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党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党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历史上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的50年,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曲折、再发展的50年;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就计划与市场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的50年。1949年新中国诞生,市场逐步繁荣。1956年初中国共产党提前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急步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后召开党的“八大”,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1956年至1957年的实践虽短暂确是灿烂的序幕;五、六十年代步入了市场曲折的发展阶段;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市场发展逐步进入高潮,拉开了极为壮观的市场大变革之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在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前进,经受了市场经济的严重考验,并正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兼而回顾上海建国后市场发展的历史,试析我党艰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是极有意义的。
一
我党在1949年掌握政权后,根据本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结构、文化积累与政治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针,依靠人民群众,密切结合本国实际,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探索本国特点的经济建设道路。上海众多的工商业者至今对市场逐步繁荣,难忘的1951年与黄金般的1953年倍加留恋。三大改造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这与当时的世情、国情密不可分。
1、随着“国际的局势已经趋向缓和”,从敌视西方转为提倡学习西方运用市场“会做生意”,欲“扩大同西方国家的贸易”。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分工基础上商品生产的产物。列宁曾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自古就有的市场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在开拓性的论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分析了市场组织经济生活并引发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提出了价格和市场体系能够协调居民与企业的行为无须任何中枢管理机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统一的国家市场,将资本主义统治一步步从国内推向世界。有的还组织起统一、共有的市场,加强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20世纪中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改变历史上用船尖利炮打开市场的做法,改用援助、贷款与做生意等方式占居世界各国市场。新中国成立前与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军事侵略、经济倾销、封锁禁运等而遭中国人民愤恨。建国前,刘少奇曾指出:帝国主义“生产过剩就要到外国去抢市场,就要打仗”。(注: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卷第8页,“在工商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1949年4月25日)。)为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制定了“保护一切合法的公私贸易。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注: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卷第24页。)经过7年发展,随着朝鲜停战,万隆亚非会议与日内瓦会议的召开,世界和平与合作力量加强,如毛泽东所说:“国际的局势已经趋向缓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建设事业是更加有利了”。(注:人民出版社《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8页。)经过分析思考,面对市场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而感“我们比较落后”,毛泽东提出:“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86-287页,“论十大关系”。)周恩来也指出:“我们一直在努力扩大同西方国家的贸易,并且愿意把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中有用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们的建设事业服务”。(注:人民出版社《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151页。)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正是面对国际形势走向的科学分析,面对资本主义统一市场日益强大、西方国家会做生意而占居世界市场的客观分析,从中批判吸收、借鉴而来的。
2、随着对斯大林神化的打破,从学习苏联模式转为借鉴其排斥市场的教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改进体制”。社会主义如何对待计划与市场是个百年难题,影响了苏联、波兰、中国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前进和发展。马、恩设想未来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全社会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一度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关闭市场。战争胜利后,施行了新经济政策,列宁在国际共运史上首先提出: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以市场、商业为基础”。(注:《列宁全集》1987版第42卷第506页。)斯大林过早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认为“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注:《斯大林全集》12卷第151页“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实施了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使苏联经济体制僵化起来。晚年觉察到关于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三十年代,在社会主义能否进行合理计算的论战中,兰格设想了波兰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提出了国民经济的中央计划与分散管理相结合,以工人自治为基础等原则。五十年代,南斯拉夫与苏联决裂后,开始了探索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即社会自治制度。与南同时,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反对教条地照搬外国经验的思想传统。建国后一度强调以苏联为榜样,同样也重视结合中国实际。随着苏共二十大斯大林神化被打破,我党思想获得解放。针对把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奉为金科玉律盲目照搬的思潮,毛泽东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85-286页,“论十大关系”。)周恩来也提出:要“改进体制,逐步实现。这次我们研究体制,不是我们过去没有体制,开国以来就有体制,现在就是要改进体制”。(注:《党的文献》1988年6月第29页。)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经济工作和改进经济体制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取了三十几个部门的汇报,为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的及时提出打下了基础。
