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被机构引诱“出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心论文,出洞论文,机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没有做空机制的中国股市,却偏偏在当前的市场做空成了气候。大家争相做空,将股指一点一点地往下打压。应该说,在这机构博弈的时代,这种做空气候的形成,决非散户的实力能及,而是机构们心怀鬼胎,居心叵测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金换筹,形成空洞
基金二季度投资组合表明,基金持股份额从一季度的60.87%微幅提高到了62.14%,由于基金存在投资限制,持股比重不得超过80%,其可用资金只有18.86%,按6月30日789.9亿元的规模,全部封闭式基金可用的资金也只有145亿元,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加之,基金重仓股完全暴露在市场中,面对基金重仓股如此高的集中度,市场中的其它机构资金是不会参与进一步大幅建仓拉升的,所以换股就成了基金重仓股的重要选择。
基金通过换股,一可以缓解资金压力,通过卖出部分前期已经获利的重仓股来补充现金;二可以改变持股的行业结构,将其中一些不被看好的股票和行业逐渐调整出去。如石化、零售、纺织以及房地产和建筑业这五大板块减仓行为明显。同样,今年上半年曾经风光无限的基金重仓股——汽车股、钢铁股和金融股在5月份见顶后,也都进行了大幅调整。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基金在减仓后并没有立即换筹,而是在高位出货后等待时机,以换进股价更低的股票,这就在一个时期内加速了股指的下跌。
应付赎回,被迫抛售
开放式基金自问世以来,就一直遭遇整体净赎回的尴尬局面。无论是在股市下跌中人们对基金业绩不好“用脚股票”,还是获得一定的收益后套现,都给基金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
特别是2003年二季度,在基金整体业绩大幅提升的同时,开放式基金却遭遇了更严重的赎回,运作超过3个月以上的开放式基金,份额从第一季度末的442.56亿减少到第二季度末的366.51亿。份额减少了17.18%。如果考虑开放式基金从成立以来的份额减少状况,则基金份额从成立时的681.87亿元减少到467.26亿元,份额减少了31.47%。
如此大规模的净赎回,无疑给基金资金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开放式基金管理人不得不从最坏处打算,预期基金还将保持甚至高于当前的赎回速度,这就必然要保持较大比例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国债、回购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开放式基金就只有加入空头大军的行列,抛售一些股票。
引蛇出洞,先吃小亏
一个时期以来,在某些场内机构大举做空的同时,一些新机构则鱼贯入市。
如QFII资金。先后已有瑞士银行、野村证券、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高盛公司共5家QFII获批投资额度,并开立人民币特殊账户,总额度已达到约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5亿元。
预计,今年将有超过10家机构进入我国股市,按每家批准额度相当人民币15亿元计算,其所带来的资金总量可能会达到150亿元左右。
它们以做多的面目出现,但其共同特点是先期入市的资金并不多。而且,它们很有可能在有了“资本”之后,迅速加入做空的行列,先吃点小亏,把股指打得更低,然后凭借它们强大的资金实力,在更低的点位吸纳更多价格更低的筹码。
应该明白的是,在这机构博弈时代,散户是无法与机构抗衡的。况且,机构做空的合力何时达到极限,谁也没有办法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当前做空是为了今后做多。那么,为了在这个时时处处充满陷阱的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做被机构引诱出洞的蛇好呢?还是顺其自然,做在冬眠中等待春天来临的蛇好呢?相信散户们会作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