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_文学论文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文学论文,轨迹论文,中国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学。当代儿童文学的进步,与当代中国不同地区对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视分不开,从而又促使不同地区、不同人们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发展和飞跃。儿童文学观念内容的根本性变化,为艺术思维敞开了广阔的大门,使当代儿童文学表现出多种美学情趣和多种风格发展的势头;并对当代儿童文学队伍的构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观念 多向性 民族性 时代性 儿童性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继承了“五四”以来儿童文学的传统,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具有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容。更由于民族平等的实现,少数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出现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共同繁荣的趋势,形成了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儿童文学。这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区别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主要标志。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46年的历程。在近半个世纪里,它跟随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步伐前进,和社会主义事业休戚与共,同新一代人息息相通。它在发展过程中,曾受过“左”的和右的干扰,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在遭受了“文革”十年社会历史的大断裂的振荡之后,又与历史一起发生了转变。

当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新思潮的产生和涌入,使长期在政治运动中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儿童文学开始从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向开阔的社会视角,并由此重新理解儿童文学多样的审美功能;突破了单一的创作方法的局限,出现了创作方法多元状态的变化;也突破了狭窄的家庭、学校题材的拘囿,打碎了僵化的思维模式。正是在旧观念解体、新观念建立的具体氛围中,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跨出了自我封闭的门槛。于是,看到了也意识到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决不可只着眼于中国大陆的当代儿童文学,它还包括了台湾、港澳地区的当代儿童文学。这是当代儿童文学在认识上、实际上的一大进步。是它跨入历史新时期的重大嬗变和突出标志。

当代儿童文学的进步,自然与当代中国不同地区对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视分不开,从而又促使不同地区、不同人们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发展和飞跃。这种进步和重视,这种发展和飞跃,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当它作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中一个巨大转折的开端时,儿童文学就在实际上获得了一次大的解放。儿童文学观念内容的根本性变化,为艺术思维敞开了广阔的大门,使当代儿童文学表现出多种美学情趣和多种风格发展的势头;不同体裁、样式的儿童文学全面发展。

儿童文学观念内容的变化对当代儿童文学队伍的构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尊重儿童文学规律的前提下,形成了一支包括来自革命斗争与和平建设的不同年代,来自内地、沿海和边陲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阵容壮大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多样的作家带来了生活经验和童心体验的多样性和审视生活、观察儿童的多视角。在顺应儿童心理中追求独创性,在开浚儿童心智中追求艺术表现的变化和新颖,追求审美效果。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不断地发展着、丰富着。它与中国当代儿童、儿童文学作家处在历史的同一“瞬间”之中,要洞察它“当前的活的历史”,就不仅要深知它的过去, 更要考察“当前历史的一切细节”〔1〕

一、当代中国不同地区对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视

当代儿童文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花异草,它的每一个重要文学现象,都有其深而广的历史前提。就当代儿童文学本身而言,至今已有了46年的历史,已经超出现代儿童文学史一半的时间长度。新时期的儿童文学发展,也有了18年的时间。这期间,天空时有云翳,道路常有坑洼,而当代儿童文学终能认清方向,奋力前行。除了儿童文学工作者自身的努力,首先在于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在于社会的重视和引导。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政府把培养教育新一代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部分,高度重视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采取一系列切实的措施,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1953年9月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 由于着重分析了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而使儿童文学创作活跃起来。1954年上半年,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举办了建国四年(1949—1953)儿童文学创作评奖,更激发了广大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为儿童写作的人愈来愈多,出现了许多好作品。老作家马烽的反映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的小说《韩梅梅》曾在当时的青少年读者中引起反响。不少地区的青年团、少年队组织就这篇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具有坚强性格的儿童形象开展关于劳动和社会主义精神的讨论。建国初期,社会对儿童文学的重视常常与一定的社会运动、一定的思想倾向关联着。这种通过青少年群众组织来扩大儿童文学影响的方式,在特定年代里,有效地促进了儿童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195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大量创作、出版、 发行少年儿童读物》的社论;之后,《文艺报》1955年第18号发表了《多多地为少年儿童们写作》的专论;中国作家协会发了专门的指示。与此同时,叶圣陶、冰心、张天翼等著名作家倡议每个作家每年至少要为孩子写一篇作品。全国各地、各民族作家都纷纷响应。蒙古族老作家敖德斯尔的儿童小说《小冈苏赫》、布依族作家王廷珍的《山谷月明夜》等,都是那一时期写出的。这期间,又由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积极组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各民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而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阮章竞、熊塞声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大胆而成功地创造了美丽的童话诗《金色的海螺》和《马兰花》。后者又由剧作家任德耀改编为儿童剧,从50年代一直演到90年代。由政府的关怀所引发的全社会对儿童文学事业的关心和重视,使当代儿童文学在50年代中期形成了创作高潮。

