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明[1]2004年在《GIS管理系统在古城抗震防灾保护规划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 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成为抗震减灾领域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防震减灾系统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 ,根据现阶段城市发展的状况,以及城市历史特点,提出了新的技术路线,创建新的模式,并应用 GIS 的强大功能,形成了新时期下的抗震防灾保护规划系统。地震在本世纪初仍是我国大陆地震频繁发生的活跃期。古城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作为历史名城,她所有历史遗产的积累,真实的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风格的人类文明之精华,是任何最先进、最现代高科技手段所无法再现和创造的,它所蕴含的价值无法用任何有形标准加以衡量。对于处在地震断裂带的古城,其又作为城市的中心,应用现代的高科技进行全面、综合的抗震减灾保护规划,已经成为编制现阶段抗震防灾的新一代规划的范例。本文主要内容概述以下几个部分:(1) 尝试性的进行保护规划与抗震防灾矛盾的探讨,以历史名城的古城区为 例,应用 GIS 技术,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得防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能 够协调发展,防灾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并在系统中相应的体现。(2) 用 GIS 技术与抗震防灾保护规划结合,采用基于城市发展的防灾规划研 究和编制模式,提出可实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3) 建立应用 GIS 的动态的古城抗震防灾保护规划模型。实现防灾规划的动 态更新机制。说明 GIS 在系统中的可应用性。
臧鑫宇[2]2013年在《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城市建设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建设生态城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城市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生态、绿色、低碳概念的演进,赋予了生态城市设计更加深刻的内涵,设计结合自然、顺应自然,依然是为生态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当前,生态城市设计在宏观区域、城市层面已经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始向中观街区层级和实效性研究转化,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的提出正是这一趋势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包括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绿色街区及其城市设计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构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第二章从城市生态学、城市形态学、城市文化学角度阐述了绿色街区的研究视角,对绿色街区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绿色街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为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叁章构建了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内涵及主要特征,从生态优先、系统关联、技术融合与创新、人本与文化方面提出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分析了绿色街区生态环境要素与街区城市设计系统的关联度,提出了适应城市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第五章系统阐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研究层级,提出了适应城市不同空间特性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第六章提出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技术支撑策略,探索了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有效结合。第七章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城指针系统的研究进展,指出生态城指针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指针为核心思想,构建绿色街区可持续发展指针系统,并提出建立基于实效性的绿色街区管理体系。第八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系统总结了天津生态城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把绿色街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实践,提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优化策略。
刘海燕[3]2005年在《基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带来了诸如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问题滋生等城市病,致使城市运行功能紊乱,面对灾害的抵抗力大大减弱。城市的总体形态关系到城市结构、空间、功能、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美学、防灾等各个方面,而目前的城市形态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美学,其它都有所忽视,尤其是城市的防灾规划往往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产生的形态,在城市发生灾害时也多是被动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叁方面分析了城市形态与城市防灾防灾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城市综合防灾提出优化城市形态的对策:建立结合城市防灾的城市用地形态;注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注重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防灾公园的建设;“城中村”的改造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保障。 本文实例中应用空间插值技术实现了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化,将人口数据通过空间插值分布于研究区域内,使人口空间分布更为符合实际,人口数据是城市公园防灾能力分析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化,实现了人口数据的定量化,从而为城市公园防灾能力分析提供了数据来源。 