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摘要:李文俊先生以翻译美国意识流作家福克纳的作品而出名,近年来又因其翻译门罗的作品《逃离》,受到了更多关注。本文拟通过对李文俊翻译历程、翻译作品、翻译研究的探索,发现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美学的一致性,并发现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文俊;翻译美学;翻译思想
一、个人经历与翻译思想的形成
李文俊是翻译福克纳的专家,本是学新闻的,但在工作后选择了翻译这条路,甚而还选择了翻译福克纳这条“行人寂寥的小径”。可以说,李文俊先生的一生都在为翻译这条道路铺砖添瓦,正因为他严谨的态度,即使作为一名非专业翻译人员,也翻译出了大批佳作,对中国一代青年人带来了思想上的振荡。
李文俊先生这样总结自己对翻译的理解,“翻译外国文学的最大难题是:跨越两种文化的间隔,要以崇尚简洁、清晰的汉语形态出现时,仍能原汁原味地保持文本的美学价值。一个真正的译者必须要有手段”,把散见各处、或埋伏较深的“脉络”、“微血管”、各种“神经”一一理清,掌握好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要以这种形式出现的艺术企图之因,然后照它们的原样放好,并以另一种文字加以复制,而且要做得足以乱真。”[1]李文俊继承了老翻译家们的精髓,形成自己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思想。本文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李文俊翻译思想在审美再现中的突出表现,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美学角度上的总结,希望能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美学产生一些推动作用。
二、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作为翻译学的一门子学科,是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国外较早对“翻译美学”进行系统描述的是Shirley Chew和Alistair Stead合作编著的Translating Life: Studies in Translational Aesthetics(1999)。事实上中国的翻译美学早自两千多年前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已开始,其间包括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中国传统译论主要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2](p19)四个重要部分构成。到近现代,翻译美学理论又得到了新的发展,1991年,傅仲选所著的《实用翻译美学》标志着我国翻译美学理论建设的开始。之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论》(1995)、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2000)以及毛荣贵的《翻译美学》(2005)都推动了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构建。
翻译美学对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即译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审美客体(即原作)转化为另一种审美客体(即译文)。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及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编辑、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标准、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诸手段等”[3]。不同的学者对各个研究对象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又将对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分成两个系统:形式传统和非形式系统,详细研究形式与内容这一对二元系统的审美价值。目前,许多研究都依托于刘宓庆所提出的审美客体理论,着力于分析文本的语音层面、文字(音、形)层面、词语层面、句段层面的审美信息。翻译美学也有几个重要的主张:第一,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第二,在文学翻译中,对原文的艺术模仿和对译文的艺术创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第三,语言形式在文学语篇的美学构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4]其中审美再现手段也是翻译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其他文本类型而言,翻译美学与文学翻译的联系更加紧密,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4]本文试图探索李文俊翻译思想与美学思想的一致性,并验证李文俊翻译实践与翻译美学理论的相辅相成。
