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检验科 江苏 常州 213002)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血液检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了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而实验组患者给予血液检验,然后对检验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6%,高于对照组的89.23%,同时实验组患者的RBC、Hb指标高于对照组,而Mev、MCH、RDW-CV等指标低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贫血患者进行临床鉴别诊断时,为其提供血液检验,不仅可以提高检测指标的准确性,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贫血鉴别诊断;血液检验;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6.11;R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199-02
贫血属于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血液疾病,如果未给予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将会诱发一系列的疾病,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贫血临床症状的轻重或有无,主要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大部分贫血患者会伴随有心律加快、肝脾肿大、心脏扩大等现象,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心力衰竭、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做好贫血的鉴别诊断尤为关键,其可以为后续的治疗及康复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了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在28~57岁,平均(43.8±1.6)岁,病程在2~12周,平均(6.5±1.6)周;实验组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在27~58岁,平均(44.2±1.5)岁,病程在3~11周,平均(6.7±1.5)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而实验组患者给予血液检验,鉴别诊断过程中如果Hb在60~90g/L为中度贫血,Hb在30~60g/L为重度贫血,Hb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在临床鉴别诊断过程中,如果存在面色外观苍黄或苍白现象,则怀疑患者可能存在贫血症状,要想更好的得到确诊则需要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为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血液检验过程中一般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4ml,按照要求对其白细胞、血小板及外周血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还需要对患者开展血生化检测。
1.3 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治愈:治疗后患者的贫血症状基本消失,红细胞数增加,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贫血症状开始好转,红细胞数开始增加,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贫血症状和生命体征未见改善,红细胞数未增加。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2)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比容(Mev)、红细胞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比容分布宽度一变异系数(RDW-CV)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相关诊断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贫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3.46%,而对照组仅为89.23%,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结论
贫血属于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类疾病,其多是因为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不断降低诱发的现象。临床研究发现,贫血的诱发因素比较多,而且贫血初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少引起患者的重视,耽误了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机。通过对贫血的发病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将贫血的诱病机理划分为:(1)骨髓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缺铁性、骨髓病性、巨幼细胞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3)红细胞丢失增加,如失血性贫血。
同时根据红细胞形态可以把贫血划分为正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贫血无特异性,属于一种慢性的过程,大部分临床症状比较隐蔽。而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贫血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妊娠期妇女及婴幼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在内科老年患者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病率也非常高,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影响吸收不良,并且机体消耗过多,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例如胃大部切除术、钩虫病、慢性胃肠道炎性反应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多。大量临床研究还发现,大部分合并慢性胃肠道炎性患者都会存在贫血症状。本次研究中,大部分贫血患者的临床早期症状不明显,并且随着缺铁症状的加剧,导致缺氧、缺血及含铁酶活性降低,进而加深患者的临床现象,并合并有心脏病、感染、脑血管病等其他疾病,如果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将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借助血液检验可以有效提高贫血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及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综上所述,在对贫血患者进行临床鉴别诊断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液检验结果来对其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确保患者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谢春燕.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6,14(4):49-50.
[2]范金芬,王明良.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3(8):155-156.
[3]王英英,杨红,王斌.探讨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5(1):112-113.
论文作者:蒋富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患者论文; 红细胞论文; 血液论文; 实验组论文; 症状论文; 性贫血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