科普化阐释的藏品,将有关的研究资料与成果整合入藏品价值描述之中。内容明晰与陈述通俗的构造化成果可减少业务对接的阻力,推动科普转化效果的提升。

1.5.3 分类 现有的分类方法有Mahalanobis距离法[20]、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等[8],而最大似然法是比较常用并且比较成熟的一种分类方法,使用最大似然法在ERDAS中进行监督分类,技术路线见图1。

在浙江省龙游县博物馆筹建中,策展团队尝试通过几组岩石标本讲述龙游地区的地质历史。但这些遥远陌生的地质遗物均未得到深入研究,如一块高密度岩石标本——石榴石角闪岩的档案卡片中只有“形成于6.5亿年前”“江山—绍兴拼合带遗物”等寥寥数语的记录。博物馆与策展者参考“意义2.0”的研究流程,通过咨询国土部门、地质调查院的专业人士,并走访岩石所在地的居民群体,以构造化格式与相对通俗的语言重新撰写了意义陈述:“作为华南板块形成的地质物证的典型代表,是探索地球板块运动机制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从形成到出露的4亿年历史,对于构建龙游地质历史序列有突出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见证了浙江大地从离散到拼合的过程,有助于当代浙江人、龙游人了解故土过去,增进对故乡的地域认同,具有较高的社会/精神价值。”展厅内其他组岩石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对设计师理解内容与科普化设计发挥了较大帮助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引起较大反响,主要是《论社会科学基础》(1991年第5期)、《社会科学现代化的观念前提和技术基础》(1993,3),被多家报刊转载和评论。据说引起了高层的重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后更名为《求是》杂志)专门约我写了《社会科学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一文,发表于该刊1994年第22期。这篇文章也在多家杂志转载。这些论文讲的就是社会科学怎样以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基础,推动社会科学现代化。

当下国内博物馆藏品数据库主要登录原初性描述信息,缺乏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充分反映[22],导致其在藏品研究中的作用不甚显著。此外,在国际、国内多家博物馆藏品数字信息开放的潮流下,提供更丰富、更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才能更有益于提升遗产与公众的连接质量。结合“意义2.0”的构造化成果呈现方式,国内博物馆可在现有的数据库信息指标中新增“文物价值陈述”的字段,下设四个主要价值空框,优先登录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若有条件,还可增加“附库”,将每一个研究步骤转化为数据库中的独立模块,不断更新相应的过程性资料成果。在数据技术与馆际合作日益成熟的未来,可进一步对社会外界开放,实现更大程度的价值共享,激发研究者成果登录的积极性。

以笔者参与筹建的浙江宁波教育博物馆为例。该馆位于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甬江女中教学旧址,历史建筑本身与其他教育旧物都是亟需阐释的对象。博物馆与策展团队并未停留于对女校的近代教育影响力等历史价值的探索,还拜访了多位退休教师、校友,从她们的口述中逐步构建起20世纪不同年代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与课间活动等观众颇具共鸣感的校园集体记忆,充分凸显出教育藏品的社会与精神价值,并在相关展项的说明文字与媒体脚本之中充分体现。

[11]同[6],第24—25页。

“共享经济”根据其参与共享的主体不同,其商业模式分为以下四种:C2C、B2C、C2B、B2B模式。其中B2C模式是我国当前的主导的商业模式,如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共享平台等,C2B模式的开发潜能非常巨大,B2B商业模式还处于瓶颈期。

四、结语:激活藏品,从幕后开始

“意义2.0”折射出澳大利亚对于藏品的独特认识:藏品与公众的接触并不只是发生在陈列展览、公共教育等博物馆的“台前”,早在收藏、研究的“幕后”阶段就应该搭建观众与藏品之间的沟通平台,也必须将观众纳入到藏品阐释的计划之中。跨界共享、环环推演、关联当下、科普转化、成果可及与动态开放,在多个理念突破的背后,最为核心的乃是践行“为观众阐释”的研究使命。这也启迪业界将藏品活化阐释的视野从“台前”向“幕后”延伸,通过研究主体的合理拓展及研究取向的现实关联,让藏品阐释不再“高冷”;通过研究视野的跨学科、多视角整合,研究流程的标准化制定,使不同群体的声音纷纷“出席”;通过研究成果呈现方式的构造化改造,以及藏品数据库的意义登录与动态开放,让藏品阐释形成“幕后—台前”的高效循环,促进阐释成果以更“活泼”的姿态与观众相遇。

[1]新华社:《“火”起来了的博物馆仍需转型迈坎》,[EB/OL][2018-11-23]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6-05/18/c_1118890388.htm.

[2]焦丽丹:《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3期。

[3]笔者对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馆员魏祝挺的访谈,2018年7月11日。

3.2 人文关怀提高护生沟通能力 由于护生沟通技巧尚不熟练,缺乏有效的应变能力,易受到挫折。经过讲座等培训,学到了人文关怀及护患沟通相关知识,能够减轻护生的自卑感与失落感。在实施护理工作时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拒绝与阻挠时,运用知识克服困难,其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同[3]。

“意义2.0”的经验说明提炼自诸多优秀个案、基于语境化阐释(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视野的制度化与标准化流程,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可考虑梳理国内博物馆业已存在的“梳理现有资料以补缺档案信息”[19]、“探索物品使用情景与社会背景”[20]、“大视野下比较藏品”[21]等研究方法与程序,对《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研究步骤、价值标准与成果形式等层面作出更细致的章程规定,增添诸如“文物藏品价值阐释与评估定级操作细则”的官方指南,指导藏品研究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意义要点与群体视角。

[6]R.Russell,K.Winkworth.Significance 2.0 :A guide to Ass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ections. Collections Council of Australia.[EB/OL][2017-08-18]https://www.arts.gov.au/sites/g/files/net1761/f/significance-2.0.pdf.

