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之后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的关系_经济论文

小泉之后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的关系_经济论文

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泉论文,日本经济论文,中日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泉政府为其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持续十多年的长期萧条得以摆脱,阻力重重的结构改革得以推进,日趋重要的对外合作得以扩展;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也面临着诸多难以应对的重大课题,主要有如何化解全球风险,如何避免周期衰退,如何消除改革疲劳,如何摆脱财政困境,如何继续推进合作等;小泉政府还使中日关系陷入了恢复邦交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局面,且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冷淡还使中日经济关系显现转冷迹象,从而导致小泉之后的中日经济关系走势也越来越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

小泉政府的经济业绩

小泉上台时面临的经济局势极其严峻:经济停滞、股市低迷、财政恶化、金融危机、通货紧缩、失业加重……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小泉政府果断打出“改革无禁区”、“以改革促景气”的旗号,对妨碍日本经济回升的各种体制与结构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并取得明显成效,再加上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尤其是新一轮全球经济回升的带动和“中国特需”的拉动,逐步促使日本经济从长期萧条中挣脱出来,走上了较为良性的发展轨道。

可以认为,历时5年又5个月的小泉政府在经济领域还是取得了显著业绩的,如下三点尤为引人注目:

(一)长期萧条得以摆脱

2001年4月小泉上台时,日本经济正深陷在长期萧条和周期衰退的双重困境之中。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导致的经济长期萧条已持续了10年之久,且大有愈陷愈深之势,此间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平均只有1.5%左右。受发端于美国的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日本经济在2000年底又陷入了战后第13次周期衰退,结果导致实际GDP在2001年度出现了0.7%的负增长。从2002年起,日本经济开始显现回升态势,只是势头十分微弱,当年实际GDP仅增长了0.1%。但从2003年开始,日本经济回升的势头逐步趋强,实际GDP增长率2003年提升至1.8%,2004年、2005年更进一步增强,分别达到2.3%和2.6%,2006年第一季度又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8%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6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还将进一步提升至2.8%,2007年略有下降,仍可达2.1%,依然高于此前10年间1.3%的平均水平②。

股市是经济走势的晴雨表。当前日本经济展现的良好回升态势,也体现在股市的持续、大幅攀升上。最能代表日本股市总体走势的日经225种平均股价,在1989年达到38900日元的高位后,随即一路下滑,到2001年底已跌破10000日元。2002年初日本经济步入周期回升进程后,日本股市并未随即显现回升势头,仍延续下滑之势,2003年4月跌至7600日元,比历史高点缩水4/5以上。但此后却显现出颇为强劲的攀升势头:8月突破10000日元,9月突破11000日元。尤其是到2005年下半年更显现强劲反弹之势:由6月的低点11200日元升至12月的高点16300日元,短短半年间攀升了45.5%。进入2006年,日本股市仍呈平稳运行之势,4月曾一度突破17500日元③。

在此次日本经济回升之初,依然带有明显的外需主导特点,如在2002年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的1.1个百分点中,外需贡献了0.7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63.6%,内需仅贡献了0.4个百分点,贡献率只有36.4%。但越到后来外需贡献率越低,内需贡献率越高,越来越显现出“内需主导”的特点。2003、2004和2005年度,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为53.3%、29.4%和12.5%,而内需贡献率则依次递增为46.7%、71.6%和87.5%④。目前日本经济增长的这一“内需主导”特点,说明此次日本经济回升更具稳定性和长期性。

(二)结构改革凸显成效

在小泉政府之前,历届政府均被“景气与改革不可兼得”的所谓“兔论”⑤ 所困扰,除桥本政府外均选择了景气优先而舍弃改革的政策,结果不仅使严重困扰日本经济运行的结构与体制问题愈加严重,而且景气回升的目标也未能实现,日本经济始终深陷在长期萧条中难以自拔。小泉政府则认为,阻碍日本经济回升的主要因素,正是结构与体制问题,只有率先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日本经济摆脱长期萧条。基于这一认识,小泉政府果断打出“改革无禁区”、“以改革促景气”的旗号,大刀阔斧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并义无反顾地全力推进,从而在结构与体制改革逐步凸显成效的基础上,日本经济也随之走出了长期萧条,走向了持续回升。

