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情报网络的结构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论文,情报论文,模式论文,结构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1 人际情报网络概述
1.1 人际网络与人际情报网络
人际网络的英文表达为Human network或者是 Social network,所以也称为社会网络。美国著名公关学家李文斯顿对于它的理解是人际网络是一个通过相互交换资讯、意见、想法,相互介绍朋友、熟人从而进行资源共享的关系网。包昌火认为“人际网络就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①在社会生活中,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会与外界产生联系,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商业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都在直接或间接接触中不断交换信息,从而构成了相互交织的复杂重叠的网络。
社会学将这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可以说是一大创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际网络分析方法长期用于社会学问题研究,曾经对一些社会现象成功地进行了阐释。目前,人际网络被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战略管理等领域广为应用的同时,也赫然跃入了情报学研究者的视野。情报和人际网络两个看上去相距甚远的概念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人际网络交流的内容——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报,在司空见惯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很多显性或隐性情报,需要人们去挖掘。因此,人际网络也可以理解为人际情报网络。人际情报网络可以解决情报活动中“谁认识谁及谁知道什么”的问题,在情报的收集、分析、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人际情报网络的结构模式
研究人际情报网络可以为组织发展创造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为个人成功提供机会和保障。人际网络主要由结点和联系两大部分构成,结点是网络中的个人或组织,联系则是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其中交流的内容称为内容模式,交流的方式称为结构模式)。例如,商业圈的人际网络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1-1 商业圈人际网络示意图
在图1-1中,企业A、B、C、D和它们的监管机构是网络中的结点,它们之间存在的竞争、产销、合作、归属和监管等关系就是网络中的联系。A卖给 C什么样的产品,A和B如何竞争,B和D怎样合作等是交流的内容,交流方式是指该商业圈的网络结构是如何构建的。它重在把握网络内结点的位置特征,比如在这个网络中A都和哪些结点有直接联系,B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可以与C取得联系等。
应该指出的是在人际情报网络中,情报不仅来源于人、组织这样的结点,联系中的交流方式即网络结构本身也是重要的情报源。因此,在研究人际情报网络时既要关注网络中的结点,也要关注网络结构。在本文中,我们从人或组织之间的交流方式,即结构模式来研究人际网络对情报获取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人际网络的常用方法是把复杂多样的交流方式归纳为几种模式,再基于这些模式对人际网络进行分析。在《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像—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一文中,李林艳对人际网络经典结构模式进行了概括,他认为主要有“强关系—弱关系”模式、“结构洞”模式、“闭合—开放”模式,还有“中心性”模式、“小圈子”模式和“离散—脊状网间”模式。本文重点就前三种结构模式的特点、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做一些粗浅分析,以便人们在应用人际情报网络收集情报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强关系—弱关系”模式
2.1 模式介绍
“强关系—弱关系”模式的主要创始人是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关系(Strong Tie)和弱关系 (Weak Tie)两种,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维特还提出从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Granovetter,1974)。②强关系连接的是社会特征较为相似的人群,他们或者有着较强的血缘、感情或利益关系,或者生活、工作的背景类似,或者知识结构、层次相近。处于强关系中的组织或个人之间交往密切,信息交流比较充分,彼此所掌握的情报也比较相似。在这种强关系控制下,一方面成员间相互信任,合作稳定,愿意共享信息,情报交流相对方便;另一方面又因信息的相似度较高,容易造成信息的冗余。弱关系多用来连接与行动者本人相异质的人群,这些人的直接接触机会较少,生活圈子不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很不充分。在弱关系环境下,一方面不易直接获得信息,交流壁垒高,交流成本比较大;另一方面因为弱关系构建的是不同背景的人或组织的交流圈,一旦获得情报其价值可能会比较高。比如在一个企业中,A是销售部的一位销售人员,和同部门的销售人员一同完成销售任务,这些人的工作内容相同,知识、技能相似,讨论的话题也比较一致,他们之间建立的关系就是强关系。 A通过其他朋友认识了研发部的研发人员B,两个人背景和经历完全不同,接触机会又少,可以看成是新建的一种弱关系。如果A在销售中遇到懂行的客户咨询关于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而自己又无法解答时,A向同部门的同事们求助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时A可以向B请教,B可能因为两人刚刚认识而拒绝提供帮助,但一旦B愿意提供帮助,A就能获得强关系下得不到的客户所需的研发信息。
