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医院 1514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彩色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在2011年2月~2014年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超声与彩色超声造影检测,对比与观察两组的常规超声与彩色超声造影参数。结果 治疗组的IMT值为(1.06±0.32)mm,对照组为(0.75±0.1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ED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彩色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能有效显示血流情况与造影变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彩色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1-2]。调查显示,在年龄>65岁的人群中,颈动脉狭窄>5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一过性眼前发黑、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重者会偏瘫、失语甚至昏迷、死亡等[3-4]。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烟、肥胖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患因素,需要积极加强干预[5-6]。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技术被广泛应用,使颈动脉血流信息的检测得以实现[7]。彩色超声造影是彩色多普勒与造影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颈动脉超声的诊断信息量,弥补了常规彩色超声的不足[8]。本文为此探讨了彩色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4年8月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0例作为治疗组,入选标准:动脉造影、头颅CT或MRI确诊为颈动脉狭窄[斑块定义:血管局部隆起增厚,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1.5 mm];发病3 d内入院;患者或者知情人同意;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障碍。排除标准:急性脑出血、脑昏迷及脑外伤患者;明显的肝肾或心功能不全;并存肿瘤、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63±4.36)岁;平均体重指数(22.89±3.65)kg/m2;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89±4.26)年。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作为对照组,也获得了入选者的知情同意,其中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9.66±10.25)岁;平均体重指数(23.00±4.00)kg/m2;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7.00±3.69)年。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超声与彩色超声造影检测,具体内容如下。
1.2.1 常规超声 选择德国生产的西门子SEQUOI-A512型彩超仪,频率为2.0~4.0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所有患者的超声检查均由同一操作者进行,充分暴露检查侧颈部,双肩垫枕,头向后仰稍偏向检查侧对侧,充分暴露颈部,从锁骨乳头肌上窝颈总动脉起始处开始纵横切面扫查,检测IMT,各结果数据都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1.2.2 彩色超声造影 选择使用Acuson Sequoia 512型超声造影诊断仪,频率为2.0~4.0 MHz,受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检查侧颈部,双肩垫枕,进行造影分析,所有患者的造影检查均由同一操作者进行,对选定区域(ROI)进行弥散定量分析,嘱患者屏住呼吸后依靠心脏搏力形成弹性成像的波形图。测量以下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EDV)。各结果数据都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两组常规超声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的IMT值为(1.06±0.32)mm,对照组为(0.75±0.1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彩色超声造影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的ED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但它在血管系统中的分布并不一致,而这取决于血管结构等许多因素。此外,不同部位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斑块内出血也可能增加斑块的易损性,而钙化则有可能提高斑块的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面积和组成成分并不是左右对称分布的,左侧颈动脉斑块出现较多的斑块内出血或许表明有较高的易损性,而右侧斑块钙化较多则表明较高的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流量灌注不足,进而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每年的梗死风险仍高达15%以上,通过手术治疗可降低至5%以下,但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5%,死亡率高达10%。不过人体内大多数斑块都比较稳定,约10%的斑块会越长越大,在不良诱因下,斑块就可能转变为易损斑块,预后较差[10]。常用的脑血管检查手段——超声、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剪影脑血管成像,这些检查方法的原理不同、狭窄率计算方法不同,最终报告的狭窄率也不会完全一样。不同的检查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转换规律,临床医生应根据不同的影像学表现作出综合判断。
IMT异常增厚部位出现斑块的危险性增加,超声能准确测量动脉IMT,随着IMT的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也增加。颈动脉是粥样硬化最易累及的血管之一,其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11]。IMT能反映动脉血管壁的增厚情况,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在诊断中,人们仍然一直在探索无创性检测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其中超声的应用比较多,常规超声一般可以确诊疾病,但是对其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关系密切的供血动脉的情况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12]。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多种因素参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对其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和开发,将有助于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其生物学标志物包括影像学标志物和血液标志物。影像学标志物方面:颈动脉内膜厚度的评估已为临床广泛应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浆IL-6、CRP、sCD40L水平不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作为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的生化标志物,IL-6、sCD40L 有望成为评价斑块稳定性及预测斑块破裂较理想的生化标志物。斑块内出血是斑块易损的重要原因[13]。不过单独的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而且测得的指标受超声束与血管角度的影响,可重复性差。彩色超声造影技术可反映正常颈动脉血流的时相性和脉动性变化,当前彩色超声造影显影清晰、准确,成为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提供了强大的血管成像功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系统的血管疾病诊断[14-15]。本文中,治疗组的ED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原因在于大动脉长期受血管腔压力升高的影响,使大动脉弹性呈退行性变,EDV值下降,顺应性下降,进而管腔内颈扩大,RI值增加[16]。随访5年发现,基线HDL-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呈显著相关,其中HDL-C最高组受试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速度是最低组的1.56倍,此外,在基线时没有斑块的受试者中,HDL-C最高组受试者的总斑块面积比最低组大9.4 mm2[16]。
总之,彩色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诊断中能有效显示血流情况与造影变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焱,郭君,郭德颖,等.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2(8):5244-5247.
[2] 金芬芬.彩色脉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检查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的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74-75.
[3] 李庆祥,张莹,王梅,等.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筛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6):626-629.
论文作者:王立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超声论文; 造影论文; 颈动脉论文; 粥样论文; 彩色论文; 血管论文; 动脉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