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学科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基础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以科学学科的形式加以确定,这在中国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学科是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表现为一定领域的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照要求,整体的、综合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独立学科意义取决于以下三点:第一,它是科学。这是对任何一门知识、思想体系成为科学学科的基本的和普遍的要求。第二,它是其各个部分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存在。这是该学科形成的直接的决定性条件。第三,当前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这是该学科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以上三点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以形成的科学基础。
一、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首要科学基础
当代英国学者汤姆·博托莫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意义做了如下说明:“科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在两种形式下出现:(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所代表或自以为代表的某种事物;(二)作为马克思主义着手说明(而且有时甚至是改变)的某种事物。”马克思“认为自己在从事创立一门科学”。[1](P528)在汤姆·博托莫尔看来,无论是作为一种“价值或规范”的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调查的主题”,都是科学。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2](P776)这实际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以它的科学性为基础。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3](P291)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否认的基本属性,这一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在这里,我们不从具体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说明,而只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所具有的必要条件和特征做一说明。
首先,凡是科学都有其特定的对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4](P59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谈到任何一门科学得以存在的根据在于它的“特殊的矛盾性”,即它的特定的研究对象。他举例说,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5](P309)马克思主义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总的说,这个对象是整个世界,但主要的是人类社会,直接地和特别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或者看作为“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
其次,正如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与特定研究对象相关的概念、范畴和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也有其表现对对象的认识与改造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概念、范畴、原理有些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独创,如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社会形态等概念、范畴,无产阶级专政、社会基本矛盾等原理;有些是对前人成果的批判吸收,即经过改造而赋予其全新内容,如阶级、国家、社会、人等概念、范畴,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劳动价值论、阶级斗争理论,等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发展进程中,它的有的具体观点、结论因不适应变化了的实际而被放弃,又有新的观点、结论根据新的变化和实践发展产生出来,而被保留下来的观点、结论,也根据新的变化了的实际获得了新的意义。总的说,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的统一。
最后,马克思主义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曾讲道:“真理只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6](P15)就一种学说而言,我们说它是科学的,就是因为它除了有一系列已经被实践所检验和能够被实践所检验是正确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还有这个学说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体系性是一定学说的科学性的条件,也是其成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随便与其他性质不同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或者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有机部分从其整体中分离出去,而可以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及其存在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体系性、整体性的否定。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体系,在于它有其内在的严密的逻辑结构,它的主要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是它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它的基本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核心。其中,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又分别是一个体系,一个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基本原理构成的结构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些概念、范畴、命题和基本原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构成一定的科学有机体。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严密的逻辑体系使其成为科学,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根本科学基础。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才显得尤为必要。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7](P636)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并且“去研究它”的这样一种要求的反映。
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直接科学基础
一种学说或理论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科学基础外,还必须是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首先在于内容的完整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条件、基本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是不把本来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附加到马克思主义上去,也不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割裂出去。马克思主义的结构整体性更为实质性的表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状况。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表现为构成该整体的各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构成该整体的不同理论层次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判断我们的“理论实践”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呢?根据经验,就是看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还表现在意义、形式、发展等各个方面。意义的整体性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中。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等等。那么,上述理解是否在完整准确的意义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意义呢?都没有。它们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忽视。
形式,这里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表现形式看,马克思主义是文本、解释和应用三种形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形式上看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经典著作,实际内容则是其内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本只是它的载体。马克思主义文本是马克思主义解释和应用的理论根据,解释是由文本、基本原理到其应用的中介,应用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和解释的归宿,同时也在其中形成着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原理,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文本形态、解释形态和应用形态的统一中获得发展并展示其整体性的。
发展,特别是指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既是结构的统一体,也是过程的统一体。我们一般是在总体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其实,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原初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以后产生的各个阶段或各具体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又分别是一个整体,总体的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范围更大的整体。关于发展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别应指出的有以下两点:第一,整体性既具有结构的意义,又具有发展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可能性上,开放性是一个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具有开放性质的思想体系。它既能够正确对待它以前的和同时代的各种学说,又能够以历史的观点认识和对待自己,而不停留于发展中的任何一个特定阶段。坚持整体性并不意味着把自己封闭起来。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规定的整体。因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理论、观点,一定要分清是非,既不要把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盲目地纳入马克思主义体系,也不要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外,这两种情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背离和损害。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和要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之前,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专业(也称二级学科),分属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学科。其他学科领域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等,则不是独立学科、专业,至多是其所属的学科、专业的一定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的这种分散状态,淡化或削弱了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意识,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
应该看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来说,除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特殊的意义外,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的科学根据。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
首先,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容的完整性,这特别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上。这个学科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其特有概念、范畴、原理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即具体理论、观点两大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和起决定作用的部分。没有这一部分,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失去了哪怕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会使马克思主义体系变得不够完整。在结构意义上,我们承认马克思主义整体包含它的非基本原理的具体理论和观点部分。但是,由于这些具体理论和具体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性质和结构不具有根本的决定的意义,所以它们的增减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中产生的具体的理论和观点,可以不重视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我们的实践的意义。
其次,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结构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不仅要求从整体上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和学科体系,而且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各二级学科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各二级学科摆脱了传统“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模式和传统的学科模式,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5年12月23日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以下简称《通知》)对此做了特别说明,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包括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各二级学科基本上都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这一根本属性和基本要求,在各学科所具有的特殊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使各二级学科成为相互区别的具有整体性意义的学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间又是有机联系的,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一个结构合理的统一整体。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的内在统一性,《通知》作了基本表述,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和详细的阐发,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其内在逻辑关系所构成的合理结构,即“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四个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四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8]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学科布局上的科学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要求。①
最后,从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的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它的价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义。没有前者,马克思主义不能成为科学,而没有后者,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它的现实意义。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基本表现。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功能定位上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主动承担起科学真理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双重任务。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研究和传授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的科学原理,使之成为人们改变世界的行动指南,还要承担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责任,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并永葆生机的保证。
