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娟 新疆奎屯市第十小学 833200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日常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其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字】品德与生活;小学教育;问题;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8-115-0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近些年新开展的一个科目,这门课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初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向正确的思想道路积极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本文列举一些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以期对这门课的教学进展有所裨益。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展不久的新科目,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人员对其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理解不够深入,不知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仍存在着以强制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是不可取的。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一个快速且微妙的变化过程,如果缺少教师人员的正确引导,任期自我发展容易造成小学生养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德、智、美等能力全面均衡的发展。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思考与自我教育。其次,小学品德与生活的部分教材内容过于老套,没有很好的与现代社会形势做好衔接,一些旧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已然不能适应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这样既浪费的教学时间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既要以教材为中心又不能一味盲目的使用教材,而应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来规划教学组织方式。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实践措施
1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建立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一项注重整体与实践的活动形式。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不能本末倒置的强制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记忆,不能采用传统的以书面成绩为教学评价的片面形式。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教师人员必须以身作则,要紧跟社会的步伐,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深入分析,找准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们所具备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手段上,教师除了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社会形态,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与人交流、与人和谐相处、吸收他人长处,在社会实践中努力通过自身积极参与来改善社会环境,从而发挥自我价值。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形式,通过对社会场景模式来拓展教学内容。如结合主题内容设置情景剧,通过儿童节目表演的形式,让其在课堂互动环节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随后老师让每组同学上台表演,让大家通过自我表演与分享经验,转达出对社会做贡献的真切了解,在情景剧表演的最后还要让每一位同学了解到所表演内容的意义,谈一谈自我的看法。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性较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良好方式,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
2、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在教学开展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质量,发挥其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应起到的价值性与作用性。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集体活动方式。结合教学主题内容设置具体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集体活动是增强儿童组织配合与参与能力的正确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增强品德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探索,笔者自身就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扫墓,增强了学生群体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革命先烈奋斗历程的了解,在活动之中学生们认真学习了关于革命先烈的一些知识与先进事例,在详细的讲解中,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到了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个别活动形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
3、培养爱心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教学任务的制定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同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初步了解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为其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养老院做义务劳动、帮助环卫人员打扫卫生、开展夏令营活动、少先队员活动等形式,使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展示自己的特长,通过个人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性,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小学生不但学会了关爱他人,同时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验。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其课堂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着眼全体学生,利用有趣的情景教学及鲜活的实践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以确保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及社会行为方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彭昌选.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4(1):147.
[2]易志鹏.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2):72.
论文作者:马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小学论文; 小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目的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