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全球化理论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4)10-0005-0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试图对理论界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流派加以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分类
要对经济全球化理论进行评析,首先必须对经济全球化理论进行大致的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各种理论流派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方法论基础和研究的切入点的差异。从方法论基础看,主要是两大类型——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又分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的考察和国内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他们都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客观地考察了经济全球化的整个发展历程,认为经济全球化始终与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扩张密切相连。西方经济理论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新自由主义,他们强调市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能够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最佳配置,每个国家在此过程中都能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
从研究的切入点来看,主要也有两大类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生产力角度进行研究,典型代表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典型代表是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代表了反动的全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胜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帝国主义、西方现代化、西方体制的全球性扩张,也就是西化的全球化普及(Gallinicos,1994;Amin,1996;Bcnton,1996)。
综合以上诸多学者的不同解释,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应包括两个层面,即生产力层面上的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和资源的全球配置,以及生产关系层面上的经济制度的扩展和整合。两个层面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根据两大方法论基础和两种切入角度,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可分为四类:“新马克思派”;“新自由派”;“全球化怀疑派”;“秩序转型派”。
二、当前经济全球化理论评析
(一)“新马克思派”(或称“新左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S·min,A·Callinicos和S·Gill。该派的主要观点是将经济全球化等同于帝国主义化、西化和中世纪主义的复兴。他们认为今日的全球化就是代表了反动的全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胜利(Gallinicos,1994),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两极分化,而国家和政府已经沦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理人”。
显然,这一派学者注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得出经济全球化就是帝国主义化,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回顾,我们知道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始终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同时并进的。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核心的本质:它自始自终是一种扩张的制度,是一种“全球性”的制度。
但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另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来看,它首先是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发展的结果。
对于历史的发展,更具根本意义的是社会关系背后的物质力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同样如此。从生产力这个终极定义上看,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深刻历史内涵就在于它是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力的全球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和欧洲人曾经在其中起过主要作用,但它的产生毕竟是由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医学、运输以及电子通讯工具等的结果;哪里采用这一切,哪里便出现这种过程”。(注: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145页,)国内众多的学者已经形成共识: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势组合的要求。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求打破地区或民族的封闭和限制,而现代全球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片面地把经济全球化归结为帝国主义化和西化显然是不妥当的。
(二)“新自由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K·Ohmae和W·Grieder。他们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其结果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将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该派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通过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社会边界不断扩展的过程,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追求最优配置。因此从理论上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确实能得到更多的分工和比较利益。至于经济全球化给不同的国家带来不同的利益那是另一个问题。因此,新自由派所主张的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功能的观点是可取的。
但与任何事物一样,经济全球化同样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大凡对全球化过程的生产关系进行过认真研究或思考的学者,都对全球化持相当保留的态度,甚至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例如把全球化看作陷阱(马丁和舒曼,1998);看作当代“人类灾难的根源”(Burbach,Nunez and Kagarlistky,1997)。也有学者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归结为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代价:其一,是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其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其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张礼卿,1999)。对此,自由经济学派还难以提出有说明力的反驳。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存在既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也可以使我们消除对经济全球化过分乐观的心理。至少,我们不应该因为全球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而对之盲目推崇。
