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论文,基地建设论文,制造业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73043);宁波市科技计划重大招标项目(2003A10037)。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般内涵与特征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与特征
首先,“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是制造的“先进性”。“先进性”应该体现在生产的“结果”和生产的“过程”这两个方面。从生产的“结果”看,在“产品”层面,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产品所具有的高水平国际竞争力上,这种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力区别于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和低价格而获得的国际竞争力,相反,是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产品的定价能力;在“产业”层面,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产品升级、产业提升的能力。从“过程”来看,“先进性”表现为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经营理念的先进性、管理的先进性、生产组织方式的先进性、服务的先进性、营销手段的先进性等不同方面。要产生先进的“结果”,就必须以先进的“过程”为前提。
其次,“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制造业为主体,但又不局限在制造这一个环节中,因为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只有凭借生产加工、研究开发、设计、销售等不同生产环节的密切配合,通过不同主体的相互协调,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制造过程。因此,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不能把眼光只盯在“生产加工”这一个环节上,要注视其他行业的发展。
再次,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基地”,产业要有相当的规模,产品总量较大,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对所处行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行业的发展方向有领导作用,特别是要有较高的区域品牌知名度,能体现所在地区的生产优势和特点。此外,先进制造业基地应是一个要素“集聚”中心和产品的“扩散”中心,具有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同时也具有把高附加值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的能力。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用“现代化”和“国际化”来概括其特征,那么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国际化。企业是制造业的承担者,也是制造业基地的微观主体,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企业的生产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发展战略、营销手段、投资融资等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应该是现代化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二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有通畅的道路交通、通讯,便利、美观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等。三是政府服务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政府提出高要求,政府应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率的服务,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市场市灵”问题。四是人的意识、观念、素质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离不开企业家、经营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政府官员等素质的提高,以及意识观念上的更新和转变。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缺一不可的,也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四大支柱。
(二)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具有的特点
宁波正在建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除了应具有上述一般特征外,必然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是由宁波的区位条件和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所决定的。
1.发达的临港型工业。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位于长三角经济区的南翼,临近我国经济中心上海,腹地广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更为重要的是宁波具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优势,这就使宁波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然具有鲜明的“临港型工业”特征。依托港口与海洋优势,实现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联动,发展临港型工业,发挥临港工业的对外辐射优势,是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内容。
2.完备的产业群。宁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群。包括:一是由石化、造纸、钢铁等六大产业群组成的临港型工业群。2003年,临港工业已占宁波工业增加值的18%左右。二是纺织服装、机械基础件、家用电器等传统产业群。宁波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据统计,2003年共有206 只产品的产销量在全国排前十名,99只产品居第一位。三是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3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30%左右。
二、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走创新驱动型道路
(一)国际经验:只有依靠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增长
1.亚洲“四小龙”的相对成功和南美的失败。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应付大萧条和二战所造成的经济混乱,南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掀起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第一次浪潮,并在战后成功地吸引外资投入,实现了从矿产、石油、农产品向汽车、化工、机械和药品等进口替代的转变,50年代到70 年代墨西哥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相比之下,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增长道路是在战后才真正开始的。由于美国资本的大量涌入,60年代“四小龙”开始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撑的令人瞩目的增长。1963年—1972年间,中国台湾地区GDP 的年增长率达到10.8%,韩国也在8%以上。进入80年代以后,“四小龙”在发展钢铁、石油、化工、造船、汽车制造、计算机等重工业方面取得成功,克服了原料有限、技工缺少、市场狭小等不利因素,利用各种机会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成功地把经济从要素投入型转向知识投入型,从而保持了经济递增的节奏;其间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使经济发展一度受挫,但是这些国家(地区)吸取了教训,更加注重知识创新,并很快摆脱了危机。而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道路和东亚“四小龙”有很大的不同,它们采取的进口替代战略,而不是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特点是注重要素投入的作用,而忽视对新技术的学习,由于转型慢、外债多,进口替代战略导致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使南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1980年—1987年,台湾和韩国分别实现了8.6%和7.5%的增长率,而巴西只有3.3%,墨西哥则徘徊在0.5%。整个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拉美“失去的十年”。