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西安市区现状城市公园的避险能力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人口数据得出西安市区城市公园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不能满足灾害发生时的紧急避难要求的结论,并提出规划建设防灾公园等改进措施。并对防灾公园周边资源进行分析,为灾害发生时的人口疏散、资源调配等救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丁琳[4]2014年在《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在现阶段,我国正在不断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高潮之下,却隐藏了城市多类型灾种频发的风险,因此,“安全都市”和“韧性城市”的概念逐渐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关注。在“规划让城市更安全”的理念倡导下,城市防灾,尤其是城市综合防灾和与之对应的城市综合风险管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协同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而作为防灾体系中重要的核心组成——避难场所,其规划布局和城市常规公共设施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常常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防灾之间重要的研究领域和联系纽带。本文通过对系统论、韧性城市理论进行基础理论的梳理,对防灾体系规划和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得出既有研究中对于避难场所本身“系统性”内涵的忽视、对城市综合防灾本质把握的偏差以及规划避难场所时“区域观”、“城乡观”“综合性”的缺失等问题。在理论方面,本文按照系统论和系统研究的思路,对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本身和规划内容进行挖掘。其中,对于应急避难场所本身的研究包括环境分析、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叁个部分。城市系统、城市灾害系统以及防灾空间作为避难场所的环境与避难场所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构成包括功能、要素、结构叁个方面。而运行机制按照避难时序性的变化将避难行为分为叁个阶段:灾前避难期、灾后避难期、恢复重建期,其中灾后避难期又可以分为紧急处理期和中长期避难期。从管理机构和避难民众两类主体的视角出发,根据既有事实总结两类主体在不同的避难阶段的行为规律以及避难场所本身在这叁个阶段中不同的应对状态。在实践方面,本文以张家港市中心城区为案例,进行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布局,建立张家港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以验证本文提出的避难场所体系和规划思路是可行的。在具体方法上,通过文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运用GIS软件工具,对张家港市中心城区的主要灾害(地震、洪水)相对风险进行评估、需求测算和适宜性评价,最后对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进行统筹安排。
李仁刚[5]2014年在《基于智慧技术的历史建筑密集区公共安全防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历史建筑密集区是城市积累下来的重要资源,见证了城市的起源、发展或者某一段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然而,这些文化遗产,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面前,又是显得那么脆弱。众多的突发灾害常常毫无预兆、迅速击溃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安全防御系统,造成大量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坏,并威胁着街区内居民的生命安全。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灾害发生的频率越发频繁,火灾、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和人为灾害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历史建筑密集区的承灾能力,提高街区公共安全防御的水平,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居民生命安全至关重要。鉴于历史建筑密集区的特殊性,本文突破传统公共安全防御的措施方法,将智慧技术应用在公共安全防御体系的建设中,希望能够利用智慧技术快速高效、精细准确、以及空间限制较小的技术优势,来弥补历史建筑密集区现有安全防御体系的不足,加强历史建筑密集区公共安全防御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构建适合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公共安全防御体系。本文共分为五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说明,明确了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对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智慧技术的应用方法及特点,特别是在历史建筑密集区、以及公共安全防御中的应用优势;然后,对历史建筑密集区现有公共安全防御体系的脆弱性和不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历史建筑密集区公共安全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智慧技术,构建适合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公共安全防御体系框架,以及子系统内容;最后通过实例运用,说明基于智慧技术的历史建筑密集区公共安全防御体系的规划内容和方法。
韩东松[6]2014年在《基于城市安全的旧城区规划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的老旧城区由于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而日益衰落,如何通过改造更新使其重新焕发活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旧城区建筑环境复杂、配套设施缺乏、工程条件落后等问题,导致其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风险,以安全规划为导向进行地区更新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归纳了旧城区的基本类型,对旧城区特有的空间特征进行概括,并指出了旧城区可能发生灾害的种类,以旧城区典型地区为例指出街区、街道、建筑叁个层面的安全问题,同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其次,通过对安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评估,得出旧城区安全规划重点,提出安全规划的具体原则。针对主要安全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提出旧城街区、街道及建筑层面的具体安全规划策略。最后,以西沽公园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合GIS软件运算得出地区的具体安全风险,之后,针对风险提出了安全规划的具体策略和解决方法,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