2.2 特点和适用范围
“强关系—弱关系”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侧重于分析结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二是它主要研究网络内点到点的成对关系,不涉及网络本身和网络之间的关系。因此,该模式适用于研究两人关系或由几个人组成的小圈子内的人际网络。在面临危机,极具风险,情报需求迫切的情况下,利用人际情报网络时主要是依靠强关系来获取情报。因为在这些时刻,情报内容的可靠性和时间提交的紧迫性非常突出,强关系下联系的人员彼此熟悉,诚信度高,办事尽心尽力,能够保障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当时间充裕、情报需求广泛时,不同种类的信息多倚仗弱关系来传递。通过弱关系获得的情报虽然针对性不强,但异质情报往往能够起到启发思路的作用。
“强关系—弱关系”模式的特点向人们昭示:企业要不断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不拘一格交朋友,开拓弱关系;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强关系的经营,因为强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互动频率降低、感情变淡、不能互惠,再强的关系也会被弱化。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企业要灵活运用所营造的强弱关系,才能受惠于这种关系网。比如企业A寻求合作,利用弱关系找寻符合条件的合作伙伴,终于发现了表面绩效优秀但很少接触的企业B。A要想了解B的详细情况和合作意向,最好挑选与A、B两企业都是强关系的中间人进行打探。中间人因为和B是强关系而能准确、详细描述B的真实情况,又因为他与A关系相当好才会尽心尽力去做这件事。在上述过程中,弱关系向A提供了合作线索,强关系则帮助A掌握合作对象的详细情况,两种关系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无论情报人员、普通个人还是组织机构,都要不断地巩固强关系,开拓弱关系,才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3 “结构洞”模式
3.1 模式介绍
“结构洞”模式主要代表人物是罗纳德·博特 (Burt),他于1992年首次明确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它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中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二是网络中的某些个体与部分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这种不发生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③在下述ABC网络中,AB之间有直接联系,AC之间也有直接联系,但BC之间没有,则 BC是一个结构洞(见图3-1)。
图3-1 BC之间出现结构洞
在上图中,BC如果要发生联系,必须通过A,在这种情况下,BC结构洞的存在就为A创造了取得信息控制权的机会。换言之,A拥有结构洞BC。比如刚进单位的新人对工作情况不了解,一般会向有经验而又热心的同事请教问题,后者不一定能解答所有问题,但他能够说出谁知道答案,如何找到答案。在这个事例中不管这位新来的人和那位热心的同事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那位同事都拥有结构空洞,可以控制信息。由此可以看出“结构洞”模式不同于“强关系—弱关系”模式,即个人或组织拥有的优势与他们和其他客体联系的紧密程度无关,而取决于网络中或网络之间是否存在非直接联系,即有无结构空洞。
3.2 特点和适用范围
“结构洞”模式发展了维特的“强关系—弱关系”理论,将目光从单纯对结点的分析转移到对网络本身和网络间联系的分析上。结构洞的本质是不再关注联系的紧密程度,而是用“结构空洞”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出网络本身或网络间存在的非直接联系,并揭示这种非直接联系存在的意义:它给网络中的某些结点带来了位置优势,为组织或个人提供了控制信息的机会。在商业圈中,那些财源广进、发展迅速的企业,往往较其它企业拥有更多的结构空洞,从而也就拥有更大的信息和资源控制权。
“结构洞”模式适用于辅助企业的战略决策。进行战略决策时首先要熟悉行业网络内错综复杂的联系,明确企业在业内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位置优势,即找出网络中存在的结构空洞,分析企业自身有多少结构空洞,哪些可以有效地为其发展目标服务。
应用“结构洞”模式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找准自己的位置优势;不断发现新的结构空洞;打破阻碍企业发展的结构空洞。下面就三个问题做一些说明。
组织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优势,发掘并利用好已有的结构空洞。比如上例中(见图3-1)A拥有结构空洞BC,假定ABC分别为业务上有关联的三家公司,B需要C的市场信息,当A与B进行商业谈判时,A可以将C的信息提供给B,也可以选择不提供,这种对信息的控制权为A赢得了主动,增加了筹码,A在谈判中就有机会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组织除了利用已有的结构空洞,还应该不断发现和控制更多的结构空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家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社交聚会、进修培训等广交朋友,发现新的合作伙伴,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多方接触有可能拓展间接联系,从而取得更多的信息控制权。比如在上例中(见图3-1),如果A通过社交聚会结识了其他领域的公司D,那么A又为自己赢得了潜在的两个结构洞BD和CD(见图3-2)。
