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大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美学为视角_建筑论文

我国重大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美学为视角_建筑论文

中国重大建设项目的问题与出路——基于美学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建设项目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出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章编号]1002-3054(2015)10-0004-08

       [DOI]10.13262/j.bjsshkxy.bjshx.151001

       过去三十年,中国大型、超大型建筑项目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其建设速度之快、数量之巨、形式之新、争议之多、体量之大,世所罕见。这些项目引起了专业人士和广大群众的激烈争辩,成为近年来席卷全国、牵动人心的空前热烈的文化现象。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①这一观点具有尖锐的现实指向性,它指出了近年来中国重大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奇怪建筑丛生、中国沦为境外设计师肆意建造的大型试验场的乱象。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在于:中国重大建设项目的现状已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这些重大建设项目引起激辩的实质是什么?而建设既有高科技含量,又符合传统文脉的地标性工程,目前主要的问题与出路在哪里?

       一、中国重大建设项目的发展现状

       近三十年,中国大型、超大型建筑项目层出不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在中国一共有200多个地级市,其中184个要建成国际大都市。中国每天要消失80个自然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至201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30年中建设了230亿平方米的建筑,相当于中国现存总建筑面积的一半”。②2008年以后,随着国家大剧院、2008奥运会场馆、央视新大楼等超大型建筑项目的落成,中国城市建设竣工的面积疾速增加。“1985年,中国城市建设竣工的建筑面积为1.7亿平方米,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数字上升到了23亿平方米,2010年达到27亿平方米”,②是1985年的近16倍。一年建设2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相当于每秒钟建成一套70平方米的住宅。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摩天大楼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4月,世界上已经建成的300米以上的摩天楼共100座,超过一半集中在中国、美国和阿联酋。其中,中国33座,美国19座,阿联酋16座,其他23个国家一共32座。③2014年《踩钢丝的巨人——世界超高层建筑研究报告》显示,全球90%超高层建筑在中国。

       有数据表明,世界新诞生的建筑有一半来自中国。举世瞩目的国家大剧院、2008奥运会场馆、央视新大楼自不必谈,近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世界级超大型建筑还有广州塔(2009年9月竣工,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008年8月竣工,截至2014年为止的中国第三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苏州东方之门(被誉为“世界第一门”,总高301.8米,约相当于法国凯旋门的6倍)、人民日报社新大楼(2014年5月外部装饰结束,中国国内第一幢全面采用屈曲约束支撑为主要抗侧力构建的高层钢结构建筑,与CCTV新大楼共同成为该地段的标志)、尚在建设中的杭州奥体博览城(杭州市政府欲打造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世纪精品、传世之作”,规划总面积583.89公顷,总投资约271.8亿元)。

       超大型建筑不仅涌现在一线城市,一个二三线城市、甚至某个城市的开发区出现世界之“最”的项目也并不鲜见。2013年7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布了名为《世界最大单体建筑在中国开业》的报道,指的就是坐落于中国成都的“新世纪环球中心”于6月28日正式营业。这个大型建筑可容纳20个悉尼歌剧院,3个华盛顿五角大楼。沈阳方圆大厦总建筑面积480000平方米,建筑高度99.75米,共24层,在2000年威尼斯世界建筑设计展览会上,成为亚洲唯一获奖的作品。但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2012年评选出的全球最丑十大建筑名单中,方圆大厦位列第九。位于北京燕郊开发区的天子大酒店,是一幢高41.6米的巨大的“福禄寿”三星彩塑,2001年其以“最大象形建筑”登上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获得吉尼斯最佳项目奖。然而,2011年该建筑却入选全国最难看的建筑之一。这种影响甚至波及乡村。在中国最不发达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贵阳市17公里外的花溪区,建成了庞大的建筑群。这些被梯田环绕的建筑或扭曲、或变形、或倾斜,有一栋建筑甚至被设计成了树杈的形状。这就是位于北京的MAD建筑事务所策划并组织的11名国际青年建筑师在乡村展开的一次“高密度城市自然的造城实验”。该建筑群的设计图在网络上流传,观者无不为其夸张的造型而惊叹。