政府和社会对儿童文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出版和发表的阵地。1952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儿童读物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青年团中央在北京创建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各省(市)、自治区人民出版社相继设立专门的少年儿童读物编辑室。这一时期,全国各地还恢复和创办了许多儿童文学刊物和报纸。《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副刊也辟专栏刊登儿童文学作品。与此相适应,全国较大的城市中都建立了少年儿童书店和少年儿童图书馆,使当代儿童文学从创作到出版、发行,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对于儿童文学的真正的、切实的重视,来源于对儿童文学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十年“文革”中,儿童文学作家的手脚被“左”的绳索捆绑着,儿童文学创作受到挫折。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使儿童文学作家获得精神的解放,获得独立的地位。在“拨乱反正”中儿童文学才重振旗鼓,重新繁荣起来。1978年10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一方面分析了“左倾思潮”干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方面探讨了儿童文学艺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少年儿童读物创作、出版工作各个方面作了规划和部署。这次会议,使政府的重视具体地贯彻落实到了有关部门的工作中,使当代儿童文学在历史转折时期呈现出新的面貌。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辞》中,再次强调文艺要“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强调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

1980年,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等八个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这次评奖是对1954年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评奖后25年来儿童文艺创作的一次全面考察,表明历史进入新时期以后政府和社会对儿童文艺事业的更加重视和关怀。由此开始,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形成了当代儿童文学第二次创作高潮。

这期间,经受了十年磨炼而又善于思考的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写出了诸多表现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各样反映变化着的历史和现实的新作品。全国各少年儿童出版社和编辑室都致力于以丛书的形式推出儿童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文学丛书》、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青年新作家短篇小说集丛书》、新蕾出版社的《新蕾中篇小说丛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文学界丛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月丛书》、重庆出版社的《蒲公英丛书》等。这些丛书,不仅扶持了儿童文学界新人,而且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新时期中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期间,“文革”前在全国有影响的儿童文学刊物相继复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办起了新的儿童文学期刊或报纸。除发表作家新作外,少年儿童的文学习作也得以发表并得到指导,在社会逐渐形成培养儿童文学新人、扶植儿童文学新作的风气,对儿童文学的重视与倡导相结合。80年代初,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办了《儿童文学选刊》和《儿童文学研究》丛刊,对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积累和理论建设,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7年,中国作家协会设立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每隔五年进行一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也专设儿童文学奖。1993年,首届“国家图书奖”对少儿读物专列一项。儿童文学评奖的制度化、规范化调动了各民族作家创作儿童文学的积极性。90年代初,海燕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儿童小说选》,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中第一本全部由少数民族作家写的反映本民族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选集,是重视发展民族儿童文学创作的成果。

2、作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组成部分的台湾儿童文学,从50 年代后期以来,也逐渐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各类少儿期刊与副刊的创办、坚持与发展;出版界从注重译介世界儿童文学名著转向出版本岛作家的作品,并注重于儿童阅读的实际需要,系统出版大部头的成系统的丛书;除教育部门设立儿童读物奖之外,台湾的各项文学大奖也陆续设儿童文学奖。

在台湾的儿童文学 期刊中,儿童诗刊占有突出的位置。至80年代形成了儿童诗创作的高潮。在各类丛书中,女作家喻丽清和诗人林焕彰分别编选的《儿歌百首》和《童诗百首》也有较大的影响。

3、香港儿童文学受到全面关注是从80年代开始的。1981年底, 香港儿童文艺协会成立。强调对庸俗文化的抵制,提倡为塑造真善美的幼小心灵而努力创作。几家专门出版儿童读物的机构都注意到有系统地出版各类儿童文学丛书,如山边社的《山边少年丛书》,儿童文学司的《儿童小说创作选》,教育出版社的《儿童德育丛书》,雅苑出版社的《儿童小说创作丛书》等。由于出版界普遍注重儿童读物的装帧和印刷,更使儿童文学作品在各种书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香港的儿童文学报刊覆盖面广,《突破少年》、《晶晶乐园》、《儿童乐园》、《红苹果》等各拥有不同年龄的小读者群。《华侨日报》、《星岛日报》、《文汇报》都辟有儿童版,直接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二、不同体裁、样式的儿童文学的全面发展

