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区点轴推进到“两环”联合开发——论河北省内外空间联合开发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北论文,进到论文,分区论文,省内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缓慢,与优越的发展条件极不相称,形成独特的“河北现象”。从发展条件看,全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矿种达63种,有44个矿种储量居全国各省市区前10位,其中铁矿、煤、石油的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二、五位,森林、水产资源丰富,海陆空交通便利,有密集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网,487km 的海岸线及多个港口、机场。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享有环京津的区位优势。然而,近年来经济增长较慢,从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GDP 年均增长10.7%,低于沿海地区平均增长速度,1996年人均GDP仅 5345元,低于环渤海各省市发展水平(北京15044元、天津12270元、辽宁7730 元、山东6834元),形成环渤海地区经济低谷,人均GDP与环渤海省市最高值之差由1986年的1437元扩大到1996年的9699元,并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上述数据表明,河北省的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原因固然很多,但在空间开发这一层面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第一是缺少一个足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从而有效组织各地区合理分工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由于省会数度搬迁,石家庄发展时间短,经济实力弱,影响辐射仅及河北中南部,构不成全省经济中心。第二是没能有效协调与京津的关系,一些产业反而受到京津的抑制,因此,经济学家提出了河北省“环渤海,环京津”空间开发的“两环”战略,期望利用环渤海、环京津的外部优势,推动河北经济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在分析“两环”战略优势与缺陷的基础上,从省内与省际联合开发的视角,提出一些看法。
1 “两环”战略实质是省际联合开发, 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1.1 环渤海开发尚未实质性启动,目前对河北经济推动不大
环渤海开发模式可以有双重理解:①生产力趋向沿海布局,利用海运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沿海产业带。在国际上,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等均为临海型产业布局,原材料、产品依赖国际市场。环海布局可以利用海上优势,象俄罗斯这类资源和产品都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国家,尽管其沿海产业发达,但临海布局的指向并不明显。可见,临海布局的条件是海运优势和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对照分析,河北省产业不可能环渤海布局,第一,河北省的经济中心不在沿海,全省11个市中仅唐山、秦皇岛及欠发达的沧州临海,包括省会在内的其余8 市深居内陆,这是河北省内陆型产业布局的基础。第二,河北省经济外向度不高,一是外资规模小,1996年实际利用外资仅9.17亿美元,居沿海12省市倒数第三位,不及辽宁的1/2和山东的1/3。二是进出口规模小,1996年为41.97亿美元,占全国的1.45%。 ②环渤海开发就是环渤海各省市横向联合开发,通过省际交流与合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促进五省市经济一体化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一个极富开发潜力的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五省市拥有全国40%左右的石油、铁矿资源,钢铁、化工、电力、医药、纺织、汽车、电子等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城市密集,交通发达,近年来又成功地创办了各类开发区,外资纷纷进入,由此,专家预言,这里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之后的又一个开发热点地区,并将带动东北、华北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起飞。但是,我们认为目前环渤海地区表现出的优势是组合而非耦合优势,这是它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州的最大区别。从历史上看,环渤海地区的辽宁属东北经济协作区,京津冀属于华北经济协作区,山东属于华东经济协作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三大经济协作区之间经济联系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割。从现状看,环渤海五省市存在事实上的诸侯经济,第一,环渤海地区存在多核牵引、腹地分割的空间格局,妨碍了全区经济的联合发展。北京与沈阳、大连、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都作为一级增长极,每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辐射范围,彼此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全区缺少一个能统率上述中心城市的超级增长极,扭转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使北京的腹地减小,辐射带动能力削弱。第二,环渤海地区也已形成三大经济板块,即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辽中南板块、京津唐板块、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胶济板块,各个板块相对独立发展,有待进一步整合,因此,不少专家尖锐指出:“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联合事业,都已经搞了几十个春秋,中央确定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也经历了五、六个年头,国家进行过协调,有关省市进行过规划,甚至成立了某种形式的松散机构,但就是启动不起来”。