图3-2 发现新的结构空洞
当别的组织已经控制了结构空洞时,企业可以根据情况打破空洞,建立起自己的连接。比如经销商通过中间商拿到供应商的货物进行销售,在中间商环节上会损失一部分利益,如果经销商通过努力能够与供应商取得联系,绕过中间商而直接提货,就能大大降低进货价格,打破中间商手中的结构空洞(见图3-3)。
图3-3 打破结构空洞事例图
4 “闭合—开放”模式
4.1 模式介绍
“闭合—开放”模式是企业目前最为关注、广泛应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结点与结点之间交往频繁、联系紧密的称为闭合型结构,又称协调—紧密型人际网络;结点与结点之间交往较少、联系松散、结点异质性较大的称为开放型结构,又称分散—松散型人际网络。前一种类型的网络中,成员之间联系密切,信任度高,信息扩散快,相当于网络中充满着强关系,在这样的网络中进行活动,由于成员接触频繁、信任度高,可以降低活动风险和成本。后一种类型的网络中成员联系松散,信任度低,因为成员所处的领域往往不同,所以交流的信息异质性很强,冗余信息较少,又由于成员间间接联系较多,容易产生结构空洞,应用这种开放型结构可以促进不同群体、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闭合—开放”模式讨论的是企业网络的构建问题。在一个企业内部每个部门可以看成是该企业网络内的结点,而每一个企业整体又可以看成是很多不同企业群网络中的结点,即企业面临如何构建内网和外网两个问题。对于企业人际网络的构建,“闭合—开放”模式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即按照工作需要选择闭合型网络或者开放型网络,然后对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公司中一些联系紧密的部门比如销售部和库存管理部门需要充分的交流和高度的信赖,可以选择闭合型模式来管理,在管理时统筹安排两者的目标和工作,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比如公司该年度的目标是推广M产品,那么在制定销售部销售计划和库存工作安排时需要统筹考虑,既保证M产品销售时所需的货源,又要尽量减少库存积压,确定出该产品的最佳库存数量。在公司外部,企业和与之联系紧密的其他企业比如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可以构建闭合型网络,而与行业协会、咨询机构、政府等适合采用开放型模式。企业与行业协会、咨询机构、政府等联系松散,接触也不太频繁,然而上述机构往往能带来不同于合作伙伴的信息,广泛接触他们能使企业发现结构空洞。当然,网络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看工作需求,当原本联系紧密的两个部门或企业变得不紧密时,就应该将闭合型模式变换为开放型模式以适应新的需求。
4.2 特点和适用范围
“闭合—开放”模式的特点是视工作需要划分网络,与工作中联系紧密的机构建立闭合型网络,反之则构建开放型网络,既考虑了企业外部网络的构建,又兼顾了企业内部网络的安排。“闭合—开放”模式吸取了前两种模式的核心思想,将“强关系—弱关系”模式中“联系紧密程度”这样一个指标纳入了网络选择的考量范围,同时又继承了“结构洞”模式站在宏观角度分析网络间联系的特点,打破了“强关系—弱关系”模式中只关注点对点联系的局限。
“闭合—开放”模式在应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闭合型网络的接口问题,二是开放型网络的投入问题。闭合型网络内部往往自成体系,有比较完善的信息通路,但千万不要忽视对外接口工作。比如竞争情报部门(比较典型的闭合型网络)在对情报保密的同时,不能“闭关自守”,要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工作。因为销售部门、研发部门是情报的重要来源,公司决策部门则是情报需求的提出者和应用者,多和这些部门沟通和交流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情报部门的作用。开放型网络致力于与其他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长时间、多方面的关系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而且需要较高的技巧。企业构建这种网络时应注意量力而行,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相关人和组织,避免因摊子铺得太大而得不偿失。
5 结语
本文分析的三种模式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后两种模式是第一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组织或个人在实践中应根据解决问题的不同而构建不同模式的人际网络。在个人关系网的建设中,应注意不断地巩固强关系,开拓弱关系,为个人成功提供机会和保障。在考虑组织战略时,应注意发现和利用结构空洞,为自身发展谋取竞争优势。在企业内外网的建设当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灵活运用闭合型、开放型模式,一般宜采用内紧外松的结构。值得指出的是,三种结构模式在应用中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个人或组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合理地组合应用这三种经典的人际网络模式,用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注释:
①包昌火,谢新洲等.人际网络分析.情报学报,2006(6):P365
②肖冬平,梁臣.社会网络研究的理论模式综述.广西社会科学, 2003(12):P166
③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9):P22
标签:网络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