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德育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核心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34(2000)08-0001-03
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从国运兴衰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出发,对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其核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点是强调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强调突出抓好德育教育。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极大关心与鞭策,是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讲话》不仅对中小学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高等教育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学习贯彻江总书记的《谈话》,关键是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真正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其他工作提出了重要课题。
学校教育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对人的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各项实用技能,还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特别是要培育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不仅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当前乃至一生的发展轨迹是正确还是偏向,发展动力是强大还是弱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形成和发挥。因此,学校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职业伦理、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夯实正确的道德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确立正确的做人准则。在学校,首先要教育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然后是做事和做学问的基础。就做人而言,应该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严肃的敬业精神;就做事而言,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与人共事;就做学问而言,应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基本文化素养、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的治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大学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延伸。许多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素质教育问题,在大学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甚至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谁服务的问题等。笔者认为,不管其外延如何更新,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永远是人才培养最根本性的问题。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事业需要的时候,置国家大局于不顾,置民族需要于不顾,踌躇不前,逃避困难,追求个人享乐,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我校多年来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之路;通过各种措施,引导和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打好思想理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各种技能的学习上;在保持特色、弘扬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博学、务实、创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学生牢固树立“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献身事业”的思想,把献身事业作为择业永恒的主题,并使这种思想成为我校毕业生的高尚品质和自觉追求。在历年举办的双向选择大会上,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恰恰证明了学校长期以来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思想教育,狠抓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走全面发展之路取得的可喜的教育成果。
为了学习贯彻江总书记《谈话》精神,把《谈话》精神落到实处,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继续坚定不移地认真学习、领会《谈话》精神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即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众;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德、智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事和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人文陶冶和公民基本素质训练;文化素质教育应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结合专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选修课的开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两个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一致的协调发展目标。
2.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教学改革,真正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
有识之士指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教学观点上,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接受的程度;(2)在教学模式上,搞统一的刚性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以一种模式培养,没有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3)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4)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5)在考试形式上,主要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顽症,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更新教育观众;二是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目的上,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要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本科四年总课时应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松绑”;选修课的比重要占30%左右,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组建知识结构的机会;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时间,有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的时间。在教学模式上,要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在培养目标、学科要求、学生素质等方面,必须有明确的规定性、规范化,避免无序、无目的的教育,同时又要看到学生本身的差异和社会对各种不同人才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组合上应该多样化、多模块,让学生按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块。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考试方法上,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考试方法。
3.以师德、教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狠抓师德、教风建设。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特别要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个人修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二是必须有精湛的业务知识。这里的业务知识不仅包括所讲授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就是掌握如何把自己精湛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传授给学生,如何在教书过程中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三是重视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高校的培养计划中,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建设好一支创新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要注重有实效的工作。尤其在晋级、晋职、授奖等方面,不能导向一些人为了“什么”而干“什么”,追求名利,而要导向能真正建立一支素质伏良、扎实工作、有创新思想、能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
4.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争取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家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家庭教育暴露出许多问题,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对学生管得过死和过分依赖学校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追求考试成绩,忽视对思想品德以及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只有学习,其他所有的事情均由父母包办;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人爱好,强加给孩子各种学习负担,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希望他们成为全才,从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使得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整天被沉重的作业等各种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还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对孩子的义务只有出钱,教育问题完全交给学校。这些行为的消极后果,自然对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引导,或者使学生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不会做人,道德、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与人处事和对待挫折的能力;或者助长了学生利己的观念,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或者助长了学生的功利观念;还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受不得挫折和失败,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如此等等。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交流推广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家长能科学地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1996年世界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终身学习的本领;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作与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给我们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国际教育界的人才培养思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从学知到做事到与他人相处,再到学会发展,学会做人。我们的教育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收稿日期]:200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