三、研究已达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原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主要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以建立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研究达到的实际水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必要条件。以下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主,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三个方面的研究和认识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9](P4-5)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海尔布隆纳没有直接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但是他所说的“同一套前提”,则可以被认为指出了理解这个原理的一个大的方向,或者说回答了这个原理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内容。1992年,越南共产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研讨会、座谈会就编撰“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学科全国通用教材”征求马列主义理论科学工作者和理论课教员的意见,收集了625个需要解答的问题。在这625个问题中,经中央指导委员会审查和筛选,最终确定“四个基本问题”,即“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学说;关于当今时代的一些问题。”[10](P3)“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具有上面提到的同样的意义。我国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及其后期创立的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人类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为基础而得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在西方一些国家正在成熟起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的本质的全面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中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理论,关于建立能够担当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学说等等。”而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于实际,是发展的理论。但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不稳定的。”[11](P131-132)
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的根本的方面。国内学者对这一认识的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括人类解放的学说。其中,“辩证唯物史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本源,或者说,它是作为历史科学看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它为马克思主义各门具体社会学说提供序言、基础和方法。”[12](P195)也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人的解放学”。此外,学者们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方面取得新的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就其性质来说,是历史的和开放的。一方面,体现在已经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著作或教材中的这一理论体系,只能被理解为对原本的即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基本原理体系的不断接近,而不是完全达到;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我们总是从一种变化了的现实出发理解这些原理,因而总会在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中赋予其新的涵义,因此,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总是既来自于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本的马克思主义,既“回到马克思”,又“超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具有的这种历史性和开放性,决定我们必须以历史的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它。
2.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上,有一个对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思想的理解问题。列宁曾经明确谈到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3](P310)列宁的这一思想一直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据。最早对列宁的这一思想的合理性提出怀疑的理论家可能要数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他认为,列宁的“这一观念只是反映了对这个学说的历史来源所作的全面探索,而不是要对学说本身的内部结构进行分类,因此不能把它作为定论。”在他看来:“要对实践哲学(这是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称谓——引者注)作系统的阐述,那么凡是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学说中的组成部分都不容忽视。不过这该怎么理解?首先应该从总的方面对哲学组成部分作全面的论述,然后条分缕析地探讨有关历史、政治,以及艺术、经济和伦理的方法论的所有一般概念,使之像自然科学那样在一个理论结构的整体中各得其所。”[14](P505)国内也有学者对列宁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提出否证,认为“三个组成部分说”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思想的误解,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游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损伤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如果以《反杜林论》为依据,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便是对恩格斯原著思想的误解,因为《反杜林论》是一部为了批判杜林思想体系的论战性著作,其目的不是为了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而这“两大发现”就其实质而言则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但不同于“三个组成部分说”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15]在较为概括的意义上,国内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发展论、资本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这四门学问。[16](P118)学者们对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思想的质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国内还有学者提出“四个层次”的见解。这“四个层次”是:反映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的最普遍规律的“最普遍的原理”;反映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各自的普遍规律的“普遍原理”;只是对局部范围的事物运动规律作出概括的“局部原理”,这些原理只适用于相应的局部范围,不可任意推广;对个别问题所作判断的“个别原理”,它的适用范围更小一些。[17](P347-350)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部分,认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和“执政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理论”部分,[18]从而克服了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两个独立部分的简单化作法。
3.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和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前者的研究是为了后者。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认识上,还应该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它的发展规律。
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成为研究的对象是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开始的。1903年,当考茨基还是一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他写了一篇纪念马克思逝世20周年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危机》。在这篇文章中,考茨基初步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问题。罗莎·卢森堡在1903年也写了一篇马克思逝世20周年的纪念文章,题目叫《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和进步》。该文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方面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列宁总结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斗争的经验,从多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中,列宁阐述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在列宁看来,所谓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强调的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和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当作教条。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是一定时期马克思主义往往突出某个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根据在于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由它决定的“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的变化。针对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主义攻击为某种“有害的宗派”这一现象,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13](P309)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如此。它们遵循同一个规律,即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中产生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概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19](P230-231)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上述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思想。他曾谈到斗争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不能离开现实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不能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能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的问题。在谈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时,他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的思想。[20](P179)研究发现,在关于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得最多的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他们的研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这些规律主要有以下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与各国具体实践的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同错误倾向和思潮的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发展;只有科学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
要使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达到科学,除了比较全面地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外,还要从这些规律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需要发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种矛盾。只要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现象和过程,它就有其相对独立的矛盾或矛盾体系。只有首先发现这个发展中的矛盾,才能够发现它的发展规律;只有发现这个发展中的基本矛盾,才能够发现它的基本规律。
我们发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矛盾至少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坚持与发展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化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教育之间的矛盾,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要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状况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矛盾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处于矛盾体系的核心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对体系中的其他矛盾具有制约作用,从而具有基本矛盾的地位和性质。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内容的基本矛盾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在于:第一,它决定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发展及发展的具体状态。第二,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的矛盾的解决归根结底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的解决。第三,它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根据。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划分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表现出若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阶段性或一定形态的认识和说明,依赖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从理论或只从实践上都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这些特征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情况决定的。第五,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才能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应有品格。一个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有所贡献的理论家,是那种兼有理论家和实践(政治)家双重品格的人。总之,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基本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与无产阶级实践的结合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不仅是一个逻辑必然性问题,而且是用马克思主义160余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的事实。[21](P150-151)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及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展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必要条件。
注释:
①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又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一二级学科,从而使这一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结构更为合理。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科学论文; 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部分与整体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科学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