总之,环渤海地区联合开发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象管理体制和缺乏共同的利益驱动这类深层次的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目前,全地区的合作尚处于低层次的贸易互补阶段,全面启动的时机还未成熟,河北省的开发必须另寻途径。
1.2 环京津有利有弊,关键是兴利除弊
由于辽宁和山东两省在环渤海地区经济中表现出游离特性,环渤海地区经济的主体就是京津冀,环渤海开发前期也就是京津冀联合开发,后期是京津冀辽鲁大联合开发。环京津既可以调整河北产业地域结构,围绕京津进行产业布局;也可以利用京津的优势,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河北省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环京津既可分享京津在科技、信息、金融、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河北经济的发展,也可受到京津在商业、交通运输以及某些高科技产业的抑制性覆盖,从而使河北的这些产业受到抑制,因此,如何正确评价京津对河北经济的推动力和联合发展前景,协调与京津的关系,利用其优势,消除其不利影响,成为河北利用外部优势启动经济的重要问题。
京津对河北经济的负面影响表现为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极化效应造成了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的集聚,由于京津相对优越的发展环境,对河北的资本、劳动力(尤其是人才)具有吸引力,造成这些要素向京津流动,极化的结果又进一步增强了京津的发展能力和对河北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削弱河北的发展能力。回波效应由于中心城市的发展造成对边缘地区经济的抑制性覆盖。在商业领域,调查表明,保定——沧州一线以北的地区,居民对大件、贵重物品的采购,一般都选择京津而不是石家庄,从而使北部七市的部分商业利润流出省外,分割了石家庄作为经济中心的市场范围,削弱了资金积累能力,同时,又影响了河北北部地区大型商业企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象计算机硬件这类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甚至石家庄以南的不少居民也更偏向于到北京购买。在航空运输领域受到的抑制影响更为明显,首都机场差不多覆盖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区,使石家庄机场的客货运量减少,其年营业额远低于同级的济南、太原两机场。
在正面影响方面,京津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所,技术力量雄厚,产品开发能力强,1996年两市的三种专利批准量占全国的1/10,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1/5,两市综合经济实力强大,信息丰富,服务业发达,河北省可利用这种综合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也可围绕京津发展配套产业,还可接受京津的产业转移,节省投资。目前,介于京津之间的廊坊市通过向京津提供原材料、配套产品和三产服务,已与京津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而唐山市通过与京津的分工合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尽管环京津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河北省环京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外部优势转化为内部动力,如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环京津采用的是外部启动的模式,它没能解决河北省缺乏省级增长中心这一根本性问题,且极易受行政干扰而成为松散的省际合作,省际合作开发模式有助于河北经济发展,但终究不能代替省内开发模式。
2 省内应分南北两区,点轴开发,梯度推进
区域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空间开发模式,一般前期采用增长极开发,中期采用点轴开发,后期采用网络开发。河北省空间开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省级经济中心,省会石家庄的经济实力弱,无法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为此,建议空间开发分省内省际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省内开发的目的是培育自己的增长极,省际开发的目的是利用环京津和环渤海的优势联合开发。省内开发应分南北两区,先培育两区的增长中心,再联合发展。
北部地区包括唐山、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五市,区内以唐山市为中心,西联京津组成三角增长极,沿增长极间的交通线作为发展轴,产业布局向三角地区集聚,通过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壮大唐山经济中心的辐射力,推动京津唐经济一体化。然后以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四市为次中心,向外围梯度推进,带动全地区经济发展。唐山市应重点围绕资源开发,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变主要输出矿物、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要输出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稳定发展冶金、建材工业,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开发和设备更新改造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同时,利用煤、海盐、石油发展化学工业。形成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为主,采掘、机电、纺织、轻工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南部地区包括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六市,全区以石家庄为中心,以邯郸为次中心,首先利用全地区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培育这两个增长极,增大辐射带动能力,利用京广铁路、107国道、 京深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促使产业沿石邯一线集聚,逐步形成石邯发展轴,然后利用纵横交错的交通网,向中心城市和东西两翼推进,进而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石家庄应充分发挥省会、中南部经济中心、交通中心的优势,保持轻型工业城市特色,重点发展纺织、医药、商贸、石化、机电、食品产业。值得一提的是纺织工业的发展定位问题,第一,从全国来看,12亿多人口的穿衣用布都来自纺织工业,纺织工业的市场潜力巨大,不会一味萎缩。第二,华北地区纺织工业发达,基础好,又是我国棉花生产基地,我国不可能将纺织工业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华北地区的纺织工业依然要继续发展。第三,纺织工业目前遇到的生产规模过大,产品供过于求、结构老化、企业包袱严重、效益下滑等问题是暂时的,随着全国性的压锭工作完成和投入增加,企业改制改造工作的推进,纺织工业会走出低谷。第四,从全省来看,石家庄市拥有7 个大型国有棉纺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今后应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从资本联合兼并、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重振纺织工业。