2.日本的经验教训。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曾经被誉为全球制造中心。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停滞阶段,原有的制造业优势虽然依旧明显,但受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有力竞争,使日本经济步入了所谓的“工业化陷阱”。具体地讲,日本政府和企业虽然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但本质上只把它作为改造传统产业的工具或手段。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传统产品的附加值。在一些日本人的视野中,信息技术等只不过是促使工业社会这架庞大机器加速运转的催化剂。因此,当美国“新经济”兴起时,日本虽然在精密仪器、数控机床、半导体元件、应用软件、储存芯片、机器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始终未能拓展出独立的、具有需求提升意义的新兴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高度化,这就使日本在真正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内,远远落在了美国后面。日本经济增长中的“出口幻觉”,主要体现在1972年—1989年的18年间,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0.36%,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逐步萎缩的困境,但也掩盖了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缺乏动力的矛盾。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出口贸易的绝对额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率已经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久已积累的内在矛盾爆发。
(二)国际经验对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启示
以上所列举的国际经验表明,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而不是依靠创新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再对照宁波实际,我们不得不承认宁波也存在着与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相类似的一些问题。因此,宁波必须吸取它们的经验教训,切实转变自身的发展路径,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到依靠自主创新上来。必须真正认识到:在宁波乃至浙江全省,目前主要依靠劳动力等资源低成本所获得的竞争力,只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制造业加工厂;这种优势并终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国家的竞争而逐渐丧失。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在制造业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关键。劳动力便宜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不断的科技创新才是一个地区保持长久经济增长可靠保证。
目前宁波的经济发展与亚洲“四小龙”颇有相似之处,实施的也是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2002年已达4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出口的主要是中低档工业品。由于进入中低档工业品生产的门槛很低,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或国家大力发展中低档工业品的生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中低档工业品的价格必然趋于下跌,而原料和人工的价格又有上升的趋势,这样,宁波的外贸出口,乃至经济发展都将经受严峻考验。而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在制造、营销、设计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自主创新。宁波与纽约、伦敦、东京有相似之处, 都为港口城市, 后面三个城市的外贸依存度都在100%以上,2002年香港的外贸依存度为292%,新加坡为320%, 但上述城市外贸依存度高并非是由于本地制造工业品的出口,而主要是由于当地具有的高水平服务所实现的转口贸易,这种高层次服务业所依托的也是在科技、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宁波应该向伦敦、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城市看齐,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道路。
(三)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是宁波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
1.走创新驱动型道路,是宁波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宁波的工业已经进入重化工业时期,我们知道,重化工业之后是技术密集行业和知识型服务业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这也是宁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和要求。宁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好,宁波市委和市政府提出了“提前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意味着宁波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在产业结构升级上应该先走一步,逐步将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附加价值较低的行业向内陆和其他地区转移,宁波当地则主要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实现工业结构的高级化。
2.走创新型发展道路,是宁波三大主要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首先,宁波重化工业走创新型道路的必要性。宁波的临港重化工业,目前主要分布在镇海和北仑区域的石化工业基地和钢铁产业基地。随着在建企业的陆续建成投产再加上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五”期末,宁波可望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非常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和钢铁产业基地。重化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效应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条件。但也由于规模效应的重要性,在这些行业,各企业一旦在一种产品上形成规模,也就在该产品市场上形成了比较稳定和均衡的竞争格局。目前,宁波在这些行业上的资金大量投入当然是参与该行业竞争的基础,但是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所突破,做到持续增长,单靠资本的大量投入是不行的。区位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只是外部优势,没有知识要素的投入以及由于创新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区位优势并不能保证宁波的重化工业在竞争中一直占有优势,而且很有可能被别的地区所取代。因此,宁波必须在石化工业的发展上投入更多的知识要素。其次,宁波传统产业走创新型道路的必要性。宁波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折关头,只有实现二次飞跃,才能在以后的国内竞争中进一步占据有利位置,形成竞争优势。实现二次飞跃,就必须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提升和知识改造,不断增加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产品创新能力、服装设计能力是目前宁波纺织服装企业与国外诸如皮尔卡丹等大企业的差距之所在。在纺织业,国内目前一些高档面料主要以进口为主,有的甚至还不具备生产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上作更大的投入,以替代进口面料,开发新型面料。又如在机械装备业方面,宁波目前的一些产品处于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步入衰退或夕阳产业的行列,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或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虽然这些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大都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而要获得产品的高附加值就必须朝高精度、高性能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再次,宁波高新技术产业走创新型道路的必要性。