       可以说,中国重大项目的建设风起云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震撼。

       二、中国重大建设项目引起激辩的实质

       这些不断涌现的奇特建筑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激烈争辩。激辩双方囊括了上至院士、人大代表、建筑师、城市规划专家在内的专业人士,下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类群体,阵容颇为强大。激辩中,双方言辞犀利,态度激烈,甚至出现反讽和咒骂。这种激辩已形成一股席卷全国的强大浪潮,成为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央视新大楼因造型奇特而在民众中掀起一股为其取名的热潮,“大裤衩”“斜跨”“高空对吻”等称谓不胫而走。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斥责央视新大楼为“城市景观的怪胎”。浙江大学教授、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博士黄河清在2003年8月23日《文艺报》的《应当绞死建筑师?——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中标建筑方案质疑》一文中写道:(央视大楼)“不仅‘楞’,而且‘歪’,酷似一个曲着头、两脚瘫地的小儿麻痹症患者!”此外,他还撰写了《魂兮归来:央视新大楼——屈膝跪者的象征》等相关文章。2004年7月7日,新华网文章《央视新楼:一个垃圾空间的高大总部》写道:“它看似精神失常,但它的卫道士却期望为我们留下亘古不变的、与埃及金字塔等价奇观的记录。它投资50个亿,成为世界上造价最高的‘垃圾箱’。”④相反地,也有专家对它给予高度评价。央视新大楼评委会专家评委的意见是:“这一方案,不仅能树立CCTV的标志性形象,也将翻开中国建筑界新的一页。”⑤

       1999年7月,中央决定采用保罗·安德鲁的方案建设国家大剧院,但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建筑大师张开济、吴良镛、王大闳以及几十位知名专家不同程度地介入了这场讨论。清华大学教授彭培根称,将四个剧院用一个大圆穹顶罩起来,即房子里面套房子,会造成功能的缺陷:西方人叫“屋中打伞”,中国人叫“作茧自缚”。2000年6月,40多位两院院士、114名建筑师、规划师及工程师分别联名上书中央,要求撤销安德鲁的“世纪之蛋”方案,批评的核心是这一位于天安门建筑群落中的设计“与中国的气派及民族风格不符”。⑥而安德鲁方案的坚定支持者以建设部设计院总工周庆琳、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副院长庄惟敏、清华大学教授吴焕加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为代表,他们则认为:安德鲁的方案将剧场所有的功能全部覆盖在一个巨大的壳体下面,浑然一体、大气舒展,呈高度的净化表现。⑦(P70)

       “鸟巢”的设计者德梅隆强调其方案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鸟巢、建筑上的菱花隔断和有着冰花纹的中国瓷器,它包含东方式的含蓄美。评审委员会主席关肇邺院士认为,这个建筑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而反对的意见针锋相对。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大部分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直陈“鸟巢”设计求大、求新、求洋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和浪费问题。事实上,9万人一起扇扇子的情景也成为2008年在“鸟巢”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全世界人民都见证到的独特风景,这与“鸟巢”内部设计不通风直接相关。

       这场声势浩大的激辩,其实质是各种审美思潮的碰撞和交锋。可以看到,激辩涵盖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后现代元素和传统文脉的关系、建筑中的审美风格、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心理中的崇洋媚外问题、视觉文化影响下的建筑语言、“浅表的审美化”和“深层次的审美化”“超美学”与“符号学暴动”、后现代审美思潮激荡下民族审美意识的变迁等。这些问题中不乏被遮蔽的深层次的美学问题。例如,国家大剧院设计师安德鲁在面对强烈的质疑之声时说:“我的设计思想,就是要隔断中国的文脉。”他声称只有打破传统、割断文脉,才能整合出独特而有创造力的方案。他的观点与“歧义”“陌生化手段”“表现主义”“先锋派”等美学概念、范畴、思潮有一定关联。歧义作为一种违反符码规则的方式,是后现代艺术家偏爱的表现手段,是美学中的一种起引导作用的手段。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将该方式称为“陌生化手段”,通过表现手段的变化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和审美趣味上的焕然一新。如今,这种“陌生化”的建筑在中国重大建设项目中日益增多,巨大的、耀眼的、显赫的、令人惊惧的建筑不断出现,如果要在令人炫目的时髦作品和具有深刻美学意涵的作品之间有所甄别,我们就必须进行美学上的研究。此外,除去这些激辩中的观点不谈,即使是辩论语言本身也含有美学的意味。老百姓把央视新大楼称为“大裤衩”、为广州塔取名“小蛮腰”、为东方之门取名“秋裤”、为杭州奥体博览城取名“比基尼”,是一种戏谑的、反讽(“喜”的一种)的审美评价,具有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

       因此,从美学的角度对国内引起激辩的重大建设项目作系统研究,梳理和阐述激辩背后折射的审美思潮和美学问题,成为美学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重大建设项目未来走向的美学思考

