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中师生成败评价及归因偏差研究论文

第二语言教学中师生成败评价及归因偏差研究论文

第二语言教学中师生成败评价及归因偏差研究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成 昱 高月荣

摘 要: 以威纳的归因模型为基础,在自我辩护偏见和基本归因错误的理论框架下对二语习得环境中教师与学生针对同一任务结果的成败归因倾向进行成对样本分析。数据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同一结果的归因评价的确存在差异。分析归因偏差与教学行为、归因稳定性与未来期望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归因理论 自我辩护偏见 基本归因谬误 成对样本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维纳的“归因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心理学领域,但在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却极为鲜有。在第二语言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成败归因倾向应该会和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归因倾向有极大差异。归因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语言教师需要了解这种差异,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实现既定学习目标。在归因理论中,对于同一学习表现,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做出不同的成败评价及归因评价。这种认知差异则会带来教学态度、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不同。研究者在归因理论的基础上以自我辩护偏见self-serving bias及基本归因错误FAE作为理论框架来开展。测试在一次规范英语考试之后,行为者(学生)和观察者(教师)面对同一任务结果时的成败评价及归因倾向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评价一致的前提下,研究者对以下假设进行数据化研究。

选择编码是扎根理论的第三级编码,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概括和归纳已发现的概念范畴,以形成核心范畴。经过选择编码,七个概念范畴最终可概括为“价值评价”和“特征感知”这两个核心范畴。

1.学习者是习得行为的主体,在自我辩护偏见的影响下,他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

2.教育者作为习得过程的监督者,主要对行为者如何实现目标的行为进行观察,他们在对学习者的表现进行解释时会过多地强调其先天因素,忽视客观环境。因此,行为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指数上应当存在显著差异。

3.被试双方的成对归因差异与他们认可的教学改进措施的差异相关。

在成败评价为成功的一组中,教师和学生均强调诸如能力、努力、学习策略、学习兴趣等内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这样的归因倾向可以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豪感,树立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两组被试相比较而言,学生比较强调应试时的个人状态,如冷静和精力;教师更加注重考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比老师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和他人帮助等外部因素,这一结果与研究模型中提出的观察者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假设相左。

二、主要内容

758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an analysis of 103 cases

研究发现,当教师和学生对考试结果的成败评价一致时,他们的归因平均值差异与成对样本分析差异却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归因平均值分析显示,教师和学生有着近似的归因倾向。当双方评价结果均为失败时,他们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学习策略、学习兴趣和考试准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以上原因均属于内部不稳定因素,说明学生主观上认为自己应为本次失利承担更多责任,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进自己的学习表现。教师作为观察者,过度强调行为者学生的内部因素,从心理上减轻面对学生失败的负罪感。

2.归因稳定性及未来期望值偏差。研究测试了归因稳定性以及未来成功期望值的平均值,其结果验证了假设中提出的稳定性与期望值的相关性。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他们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值也较低;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的学生也对未来的成功更具信心。这一结果说明归因稳定性与未来成功期望值在失败评价时成负相关,而在成功评价时成正相关。

4.根据因果稳定性和期望值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假设模型中提出,在成功情境中稳定性与期望值成正相关;在失败情境中稳定性与期望值成负相关。

成对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糟糕的运气、低效的课堂教学和较差的学习环境等外部因素,却不愿意承认自身努力不足或懒惰是导致失利的原因。这种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倾向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失败后的羞愧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内部学习动机。与此相比,教师更倾向于将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减轻自己的责任要素。以上结果均证实了假设模型中提出的基本归因错误理论,即行为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观察者将失败归因于行为者的内部因素。作为最关键的内部稳定因素“能力”,没有被教师或学生作为主要因素列入对失败结果的解释之中。学生甚至比他们的老师在英语学习的天赋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的这种归因稳定性及期望值倾向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教师根据自己的期望值判断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态度,反过来教师的行为又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有研究者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期望值差异越大,教师预测的准确性就会越低。关于期望值差异和自我实现期望效应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测试。

