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人口普查对总人口的初步评价_人口普查论文

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普查论文,评价论文,人口总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人口普查,是面临困难最多的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都为查清人口总量及结构带来一定困难,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普查数据的可信度。

普查结果公布,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为126583万人,漏登率为1.81%。按此推算,普查实际登记只有124337万人,比公布人数少2246万人。那么,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是否有漏登?漏登的程度到底怎么样?本文将采用人口分析技术和其他调查及统计数据对比等方法,对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总量进行初步地评价。

一、事后质量抽查

事后质量抽查是大多数国家用以评价普查登记质量的常用方法。为了掌握登记人口的完整性,这次普查,国家直接抽取了602个调查小区、16万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事后质量抽查的对象为抽中调查小区内全部现有人口。由于这次普查是按常住人口进行登记的,所以事后质量抽查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常住人口,将抽查的人与该调查小区原普查时的登记情况一一匹配;另一部分是应在其他调查小区被普查登记而抽查时住在该调查小区的人(可称暂住人口),对这部分人按照其普查时点时的常住地,全国统一组织对其常住地所属调查小区的普查表进行核对,看是否已登记了这个人。然后全国统一根据常住人口的匹配情况和暂住人口的核对情况,计算出这次普查人口漏登了1.81%。

应该讲,1.81%的漏登率是比较客观可信的。第一,事后质量抽查的工作过程是严密科学的;第二,为保证抽查的客观真实,国家规定抽查结果只评价全国的登记质量,不作为评价各地普查工作质量的依据,解除了抽查人员不必要的思想顾虑;第三,查准超生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难度之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第四,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漏登率不可能像1990年普查的0.6‰那么低。

二、与户籍管理的数据比较

户籍管理是我国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虽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人户分离现象突出、无户口人员增多,使户口管理有所削弱,导致户籍人口低估了实际人口数,但户籍统计得到的户籍人数依然可作为对人口总量估计的一个参照。

1999年底,户籍人口为122812万人(《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999》,公安部,群众出版社),以此为基数,再考虑以下因素,便可以推断出2000年11月1日人口总量,然后再与普查登记的人口数进行比较。

(1)10个月的自然增长人口。按199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18‰(《中国统计摘要200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计算,假设全年自然增长人数是平均分布的,到2000年11月1日10个月,中国大陆净增人数为841万人(基数按1999年年底户籍人口推算)。

(2)1990年户籍人口的漏报对2000年的影响。1990年年底户籍人口公布为113274万人。通过与1990年人口普查以及人口普查前户口整顿资料的比较分析,1990年年底户籍人口应为114528万人(崔红艳,“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的探讨”,《人口研究》2000年5期),即1990年年底户籍统计的人口数就少了1254万,通过1990~1999年历年户籍人口的增长情况看,这部分人没有逐年补上的迹象。所以,可以认为这些在1990年年底户籍统计中漏掉的人,10年来除自然减员71万(按死亡率6.5‰计算)外,尚有1183万人未包括在1999年年底的户籍统计中。

(3)250万现役军人未包括在户籍统计中。

(4)户口待定人数的影响。2000年人口普查尚有户口待定805万,假设户籍统计中只包括了50%,那么1999年年底户籍统计中仍有403万人未包括。

以上四项合计为2677万,所以以1999年年底户籍人口为基数,到2000年11月1日普查时总人口应为(122812+2677=125489)125489万人。

这个数字比人口普查直接登记的124337万人多0.93%,说明普查直接登记数确实漏报较多。以上分析是假设1990~1999年历年户籍统计的人口,除1990年年底的1183万未包括进来外,再没有新的漏报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再考虑到目前户籍管理的弱化,漏报可能比上一世纪90年代初要严重,即使10年累计漏报维持在1990年年底的水平,也要再增加1183万人,那么普查时点时的总人口将达到126672万人,比实际登记数多1.88%。说明事后质量抽查得出的漏登率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三、低年龄漏报对总人口的影响

(一)从0~9岁人口回推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看,0~9岁存在漏报

2000年人口普查的0~9岁人口,应该就是1990年以来出生并存活下来的人数。表1为按照2000年人口普查实际登记人数,以及根据生命表留存率,推算的1990年以来各年的出生人数、出生率和妇女的总和生育率。