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相比较,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处于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之中。革命的胜利注入儿童文学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建国之初,直至50年代中期,视少年儿童为国家小主人的深厚感情与一种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使命感,使儿童文学创作能够充分注意到广大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这不仅表现在对于积极向上的主题的追求,也力求儿童文学的多样化。各种体裁、样式的儿童文学在这一时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历史进程中,儿童文学也曾被纳入政治的功利眼光的观瞻和表现之中。只有当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家从政治工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儿童文学才又向创作自由作了一次实际的迈进。儿童文学主题多向性发展,使儿童文学的表现范围明显扩大。内容的扩展与深化,打破了儿童文学艺术表现中的某些固有模式。使不同体裁、样式的儿童文学艺术特征更充分地显示出来,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产生着、形成着新的体裁的样式;即使是同一体裁,也由于题材的不同,手法的差异,而有多种样式。不同体裁、样式的儿童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才有了全面发展。

1、童话的丰富

充满了美丽幻想的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古老、最具传统意味的一种体裁。在当代儿童文学中,童话因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性即更加丰富多样,首先表现在:许多童话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幻想境界,使其具有现实感,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林海音(台湾)的《蔡家老屋》,何紫(香港)的《名画家的烦恼》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次,借鉴、移植儿童文学其它体裁的艺术手法,使童话艺术不断创新,如严文井的《小溪流之歌》、林良(台)的《绿池的白鹅》,都用诗的意境构成: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运用民间故事的手法;包蕾的《猪八戒新传》则借用古典名著的结构方式等。第三、运用神奇的幻想反映科学的创造力量,使童话幻想发生质的变化、形成新的童话样式。

2、儿童小说的嬗变

当代儿童文学向人学回归,广泛的社会内容进入当代儿童小说,并带来作家独特艺术思维与审美视角的多元追求。因此,小说品种有所变化,有所增加。譬如,描写战争年代革命小战士坚强斗争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表现工农儿童在新社会幸福成长的“革命现实题材小说”一直在当代儿童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徐光耀的《小兵张嘎》、萧平的《海滨的孩子》。而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民族平等的实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儿童小说,以及反映各少数民族儿童生活风貌的民族儿童小说,也因其呈现了在以往鲜为人知的独特的村寨风情,展示了发展中的民族心理状态而独树一帜,如谢璞写湖南山村儿童的《竹娃》,胡奇写藏族儿童寻找神火和结伙探看解放军筑路的《神火》、《五彩路》等;都深刻地显现了当代儿童文学民族性、时代性与儿童性的高度统一。

当代儿童小说中最为生动的现象是动物小说的崛起。这种动物小说,是指以大自然中的动物世界为对象,借助想象和幻想,“真实”地描写动物形象和动物社会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写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趣闻,写了动物的“人性化”生活,有其独具的特色和很深的美学意义。如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蔺瑾的《冰河上的激战》等。

3、儿童报告文学的飞跃

儿童报告文学是当代儿童文学中一种新兴的体裁。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向广大小读者迅速、及时地“报告”当代儿童生活中出现的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使小读者与发展中的现实世界息息相通。在当代生活中,它是广大少年儿童总是急切想读到的一种作品。因此,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以惊人的速度腾飞起来。

儿童报告文学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关于优秀儿童人物或名人的特写式作品,如凝聚了小读者同龄人精神光华的报告文学集《少年巨人》;展现名人奋斗历程的报告文学集《成才之谜》等。其次是追逐生活现实、表现儿童切身问题的通讯式作品。如庄大伟的《宝塔尖上的忧思》,肖玎、刘煜的《辍学:远离伊甸园》等。还有以儿童为中心的重大活动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式作品。如孙云晓的《微笑的挑战者—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纪实》、须一心的《自费生》等。这些作品,因切合时代针砭时弊而富于思辨性,不少作品有一种政治的色彩和抒情的格调,有的近于形象的杂文,有的近于纪实的小说,是现出复杂的美学形态。就文体而言,它是比较自由的、灵活的。

4、儿童科学文艺的发展

处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儿童科学文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是必然的。

当代儿童科学文艺的贡献在于创造了适合中国儿童的独特的民族形式:科学相声、科学寓言、科学谜语。科学相声不仅使严谨的科学知识变得幽默有趣, 而且可以通过儿童自己的表演而加深作品的意义。 如50年代顾均正、于止的《一对好伴侣》、70年代叶永烈的《圆溜溜的圆》等。内容涉及到诸多学科的新知识,别出心裁而别开生面。科学寓言,则使科学知识融化于短小的讽谕故事之中。既要求知识的准确,又要求喻意的正确、故事的精确,是一种极其凝炼和凝重的作品。有影响的作品有叶永烈的《科学寓言100个》,树敬、 树逊的科学寓言集《乔装打扮的土狼》。科学谜语,因其独有的暗示性和形象性,使儿童能从某一个小角度理解科学的大世界。它的特征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