目前宁波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仿制技术和组装加工为主,产品的知识含量较低,在关键技术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许多产品的生产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高新技术尚未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宁波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竞争力,主要是凭借区位优势取得的,类似于江苏的苏州和广东的东莞。我们注意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加入WTO以后的全面开放,苏州、 东莞等地原有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导致当地的电子信息企业开始出现迁移的迹象。因此,宁波应借鉴它们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应吸取它们的教训,在发挥区位优势的同时努力营造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如何留住外来高科技企业,培育壮大当地的高科技企业方面作出切实而有效的努力。同样,北京、上海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只有在区域内形成固定的知识源和知识集合,才能真正留住企业、壮大企业。
三、宁波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总体思路 依据以上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内涵的界定,以及宁波走创新推动型道路必要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宁波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改善制造业的结构;推动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从要素投入型向知识技术推动型转化,利用知识改造、拓展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知识创新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目标 打响宁波创造品牌,经过5到10年的努力, 提升知识在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中的作用,在吸收、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使宁波逐步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生产型服务业为支撑,重化工业和新型轻工业为主体,产业规模总量大,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最终使宁波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二)主要任务
依据上述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使宁波制造业从产品加工为主向装备制造为主转变,尤其要大力发展轻工装备制造业。为此,要大力开发与装备制造产业有关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与突破,争取在若干个关键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垄断技术优势,从而达到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的目标。其二,对制造业进行知识、技术的改造与拓展,从工艺、技术、设计、品牌、管理、营销等方面入手,提升已有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并且努力开发其他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上述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基础,对制造业进行知识、技术的改造与拓展是提升。如果说装备制造业是宁波制造业发展的“锦”,那么知识化改造和拓展可以看作是在“锦”上面“添花”,通过两者的结合,就能达到提升宁波制造业的结构和层次,以及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目的。必须指出,装备制造业必须为宁波当地的企业配套,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整个生产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能较多地留在宁波当地,使宁波的制造业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拓展。宁波有不少企业投入巨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虽然较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档次和加工能力,但从整体看,企业自身还缺少研发创新实力。世界发达国家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经验表明:具有先进的生产线和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可以生产先进的工业装备产品,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物质基础。
(三)重点产业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落实到具体产业上。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也应该选择某些产业为重点突破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我们认为,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重点和关键技术,应是轻工装备制造业。
宁波轻工业发达,但轻工装备的研发、生产比较滞后,如宁波是纺织大市,但是纺织机械却主要依赖进口;宁波是模具生产基地,但是生产模具的高级机床也主要依赖进口;不仅纺织机械和模具行业如此,宁波其他轻工行业也大体如此。从目前的情况看,机械设备的附加价值远远高于产品,轻工产品的生产机械主要依赖进口,意味着宁波还仅是轻工产品的加工基地,还谈不上轻工业的先进制造基地;本地不能获得该产业的所有或大部分增加值,而只是一个“打工者”的角色。可见,仅仅是产品的生产难以支撑起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的轻工制造业必须向上游的装备业拓展。
我们认为,目前,宁波可选择注塑机、电力设备、中小型电机、数控机床、纺机等轻工装备为突破口。其理由是:(1)随着我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 对装备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轻工装备不仅在宁波本地,而且在其他地方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宁波发展轻工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轻工装备制造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的关键。(2)宁波发展轻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与产业基础都比较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3 )宁波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强,从事装备制造的中小企业较多,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非常灵活,能满足大企业生产加工各种零配件的需求;(4)宁波的市场机制相对较为完善,市场的运行效率较高,活力较强,政府的服务能力与水平相对较高。
(四)主要构成
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由三个层面构成:公共支撑系统、准公共支撑系统、制造基地,每个层面包括功能和主体两部分内容,见图1。
图1 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体系框架
第一个层面是公共支撑系统,这一系统构成了“塔基”,其功能是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公共技术设施和高效率的服务,制订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发展规划,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承担上述功能的主体是政府,以及当地和外地的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单位。后者承担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功能,政府则提供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功能。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政府服务效率的要求是很高的,政府的服务必须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相适应。