按照表1推算出的1991~2000年每年的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妇女的生育已经降到了异常低的水平,1995年总和生育率为1.62,以后各年均低于1.5,1999年则只有1.09。1996~2000年5年平均只有1.31。这不仅低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也低于目前的政策生育水平(约1.6)。

9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确实发生了一些转变,再加上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强,妇女生育水平有所下降,而且速度加快,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总和生育率低于计划生育政策水平,甚至连续几年在1.3左右,似乎难以解释,否则,超计划生育和多胎生育现象的依然存在就难以自圆其说了。所以只能判断这次普查实际登记的0~9岁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

表1 2000年人口普查推算的各年出现情况

 单位:万人,‰

2000年

普查登

 出生

 回推出

 回推出

 回推总和

年龄

 记人数

 年份

 生人数

 生率生育率

0 1379

 2000140811.151.30

1 1150

 199911859.46 1.09

2 1401

 1998144811.661.33

3 1445

 1997149612.161.38

4 1522

 1996157712.951.45

5 1693

 1995175614.571.62

6 1647

 1994170914.341.57

7 1791

 1993186015.781.71

8 1875

 1992194816.721.79

9 2008

 1991208718.141.92

(二)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估计1990年普查时0~9岁人口的漏报

表2列出了1990年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实际登记相应年龄组人口的比较情况。

2000年人口普查的α(α≥10)岁人口,经过对时点调整4个月后,应该就是1990年人口普查α~10岁的留存下来的人口,二者应该严格一致。

表2 1990年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应年龄的比较

2000年人口普查 1990年人口普查

 两次普查 2000年普查回

按时点差

相应年龄 推90年相应

年龄 实际登记 4个月调整 年龄 实际登记  人口之差 年龄人口

10

 2621

 2586

 0

 2322

 -264

  2640

11

 2514

 2495

 1

 2333

 -162

 2521

12

 2458

 2515

 2

 2418

 -97

 2535

13

 2628

 2526

 3

 2429

 -96

 2542

14

 2319

 2227

 4

 2141

 -86

 2241

15

 2043

 2039

 5

 1998

 -41

 2051

16

 2031

 2023

 6

 1906

 -118

 2035

17

 2007

 2109

 7

 2020

 -89

 2121

18

 2312

 2193

 8

 2202

 9

 2206

19

 1952

 1929

 9

 1809

 -120

 1941

累计

22885

22642

 

21578

 -1064

 22832

从表2反映的情况看,2000年人口普查的10~19岁10个年龄组的人口,除18岁外,都出现了明显的大于1990年相应年龄的不合理现象,而且10~14岁组比15~19岁组严重。这种不合理现象,有两种解释,一是2000年人口普查重登了10~19岁人口,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现场登记情况以及以往调查经验,这种重登的理由不充分,因此可能性不大;二是1990年相应年龄,即0~9岁年龄人口有不同程度的漏报,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按2000年分年龄人数,用生命表留存率回推1990年分年龄人口,可以看出,1990年0~9岁低年龄人口累计漏登1254万(22832-21578=1254万),占1990年0~9岁登记人口的5.81%,或者说1990年普查0~9岁漏登率为5.81%。

(三)对2000年普查漏报人口的估计

假定2000年人口普查实际登记的低年龄组人口的漏报率与1990年低年龄组的漏报率一致,那么2000年实际登记人口中的0~9岁漏报人口达925万。

考虑到这次人口普查的调查环境比1990年时更差,低年龄漏报的情况要比1990年严重,至少不会好转;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频繁,流动人口的漏报也是影响总人口准确性的一个因素。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影响,925万人仅仅是总人口漏报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低限的估计。