以上两派一致承认全球化的重大意义,并认为全球化正在导致非国家化的趋势,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权威和地位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没有国界的经济体系之下,每个国家政府的功能只是扮演一个“三明治”的功能,成为介于强大的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媒介机构”。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在世界各国独立的民族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相互依赖和一定程度的联合。经济活动的“无国界”趋势并没有模糊淡化民族国家的利益界限,实质上却是更加加剧了国家间经济利益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始终是世界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利益获得者。国家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国家,他们构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两极。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也对经济全球化“超越民族国家”的观点提出诘问。其实,正是由于民族国家和国民经济的地位依然重要,国家间的关系才会像现在这样广泛、多样和稳固,国家间和民间的活动才被如此充分的调动起来。“民族国家消亡”的观点似乎有点早熟,当然认为民族国家尚未受到全球化的损害或反而得到加强同样也是偏颇的。
(三)“全球化怀疑派”
其代表人物是P.Hirst和G·Thompson。该派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19世纪末的“金本位”时期,已经出现过全球经济、市场和金融的更高程度的一体化。而且经济区域化正朝着逆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为如今的区域经济日益走向排他、封闭和保护。有些学者指出全球化被大大夸张了,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全球化力量被过分渲染了,所谓国界消失的看法不符合事实(汤普森,1998)。
在全球化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热门,有些学者言必谈全球化的时候,“怀疑派”的观点不能不说令人耳目一新。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实出现过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有人曾以国际贸易为指标,得出目前的经济全球化甚至还不如一个世纪以前的全球化那样深远。但仅从贸易流量的情况来看问题,容易忽略其中许多更为本质的变化。除了贸易全球化外,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还表现在金融的全球化和生产的全球化。现实生活也表明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确实使国际经济活动有了新的质量。第一,国际资本力量有了空前的发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全球直接投资额1995年以达3150亿美元,到1998年进一步增至4300亿美元,累计余额约为40000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总额已达30多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000亿美元。第二,在贸易领域经济生活全球化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得到扩展,而且在质量上也在日益改变。第三,在国际投资方面,仅就最近十五年而言,就增加了6.5倍,到1998年底,累计余额达40000亿美元。第四,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在1972年—1995年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注:裘元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载《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因此,我们认为“根本没有什么经济全球化”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一是未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二是把全球化视为静态,而不是一个过程。我们更倾向于把一个世纪前的国际经贸关系的加强看作是整个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是否承认经济全球化与目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两极分化的趋势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内在逻辑上来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并不意味着全球范围的平等竞争,也并不必然导致“怀疑派”所说的南北不平等的消失或者什么大同世界。事实正相反,全球化乃是一种权利的优劣势序列,甚至这种序列特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比较精到的全球化理论不是一种目的论,即假定存在一种必然的不可改变的导向一个普遍的人类共同体的历史过程,而是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偶然的辨证过程。所谓辩证就是一种矛盾的过程。
(四)“秩序转型派”
其代表人物是Anthony Giddens,J·A·Scholte和M·Castclls。该学派认为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目前的全球化完全是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正在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型力量”,导致世界秩序中的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剧变”。但这种世界秩序的剧变又充满变数,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偶然的历史进程。
尽管“转型派”并不认同全球化正在导致民族国家的消亡,但他们认为全球化下的新主权不再是传统主权所具有的绝对性、排他性、不可分割性和“零和性”,日益面临着跨国界或无国界的国际组织(如WTO、IMF)的挑战。这样,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理性和明智的国家政府该转化自身的统治功能。
我们可以看到,“秩序转型派”已不仅仅用纯经济的角度来认识和考察全球化问题,因此要对该派的观点进行全面的评述显然已超出本文的范围。该派所主张的全球化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世界秩序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征。过去在国际关系中,民族国家与代表国家的政府是世界上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主体,它们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双边的或多边的交往。而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大量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的出现,现在国际关系体系越来越变成一个包括各国政府、各种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综合体系。国际行为主体的多样化和扩大化势必会对主权国家的功能和国家主权的行使起一定的限制和制约作用。近年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某些东盟国家政局由此引发的动荡就是这一点的明显证明。因此,“秩序转型派”所持有的全球化并没有导致民族国家的消亡但全球化下的新主权不再是传统主权所具有的绝对性、排他性、不可分割性和“零和性”的观点是符合当前的现实的。而要寻求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使经济全球化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框架下进行,也就成了宏观层次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不管怎么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重新确立政府调控能力的新观念。
三、简要的结论
总之,超全球化派定义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组,全球化怀疑派定义经济全球化只是一次特殊形态的国家化和区域化,而秩序转型派则把经济全球化定义为区域间关系的重组和相距遥远的行动的相互影响。除全球化怀疑派外,其它派别都认为目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都承认当今的全球化是前所未有的。只不过超全球化派强调全球化将导致民族国家的终结,市场是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力量。而秩序转型派则认为全球化虽然正在改变国家权力和世界政治,但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理论的任务在于澄清思想,而不是解决问题。我们认为,目前的经济全球化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全球化怀疑派既没有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也没有把它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我们既不同意把经济全球化简单地归结为资本主义化或帝国主义化,也并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将一定能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从国家关系的角度看,国家仍然是国际经济调整和管理的主要工具,主权国家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实施着它们的基本职责。
【收稿日期】2004-01-15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