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应首推小泉政府为解决严重困扰日本经济的不良债券问题而进行的金融改革。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素有“金融主导”特点,由于企业自有资本率过低,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企业设备投资主要依赖金融机构贷款。但由于泡沫破灭给金融机构留下巨额不良债权,导致日本金融系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从而也成为日本经济难以摆脱长期萧条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问题,小泉上台不久即在2001年6月出台的《今后经济财政运营及经济社会结构改革基本方针》中,将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定为促使日本经济回升的第一步,并将通过金融改革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列为“小泉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落实这一方针,小泉政府又于同年10月进一步推出《金融再生计划》,明确规定要将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由2001财年末(2002年3月底)的8%以上降到2004财年末(2005年3月底)的4%以下。为推进计划实施,小泉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改革措施,如注入公共资金、引导银行重组、救助骨干企业等。小泉政府为加速解决不良债权问题而推进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5年3月,日本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已由2002年3月的8.4%降至2.9%,2006年3月更降至1.8%。依据《金融再生法》界定的不良债权余额在1999年3月为33.9万亿日元,到2002年3月又增至41.6万亿日元,之后开始减少,到2005年3月减少到17.8万亿日元,比三年前减少了近60%,2005年9月更减至15.9万亿日元⑥。伴随不良债权问题的解决,日本金融系统逐步恢复了活力,一方面加大了对企业投资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居民的消费心理,从而为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萧条,走向持续回升奠定了良好的金融基础。

(三)对外经济合作加速推进

战后日本长期执行“贸易立国”的战略,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后对外投资迅速展开,这使日本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制。但在很长时期,日本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诉求主要通过GATT/WTO、IMF等全球体制来满足,对区域和双边体制并不重视。在小泉执政时期,这一局面得到彻底改观,空前加大了推进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的力度,并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区域经济合作层面,日本越来越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者。早在2002年初,小泉首相在出访东盟五国时即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之后又在许多重要场合进行了阐述和深化,尤其是在2005年底召开的由“东盟10+中日韩3+澳新印3”的16国参加的首届东亚峰会上,“东亚共同体”构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会后不久,小泉政府即于2005年12月26日召开的“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上,提出要在2010年前后建成包括“东盟10+中日韩3”在内的东亚EPA。在一些重要经济合作领域,小泉政府参与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在东亚金融合作领域,小泉政府从2001年7月起开始先后与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印尼、新加坡签订《货币互换协定》,之后不断扩大其规模,截至2006年5月4日,涉及规模已达505亿美元⑦。日本还与亚洲开发银行一道积极推出“亚洲货币单位”,以期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小泉政府还是亚洲债券市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者。在双边经济合作层面,小泉政府的步伐更大、更快,迄今已与新加坡、墨西哥、马来西亚签署了双边FTA/EPA,与泰国和菲律宾大致达成FTA/EPA协议,并正在推进与韩国、智利、印尼、越南、文莱和东盟全体的FTA/EPA谈判。

小泉政府加大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力度的直接结果,是日本的对外经贸关系全面展开和不断扩大。从2001年到2005年,日本进口贸易由3511亿美元增至5186亿美元,出口贸易由4052亿美元增至5982亿美元,分别增长47.7%和47.6%;其中对东亚9个经济体(中国+亚洲“四小龙”+东盟四国)的进、出口更分别增长了55.2%和78.4%⑧。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由2000年的314.4亿美元扩大为2005年的454.6亿美元。伴随着小泉政府推出的《引进外资倍增计划》的实施,日本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01~2005年5年间日本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净额达到326.9亿美元,比1996~2000年5年间增长19.9%⑨。

小泉之后日本面临的经济问题

以小泉时代的经济业绩为基础,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可望继续展现良好发展态势。这是多数权威机构关于近期日本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如IMF(2006年4月)和OECD(2006年5月)的预测均认为,2006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将达2.8%,2007年仍将达2%以上。据日本政府与执政党最近联合发表的《新经济成长战略大纲》预测,未来10年(至2015年)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平均将达2.2%以上,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1.7%和21世纪前5年的1.5%。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也面临着诸多难以应对的课题,主要包括:

(一)化解全球风险

小泉政府之所以能取得上述经济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尤其是从2002年起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回升、世界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和国际直接投资逐步恢复。据IMF统计,2002年至2005年,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分别高达3.1%、4.1%、5.3%和4.8%⑩。但在另一方面,目前全球经济在增长中也面临着多重风险,其中主要是油价持续攀升、全球经济失衡、房地产泡沫破灭、新一轮加息浪潮等导致的风险。例如,国际油价已由2003年的每桶32.51美元升至2005年的56.65美元,2006年依然增势不减,曾一度达到每桶78美元,大有冲破每桶80美元之势;目前的全球经济失衡主要集中在美国的财政贸易双赤字上,2001年至2005年美国的商品贸易赤字由4119亿美元猛增至7664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86.1%。上述全球性经济风险势必对小泉之后日本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新内阁必须采取足够力度的政策措施予以应对。尤其是油价攀升,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的两次石油危机都曾给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可能正经历着比前两次石油危机更加严重的第三次石油危机。