三、李文俊与翻译美学
纵观李文俊一生,从新闻系学生到编辑一职,并成为一名翻译大家,其中历程必然艰辛。但难人可贵的是,李文俊先生选择了一条行人寂寥的小径并且耐住了寂寞,成功地翻译了福克纳的一系列作品,并且积极向前辈学习翻译经验,将翻译当做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在翻译策略上,大多数学者对其分析都统一于忠实、直译、归化,可见其对待翻译的态度是科学严谨的。在李文俊接受的采访中我们可以发现,钱钟书、杨宪益、杨绛等人的美学翻译思想对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对外国文学的热爱激发了他学习文学和外语的热情,古典音乐让他对揣摩人物、情节、感受美更加敏感,这些都影响着他的翻译思想,与美学密不可分。
通过阅读各位翻译家们针对翻译美学的立学之作,我们对翻译美学体系有了基本把握,同时对李文俊译本,以及其他相关译者的译本进行了针对性的阅读和研究。根据翻译美学的三条主张,我们在李文俊的各个译本中发现了许多例证,可以证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美学思想的一致性。不但在印证了翻译美学的合理性,也侧面反映出李文俊作为一名翻译家的卓越成就,说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良性互动。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为指导,通过对李文俊译本中审美再现的案例分析,验证其翻译思想的审美导向。
(一)模仿
刘宓庆将模仿分为以原语为依据的模仿和以译语为依据的模仿。模仿原文主要以模仿原文的审美信息和结构,即尊重原文,包括内容与结构。
例1: Between the shadow spaces they are yellow as gold, like soft gold, bearing on their flanks in smooth undulations the marks of the adze blade: a good carpenter, Cash is. He holds the two planks on the trestle, fitted along the edges in a quarter of the finished box. He kneels and squints along the edge of them, then he lowers them and takes up the adze. A good carpenter. Addie Bundren could not want a better one, a better box to lie in. It will give her confidence and comfort.[5]
李译: 给两边的阴影一衬,木板金黄金黄的,真像柔软的黄金,木板两侧有锛子刃平滑的波状印痕: 真是个好木匠,卡什这小伙子。他把两块木板靠在锯架上,把它们边对边拼成挺讲究的木盒的一个角。他跪下来眯起眼睛瞄瞄木板的边,然后把它们放下,拿起锛子。真是个好木匠。艾迪·本德仑不可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木匠和一副更称心的寿材了。这可以给她带来自信,带来安逸。
《我弥留之际》[6]
此段描写了达尔观察到邻居做木匠活时的内心独白,在作者福克纳的操控下,达尔在短时间内对木匠活观察的十分仔细,他擅长对语言的操控,他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却又带着隐约的嘲讽与复仇的快感。原文的句子结构复杂,第一个句子之中,有后置定语、后置宾语结构的修饰语,还有一个倒装结构,表现出他内心的赞同。第二、第三个句子中则是连贯的动作描写,精确描述出木匠做手艺时的细微神态。最后几句则暴露出达尔阴暗的心里,特别是最后一句,“confidence ” 和“comfort”形成头韵,间接反映出达尔的自得之感。在李文俊的译文之中,保留了原文的语序,更保留了原文的人物形象。从“卡什这小子”一句,便能读出达尔内心的洋洋得意之感。在内容上忠实原文,此外,在形式上也尊重原文,基本上保持了原文作者的行文方式。译文中“金黄金黄”、“带来自信、带来安逸”读来极富节奏感,且最后一句遵循原文达到了押头韵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重建或改写
重建或改写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译者可以借助重建或改写达到摆脱原语束缚,并传达原文意境,使之更符合译文读者的审美接受。
例2: I think he asked the robin questions. It seemed as if they talked to each other in soft chirps.[7]
李译:我觉得他是在向知更鸟提出问题,就仿佛他们俩是在叽叽啾啾对鸣似的。
张译:我觉得他还会向旅鸫提问呢,看起来他们就像是在用轻柔的啾鸣交谈。例3: Just listen to them birds---th’ world seems full of ‘em----all whistlin’ an’ pipin’.