第二个层面是准公共支撑系统,其功能是开发非专有技术,这主要是适应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区域需要的共性技术如塑料或模具行业的有关技术,并为技术的开发提供平台。其主体是科技园区、孵化器、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型企业、物流、检测中心、生产力中心、网站,以及其他各类中介机构。在这里,我们把研究型及研究制造型企业也纳入其中,因为这类企业也提供准公共技术,如海天生产的注塑机和柔性生产加工中心能为许多企业所应用,其技术就体现在这类产品中。
第三个层面是制造基地,构成了“塔顶”,其功能是制造,即实现技术的产业化,生产加工产品;培训各类人才,如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这一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完成的;其主体是制造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制造水平的高低与第一、二层面的技术支撑能力直接相关,因此,我们把这一层面放在顶端,制造基地离不开下面两个层面的支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三个层面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相互之间的边界也并不十分严格,从基础研究到公共技术与准公共技术再到现实的产品是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尽量缩短这一路径,提高技术的转化效率是关键所在。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层面,而应该实现三个层面之间以及各个层面内部有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四、宁波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基本战略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意味着宁波不仅是生产或加工中心,而且应该是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价值的创造中心,使加工、生产意义上的“宁波制造”转化为建立在创新技术上的“宁波制造”。这就要求不断提升重化工业、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含量,使重化工业和传统的制造业从要素投入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为此,宁波应该着重实施以下战略。
(一)品牌提升战略
品牌是知识、技术的集中体现。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乃至区域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之间的竞争。宁波要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响“宁波制造”品牌,必须要有一批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宁波企业,特别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以最终形成企业自主知名国际品牌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优化战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教育,提高宁波人口整体素质, 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其保障措施有: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实施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倾斜性转移支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建立1到2年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的正式制度;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和学校;联合企业和产业界,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比赛,加强对技术能手的表彰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工、投身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2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技术与管理人才。(3)加强宁波人才环境的建设。(4)加强宁波与国际以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人才合作与开发。
(三)区域“块状经济”升级战略
宁波有很多“块状经济”,这些“块状经济”是宁波制造业的重要依托,但多数“块状经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而只是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使“块状经济”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集群,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促进中小企业在产业层面配套,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将产业配套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中。(2)强化基础教育和专业性训练机构的建设,主动与产业界联系, 开展各种高科技的合作研发工作。(3)政府要制定严格的地方性产品标准和产业标准,扮演好产业的挑剔型客户的角色。(4 )鼓励企业和经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之间建立牢固的长期劳动雇用关系,鼓励企业的长期投资,同时培养全社会形成对革新技术、承担风险、不寻常努力进行投资和奖励的共识。
(四)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制造业战略
信息化是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推动宁波制造业信息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积极鼓励、大力扶持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安全高效的电子商务业务。(2)研究制定宁波地方性法律法规,以引导信息产业的发展。(3)改善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例如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互联互通、连通全国和世界的区域性平台。
(五)中小企业产业配套战略
推进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在中小企业中推广先进制造技术,提高中小企业零配件生产的质量与水平,逐步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高端产业链。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经济体系,必定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在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应该合理分工,大企业主要从事营销渠道建设、品牌提升、产品设计等高附加价值的活动,生产环节则主要由中小企业完成。中小企业的配件生产能否满足大企业的质量要求,是否具有产品的配套能力,是大企业能否从事上述高附加值环节的关键。由于提高配件的质量是降低成本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大企业能“飞”多高,取决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因此,必须在中小企业中推广先进制造装备、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能力。
(六)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宁波人多地少,除可建港口的深水岸线外,缺乏其他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且已经面临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压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宁波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宁波发展循环经济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制订、完成地区生态规划;根据地方环境、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定位,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循环经济相关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技术的开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73043);宁波市科技计划重大招标项目(2003A10037)。
标签:先进制造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宁波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