(二)避免周期衰退

按照日本官方基准,目前日本经济正处在战后第14次周期的扩张进程之中。在战后日本经济周期史上,曾出现过两次长周期扩张期,一次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伊弉诺景气”,历时57个月;另一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初的“平成大型景气”时期,历时51个月。目前的周期扩张从2002年1月开始,迄今已历时50多个月,刷新战后周期扩张历时最长纪录似无多大问题。但历史经验表明,周期扩张期的拉长不仅不能避免再度陷入衰退,而且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衰退。上述“伊弉诺景气”之后就陷入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困境;“平成大型景气”之后则是历时十余年的长期萧条。小泉之后的日本经济也将难以避免再陷衰退,下一届政府可以做的,只能是缓解周期衰退的严重程度。

(三)消除改革疲劳

小泉改革的动力和号召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经济萧条所迫,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以改革促景气”。现在景气回升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体制与结构改革尚未彻底完成,进一步推进改革必将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

小泉改革的整体方向虽然正确,却也导致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如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日本经济新闻》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小泉上任之前有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而五年之后这一比例已降至50%,有36%的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比五年前更糟。这意味着进一步推进改革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

动力不足与阻力增大合在一起,可能导致所谓的“改革疲劳”问题。小泉政府的财政金融大臣与谢野馨曾公开指出:“日本经济正在摆脱通缩后的危急状态,正在转向正常状态。随着经济的扩张,人们开始表现出改革疲劳症的迹象。在个体层面,改革似乎在失去动力。”同时,近年日本经济改革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泉个人的执著性格和坚韧毅力,经济改革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小泉个人的胜利”,其继任者未必具备这一条件。与小泉的改革派形象相比,继任的安倍晋三更像一个保守派。近来日本各界已开始担心,小泉任期一旦结束,日本经济改革的“黄金时代”亦将随之结束,他的继任者可能不会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11)。

(四)摆脱财政困境

小泉政府在推进经济改革方面的确取得了明显业绩,尤其在金融改革方面更是成果显著,但在财政改革方面却未能取得应有的进展。

通过财政改革解决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危机,是小泉改革的核心内容,为此小泉上台不久即提出要在2002年度财政预算中将国债规模限定在30万亿日元以下,并提出到2010年前后实现基础财政收支平衡,到2003年又推出了所谓“三位一体”的财政改革——削减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补贴,削减中央财政的“交付地方税”,部分税源由中央转给地方。但其实际实施效果却很差,例如国债发行规模连年超过30万亿日元的限定目标,2003、2004和2005年度分别达到36.4万亿日元、36.6万亿日元和34.4万亿日元(12)。目前日本仍是主要发达国家中财政危机最严重的国家,2005年度日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6.1%,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3%)一倍以上;政府债务余额占GDP高达158.9%,其他发达国家中最严重的意大利也只有125.4%,美、英、法、德四国更分别只有63.8%、46.8%、76.7%和69.9%(13)。

如何摆脱日趋严峻的财政困境,成为小泉继任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其难点至少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增税是削减财政赤字的主要途径,但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政治风险。增税将使刚有起色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从而妨碍日本经济的持续回升。尤其是作为主要政策选择的提高消费税,将使小泉继任者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就是因提高消费税而断送了首相生涯的。

(2)限制财政支出是削减财政赤字的另一主要途径,而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族议员”将使削减财政支出的预算案很难在国会顺利通过。

(3)日趋严峻的高龄化形势将使社会保障负担空前加重,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费用方面的支出难以大幅削减。

(4)即便各种改善财政状况的政策得以推进,要使政府的债务负担减少到理想程度,也需经历漫长时间。有日本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想要偿还近700多万亿日元的财政债务,大约需要200年时间”(14)。

(五)继续推进经济合作

小泉政府在加速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为对外经济合作的全面展开制造了诸多障碍。

其中最难克服的障碍之一,是小泉首相连续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韩日关系趋于恶化,从而直接阻碍了中日、韩日经济合作的进展,并因此严重妨碍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小泉之后的日本对外经济合作要想继续推进,必须采取切实行动首先修复中日、韩日关系,以消除政治关系冷淡对经济合作的影响。

同时,国内经济体制和结构方面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妨碍到日本对外经济合作的全面进展,尤其是仍依赖高度保护的国内农业问题。

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

从小泉时代转变到小泉之后,也将对中日经济关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小泉时代中日经济关系的转冷迹象

