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湿地公园当中,主要的景观为湿地植物。湿地植物也是人类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湿地植物的服务功能相当多,所以在湿地公园建设中不仅需要提高对湿地植物实际价值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利用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与恢复,这对湿地公园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积极意义。现阶段湿地公园建设工作面临诸多阻碍,必须在客观深化的同时,逐步完善传统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诸多缺陷。
一、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还需要做好湿地保护的措施,通过湿地公园保护措施的有效规划,能够对造成其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地减低。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建立噪声的缓冲带,通过种植一些在湿地环境下生长的乔灌木类型,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噪音分贝的降低,从而缓解噪声对湿地动物产生的影响;还可以营造相应的生境环境,要选择在人类活动比较少,并且距离湿地岸边比较远的地方进行建设,同时其生境环境的四周还要具有良好的水域环境。
可将鸟类的生活习惯以及鸟类类别作为依据,搭建相应的繁殖巢。将繁殖巢在鸟类繁殖期适当放入到湿地内合适的位置,以供鸟类栖息繁殖。在选择巢箱放置位置时,尽量避开干燥以及干扰较大的区域。在建设生态廊道时,一定要最大限度避免人类的干扰。将不同湿地动物的需要情况作为原则建立生态廊道。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树保护目标生物的特点以及各类生态需求。在湿地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建立相应的投食设施,提供适量的食物以供湿地动物生存。在湿地周围科学设置生态围栏以及警示牌,是有效保护湿地的一种直观体现,最大限度规避人类踩踏以及破坏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对于游客来说,警示牌起到一种向导的作用,游客可在思想上树立保护湿地以及湿地动物的意识。
二、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
1.恢复湿地基质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恢复措施有很多,其中基质恢复是最为基本的恢复部分,基质恢复包括的内容也是十分复杂,主要可以使用地形的塑造、表土的保护和利用、回填覆盖以及底泥污染物的清除等整治措施。表土的保护和利用主要是对基质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在进行动工前,对其湿地表土进行剥离,把适合湿地相关植物生长表土进行单独的堆放,在施工后再将其表土运回到原位或者将其使用在其它区域土壤条件比较差的区域,从而来保证其湿地区域表土具有良好的质量。
基质比较薄的区域是回填覆盖的主要对象,部分地区存在湿地植物相应种植土缺乏的问题,这部分区域也可利用回填覆盖的方式对其进行改善。在回填过程当中,可以利用分层、种植坑以及种植带的方式开展不同厚度的回填工作。这是将不同的植物生活需求作为依据开展回填的重要途径,不断改善机制整体理化特性,最终实现对湿地基质的逐步恢复。对于存在污染源的区域,需要借助清除底泥污染物的方式来改善,处理时可利用人工挖掘以及机械清除两种方法,一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清除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在清除过程中还会涉及到确定清除深度的问题,机制污染物含量以及湿地植物生长基质要求都会对清除深度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在科学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开展清除工作。这不仅可实现对基质污染的彻底清除,同时也可营造出更为良好的生存环境,提供给湿地生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恢复湿地植被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被占据重要位置。植被恢复是构成完整湿地公园建设的一部分内容。恢复湿地植物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湿地水质改善情况,也可利用恢复湿地植被的方式实现对湿地公园水体自净能力的改善。部分湿地植物会露出正常水位,这是湿地植物恢复的主要对象。低矮湿生的植物幼苗也是开展湿地植物恢复的重要内容。在恢复湿地植被时,还会涉及到湿地边界植被恢复的问题,主要是利用相应的措施与手段,合理配置边界的隔离带区域植被。这类植物一般以乔木或者灌木为主。在配置护岸区域植被时,需要将发达灌木种植作为主要对象。在水质净化区开展支护保护,科学选择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彻底去除湿地水体内的各种污染物。
3.水环境恢复
按照湿地公园和外界水源联系的方式,一般采用生态用水的保障措施以及水质净化的措施进行湿地公园内用水量以及水质的改善。生态用水的保障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湿地生态采取补水、节水以及滞水等措施来保障其生态的用水,一般生态补水采用异地的水资源调度以及中水的再利用等方式进行,滞水采用湿地公园的出水口处修建一定的拦水坝或者橡胶坝等方式进行,节水采用减少一些高耗水的植被面积来间接的进行水资源节约;如果湿地公园是自然降水或者农田径流而进入到湿地中,则需要于湿地公园的水源入口位置建立相应的表流湿地来进行净化。
4.恢复湿地岸坡
按照湿地水位动态的变化以及水陆交接的区域植被分层和自然演替情况,来进行岸坡恢复的设计,岸坡恢复主要采用木桩、块石、植物和生态砖的护坡方式。块石护坡主要是对那些稳定性比较差的岸坡,借助散抛块石以及石笼护坡的恢复方法,按照不同水流的冲刷能力在湿地的岸坡放置一些不同重量与形状石块,在临近水边区域下层可以铺装一定碎石,在其上层可以铺设一些粒径比较大块石,同时浅覆一些种植土,这样就能够达到对岸坡植物的恢复以及防止水冲击侵蚀目的。
植物较为稀少的岸坡区域是开展植物护坡的主要位置。部分岸坡容易出现土壤受到侵蚀的问题,这也是开展植物护坡的主要对象。在护坡中需要选择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例如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在种植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以及间距进行,植物根系在向下生长的同时,可实现对湿地岸坡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利用生态砖恢复岸坡就是指生态砖护坡工作,水流侵蚀较为严重以及坍塌的岸坡区域,是开展生态砖护坡的主要对象,最终有效抵挡水流对岸坡的冲蚀。也可将生长速度良好的植物恰当种植在岸坡表面的缝隙内,实现对岸坡稳定性的真正改善。
结语:在生态保护方面,湿地公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利用有效的恢复与保护措施开展湿地公园建设,是有效发挥湿地公园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的同时必须充分结合湿地公园实际情况,这对湿地公园长久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积极意义。将更为理想的生存与生态环境提供给人们,通过不断完善湿地建设的方式改善人们现有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从宏观角度来说,这对社会以及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灵艳.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0):181.
[2]何见,但新球,刘世好.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探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7(2).
论文作者:盛春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湿地论文; 公园论文; 植物论文; 护坡论文; 植被论文; 基质论文; 区域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