3.教学建议及行为偏差。通过两组的平均值对比测试,研究者发现教师和学生对未来教学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不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成功组还是失败组,教学双方均将学习策略和努力作为提高英语能力最关键的要素。失败组学生对问卷中提出的八条改进建议给予更多肯定和关注。与预期不同的是,学生没有过多地受到自我辩护偏见的影响,将责任一味推脱给教师,他们更乐于承担学习责任,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保持目前的学习的优势或改进不良的学习状态。这一研究结果可能与被试学生的年龄及教育背景有关系。被试学生是全日制高等院校中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成年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能够也乐于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承担责任。与中学时期的教学情况有所不同的是,教师角色已经从课堂的中心和权威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这也验证了二语习得交际教学法中提出的主动学习原则的可行性。

鸦片战争前后,为了解决严峻的民族危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魏源大举倡导 “变法改革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出“师夷长技”的观点。魏源认为这里的“致”有着施行、取得的双重涵义,这里的“用”也有着日用、功用的双重涵义;因而“经世致用”就是把经义施行于日用实际,取得经国济民之功用。这无疑包含着知行问题,因为经义属于“知”的范畴,而施行之义的“致”则与“行”相通。为此魏源揭开了“知行之辩”在近代的序幕。

师生成对样本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成绩评价结果如何,学生的归因稳定性均低于他们的老师,因此两组被试在未来成功期望值上也存在差异。失败组的学生对成功标准的设定和期望均高于教师。教师对成功标准的设定和期望值相对较低,他们对结果的成功评价多于学生,在判定结果为失败时显示出更多的犹豫和不确定性。教师对学生未来再次失利可能性的判断高于学生。教师更多地将结果归因于稳定因素,预期该结果对未来行为会有持续影响。自我辩护偏见可能是导致这种低标准、低预期的原因,教师对学生当前的不良表现显示出更多的无奈,同时又下意识地避免高期望值可能带来的更多失望。

1.成败评价及归因偏差。研究数据显示,针对一次考试结果的成败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师生在对成败的评价标准上存在差异。学生对成功的评价标准普遍高于教师,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表现相对缺乏信心并且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研究者发现个体对成败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以往学习表现的看法以及他对本次成绩的前期期望。对考试结果评价为失败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这一结果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英语水平,对未来的成功抱有更高期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成功的期望高于他们的老师,持有更为积极的自我形象。师生成败评价差异显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缺少对学习成效的交流和互动。

在比平均值差异分析更具说服力的成对样本分析中,研究者发现教师和学生在个别建议措施项中的确存在差异,失败组中的差异较成功组更为明显。学生期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和理解,而教师认为学生个人的努力和学习策略的调整是保证未来学习成绩提高的不二法门。根据自我辩护偏见原则,人们对未来成功的期望将更多地寄予在外部因素上从而避免可能的失败带给他们的羞愧感和自卑感,本次研究的成对样本分析则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原理。

三、结论

本研究在已有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新的领域和研究方法。研究者使用成对样本分析法对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倾向进行对比。由于被试样本双方数量的差异可能导致平均值的误差,成对样本分析法显示出更高的可靠性和说服力。成对样本数据显示教师与学生在归因倾向上的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类似的师生对比研究时,选择将教师-学生成对样本作为独立研究单位进行测量。

冠心病是一种进展缓慢但危害度极高的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同时因为血脂尤其是LDL-C水平的显著升高引起机体动脉粥样硬化早发,从而在临床上促进了早发冠心病的发生。因此,FH的早诊断和早治疗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师生之间对学生考试成绩成败认知的巨大差异表明教师和学生并未就成绩评价、归因及未来期望等问题进行过有效的沟通。研究者认为,如果师生之间在教学改进意见上存在显著差异,两者更应对考试结果及个人主观感受进行交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增加对对方需求和行为的了解,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知道的地方,更好的把握如何开展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把握教材教法,其实备课这个环节中,备学生是极其重要的,学生的想法往往暗藏着他们已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能更好的把握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更好的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程教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科岩.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

[2]王 露,涂 靖.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倾向调查研究[J].海外英语,2011

[3]何红玉,李 凤.大学生英语学习归因倾向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4]徐先乔.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调查与启示[J].太原大学学报,2008

[5]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2003

[6]秦晓晴.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2002

[7]张庆宗.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07-0049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专项)项目“陕西高等院校英语四、六级考试后归因认知及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302;西北大学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及课程建设类项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实用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G17006】

作者简介: 成昱(197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月荣(1969—),女,汉族,陕西泾阳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标签:;  ;  ;  ;  ;  

第二语言教学中师生成败评价及归因偏差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