小泉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还是比较全面、迅速的。按中方统计(15),2001~2005年,中日贸易额由877.5亿美元增至1844.4亿美元,增长一倍多。2001年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已累计达到278.1亿美元。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关系的持续冷淡,中日经济关系也受到一定消极影响,以致显现一定程度的转冷迹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双边贸易增速减缓。按中方统计(16),2003年中日贸易增长速度达到31.1%,2004年、2005年已分别降至25.7%和9.9%,递减之势十分明显。2004和2005年,中国对日贸易增长速度分别比对世界贸易低10.0个和13.3个百分点,比对欧(盟)贸易低7.9个和12.7个百分点,比对美贸易低8.6个和14.8个百分点,其结果是对日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量的比重明显下降,这一比重在1980年高达23.6%,2000年仍高达19.6%,而到2005年已降至13.0%,2006年1至6月更降至12.1%(17)。

(2)对华直接投资波动明显。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在2002年减少了3.6%,2003、2004和2005年分别增加了20.6%、7.9%和19.8%,而2006年上半年又减少达31.4%(18)。

(3)对华ODA大幅削减。在2000年度以后,日本对华ODA开始急剧减少,其中日元贷款在2000年度曾达2144亿日元,到2005年度已削减至748亿日元,减少了近2/3。

(4)中日经贸合作滞后。中日互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且都在全力推进双边经贸合作,但两国之间,却迄今仍未能在FTA或其他双边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小泉之后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向

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冷淡,已对中日经济关系造成一定消极影响。而中日政治关系持续冷淡的症结,主要在于小泉首相连续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而伴随小泉下台,中日政治关系可能会出现新的转机,若果如此,也将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更加重要的是,近十多年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是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日本经济深陷长期萧条为背景的,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经济威胁论”,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1996~2005年,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平均仅为1.5%,中国高达8.2%,比日本高出6.8个百分点(19)。而伴随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萧条,走向持续回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两国经济的均衡增长,从而为消除“中国经济威胁论”的消极影响创造有利条件。

具体分析,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萧条,走向持续回升,还将从如下几方面为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有利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在经济持续回升的背景下,日本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和对内对外投资能力的增强,将有助于其进一步扩大对华直接投资。事实上,近年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已经显现回升势头,其中2003年增长20.5%,2004年增长7.9%,2005年增长19.8%,达到65.3亿美元,连创历史最高记录。日资占中国引进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7.16%上升至2005年的10.82%(20)。

(2)有利于扩大中国对日出口。伴随经济持续回升,日本国内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对日出口贸易,缓解中日贸易失衡。事实上,近年中国对日出口贸易已经显现较快增长势头。按中方统计,2003、2004和2005年分别达到594.2亿美元、735.1亿美元和839.9亿美元,连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年增长22.7%、23.7%和14.3%。2005年中国对日出口增长率比自日进口高出7.8个百分点,对日贸易逆差减少了43.98亿美元(21)。

(3)有利于中国企业对日投资。伴随日本经济持续回升,市场和利润预期进一步改善,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对日直接投资。目前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的“引进外资倍增计划”和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企业“走出去”战略,也将为中国企业扩大对日投资产生积极影响。继中日双边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日本对华ODA之后,中国企业的对日直接投资可能成为中日经贸合作的又一重要领域。

注释:

①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网站。http://www.esri.cao.go.jp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6年4月,第177页。

③资料来源:http://www3.nikkei.co.jp/nkave/data/index.cfm

④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网站。

⑤由前首相小渊惠三提出,大意是景气与改革如同朝相反方向奔跑的两只兔子,同时追赶则一只都得不到。

⑥日本内阁府:《结构改革评价报告书之四:金融改革·企业再生》,2006年1月,第10页。

⑦日本财务省:《清迈倡议现状图》。http://www.mof.go.jp/jouhou/kokkin/CMI-180504.pdf

⑧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5年的贸易动向》,图标1-2。

⑨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网站。http://www.jetro.go.jp

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第177页。

(11)〔日本〕中本美智代:《日本财经大臣担忧“改革疲劳症”》,载《国际金融报》2006年8月1日。

(12)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日本统计年鉴》,2006年,第138页。

(13)日本财务省:《日本财政考察》,2006年3月,第8~9页。

(14)金子胜:《日本再生论》,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0年版,第140~141页。转引自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15)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1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进出口统计》历年数据计算。

(17)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

(18)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第165、171页。

(20)资料来源:中国投资指南网站。http://www.fdi.gov.cn

(2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标签:;  ;  ;  ;  ;  ;  ;  ;  

小泉之后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的关系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