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工程预算执行将最终进入到总结阶段,需按照年度执行最终结果进行编制与结算。造价审核就是指业主委托具备的审核业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按照施工收费建立起单据作为最终审核凭证。鉴于第三方具有法律地位,具有公平性、公开性以及专业性,委托建筑财务审计起到审核、事前把关以及事后调节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审计;问题;技巧
工程造价中重要组成是工程造价预结算与审核造价。需严格进行检查与系统复核、结算才能及时将存在的问题纠正过来,进而保障工程造价更加合理、科学的开展,达到工程造价控制的最终目的,最终能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预期目标。工程造价是按照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以及建设要求建成并验收交付使用的费用,对于这一复杂的工程,工程实施必须结合施工技术与经济发展条件进行,充分考虑这些内容,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与资金链存在紧密联系,预算就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估算,施工各个环节产生的费用都要进行估算,最终纳入到年度预算编制中,对下一年度经营预算进行估算,包括收入、利润、成本等。
一、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有待完善的审计工作机制与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的基建工程审计制度仍有待完善,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度还不够。在管理方面,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强度较弱,对审计人员的考核与规范都不全面,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专业技术和能力不足。此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在工程竣工后,企业需要及时督促展开审计工作等。
(二)缺乏全面的基建工程设计
在基建工程设计阶段,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较多。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的设计水平、对工程的掌握程度、工作经验的不同,设计方案会有所不同,工程审计风险也将存在差异。毫无疑问,设计的质量越高,基建工程的审计风险就会越低。这就要求设计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科学把控材料的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无法准确掌握工程的不确定量
基建工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麻烦。在市场经济下,基建工程的一些材料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中,材料规格、出厂地、出厂日期、材料的订购量、与生产加之间的合作关系等,都会影响进购材料的价格。然而,在实际的审计决算过程中,是以市场价格为标准的,这也是常见审计漏洞存在的原因。
(四)审计工作相对于事件的滞后性?
基建工程竣工阶段的审计应属于事后审计的范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著名专家李俊芳曾这样讲过,“在基建工程的审计过程中,事前的预控与事中的监控显得很单薄,事后审计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审计工作滞后性,就给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
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工程项目复杂性
我国的工程项目建设体现出的复杂性导致了较大投资规模的可变性,基于复杂的影响因素,极有可能促使审计结构出现不确定性,另外工程项目的长期特点也会促使核算成本产生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审计风险。
(二)建设与施工方主观影响
针对工程项目建设来讲,建设与施工双方产生差异化的利益,因此评估工程造价时,通常会丧失客观性,这样有可能对审计工作产生风险。另外评估建设方的造价,施工方进行的收费,都会产生双方工作人员舞弊问题,由此引发审计工作风险。
(三)缺乏专业化的审计员工队伍
针对审计基层部门来讲,还是缺少审计专业人员,通常都是一边学一边干,当各个专业没有准确规定时,审计人员不能有效合理的进行选择,这种严重缺乏专业人员的审计单位非常容易出现审计风险。另外还有一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当出现审计问题时,一般选择坐视不管,甚至是忽略不提,这些都会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有效处理建筑工程审计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准确把握跟踪审计介入时间
将传统的审计方式改变为全程跟踪审计方式。全程跟踪审计方式作为一种绩效审计,如何发挥出跟踪审计的作用,就需要确定最佳的介入时间。如何确定最佳的介入时间,这不仅仅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还需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开展审计工作。但是,无论是在什么时间段介入,都需要将审计工作贯穿至整个建筑工程中。
(二)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履行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审计人员在履行自身职责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自身的监督职能;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时刻保持独立性,做好本职工作。
(三)把握跟踪审计的重点关键环节
全程跟踪审计工作需要以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为主轴开展审计工作,开展对建筑工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监督与审计。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审计工作人员的不足及审计成本的限制,想要真正实现全程跟踪审计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作用,需要重点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前期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工程重大变更等。建筑审计工作想要顺利的开展,这需要各个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要加强审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支持与鼓励各部门人员参与到审计进程中,为审计人员提供帮助,壮大审计队伍,完善各个组织间的协调,提高建筑工程审计的质量。
(四)建立完善的跟踪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将事后审计改变为全程跟踪审计,实现的不仅仅是审计工作上的创新,还促使其原本配套的实施方法以及体系实现有效衔接,这就需要制定出一个与全程跟踪审计模式配套的实施办法与质量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跟踪审计有关的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跟踪审计能够有效落实,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工作。另外,在建立全程跟踪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对审计程度以及审计规范,针对审计人员等相关工作人员制定详细的工作内容,有效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
总结:
建筑工程预决算审计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一环, 它能有效的维护施工单位和业主的合法权益,能直观的、如实的反映出建设工程的相关工程造价,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資风险。 但是,在建筑工程审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工程审计工作的有效进展。 为此审计人员或相关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陆嘉玮.建筑工程项目全程审计的实施与管理[J].财政监督,2017,(11):100-102.?
[2]葛根民.建筑工程审计问题研究及设备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2017,(07):153-154.
论文作者:毛芊,何瑞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审计工作论文; 风险论文; 基建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工程造价论文; 人员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