3、随着东方中国社会主义的跨入,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转为向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迈进,这是新中国7年“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产生有着特殊的国情根据。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前,中国基本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其特点是:一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划分各国势力范围,强迫签定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外贸易与整个中国市场,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统一市场的附庸;二为官僚资本所垄断,建立一套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帮他们侵销商品,收购原料,充当买办;三为具有浓厚的封建性,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内市场扩大。旧中国是一个依附于帝国主义并被许多帝国主义列强和官僚买办、封建势力分裂割据的市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破坏作用,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后期,市场投机日益猖獗,导致经济破产、民不聊生。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共领导下,国家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一切特权,实行了自主的关税政策和外贸制度,摆脱了帝国主义对我市场的控制;二是没收了官僚资本,消除了它对我国经济和国内市场的垄断,把它变成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并有其逐步控制和掌握了对市场的领导权;三是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民主改革,消灭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取缔了封建性的行帮组织,为发展商品流通,扩大国内市场开辟了道路;四是政府运用政治、经济、行政等手段,同危害国计民生的商业投机资本展开了斗争,扭转了市场混乱的局面,使上海等地的商业投机资本失去了对国内市场的控制权。新中国头7年间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它对于保护新中国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巩固工农联盟有重大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毛、刘、周都对建国7年的经济建设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邓小平在西安作“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讲话中指出:“我们自己也有了一些建设的经验。我们搞建设已有7年多一点时间,有的地方如东北还搞得更早。这几年的经验也很重要,不要小看,这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63-264页。)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是对头7年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实践与认识的继承。
4、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从加快改造私营工商业迅速及时转变为允许多种经济作为补充,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客观需要。三大改造之后,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上海调查研究。刘少奇、陈云与曾山等都在“八大”及时指出了国家经济部门在过去几年为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已经成为不必要了。陈云认为:加工定货、统购包销使一部分工厂不关心产品的质量,妨碍产品质量的提高;基层商店不能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要直接从工厂进货,国营批发公司发到各地的商品不符合市场需要而发生积压、脱销的现象;市场管理办法限制了私营商业的采购和贩运,国营商业独家采购“没有竞争”。为了改变过去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办法,并有效地纠正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而发生的一些错误,陈云提出应该采取重大措施,允许多种经济成份作为补充的设想,这是对日趋强化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商业部长曾山直言提出: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他认为,要及时克服缺点和错误,缩小消极因素所发生的作用。(注:人民出版社《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639-645页。)可见,以多种经济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的产生正是东方中国三大改造之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状况这一实践召唤的客观结果。
二
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是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全民所有制经济和按国家计划进行的流通活动起领导作用,同时又是以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为补充,允许存在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市场调节,使价值规律自发的起调节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1、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的内容表述。首先,刘少奇于9月15日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我们应当改进现行的市场管理办法,取消过严过死的限制,并且应当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的一定范围内,允许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37页。)第二,周恩来接着于9月16日所作的二五计划建设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要“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来影响那些不必要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产值不大的、品种繁多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注:人民出版社《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139页。)第三,陈云阐述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的基本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是国内市场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国家领导下的有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是补充。他具体提出五大措施。(注:《陈云文选》(1956-1985)第6页。)第四,曾山、宋侃夫、姚依林及陶鲁笳、李井泉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这一思想。曾山提出根据产品的性质、供求情况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分成两大类,采取不同的经营方法等三项办法。(注:人民出版社《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639-645页。)宋侃夫在《改进蔬菜和土特产贸易的管理办法》中指出:把蔬菜统一收购站改为交易市场,直接买卖;土特产交易建议互相开放自由成交;允许农民或基层合作社在市场上自由出售。(注:人民出版社《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597-598页;(《新华半月刊》1956年21期第154页)。)姚依林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猪肉和蔬菜供应问题》中提出城市蔬菜市场成为国家领导下的有一定范围的自由贸易市场的5种办法。(注:人民出版社《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792-793页;《新华半月刊》1956年21期第214页。)第五,概括集体智慧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注:作者自注,对1956-1976年我国是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下面继续作分析。)为了适合于新的经济情况和人民的需要,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购销关系和市场管理办法,并且合理地调整物价,以利于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注:人民出版社《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文献》第812页。)