四、从近几年小学入学人数看相应年龄的漏报增况

近些年一系列的人口调查表明,对出生人口,特别是超计划出生的儿童调查难度很大,极易漏登。

如何估计人口普查低年龄儿童的准确性呢?我们还可以利用近年来小学入学人数来做一比较。表3列出了1996~2000年每年小学入学的人数。

表3 普查登记人数与相应年份入学人数的比较

 单位:万人

2000年普查

入学人数

   按人口普查

实际入学人

 入学

 实际入

回推入学年

数比回推入

年龄

人数

 年份

 学人数

龄人数学人数多

61647

 2000

 1946

 1647 299

71791

 1999

 2030

 1793 237

81875

 1998

 2201

 1878 324

92008

 1997

 2462

 2012 450

10

  2621

 1996

 2525

 2627 -102

合计

994311164

9556

 1208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小学入学人数与人口普查的低龄少年儿童数量有着密切联系。假设①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②全国上小学的年龄统一为6周岁(单看一年当然不合理,但连续看几年的累计情况还是大致可行的);③普查时点11月1日与9月1日各年龄人口数的时点差异忽略不计。那么普查时6岁人口应为2000年小学入学人数,7岁人口加上一年的死亡应为1999年小学入学人数,8岁人口加上两年死亡应为1998年小学入学人数,……,依此类推,便可得到1996~2000年历年应该上小学的人数(表3中“按人口普查回推入学年龄人数”)。

通过表3,我们不难发现实际入学人数除1996年比回推入学人数少102万外,1997~2000年都比回推入学人数多,5年累计多出1208万人。实际入学人数比回推入学儿童稍少是正常的,因为入学率很难达到100%,而比回推入学儿童多则是不合常规的。这种不正常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小学实际入学人数多报了,另一种是回推入学儿童少了。教育统计中,5年多报入学人数1208万人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只能解释为这次人口普查6~10岁学龄儿童约有1208万人被漏登了。

以上分析,仅6~10岁年龄段漏登人口就达1208万,占普查实际登记总人口的0.98%,再次说明,这次普查直接登记的总人口确实有漏报。如果再考虑漏报不可能仅仅发生在6~10岁儿童中,更低年龄0~4岁漏报的程度可能比6~10岁要大,那么总人口的漏报超过2000万是完全可能的。

五、分年龄人口的一致性检验

2000年各年龄人口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应年龄人口应保持严格的一致,即2000年人口普查11月1日前移4个月后,α岁(α≥10)人口为1990年(α~10)岁存活的人。因此,2000年α岁人口数应严格地小于1990年(α~10)岁人口数,换言之,1990年(α~10)岁人口存活到2000年α岁时的留存率应小于1。

为便于比较分析,图1画出了两次普查间10岁及以上人口分性别的留存率曲线(两次普查的年龄分布均包括了解放军)以及与生命表留存率的比较情况,分年龄段看:

(1)10~19岁组的留存率除18岁外,均大于1。这是由于1990年人口普查0~9岁人口有严重的漏报所致(见本文第三、四部分),并不能说明2000年人口普查10~19岁人口没有漏报。

图1 分性别留存率曲线

(2)20~50岁各年龄留存率都在1附近波动,但波幅不大。由于两次普查在年龄报告上可能会有错报现象,出现微小的波动也属正常。

与生命表留存率曲线相比,普查留存率也在其附近波动。这说明,如果1990年人口普查10~40岁人口的完整性为1,2000年20~50岁人口的报告率也比较好,漏报和重报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3)50岁以后,除51岁留存率略大于1以外,其余均小于1,而且与生命表留存率曲线匹配得很好。

以上分析表明,2000年人口普查20岁以上人口没有发现严重的漏报。结合本文前几部分的分析,漏报可能主要发生在20岁以下,而且0~9岁漏报儿童可能占主要部分。

六、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这次人口普查漏登人口至少在2000万以上,20岁以下、特别是0~9岁儿童漏报可能是主要因素。表明人口普查的难度越来越大。当然,这些分析还是初步的。究竟漏报的确切数量是多少?漏报人口分布的情况怎么样?这些问题有待于利用详细的汇总资料,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技术,给出更精确的估计。但不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漏登情况不仅存在,而且比以往普查有大幅度的提高;二是,普查公布的1.81%的漏登率是比较可信的,即总人口126583万人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标签:;  ;  ;  

2000年人口普查对总人口的初步评价_人口普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