在南北两区相对独立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石家庄市与京津唐地区的联合,从而带动南北联合和全省经济一体化,形成省内以石家庄、唐山为中心,全省双核牵引的发展格局,省际以“环渤海,环京津”两环外部推动的发展态势。
3 分步实施“环渤海,环京津”省际联合开发模式
省际联合开发应分两步实施,先京津冀联合,后环渤海大联合。本着放眼全局、立足未来、互惠互利、全方位多层次稳定合作的原则,合作不能停留在资源互补、产品交换这一商贸层次上,而应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提高合作档次。在合作方式上,通过资本运作、项目合作,进行水平和垂直分工,组建跨行业跨区域集团。在调控手段上,变政府干预、机构协调为共同利益驱动和市场协调,从而建立起高层次的合作关系,利用“两环”推动河北经济的发展,并促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
3.1 环京津开发
如何充分利用京津冀的各种优势,通过省际联合既带动河北经济发展,又为京津扩大市场,增强京津冀整体经济实力,这是三省市共同面临的问题。环京津的省际联合开发应该是双向开放式合作,而不是单纯的由河北围绕京津提供原材料、农副产品和服务,发展上游产品,如果这样,河北与京津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最终失去联合的基础,因此,一方面京津要剥离出一部分城市功能,转移出一部分传统产业,既可减轻两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避免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又可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河北应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京津的资本、技术、人才,并出让一部分市场,以市场换项目、换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京津的差距。
在第一产业方面,河北应就近为京津建立稳定和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北部的高原、高山寒冷气候,发展晚熟和过季品种,与冀东和冀中南平原地区相结合,延长蔬菜、果品的供应季节。
在第二产业方面,第一,要积极主动吸引京津传统产业转移,资料表明:北京在其城市长远规划中,将逐步摆脱现有工业中心的发展模式,朝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与服务中心发展,这意味着未来北京将逐步弱化工业中心的城市职能,将现有部分企业向外扩散转移,仅保留公司和企业总部。同样,随着天津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会把部分传统产业向外转移,而河北在地域上与京津紧邻,在经济上有一定联系,只要政策得当,措施灵活,就能吸引这部分产业。第二,要调整京津冀地区不合理的产业布局,解决历史问题,使地域结构合理化,例如,首钢冶铁所需全部矿石都从河北迁安调入,生铁产品用不完又向天津输出,造成往返运输。天津钢厂从北京和河北涉县调运生铁,再次回炉炼钢,既增加运输成本又浪费能源。天津铁厂地处河北西南边缘的涉县,很少与河北发生经济联系,与天津相距数百km,异地管理不便,且运输成本增加,配套服务困难。因此,应按照近原料、近能源、近市场、近交通中心和利于管理的原则调整现有产业地域结构,可以考虑将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收益权相分离,通过调整、兼并、组合等资产经营,使地域结构合理化。第三,组织河北农村劳动力进入京津建筑行业,为建设京津服务。第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跨京津冀的区域集团。
在第三产业方面,第一,要建立覆盖三省市的市场网络和信息交流网络,打破行政区限制,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劳务市场、技术产品市场,改革流通体制,畅通流通渠道,变竞争为合作。第二,三省市共同建立区域性金融组织,如合资开发银行、投资公司等,第三,交通运输进行跨部门跨区域联合运输,建立更加灵活快捷的京津冀复合交通运输系统。例如,首都机场今后应以国际运输为主,国内运输为辅,将一部分东北、华东地区进京的航班向天津机场分流,一部分西北、西南及中南地区进京的航班向石家庄机场分流,天津和石家庄机场应以发展国内航空运输为主,其部分国际航班则向首都机场集中,并实施空陆联运,通过合理分工,既可减少首都机场的压力,节省机场改扩建投资和运营费用,又可增加天津和石家庄机场的利用效率。
总之,围绕京津进行省际联合,是河北省实施“两环”战略,配合省内开发,推动河北经济的重头戏,只有建立起共同的利益目标,合理规划,科学组织,全面实施,才能打破行政区界的限制,充分利用京津的优势。
3.2 环渤海大联合开发
环渤海大联合就是要在京津冀联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辽宁、山东两省联合,这种联合与环京津联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环京津联合是环渤海大联合的前提和基础,环京津联合的进程、强度、规模、范围都决定着环渤海大联合。其区别是:第一,辽宁、山东两省对河北经济的影响不及京津强烈,环渤海大联合将比京津冀联合松散。第二,辽宁、山东二省的产业发展水平与河北比较接近,产业梯度较之于京津产业水平与河北的梯度要小,因此,环渤海大联合将以水平分工为主。
总之,河北省比较完整的空间开发模式应该是省内开发与省际开发相结合,省内开发的核心问题是培育增长极,应分南北两区,采用点轴开发模式,开发时序是:培育石家庄、唐山增长中心——发展石邯产业带和京津唐增长三角——北部地区从三角地区向外围梯度推进,南部地区从石邯产业带向东西两翼推进——南北经济一体化。省际联合的核心问题是与京津的双向合作,开发时序是:京津冀联合——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环渤海大联合。
收稿日期:199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