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理学家朱熹曾列举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格物的范围甚广,从内心的“念虑之微”到身外的“鸟兽草木之宜”,都是格物的下手处。放在教育上而言,“格物”的理念其实十分适合学生的德育方面工作。我以为可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展开的总理念,文本试就“格物”观,谈一些浅显的思路与意见。
关键词:格物;致知;德育;实践
一、理学指导下的“格物”观指导德育工作
中国哲学是在张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引领下走向混成、收摄为一心的。儒家注重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注重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和逍遥的理想境界,禅家则趣取净化超升……他们都重践履,重和谐。当一个学校的德育理念能有理论的高度时,我以为它之下的开展与实践工作就会真正尊重一个学生的独立思想与人格养成,一般都会有高度和真正的德育效果。
钱穆《国史新论》中这样说过:“《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皆是实际人生,但皆在外面。格、致、诚、正在内面,更实际。修、齐、治、平,须种种知识技能,但无内面一番心情,则外面种种知识技能皆将运用不得其所。……内圣外王,本末精粗,一以贯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三者为天下帝王家所历代推崇,而前五目,则是我欲弘扬的至圣之道。”
古人认为格物就是对一切事物道理的穷究,对所修大道的追寻。而我认为格物是一道瓶颈,能够格物必能观其象,知其因,遇到问题便能与自身所学相联系,就好比医术高强的医生观察一个人的动作,神色,便能知其所患何病,如此便是格物了。
放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就好比一个问题学生,当老师把他看作一个格物对象时,就会真正去考究他所有行为的一个根本动因是什么,就能达到对他的真正情感上的认知,观其象,知其因,然后再研究对象的本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德育就是得到道德知识吗?
然后就是致知,古语中“致”的意思是得到,那么致知就是得到知识吗?亦不尽然,根本应为由对所修大道的追寻上升至理解的高度,那也算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知识了罢。所以格物然后致知,就是在观其象,知其因后得其果,通其理。也可看作一个医生原能一眼看出一个人所患症状便是格物,但又能知晓是什么力量,何种原因造成的病痛那就是致知了。也就是一个老师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候,去追晓是什么背后的促因造成他的意识薄弱与行为偏差。
接而就是诚意,诚意可理解为不自欺欺人,心思诚恳,不怀有杂念,这可能就是佛家所追随的志向吧。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可世人万千,众生芸芸,不可全都给佛渡去了,所以就有了正心,有人说正心是一种境界,有人说正心是一种过程,心正与不正,一念之间的灵光要去捕捉,一点想法要去付诸实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为所做过的事后悔,便是一次次的正心,诚意正心本就是一体,不得诚意何来正心,古代圣贤所立下的不过都是一颗至诚之心。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首先应该摆正心态,用最真诚的善意与学生沟通,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导。当教师自我保持一种正心的状态时,学生会最后有所触动的,而不是永远处于麻木的状态。而且,诚意的这个过程还是历时性的,不是一次性的,就更加需要教师本身的持久的诚意对待,而不是一时半会的功夫。
最后就是修身。在教育中,这个状态应该是德育追求的根本目的。人生一切的过往都是为了某一刻的自我修养,所循的,也不过就是天圆地方的人间正道。黄炎培先生为儿子写下的座右铭便是: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说做人要像铜钱一般,外圆,内方。所谓外圆,就是外在言行,这是处世之道;所谓内方,就是内在素养,这是做人之本。外圆内方者就是大智之人,内有为人之根本,外显处世之灵活,说话做事一定要圆,不露破绽,但内心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诚意和正心就是为了坚守心中的原则和一方净土,就是所谓的方。处世变通,不拘泥于繁文缛节,就是所谓的圆。《左传》中有记宋楚交战时,宋襄王亲自领兵出征,死搬教条讲仁义,敌军渡河时不攻,敌军整队时不攻,大兴了一次君子仁义,结果大败而逃还被射伤了腿,还为自己的君子作风而沾沾自喜。
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固有的能力。教育的本义,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容器。所以,大多的责骂和说教是无意义的,只有教师把自我的修身养德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能领悟。贾植芳先生常说:做人第一,学问第二。其实现如今的大环境之下,教育很看重成绩,但对学生的性格和社会性的培养就不够,这是真正德育工作的缺失。德育不是老师熬夜张贴在墙上的花花草草,而是孩子与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打交道的情感认知,是能有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决策力和抗挫力的机会体验。这一方面,国外做得比较好,学校家庭都尽量提供更多的德育情境。
其实,所谓的方就是“内圣”之道,是自我修养,是德育的修炼根本 ,是所谓“诚意、正心、修身”,而圆则是“外王”之道,是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在教育领域中,就是能够有自我的独立人格和实践思想的自由,此殆天所以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当成为人恒行的标准与标杆。以格物知天地之大,以致知晓天地之理,以诚意正至诚之心,乃修身以避岁月沧桑,方为师生共成长的正道。
论文作者:费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正心论文; 诚意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而不是论文; 都是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