5、儿童诗歌的振兴

当代儿童诗歌以其饱满的生活激情、烂漫的儿童意趣和多变的格律音韵而振兴起来,并因为创作方法的多样而更具活力。

幼儿诗歌最富生气。不少诗人运用传统童谣手法和口语特点写反映新生活、新思想的儿歌和童诗,既内容鲜活,意蕴深厚,又琅琅上口、便于诵唱,如张继楼的叙事儿歌《东家西家蒸馍馍》、颠倒儿歌《错了歌》,樊发稼的小诗集《小娃娃的歌》、圣野的抒情组诗《春娃娃》等。

当代少年诗歌从两方面兴起。一方面,因其自身艺术容量的拓展而与其它体裁相互融合,使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散文诗、故事诗、谜语诗等更加充实和成熟。如高洪波的寓意深刻而又想象奇特的《吃石头的鳄鱼》,郭风的情味与意味一起流淌的《雏菊》、《蒲公英》,都充满了自然美与人情美,而且用具有色彩美和音乐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使少年诗歌自身的艺术特长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充分发挥与显示。如金波的《林中的鸟声》,是意境深邃、节拍柔和、语言优美的抒情诗;尹世霖的《山和孩子的对话》,是激情满怀、节奏强烈、语言铿锵的朗诵诗;金近的《小队长的苦恼》,是格调诙谐、语言犀利的讽刺诗;田地的《猜、怕、信》则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叙事诗;其它如柯岩的美妙的题画诗;于之、水飞的活泼的动物诗等;就如百花竞放,千姿万态。

6、儿童散文的繁荣及其它

儿童散文因常被作为儿童习作的范文和课外背诵的篇章而更具时代的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今儿童散文更注重选择视角、融铸情感、构筑意境,它的样式在衍变中趋于多样,如陈丽的《少女梭梭》是哲理性散文;吴然的《火把节之歌》是象征性散文;梅子涵的《男孩和童年》是情绪性散文;邱易东的《山路漫语》是感受性散文;冯辉岳(台)的《旺伯母的鹅》是幻想性散文等。

儿童寓言在发展中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审美倾向,更注重情节的生动有趣和语言的浅近明晰,成为真正的寓言故事,如金江的《出洋相的乌鸦》、湛卢的《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

儿童传记文学中,以专门写人物的童年或少年时代的作品为主,与一般的传记文学区别开来。如吕锦华的《少年林则徐》。

儿童戏剧文学中,儿童生活剧因贴近儿童、涵盖面广而发展得很快,题材面也迅速拓展。有影响的作品如沈虹光、甘家的校园生活剧《五(二)班日志》、欧阳逸冰的家庭生活剧《闪烁吧、繁星》,陈大可、程佳光的社会生活剧《远山红叶》。但更突出的是反映少数民族儿童以活的作品达到了一定的思想、艺术高度,如历史剧《少年铁木真》、社会剧《月琴与小老虎》、生活剧《五个小景颇》等。

儿童电影文学后来居上。以文学佳作为依据改编为儿童故事片剧本,以民间传说故事为基础衍化为儿童美术片剧本,是当代儿童电影文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注重民族文化的承扬,讲究民族形式和中国气派,向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方面的代表作,故事片剧本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扶我上战马的人》、《小刺猬奏鸣曲》等;美术片剧本如《大闹天宫》、《三个和尚》、《黑猫警长》等。

儿童电视文学是当代儿童文学中的一个新门类,与当代儿童电影文学相比,它更短小、灵便、活泼、反映儿童生活更及时、更生动。它因思想的深度更增强了艺术的力度,因而更具现实性和普及性。

三、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空前壮大

当代儿童文学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在新中国的成长和成熟。一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四世同堂”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空前壮大。据统计,到80年代末。这支队伍已有3000余人,在整个作家队伍中的比例已达8%。

对于这支队伍,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

1、曾经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拓荒者、 耕耘者的一批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有充实的现论准备和思想准备,他们承袭了鲁迅“救救孩子”的反封建传统,并早已形成了“理解”、“指导”、“解放”〔2〕的儿童观和“浅显而且有趣”〔3〕的儿童文学观,他们对于当代儿童文学的适应是很自然的。如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陈伯吹、张天翼、严文井、高士其、叶君健、贺宜、金近、包蕾、苏苏、何公超、仇重、郭风等。他们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始终保持着创作活力,在总体上并未出现间断状态,而且卓有成效。50年代,他们的创作涉及到儿童文学领域中的各个门类,显示了他们在这支队伍中的核心作用。