张琳[7]2013年在《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火灾综合评价及防御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次生火灾是地震次生灾害中最易发生也是破坏性最大的灾种,起火原因复杂,蔓延危害严重。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对地震次生火灾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是制定灾后防御对策最重要的途径。文章在梳理分析现有地震次生火灾影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利用GIS建立了地震次生火灾综合评价系统,并以我国北方某工业区为例进行实践,不仅对该地区进行了地震次生火灾的综合评价,而且由此提出了抗震防灾的防御对策建议。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了地震次生火灾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关于地震次生火灾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得到综合评价体系。探讨了适于地震次生火灾区划单元的确定方法——图层迭加法,论证了其适用性及可行性,并以此将收集到的有关我国北方某工业区的相关影响因子按点、线、面进行分类、提取,并结合实地情况的权重,进行其灾害区划单元的确定。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区域单元火灾风险评价体系,结合实例工业区自身特点从其火灾起火,火灾载荷,火灾抗灾,城市地震破坏四方面考虑,建立指标体系得到各因素的影响权重,最终获得GIS评分图。综合文章提出的评价方法,将地震次生火灾防御对策分为震前、震时和震后叁部分,主要针对震前预防与震后消防两方面给出建议,为城市工业区域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张又天[8]2013年在《历史建筑密集区常见灾害影响及防灾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陆范围内分布着各个时代遗留的数以万计的各类文化遗产,是我们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然而,这些文化遗产也存在因旅游热负担过重、或资金不足损毁严重、或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等方面的威胁。近年来,我国有很多重要古建筑、历史街区等因地震、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毁于一旦,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现状让人十分担忧,面临灾害的类型越加复杂化、频率越加频繁化、程度越加严重化。因此,强化各类文化遗产的抗灾能力,提升其综合安全防御水平,对这些珍贵遗产的长久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动态模拟下的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安全体系研究”(项目号:51178297)课题中的一项基础研究。本研究是通过中国大陆近年来突发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我国目前各类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特点、安全隐患的现状的研究,而后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分类与整理,总结各类灾害对我国当今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影响情况,分析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防灾抗灾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本文首先对历史建筑密集区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分类,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对历史建筑密集区的特点、分布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其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大陆的突发性人为和自然灾害现状、特点以及时空规律,对比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现状,讨论不同区位的历史建筑密集区可能受到灾害种类、程度的可能性;而后系统地讨论了各类历史建筑密集区受到不同灾害侵扰的现状、灾害损失和受损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内容;最后,在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各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的防灾减灾策略。
孙晓峰[9]2012年在《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海南岛的台风灾害,除去风害本身,还酿成海口、文昌等城市严重的城市内涝、流域中上游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全岛基本所有水库受损,一段时间内全岛对内、对外,海、陆、空交通基本断绝,这些灾害对海南岛东线黄金海岸带的旅游及其他核心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灾害所到,满目疮痍。在海南岛这个承载区域内,台风灾害的综合性防治研究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相应的复合防风策略的制定也应与“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地位相匹配。研究区域选址于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本文首先从海南岛概况入手,对研究区域状况,自然地貌状况中的地理、气候、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重点讲述了海南岛古典建城思想,及其内涵的防风、防洪思路与策略,发现海南古村落、城镇中的“同”字形聚落、船型屋等都具有很好的防风和防洪功能,其原理可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依据,近代海南标志性的骑楼除具有适应本地气候特征的优点外,也有防风方面的特征体现,同样也是良好的参考对象。对灾害的综述,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本文的主要落脚点—海岸带。海岸带自全球化以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南岛而言,海岸带更是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现代智能,东部环岛城市带这条黄金旅游带上,更是集中了全岛文化、经济、产业等几乎所有职能,各种软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同样这个区域,也是我国台风主要登陆与影响区域,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台风复合灾害的不断加剧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这条海岸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台风灾害的分析,因本文研究区域,遭受的是台风所引起的复合灾害的侵袭,包括风暴潮、台风雨、城市内涝、泥石流、河流洪泛等灾害,故防御策略也应采用多样化、综合性的手段。