       1.反对商业性的虚伪和批判“伪美学”

       目前各地的建设项目普遍追求时尚、新奇、陌生化、震撼力、视觉冲击力,是一种过度的形式主义。建筑中过度形式主义而导致安全、功能上问题的倾向频繁引起激烈辩论,由此带来建筑中形式与功能孰轻孰重的大讨论。实际上,目前中国不少的建设项目,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业主兴趣的迎合、对商业利润的追求。形式上过分创新的实质,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暗含俗套的时尚策略。

       商业性的虚伪带来很多社会弊端。中国当下的社会意识中涌动着一股暗流:经济发展给国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增长和更多消费的可能性,但同时消费主义的盛行、消费的任性、消费的浮躁心态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弊端在建筑界的表现则是为了符合市场经济中形象快速周转的规律、迎合业主兴趣、吸引眼球,在建设中盲目追求形式、追求刺激性与震撼力,而对功能、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以及真正的艺术价值等社会效益和非经济效益因素考虑甚少。

       以央视新大楼为例,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指出,央视大楼为了造型需要,挑战了力学原理和消防安全底线,给结构的安全性、消防疏散的安全性带来了严重隐患,同时带来了超高的工程造价,由原定造价的50亿元飙升到竣工后的100亿元人民币。CCTV大楼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被异化为一个满足广告需要的超尺度装置艺术。⑧而设计者库哈斯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呢?他在著作《S,M,L,XL》中写道:“建筑是全能与无能的混合物,表面上建筑师是在创造这个世界,实际上为了将其构想付诸实现,他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因此,不连贯性、随意性是每个建筑师生涯的潜在结构……建筑是一场充满硝烟的冒险。”⑨

       消费文化使一切主体、物体和场所都趋向于美,大众文化使流行和时尚成为多数人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准则,媒介文化又以各种炫目的图像冲击着人的感官和直觉,这样的社会语境迎来了比消费文化更胜的美学的勃兴。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提出了著名的“超美学”的概念。所谓“超美学”,指的是“美学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因而丧失其自主性及特殊性。艺术形式已经扩散渗透到了一切商品和客体之中,以至于从现在起所有的东西都成了一种美学符号”。⑩(P175)

       一个国家的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超大型建筑,是人类在历史苍穹划过的不朽印记,让世人看到城市的未来,让后人找到文化的来路。它们是文化的集中载体,是城市、国家、民族的精神坐标。建筑的过度形式化,一方面可能造成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后果。2000年6月,至少150名院士、专家联名上书中央,建议中央缓建国家大剧院,矛头直指该方案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作品,存在严重的安全缺陷。何祚庥院士认为,国家大剧院位于地下七八层楼深的位置。人们进入大剧院,首先要通过一个通道,有近百米深。然后再爬一层楼,经过曲折的路线,才能到达大剧院内部。一旦发生问题,人员很难疏散。而它的客体外围是总面积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一旦发生渗漏或坍塌,后果难以想象。另一方面,超大建筑项目的不得体可能对城市形象造成毁灭性破坏。央视新大楼的设计者库哈斯早年拍过电影,这对他的建筑理念有极大影响。他从电影手段中汲取灵感创造建筑。与俄国电影之父艾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相类似,库哈斯将建筑师的作品与电影中的蒙太奇作了比较,(11)而艾森斯坦在一篇随笔中写道:“蒙太奇是通过什么使其撞击的细胞特点显现出来?是冲突。”(12)(P281)库哈斯爱好创造大的、与城市冲突的建筑形象。他在其重要论文《大》(Bigness)中写道:“大改变了建筑……它对抗着城市,它再现了城市,它占据了城市。”(13)(P514)他设计的造价53亿法郎的“欧洲里尔”工程,被证明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库哈斯自得于一种险恶的快乐,把郊区的城市规划,那种环城线的悲凉气象带到里尔市中心,离老火车站几十米的地方。结果是,欧洲里尔呈现出一个非人化街区的所有征象,人迹罕至。”(14)功能主义的先驱洛斯反对商业性的虚伪和批判伪美学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2.重视高尚的审美旨趣所具有的精神价值

       中国近年来涌现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另一个倾向是,一些建筑运用活泼具象的语汇,表现诙谐荒诞的美学追求。如沈阳方圆大厦,似一个高近100米的巨大的古钱币;除北京燕郊开发区的天子大酒店外形为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彩塑外,类似的还有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座建筑上镶嵌了比四层楼的建筑本身还高出很多的巨大的可口可乐瓶;北京望京广顺大街和阜通东大街交汇路口建成一座“章鱼”大楼。这种倾向反映了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涌动和冲击,体现了艳俗的审美风格。