李译:你就听听那些鸟儿的声音吧——世界上哪儿没有鸟儿啊——全都在叽叽喳喳、咕呱咕呱地鸣唱。
张译:听那些鸟儿在叫——好像满世界都是鸟儿——个个都在啾鸣。[8]
《秘密花园》[9]
若是分别读李文俊和张建平的译本,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两者都做到了忠实、通顺,但两个译本一进行对比,便高下立见。单就 “robin”一词,“知更鸟”比“旅鸫”更为人所知。其次,鉴于《秘密花园》是一部儿童小说,其目的读者必然是儿童。李文俊先生的译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改写和再创造,他不仅仅译出了鸟儿呢喃,啾鸣的场景,还让整个画面赋予动态,不仅有画面,还有声音,所有的景象在儿童读者的想象中变得生动起来。而张建平的译文在此对比下就略微逊色。同时,这表明,李文俊先生在其翻译过程中已经不再局限于追求忠实和通顺,已经在原文意思表达清晰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再创作以达到追求美感的目的。此外,对于类似翻译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这种翻译技巧可以灵活运用在类似的文本翻译中。
例4:Just as his more fortunate fellow New Yorkers had brought their tickets to Palm Beach and Riviera each winter, so Soapy had made his humble arrangements for his annual hegira to the island.[10]
李译:正如福气比他好的纽约人每年冬天要买票去棕榈滩和里维埃拉一样,苏比也不免要为一年一度的“冬狩”做些最必要的安排。
《警察与赞美诗》[11]
在原文中,作者采用了“hegira”一词,在原语中意指“圣迁”,有皇帝圣迁的庄重感。而在译文中,李文俊将之改写为“冬狩”,采用了归化的手法。冬狩是指中国古代皇帝、贵族在冬天的狩猎、巡视活动。两者在同等程度上达到了讽刺、幽默的效果。这样的改写无疑达到了译者追求美的目的,并且让译语读者感受到原文的行文风格与艺术效果。
(三)相对相融
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刘宓庆将之解释为“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一些二项式相对相融的审美原则,今天对我们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二项式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心理,因而易于领悟,也易于把握。”(刘宓庆2导论)如“实与虚”,“隐与显”,“繁与简”等。但其本质是优化原文语言、原文语序,遵循优化原则,“尽力择优而从”。[12]
例5: Satiny poppies of all tints danced in the breeze by the score, gaily defying flowers which had lived in the garden for years and which it might be confessed seemed rather to wonder how such new people had got here.
李译:一朵朵颜色各异,闪着缎子般亮光的罂粟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快乐地跟在园中活了多年的别的花儿争妍斗胜,那些老住户似乎真有点儿惊讶,不知道这些新面孔是打哪儿钻出来的。
《秘密花园》
在此句的翻译中,李文俊先生做了较大的优化,若是初译者大概会这样翻译“各种颜色,缎子般的罂粟花在风中起舞,在这所园子里,快乐生活了许多年的花朵也许都很奇怪这些陌生人是从哪儿来的。”在李的译文中,罂粟花随风起舞的场景活灵活现,其中“老住户”和“新面孔”更是中国审美常见的二元对立式,“新”和“老”的对比,透露着亲切,还有活力,仿若纤纤而立的百花窃窃私语好奇地瞧着这些艳丽的罂粟花。可见李文俊老师对汉语的掌控力,以及他的翻译思想的美学导向性。
四、总结
李文俊先生的翻译原则是,在词语翻译如果无法做到意义与情感的对等转换,也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词语,只要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即可。在他的译本中还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案例,遵循审美再现的三原则。虽然当时,翻译美学还没有诞生,但李文俊先生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受翻译美学思想的引导。他的翻译实践有力地支撑了翻译美学理论的科学性,从老一代翻译家传承来的翻译美学思想又指导了翻译实践,两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助,翻译美学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同时,李文俊先生的翻译实践是对翻译美学思想的高度实践,其中的翻译技巧与审美再现手段也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陶洁. 《一个执着的老实人》. 《中国翻译》. 1992年05期
[2]罗新章. 《翻译论集(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6.
[4]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10年5月, 第31卷第3期.
[5]Faulkner, W. 2013. As I Lay Dying.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6]李文俊. 2004. 《我弥留之际》.福克纳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7]Burnett, Frances Hodgson. The Secret Garden.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8]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秘密花园》. 张建平,译.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9]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秘密花园》. 李文俊,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
[10]O.Henry. 100 Selected Stories. Worldworth Editions Ltd, 2012.
[11]欧·亨利. 《警察与赞美诗》. 李文俊,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1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韩平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美学论文; 原文论文; 思想论文; 译文论文; 译本论文; 木匠论文; 译者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