2、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中的理论贡献。她结合东方社会主义特点,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经过不断和反复的实践,在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之后,重新论述一下她的思想,简述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性。统一性是破除条块分割,相互封锁状态,建立一个畅通无阻,内外开放的市场。统一性并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的特点,资本主义市场也要求尽可能的统一。当年资产阶级革命者和殖民者,为了打破封建割据,建立国内和国际统一市场,用武力横扫了欧洲和世界。统一市场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了惊人的作用。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的跨入为市场的统一提供了保证。统一性是社会主义市场一个重要特征。国家有关部门掌握市场中的重要经济杠杆,控制市场变化起伏的局势。各部门、各企业上下左右主动进行摸索,在市场中主动求得发展。统一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品流通的加强,要求价值尺度的统一,同时还要求冲破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市场。只有在统一的市场中,买卖双方才能处于平等地位,商品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畅通无阻地运销到各地。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受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影响,形成条块分割状态。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将被条块分割的市场统一起来,撤消各地、各部门人为的障碍。
第二,国家市场的主体性。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国家主体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一个主要特点。建立、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而因此减少国家的作用和削弱国家的地位,则会使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在建立过程中夭折。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中行使管理和调节经济的职责,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主要角色,资本主义企业仍是市场的主宰。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中作用得到加强,在经济管理中起着很大作用,却不应直接插手企业的经营管理。国家在统一市场中是参与者、组织者,不是旁观者、监督者。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最主要的职责是保证使国家的资源和资金在市场中得到最佳的使用,保证市场不落入任何集团的垄断,保持公平的效率。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保持国家的主体性,出自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种需要反映到社会主义市场中就是市场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应是消费者利益的集中代表,同时也是生产者利益的集中代表。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国家主体性还在于促进市场的完善和正常,在国有制基础上改造旧市场和重建新市场,建立正常合理的竞争机制,以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的活力。国家的主体性应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是多层次的,其强弱标准要视各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地位而确定。
第三,企业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的独立性。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要让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随后又提出要使企业有“自治权”、成为“半独立王国”等著名论断。刘少奇在八大报告中提出“应当保证企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职工调配、福利设施等方面,有适当的自治权利”。(注:《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33页。)陈云也在八大提出用人权力、用款权力方面给企业一定的机动范围。三大改造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逐步缺乏应有的活力。要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改造和发展的能力,确保企业自主权,是保证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正常运转的关键。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性,使企业有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经营的权力;有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有适应市场竞争中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动力。企业的动力就是统一市场的动力。企业的独立性与国家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自由市场对国家市场具有的补充性。自由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由于存在着资本主义经营残余、城乡小商品个体生产,广大农民发展经济、提高农副业产品生产,以及乡镇企业加工产品的逐步涌现。这些商品除按规定由国营商业、供销社进行收购与供应外,为补充国营、集体商业不足,为满足城乡人民多方面需要,为活跃经济,促进生产,必须在广大城乡开辟集市贸易渠道。集市交易,某些工业品和手工业品自由选购与推销,统购农产品中多余部分和非统购农副产品的自由采购与贩运,都受价值规律支配。参加交易者,主要是农民和城市居民,部分国营、集体、个体与私营工商业者。自由市场按质论价、自由选购、自由贩运等办法,这就使各地小土产和手工业品质量提高,使一些当地生产、当地推销的商品减少流转环节,因而降低了价格,突破了地区经济封锁,沟通了城乡、地区间的物资交流,促进了农副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了市场供应商品,满足城乡人民改善生活及其他需要;改善国营、集体、个体工商业者对原材料的供应条件,有利增加商品,满足市场需要;刺激国营和集体工商业经营管理和经营作风的改进。自由市场对发展生产和流通都是有利的。但由于小商品经济的某些特点,对自由市场必须加强管理。
3,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的历史局限。一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应该包括各生产要素市场,构成完备的市场体系,1956年我党还缺乏对市场体系完整性的认识。二是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重要体现,公平性保证社会主义市场公有性作用的发挥,对此,1956年时虽有涉及,但必竟比较欠缺。三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主要局限于国内的经济体制模式,对开发国际市场则有所涉及,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基础是国内市场,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时,必然要向国外需求市场,只有对外开放,沟通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使生产要素通过两个市场实现合理流动,达到优化配置,获得比较效益。
三
探索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被迫断断续续地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
1、1956年至1957年的实践、探索与短暂发展。贯彻中央及有关部门确定的方针,上海改变工商企业之间的购销关系,除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继续采取统购包销以外,对繁多的百货停止加工订货,改有工厂购原料,销售商品,但国营可以优先;工业、手工业、商业纠正盲目并店和集中经营,小商贩各自经营、长期保存,农副业由社员分散经营,让社员尽可能多留自留地;取消限制私商投机的市场管理办法,小土产允许自由收购和贩运,运用价值规律允许物价一定范围上涨;重新开放自由市场,市区达41家,重建药材、百货和旧五金三大交易所,各区开放副食品与旧货交易市场,交易茶会楼重新活跃,登记重新执业经济人达700多个。
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作用下,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某些商品供应不足,社会出现私营企业,地下工厂、地下商业市场日趋活跃。毛泽东知道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一情况后指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刘少奇也指出:上海有一百家私营企业,我们国家“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周恩来则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活一点有好处”。(注:转引《党的文献》1988年6月。)这些谈话精神反映了我党继八大之后的进一步探索。根据这些谈话精神,上海曹狄秋副市长在市人代会上提出对私营工厂与商店“一定要管起来,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然而,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这种探索迅速停止。取缔私营、关闭市场,社会朝着更集中、更完全与更巩固的所谓社会主义方向迅跑。