       艳俗是在后现代社会兴起的一种审美风格。它以具象或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荒诞诙谐的倾向,迥异于现代主义节制、婉约、理性、纯净的美学观。艳俗风格在波普设计和波普建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波普是英语“pop”的音译,“pop”来源于英文单词“popular”,意为通俗的、大众的、流行的。作为一种流派,波普建筑和波普设计主要风靡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及欧美国家。这些建筑和设计从日常消费文化中提取养料,可口可乐、麦当劳薯条、时装模特、电影明星、厨房用品,都是他们表现的视觉符号。这些符号中不乏具有色情色彩的符号,女性的形象通常作为商品被占有和消费,这反映消费主义社会人们注重感官、追求享乐的价值取向。以性和摇滚主宰西方流行文化多年的麦当娜,以金发、红唇和被风吹起的裙子作为主要标志的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她们的形象都是为设计师所热衷的消费符号,而人体也可以成为表意的符号。

       2009年8月,网上一篇题为《央视“大裤衩”:色情波普的建筑形式》的文章被广泛转载。文章称,在央视大楼设计者库哈斯出版的名为《Content》的著作里,公然向业界宣告其作品央视新大楼具有色情寓意。对此,网络上批评声讨的文章铺天盖地。实际上,央视方案评审过程中竭力推荐库哈斯方案的主要评委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隐喻的情欲主义。梦露(Marilyn Monroe)的体形曲线曾被多次运用在他的设计中,如群马县美术馆(1971-1974)的入口门道、北九州图书馆(1972-1975)的餐厅屋顶外轮廓,以及他所设计的曲线形的胶合木板椅子的靠背(1996)上。(15)(P233-234)建筑学家郑光复先生在《反科学、反经济、反文化的建筑师超前吗?》的文章中,就曾对矶崎新竭力推荐的库哈斯方案提出过非常尖锐的质疑。并且经证实,《Content》一书中,的确有一页是许多格子图像的拼合,其中有裸女与央视新大楼并存的图片。面对如此事实,我们不得不怀疑,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情欲主义符号。

       艳俗的风格与大众文化相联系,体现审美深度的缺乏。美国当代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杰姆逊(Fredric Jameson)阐述了大众文化的特点。首先提出的一点是追求无深度的平面感。“大众文化通过甜腻的媚俗不给人留下反思的空间,传统哲学的经典、规范全都消失不见,人们也不会思考现象后面隐藏着什么本质,它主张多样杂糅,用戏谑代替严肃”。(16)(P199-208)前文提及的库哈斯作品记录《容纳(Content)》的封面就是以央视新大楼为题材进行的“专题恶搞”。这幅图片以央视新大楼作为背景,萨达姆裸露上身,肌肉发达,左手握冲锋枪;美国总统布什站在中间,手上握着十字架,头戴麦当劳薯条为图案的帽子;还有一位类似政治领袖的人物,戴着黑色半截皮手套和黑超墨镜,打扮成打手的模样。这幅图片充满波普意味,与波普艺术之父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包含了大量消费文化产品的代表作《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非常相似,体现了当下某些建筑师对享乐主义文化和戏谑恶搞的推崇。

       大型建设项目中的艳俗倾向与中国当下一系列文化现象,如网络造句、网络恶搞、集体审丑等,特别值得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它们是近年来出现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此类建筑在西方也存在,不过出现在世界瞩目的超大型建设项目和地标作品中的情况并不多见),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深层图景:深邃的历史感和高尚的审美旨趣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庸俗的取向、肤浅的感官娱乐。文化转变的实质是短时间内的迅速富裕、外来思潮的激荡、本我的空前解放、精神世界的短暂迷茫等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原因的外在症候。对于这股建筑潮流,如果听任其发展,无疑将会降低中国重大建设项目的审美品格,甚至对人的审美趣味乃至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导致文化渎神和信仰悼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尚审美旨趣所具有的精神价值。

       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研究的深化。透过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美学取向发掘当下所呈现的多元文化景观,从凸显个体精神体验性的当代日常生活、后现代审美思潮激荡下人的审美意识的变迁等方面描述当代重大建设项目中美学问题的历史脉络,将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3.重建民族审美自信的内涵与途径

