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性质特征和绩效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员干部论文,理想信念论文,特征论文,性质论文,绩效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1)11-0021-03
中国共产党党校作为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肩负着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光荣使命。坚定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党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明确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性质、特征和绩效评价,无论对于党校切实承担好这一核心任务,还是促使学员切实学有所获、学有所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执政的基本方式是由党根据人民的意愿、通过合法的程序与方式,选拔优秀人才,赋予其执政责任与权力,由优秀人才执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具体承担和体现党的执政。处于执政地位优秀人才中的中共党员,即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作为拥有干部身份的党员,应当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记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牢记“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1],努力“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1],保持良好的履行岗位职责状态,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做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优秀党员,做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干部。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精神状态,而且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履职方式和职业生涯安全。怎样确保党员干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怎样确保党员干部自觉地做党和人民放心的好干部,做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优秀党员?当前特别需要充分发挥我们党90年来代代相传的政治优势,特别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作用。正如邓小平明确指出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P110)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灵魂、政治优势和力量源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众所周知,理想信念是远大理想与现阶段理想的有机统一。就其形成机理而言,理想作为人们所向往、信仰和追求的奋斗目标,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即社会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共同理想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和美好的想象,它包括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和一定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可以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表述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至于人们的个人理想,则主要基于个人利益的向往与追求,主要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党员干部也不例外。社会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人生奋斗的目标体系,社会共同理想是这个目标体系的核心。
从理论和制度预设上讲,社会共同理想应当最大限度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向往与追求,个人理想应当自觉围绕社会共同理想这个目标体系的核心,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致力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现实社会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社会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基本属于社会公德和个人幸福两个不同层面,二者的有机结合,无时无刻不面临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作为治国理政方略,面对“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复杂矛盾冲突,如果任其自然,放弃正面引导,社会将会处于散沙和崩盘状态。不仅“社会共同理想”会被某种程度地奉若神明、束之高阁,蜕变为中听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绝大多数人的“个人理想”也很难有条件实现。因此,要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进步,就必须有精英群体挺身而出,以仰望星空的高尚情怀,甘愿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对自己的“个人理想”进行适应“社会共同理想”的规范化改造,甘当“社会共同理想”与人民群众“个人理想”相契合的纽带和桥梁,将“社会共同理想”与人民群众“个人理想”连接成一个血脉相通的有机整体,为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在中国社会,这个精英群体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
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党的理论教育、宣传和灌输获得;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建立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并非一劳永逸,需要通过党的理论教育、宣传和灌输不断强化。各级党校对学员系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党赋予党校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是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神圣职责。这就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党校姓党、党员干部姓党的根本体现。
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基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党赋予党校的神圣使命和赋予学员的神圣职责这一本质属性,党校对学员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至少应具有如下三大特征,这些特征对保障教育取得理想的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性:一是程序的系统性。学员入校之后,从入学教育开始,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等,均需要重点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系统展开,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和要求,使理想信念教育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尤其是在入学教育中,要通过充分说理分析、系统阐述,向学员特别讲明党校的教育目标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样开好头起好步,有利于学员在校期间教与学的积极配合。二是方式的系统性。通过课堂讲授、研讨、参观考察、提供必读书目和参考文献等方式,使学员系统获取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食粮;通过在管理方略、媒体运用等能力训练课中大力倡导理想信念的坚守,把握正确的导向。三是管理的系统性。对学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局限于课堂和教学研讨等活动,而是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的学员管理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班主任要具有能够给学员上党课的能力,注重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善于根据所带班次的特点和学员的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同时,党校的科研管理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教学和学员管理有机结合,积极探讨向学员积极参与科研的方向延伸,鼓励学员热心研究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以便将学习和研究成果用于所在单位的工作实践,放大教育成果。
2.内源性:一是动力的内源性。针对现实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计划设计往往习惯于从“防范”切入,具有较明显的“补救”特点。补救式教育的明显缺陷是受“先入为主”判断的框框限制,使受教育对象陷入被动。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训诫的结果,往往出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说各话,不仅很难引发共鸣,而且容易使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对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应当立足于激发其坚守理想信念的内在动力,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理论情感,通过贴近现实的社会实践教育强化立党为公的执政理念,通过有理有据的形势任务教育涵养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二是载体的内源性。在运用课堂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灌输的同时,充分发挥学员管理部门和学员党支部的文化引领作用,创建“理想信念至高无上”的班级文化,促使学员自觉崇尚理想信念的坚定。
3.针对性:一是内容的针对性。学员一般是带着问题来党校学习,这些问题中就包括理想信念和与之紧密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入学测试、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员需求,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和学员管理中搜集和整理。为了切实增强对下一期学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需要在学员离校前采用恰当的方式,广泛、细致的了解学员需求,针对需求确定教育的内容。二是信息的针对性。通过运用网络系统建立学员理想信念教育档案,系统记载各期各班次具体到每个学员接受教育的详细数据资料,为教师和教学与学员管理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三是功能的针对性。针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形成机理和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经常面临各种挑战、考验与危险的实际,对学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坚持持续渐进,又要常抓不懈,这也是确保教育发挥应有功能之必须。
三、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虑其成效,为了获得理想的成效,必须注意通过科学到位的绩效管理,通过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指标、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和反馈、绩效诊断与提高的绩效管理系统过程,保障预期目标的实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也需要通过科学到位的绩效管理加以保障。限于篇幅,在这里仅从定性的角度简要讨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绩效的如下三点基本评价。
1.理论评价:在当代中国,各领域、各岗位的党员干部是举旗子、带队伍的先锋队,是“群雁高飞的领头雁”。他们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实践者,也是具有号召力的组织者和大力倡导者,他们是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不仅是他们适应形势发展有效开展工作、带好队伍的客观需要,也是其理想信念状态某种程度的体现。因此,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了解党员干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系统把握,了解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系统把握的程度,了解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储备情况……总之,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生根开花结果的肥田沃土,党员干部在党校实实在在的政治理论收获,是评价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据。
2.理念评价:理想信念是在对真理的坚信与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也是确定人生目标的坐标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讲,判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不能光看其怎样说,更多的还要看其怎样做,而无论说与做都必然受正确理想信念的支配,都打着明显的理念烙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判断进行观察分析,比如是否言行如一,是否实实在在地遵循科学发展,是否制定与执行制度、政策等坚持公平公正,是否对没有利益关联的普通群众也抱有关爱,是否在个人利益与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地放弃个人利益,困难时期、关键时刻是否经得起检验和考验,等等。细微之处见精神,细枝末节往往可以成为判断党员干部执政理念正确与否的试金石,也是评价其理想信念状况和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据。
3.观瞻评价: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是教条,是党员干部“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4]的行动指南。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除了组织评价之外,通过口碑、态度等所表现的群众观瞻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治国理政90年的大党,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安身立命之本。因此,群众观瞻不仅是评价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党校在学员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依据。毋庸置疑,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了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进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了党员干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成功的。反之,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