城市作为有机体存在,城市正常运行受城市问题与城市风险的干扰,外力作用下,尤其是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风险的集中爆发会导致城市系统的崩溃,造成巨大的破坏。所以台风灾害的防御应从区域到城市,由街区到建筑,整体而言,就是宏观、中观、微观防风策略的结合,这样才能建构“立体化”综合防风策略。宏观层面,以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首先,从区域规划层面展开,涉及防灾减灾架构包含内容的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渗透,如灾害经济学方面。相关策略,即将应急预案、防灾策略提升至区域角度,从更高层面观察及提出预案,本文从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方面,对研究区域内带状城市控制的策略,以避免城市由海岸带、交通线向腹地无限延伸,并堵塞生态通廊。其次,法律法规层面展开,我国自古以来,是典型的大陆国家,从上至下,缺少海洋意识,体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是缺乏海岸带、近海海疆及海陆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论文从现实问题的归纳,到欧美法系的概况,再到相关评价体系的简介,直至落实到海南本地区域,为当地相关法制建设提供依据。第叁,前文可知,研究区域内包含多类职能,本文对区域内的各项主要职能的防灾诉求进行分析概括,处于首位地即统筹海陆疆域规划,将海岸带视为整体存在,然后展开防灾分析。包括航天工业方面、沿海工业布局方面、高铁等快速交通方面、港口的综合利用方面及围海造地方面。第四,生态环境方面的综合利用,包括环岛生态林带设置、契合生态建设的城市防风策略、全岛性区域化的河湖水系规划等。第五,信息技术与数据模拟技术的应用,通过模拟技术将信息数据库内的数据直观化,有利于非专业的城市决策者对灾害的源起、路径等有更为直观的概念。中观层面,落实于城市空间层面。在进行城市风险评估后,进行空间层面的防灾规划与策略的实施。包括建设场地的选择、城市生命线及防洪设施的建设、城市救灾分级的定义等。之后将着眼点落实于具体的规划方面,包括各大城市总规层面、防风林及海岸带的维护、河道湿地规划的具体手段等。继而展开对城市布局与选址的论述,包括城市建筑选址、城市设计中的防灾手段、道路职能分化及台风避难所的特殊要求等。城市标识、照明等细节,也决定着城市救灾效率的高下,本文也给予简要说明论证。微观层面,先对风所涉及的部分原理进行概述,基于此,运用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对海口市两栋高层及其周边建筑群进行分析,得出建筑群中突兀建筑、不规则(超)高层或大体量建筑不利于城市防风,需加以规避的结论。在结论之上分析建筑防风的合理措施及其他影响因子。之后论述城镇与风的关系,分析城市密度与风速、城镇中的气流循环、通过城市设计手段改善通风、建筑通风设计策略等本地化策略,以满足生活要求。综上,期望本文的研究,建构一个法制完备,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且具有研究区域地域特征的“立体化”复合防风策略。
连杰[10]2006年在《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区划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有很多大中城市位于地震带上,并且未来几年仍处于强震活跃期,发生7级左右甚至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地震次生火灾作为地震次生灾害中发生最频繁的灾种,其危害十分严重。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民事火灾及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现状,提出了进行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区划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IS建立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区划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基于GIS进行火灾研究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国内外民事火灾及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区划的概念。2、总结以往基本区划单元的确定方法,利用GIS工具对其确定方法做了一定的改进。3、建立了综合考虑火灾发生概率和区域火灾荷载密度的分析模型,给定了参数的取值方法,通过实际算例对该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并应用到实际城市的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区划研究中。4、利用Mapinfo软件处理电子地图及数据,然后以ArcMap为开发平台,利用ArcMap内置的开发语言VBA对ArcMap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火灾信息管理与危险性区划系统。
参考文献:
[1]. GIS管理系统在古城抗震防灾保护规划中的应用[D]. 杨子明. 北京工业大学. 2004
[2]. 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D]. 臧鑫宇. 天津大学. 2013
[3]. 基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D]. 刘海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4]. 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D]. 丁琳. 南京大学. 2014
[5]. 基于智慧技术的历史建筑密集区公共安全防御体系研究[D]. 李仁刚. 天津大学. 2014
[6]. 基于城市安全的旧城区规划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D]. 韩东松. 天津大学. 2014
[7]. 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火灾综合评价及防御对策的研究[D]. 张琳. 河北联合大学. 2013
[8]. 历史建筑密集区常见灾害影响及防灾策略研究[D]. 张又天. 天津大学. 2013
[9]. 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D]. 孙晓峰. 天津大学. 2012
[10]. 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区划研究[D]. 连杰. 北京工业大学. 2006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地震次生灾害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次生灾害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抗震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公共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