       中国重大建设项目表现出的民族审美自信的缺乏、崇洋媚外的心理以及成为境外建筑师肆意建造的试验场的现实,几乎在社会各界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涉及两个层次:第一,在重大建设项目中是否应该考虑民族审美意识?第二,在西方审美思潮和民族审美意识之间如何保持可贵的平衡?对此,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关于“审美价值的本质”为我们客观地评价审美价值、避免因空谈而陷入诡辩的怪圈提供了一些思路。

       价值,指事物对人的意义。斯托洛维奇写道:“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17)(P29)斯托洛维奇这句话的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是客观的,所以审美价值是客观的。第二个层次是:没有对人的关系,物就无所谓良莠好坏。在个体实践或社会历史实践中,对象和现象形成了对人的客观关系,“人主观地、审美地知觉它们时,取决于这种关系的性质,这种关系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17)(P40)就个人实践而言,个人的经历、实践是已然存在的不因人的主观因素而改变的客观事实;就社会历史实践而言,价值概念形成的“机制”是一样的(“机制”的含义在下文中进一步阐释),因此审美的价值也是客观的。我们同时需知道,人的审美评价反映并取决于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首先和个体经验相关,我们举例加以说明。在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眼里,鸽子大多是他们吟诵赞美的对象。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感彼云外鸽,群飞何翩翩。来添砚中水,去吸岩底泉。”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写道:“一日偶出群,盘空恣嬉游。谁借风铃响,朝夕声不休。”俄国文学家高尔基则以细腻的笔调将鸽子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受惊的鸽子扑入空中,天空中充满了它们急促的振翅声,它们平稳地向上翻飞,冲入蔚蓝的高空,翱翔着,越来越高,它们的羽毛闪耀得如银似雪一般,有几只鸽子阔阔地展开两翼而又好像毫不调动它们似的,照老鹰那般平稳地飞翔着,试图达到天顶。”白居易笔下的鸽子飞逸灵动,梅尧臣笔下的鸽子憨态可掬,高尔基笔下的鸽子则是一种高洁、勇敢、豪迈、能激起主体的勇气和上进心的崇高而美的形象。与他们相反,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里对鸽子的描写则阴暗而晦涩:“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们的眼睛。当天空有鸽群惊飞而起,盘旋不去的时候,就是罪罚祸福发生的时候。猝然望去,就像是太阳下骤然聚起的雨云,还有太阳里的斑点。在这水泥世界的沟壑裥褶里,嵌着多少不忍卒目的情和景。”她笔下的鸽子与弄堂的阴郁气、密密匝匝的屋顶的瓦砾堆、纷扰的流言与事端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价值评定,这不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意识主观赋予的,而是因为同一事物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实际地、客观地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从而决定了各自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还和社会历史实践相关,审美价值因为社会实践中价值概念形成的“机制”相同而具有客观性。所谓“机制”,就是形成的动因和变化的规律。在印度的审美意识中象的形象,在俄罗斯审美意识中马的形象,在中亚的审美意识中骆驼的形象,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为这些形象让人们联想到农民的劳动、日常生活和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所以,在各民族生活中,凡是引发人们的美好联想,使人们感觉到生活得更美好和有助于人的完善的东西,都具有审美价值。(17)(P43-50)

       中国的一些新建筑因为与国人的审美习惯不符,与环境的整体审美意匠不符,使各阶层人士对它们多有诟病。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开始前,评委会就提出了三条美学原则:一看就是一个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一看就是天安门附近的大剧院。2000年4月保罗·安德鲁设计方案中标并破土动工后,150多位院士、专家联名上书,以沈勃、郑孝燮为代表的建筑学家认为该蛋形建筑与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一带错落有致、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传统文化浓厚的建筑群极不协调。不少人则掀起了一股起名热潮:为国家大剧院取名“巨蛋”“粪团”,将央视新大楼称为“大裤衩”,有网友发布微博称:“北京造了条‘大裤衩’,苏州马上盖了条‘大秋裤’。谁有种给我盖个大奶罩试试!……杭州答应了还是蕾丝的哦!它叫杭州奥体博览城!”这些评价是一种戏谑的、反讽(“喜”的一种)的审美评价,喜是对消极的生活现象进行审美评价的生活方式,它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又是讥笑的、冷嘲热讽的。通过对中国一些建筑的建筑语言、审美风格的分析(笔者在另外一些文章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我们认为,以央视新大楼为代表的某些建筑,“以几何形体表现的抽象美学观在西方的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找到了它的源头,却无法在任何时期的中国审美意识中找到与之应和之物。它们过分写实的情趣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虚灵’格格不入,而设计者创造的那些耀眼的、显赫的甚至与城市相冲突的建筑形象的审美趣味与中国艺术创造的‘物我浑融’的境界相差甚远。”(18)