2、一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成就卓著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作家, 在新的时代的召唤下,不懈地寻找到为儿童创作的新起点,使当代儿童文学园地不断地拓展开去。这批作家中,汉族如巴金、马烽、严阵、王汶石、王愿坚、秦兆阳、杨朔、宗璞、菡子、袁静、浩然、鲁彦周、管桦、雁翼、碧野、魏金枝、茹志鹃、柯蓝、胡万春、秦牧、杨羽仪、张洁、张抗抗、刘心武、航鹰。少数民族中,有蒙古族的纳·赛音朝克图、云照光、玛拉沁夫、敖德斯尔、布林贝赫;回族的高深、沙叶新、白练;满族的老舍、胡昭、佟希仁、中申;彝族的普飞、苏晓星;苗族的伍略、杨明渊;土家族的孙健忠、蔡测海、李传铎;布依族的江农;侗族的刘荣敏;壮族的韦一凡、韦其麟;藏族的盖希卓玛;等。这些作家,都是中国各民族作家队伍中的骨干,有的早已是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所以,他们写出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他们为当代儿童文学民族化、多样化所作的独特贡献,是儿童文学历史进程中一股极大的推动力。

3、新中国建立后新起的儿童文学作家,从新社会的土壤中发芽、 开花、结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但他们都经历了不同的年代,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终于成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如袁鹰、任溶溶、鲁兵、圣野、田地、柯岩、刘真、阮章竞、刘饶民、杲向真、陈模、颜一烟、任大星、任大霖、徐光耀、胡奇、萧平、张有德、王路遥、邱勋、杨啸、谢璞、张微、沈虎根、葛翠琳、洪汛涛、孙幼军、金波、吴梦起、赵燕翼、张继楼、张秋生、尹世霖、胡景芳、任德耀、刘厚明、郑文光、童恩正、萧建亨等。新的社会形态所形成的集中统一的体制和由此要求儿童文学观念的集中统一,对这些作家起初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更深刻地体会到思想解放、儿童文学解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是有才智、有觉悟的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在中国儿童文学事业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在当代儿童文学中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代儿童文学作家。

4、随着社会生活的大幅度前进和社会结构在变革中的调整, 一批颇有才华的中、青年作家走进了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中。他们的创作为当代儿童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活体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文学意识。如曹文轩、罗辰生、夏有志、庄之明、王安忆、程玮、程乃珊、黄蓓佳、常新港、刘健屏、范锡林、谷应、秦文君、陈丹燕、董宏猷、董天柚、郑开慧、张之路、斑马、张成新、李建树、余通化、梅子涵、郑春华、方国荣、金曾豪、宗介华、李国伟、关夕芝、康复昆、吴然、陈丽、乔传藻、金逸铭、高洪波、沈石溪、朱新望、铁凝、周锐、郑渊洁、李仁晓、葛冰、白冰、赵冰波、刘丙钧、叶永烈、孙云晓、刘保法、庄大伟、乌热尔图等。这一批作家不同于50年代的中、青年作家。他们处在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因此极富探索精神,思想相当锐利,他们把儿童生活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审美视野开阔,大大增加了当代儿童文学的思想深度。这是一支正在崛起的最有希望的儿童文学力量。

5、港台地区儿童文学作家群体形成于70—80年代, 即儿童文学的价值、意义被该地区文学界承认和肯定以后。80年代初、中期、香港儿童文艺协会、台湾儿童文学学会相继成立,是这两个地区儿童文学作家队伍日趋壮大的标志。

台湾地区儿童文学作家大都以写童诗、童话为主。有成就的诗人有林焕彰、谢武彰、林武宪、陈木城、方素珍、江洽荣、冯辉岳、风美村、曾妙容、张水金等。童话作家大多兼写散文、故事和小说,如林良、林海音、潘人木、马景贤、木子、杜荣琛、管家琪、黄海、陈启淦、乐苣军、唐琮等。这些诗人、作家,包括老、中、青三代人,他们大都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

香港儿童文学作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既写小说又写童话的何紫严、吴婵霞、阿浓、周蜜蜜、许显良、宋诒瑞、陈文威、赵钧儒、刘素仪、黄东涛。杜渐、何应兆是科学文艺作家。

台港地区儿童文学作家,有不少接受过师范教育,注重儿童心理,他们的创作丰富儿童文学观念,他们对儿童生活的思考和艺术探索,使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领域更显活跃。

(收稿日期:1995年4月15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602页。

〔2〕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

〔3〕《鲁迅全集》第3卷 第20页

标签:;  ;  ;  ;  ;  ;  ;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