2、六十年代初的实践、探索与曲折发展。经过整风反右,特别是“大跃进”之后,我党进行反思,对市场理论的认识有了进展。毛泽东提出我国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为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课书)》时,虽没有否定传统的计划经济,但并不把它看成很神圣了;对58年“共产风”中关闭自由市场、废除商品生产的后果感到震惊,意识到废除商品生产违背了马列主义、脱离了中国实际,超越了社会发展;中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商品生产发展阶段。1962年1月,党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公社化中急于过渡,违反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原则,犯了“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错误。1962年,张闻天对江苏、上海等地集市贸易兴衰起落实践进行了调查研究,完整构划了集市发展的思想,提出“扩大”做活城乡集市贸易,“向有领导有调节的市场”过渡。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基本理论,指出:“现阶段我国商品流通有三个渠道: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集市贸易”、“国营商业应该按照国家的政策和统一的计划,领导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集市贸易是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必要补充”。(注:国防大学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24期第155页。)这一时期,上海以至全国注意运用价值规律,市场理论得到一定范围的实施。明确了市场调节的范围;恢复了国营商业领导下几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业渠道;将原来并入国营、合作社的小商小贩逐步退了出来,实行自负盈亏;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社员经营多种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1963年全国为38468个,1962年底上海、天津等28个大中城市开放集市588个,活跃了市场,促进了生产,较好地保证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但是,由于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并导致“文革”爆发,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的实践再度中断。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实践、探索与飞跃发展。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注:人民出版社《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5、8页。)全会之后,从开放农产品自由市场到全面发展生活消费品市场,从发展消费品市场到建立生产资料市场,从发展单一的商品市场到培育包括多种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突破和发展深化的过程。1979年陈云提出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的问题;1982年全国五届五次人大报告提出要真正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1983年全国六届一次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1984年全国六届二次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1984年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政企不分,加上条块分割互相扯皮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可能发挥基层和企业的积极性,不可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合和竞争,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而且势必严重削弱机构管理经济的应有作用。(注:人民出版社《坚持改革开放,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摘编》第242页。)1985年中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的建议提出“只有在国家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同时加强市场的管理工作,才能发挥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和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注:人民出版社《坚持改革开放,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摘编》第349页。)历史经过二、三十年的曲折,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重新得到确认,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四
以邓小平为核心,包括陈云、李先念等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体制的伟大任务。市场经济理论从“个人意识”到全党共识,从蕴育真理萌芽、闪烁真理火花的新思路到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实践的印证和理论的成熟过程。邓小平的新思路影响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随着改革的深入,党对市场理论的认识朝着不断推进的方向深化,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萌芽,整顿企业发展工业中的正确结识。1975年邓小平复出并主持日常工作。6月27日,冒雨视察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工程,对该厂当时政治上十分敏感、被“四人帮”诬为“崇洋媚外”、“洋奴哲学”的进口设备零部件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回北京后的8月18日,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的谈话中指出: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有一些原材料,我们一时解决不了,必须进口的,还是要进口一些”。“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还着重指出: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0页。)可见,邓小平提出了企业的原材料可以取之于国际市场,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可取之于国际市场,主要是企业要以产品销售于国际市场,欲置企业于国际市场竞争之中,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在抓整顿企业,发展工业中正确的认识。这一思想以后发展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这一思想萌芽的出土,可以看出是对原有的统一市场理论主要限于国内的一个突破。
形成,反思传统体制排斥市场之中的主要结症。由于多种历史原因,中国经济体制逐步向高度集中的方向迅跑,“文革”期间被强化并推向极端,许多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批判,既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又将众多的消费品实行计划收购、计划分配,实际上也排斥在商品交换之外,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被当作异端邪说遭到排斥。其结果是:商品的交换被自上而下的调拨分配所代替,经济的调节基本上靠指令性计划,市场物价长期冻结,商品流通被行政区划所分割,单一的消费品市场成为了垄断、分割、封闭的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的坚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气氛,1979年4月理论界反思传统体制排斥市场的主要结症,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浓厚的理论研究气氛是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形成的前提和条件。理论界在探索,邓小平也在思考。这年12月,邓小平在接见美国朋友时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就有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次谈话,标志着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形成。