       然而,对中国当代建筑中民族审美意识缺失的问题亦不能矫枉过正。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提出了“超文化性”语境中的建筑与都市规划的观点:“事实上,我们的交化早就不具有同质性和分隔性的形式了。相反它们展现了新的形式,对此我称之为‘超文化’,因为它‘穿过了’传统文化的边界,仿佛是自然而然。今天的文化状态处处显示出融合和渗透的特征。”(19)(P196)在这样的语境下,建筑与城市规划也应该持有超文化的视域,用美学中双重编码的方法创造既具有当代性(如高科技风格),又能对民族情感和文化传统予以尊重的,兼具当代性和人文传统、民族审美意识的超文化建筑。韦尔施还区分出两种审美化:浅表审美化和深层审美化。他在书中列举了让·努韦尔设计的建于1987年的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和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的例子。前者体现了当代高科技风格与阿拉伯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后者则集高科技如幽灵般高耸入云的摩天楼的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君子”之美誉的刚直不阿节节升高的“竹子”形象于一身。我们还可在日本建筑设计师妹岛和世的作品中看到这样的例子。妹岛和世与西泽卫立设计的巴伦西亚近代美术馆,由于当地气候十分炎热而借鉴了当地建筑中一种倒罩的手法。建筑外观看似一个巨大的立方体罩子,但罩子上有一个个圆孔,使灼热的日光不那么强烈地投射进来。这个罩子将美术馆与外界似有若无地隔开,使室内成为一个寂静而有禅意的空间,太阳透过半透明的外壳弥漫在室内,发出柔和氤氲的光,整个空间里的氛围朦朦胧胧的。空间内部密植了一根根只有70毫米厚度的金属柱子,兼具现代科技的美感和轻盈的形态。这些柱子好似天地间细细密密连成线的雨丝,充满优雅纤细的趣味,置身其中视线仿佛在雨雾和微光中含蓄辗转,体现了东方美学虚实相生、浑然无间的和谐意境。这些建筑是超文化建筑的范例,也是深层审美化的例证。

       四、结语

       我们认为,中国重大建设项目激辩中的各种美学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更应该坚持和发扬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就是面对后现代文化多元思潮的涌入和激荡,保有自己的文化坐标和民族的审美自信。“文化自觉”就是秉承持之以恒、注重积累的态度,克服目前重大项目建设中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倾向,强化“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主权”等问题意识。“文化自强”,就是摒弃“小众”意识,充分考虑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为谁而建”的问题,中国不能继续沦为境外设计师肆意建造的大型试验场,而是要产生一批具有深刻审美内涵的地标性作品。

       总之,中国重大建设项目过程中的美学问题还有不少,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为建设既有高科技含量,又符合传统文脉的地标性工程进行美学积累和准备。

       [收稿日期]2015-07-16

       注释: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2014-10-15.

       ②朱文一.当代中国建筑量度[J].建筑学报,2012(5).

       ③世界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EB/OL].http://skyscraperpage.com,2012-04-09.

       ④央视新楼:一个垃圾空间的高大总部[EB/OL].http://news.163.com,2004-07-07.

       ⑤中央电视台公布新台址建设工程建筑设计方案[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03-07-27.

       ⑥彭培根.我们为什么这样强烈反对法国建筑师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J].建筑学报,2000(11).

       ⑦刘永涛.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⑧卢美慧.建筑学家程泰宁:中国山寨建筑多 部分官员干预设计[N].新京报,2015-01-16.

       ⑨王晓冰.建筑达尔文主义[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年(2).

       ⑩[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1)Rem Koolhaas on Prada,Preservation,Art and Architecture[EB/OL].http://www.archdaily.com/tag/rem-koolhaas/,2015-05-24.

       (12)孙亮.莱姆·库哈斯的建筑创作理念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13)Rem Koolhaas.S,M,L,XL[M].New York:The Monacelli Press,1995.

       (14)河清.应当绞死建筑师——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中标建筑方案质疑[J].新建筑,2003(5)

       (15)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6)[美]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讲演,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爱沙尼亚]斯托洛维奇著,凌继尧译.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8)季欣,凌继尧.重大建设项目中的审美意识之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4).

       (19)[德]韦尔施(Wolfgong,W.)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标签:;  ;  ;  ;  ;  ;  

我国重大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美学为视角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