[7]杨小舟:《解读〈巴拉宪章〉的现实意义引发的辩证思考》,《建筑与文化》2014年第6期。

[8]同[6],第2页。

[9]同[6],第4页。

[10]R.M.Diley.The Problem of Context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Language&Communication ,2002(4):437-456.

构造化、普及性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相对顺畅地对接公共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可反馈登录至藏品数据库中,为之后的藏品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在展览与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现研究成果存在纰漏,可及时返回数据库,经研究者甄别后修订更新。数据库中愈来愈丰富的意义内涵又为公共传播部门整理藏品资料、调度藏品降低了专业性障碍,推动藏品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为实现“为观众阐释”补上关键的一块拼图。

[12]同[6],第39页。

今天,这对于某个特定的社群有特别的价值吗?为什么?

[14]同[6],第31页。

[15]笔者对荷兰国家摄影博物馆藏品部主任Martijn van den Broek的访谈,2018年11月1日。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就感官评吸质量而言,在恩施烟区海拔540~1 680 m范围内,中部烟叶的香气质和刺激性得分以及评吸总分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香气量、杂气和余味得分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而燃烧性和灰色得分与海拔高度不存在相关关系,说明感官评吸质量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等感官质量指标得分以及评吸总分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明显增加。这一结果与高林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与张文平等[13]、李天福等[18]的研究结果有些出入,这可能是由于取样区域范围不同造成的。

[16]国家文物局:《文物藏品定级标准》,[EB/OL][2017-09- 12] http://www.sach.gov.cn/art/2012/9/3/art_262_6035.html.

[17]同[16]。

[18]同[3]。

[19]马萧林、权鑫:《河南灵宝三件馆藏玉钺的年代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17年第6期。

[20]沈如春:《湖州镜及两宋官民铸镜业的互动》,《东方博物》2009年第1期。

近年来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凭借其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脑部血管疾病[1]。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主要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支持下置入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通过股动脉进行穿刺,达到诊断、治疗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的目的,具有抗肿瘤、溶解、扩张、栓塞、成型等多种治疗作用。由于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受到医护人员及广大患者的青睐[2]。该文探讨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现报道如下。

[21]黎毓馨:《阿育王塔实物的发现与初步整理》,《东方博物》2009年第2期。

[22]国家文物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标准汇编:馆藏文物登录规范(WW/T 0017-2008)》,文物出版社2010年。

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奇妙夜”活动点亮南博

2019年5月18日,南京博物院与江苏交通广播网联合主办,联动苏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无锡博物院等省内八家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以“在博物馆遇见未来”为主题、“传统的未来”为线索、在传统中创造“新中式”生活为出发点,讲述博物馆,展现新生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李声,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虎参加了启动仪式。

龚良院长为大家解读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所谓“传统的未来”,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传统的东西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还要努力让今天创造的文化产品成为明天的文化遗产。

当天,有超过5200名观众参加“夜游南博”活动。在南京博物院小剧场举行的博物馆奇妙夜启动仪式上,400名观众到场欣赏来自古琴大师王鹏和北京现代舞团用现代人的方式演绎的传统艺术。在老大殿前,江苏交通广播网主持人带领100名小学生用吟唱的方式诵读千古名篇。在各展馆内,精彩的博物馆夜游活动层出不穷,电台主持人朗诵的经典诗词与年轻人表演的《满江红》舞蹈、复原山西永乐宫壁画的汉服走秀《穿·悦》和现代舞《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是南京博物院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的第四年,活动全程通过江苏交通广播网、荔直播进行网络直播,让145万观众在屏幕前感受精彩的活动现场。南京博物院也将一如既往地在创新中不断演绎着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Audience-Oriented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to Museum Collections Research:What We can Learn From Australia's Interpretative Practice

MAO Ruo-han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Jiangsu,310012)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for museum collections to come alive is to have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m.Three major problems have been observed in current museum collections research in China,namely limited parties participating in collections studies,little relevance to contemporary life,and insufficient delivery of research results.These problems have impeded the accessibility of collections to the public.With ideas borrowed from theSignificance 2.0 ,a practice of collection interpretation in Australia,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of efforts are suggested to be made for an audience-oriented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to museums collections:first,to include more parties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ctions research and make the research more relevant to the demands and interests of the public;second,to develop a set of detailed and standard interpretative method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aim to fully reflect the values of collections and the views of people;third,to form accessible research results,to build collection database that are dynamic and open and with layered logging-in feature,and to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collections.

Key words: museum;collections research;collections come alive;Significance 2.0 ;collection interpretation;collection database

中图分类号: G260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01-05

作者简介 毛若寒(1993—),男,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与展示设计。

(责任编辑: 黄 洋;校对: 张 蕾)

标签:;  ;  ;  ;  ;  ;  ;  

为观众阐释的藏品研究-澳大利亚藏品意义阐释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