发展,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与理论的结晶。农村是传统体制最薄弱的环节,改革使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收购政策和价格政策的调整,使农村经济初步走上了市场的轨道。农贸市场首先发展。1979年初,上海恢复市区农贸市场。农贸市场由小到大、来势之猛、发展之快,为邓小平所注目,1983年3月亲自视察上海胶州路农贸市场。崛起的城乡集市带来了各要素市场的启动效应,打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传统观念,上海率先在全国建立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随之技术成果也逐步进入市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建筑市场迅速发展,劳动力开始流动,人才劳务市场逐步形成……顺应经济体制改革对商品经济理论的呼唤,1984年10月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诞生,它确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方针。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先提出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报告还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都要覆盖全社会的论断。
确立,枞观世界经济发展之中的客观结果。九十年代初,枞观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市场经济更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自我调节。联系1989年中国大地那场风波后,有人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批判,邓小平于1991年春节视察上海时指出:“不要认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7页。)1992年邓小平在上海继续就市场问题发表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多时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同时,改革14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作用。随着改革深入,我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看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重要性。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具体发展并加以实施,还经受了市场经济的严重考验,并正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
确定目标。1992年6月,江泽民和中央一些同志在交换意见的基础上,主张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1992年10月,举世瞩目的十四大隆重开幕。江泽民在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中郑重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65页。)十四大后,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设计蓝图。1993年11月召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总结15年改革开放的探索成果和实践经验,设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十个方面50条决定,提出了“为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的任务,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000页。)分步推进。如1994年确定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在所有制结构上、分配制度上、宏观调控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因而也具有资本主义不可能有的优势。我们既要坚持和发扬自己的优势,重视自己创造的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市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益经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082页。)江泽民强调“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是“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255页。)这一年,正如朱溶基等同志指出的:狠抓改革“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进行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规模非常宏大,内容非常深刻。现在看,尽管还不很完善,但基本框架有了,为深化企业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139页。)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在我国初步建立。
狠抓重点。党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商讨国有企业改革。李鹏曾指出:1995年“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培育市场体系,巩固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措施……”(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147页。)1995年,江泽民到上海、江苏、浙江与辽宁、吉林、黑龙江,前后考察了近50个企业,召集了十多次座谈会、汇报会,主要听取省、市和企业的意见,研究进一步推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他在上海和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216页。)1996年,江泽民同志又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要坚定信心,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1999年,他又到中南地区、华东地区视察国有企业改革情况。
规划长远。1995年9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十五年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必须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240页。)建议还规定了5项主要任务。
开拓前进。1997年9月,党中央隆重召开了十五大,江泽民在大会报告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54页。)具体提出了4个坚持和完善。会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年底,朱溶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初步形成了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买方市场,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性转变。”(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504页。)
经受考验。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我们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经受住了一场市场经济领域风险的严峻考验。社会主义市场与计划这一世界百年难题,在新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前后50年的共同探索下,正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是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共作出的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选择和历史使命。探索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诞生作了历史的铺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质的飞跃、新的发展。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65、867页。)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试看21世纪,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美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将诞生于世界的东方!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自由市场论文; 工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