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科的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临床急救治疗措施,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62例患者中,痊愈出院者46例,治疗后好转者12例,死亡4例,治疗总有效率93.55%(58/62)。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进行及早、准确的诊断,以便开展进食有效的临床救治措施,可以显著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急救;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7-032-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突发疾病之一,是心肌严重的持续缺血缺氧而发生局部坏死的一种急性症状[1]。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出血或局部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动脉急性狭窄,阻塞血流,造成心肌严重缺血缺氧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发病因[2],突然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特别老年患者,可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上腹胀痛或呕吐,高血压突然降低且无其他明显诱因,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临床表现。此病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临床急救及治疗的有效时间不多,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准确、有效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诊断、救治,是降低该病病死率,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点[3]。作者将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及治疗方法进行汇总分析,对治疗效果进行如下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0.3±10.8)岁;梗死部位:前壁、前间壁梗死者18例,占29.03%,后壁梗死者14例,占22.58%,侧壁梗死者23例,占39.66%,下壁及内膜下梗死者7例,占11.29%;发病至入院时间0.5-19h,平均(9.4±2.3)h;临床症状:胸闷以及胸痛为主者43例;心慌以及憋气为主者36例;腹痛以及呕吐为主者15例。合并症:糖尿病25例;高血压31例;呼吸道疾病18例。
1.2急救措施
1.2.1抢救措施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合并症较多,因此,需要进行及早的急救处理,以有效的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在接到接诊通知后,要立即准备相应的治疗药物、器械等,以便开展及时的抢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包括急救床、心电监护设备、抢救药品、重症监护病房、临时起搏器、除颤仪、负压吸引器以及吸氧装置等,并确保药品充足,器械功能运转正常,处于随时可以使用的状态。
1.2.2早期心脏再灌注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同时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立即输注强心、溶栓等药物,并要密切观察液体的输液速度,不要过快,不超过15~20滴/min,每天输液总量在500~1500 m L,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存在有休克症状的患者,比如口渴、出汗、尿少、烦躁不安以及皮肤湿冷等,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滴注,尽快纠正休克。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是心脏再灌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口服阿司匹林以防血栓加大,同时输注低分子肝素钙或肝素纳溶栓治疗;无低血压的患者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进行治疗;若心肌缺血无显著的改善,甚至出现心率加快、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左室功能失调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应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进行治疗。
1.2.3镇静止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胸痛程度比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为缓解患者的烦躁情绪以及疼痛程度,可以适当的给予镇静和止痛药物。安定10-30 m g静推,对于疼痛难忍的患者可以给予吗啡5-10 m g或杜冷丁50-100 m g皮下注射。
1.3住院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疏通阻塞的血管,阻碍血小板再聚集,保持冠状动脉的通畅,有效的恢复心脏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发病12 h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以直接进行PCI;对于心源性休克的心肌梗死患者,可以不受发病时间的限制,直接进行PCI治疗[2]。对于不能进行急诊PCI治疗或在90 min内不能完成第1次球囊扩张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以给予溶栓治疗,尿激酶或链激酶250万U缓慢静脉滴注,30 m in内滴完;然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 d。
2 结果 经过接诊急救和住院治疗,本组62例患者中,痊愈出院者46例,治疗后好转者12例,死亡4例,治疗总有效率93.55%(58/6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诱因较多,除了冠状动脉狭窄,造成心肌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坏死。另外,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吸烟、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大量饮酒以及情绪激动等,也可以导致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或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在积极治疗心肌梗死的同时,临床上还要对疾病的诱因引起重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避免过度的情绪激动和劳累,从源头降低进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特别在发病1 h内死亡率最高,因此,要尽早的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急救,可以有效的提高心肌梗死的救治率。本组62例患者中,痊愈出院者46例,治疗后好转者12例,死亡4例,治疗总有效率93.55%(58/62)。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进行及早、准确的诊断,以便开展进食有效的临床救治措施,可以显著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陈燕雄.不同急救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8):25-26.
[2]程莘.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治疗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105.
[3]王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急救及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5,2(8):105.107.
论文作者:付崴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心肌论文; 措施论文; 休克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