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实验室教学的可控性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控性论文,中学语文论文,实验室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教学,以其新颖的构思,大胆的创意,业已引起了广大同仁的热切关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师生同心毅力探索,使整个实验逐步臻于完善。现以一个年级、八个班额的规模为例,进一步说明,见教于大方。
一、基本配置
1.硬件:一间阅览室,大小与教室相当,内设可供六至八人对坐的“读写工作平台”十个,每台预置字典、词典及语法、修辞、文学文化常识类工具书一套。可容纳各类书刊2000册以上的书架一组,其中备有经过严格遴选的,中学阶段学生必读、选读和参读三大门类的古今中外优秀图书,再以与教材知识的远近关系把这些图书细分作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三个大的层次,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期分批投放到“工作平台”上,像营养配餐一样为学生提供阶段性精神食粮。选书与投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与教材同步,和素质挂钩,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性。比如,讲记叙文的单元时,每台选优放置相应图书十几本,供学生自由选择阅读,以此来突出教与学的科学性和目的性。两排报夹,挂有各类报纸计二十余种八、九十份,把名著阅读和时文鉴赏融为一体,给学生提供新鲜的文学养料,另外,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配备投影仪、电视机、放像机、录音机等辅助性电教器材,以便多角度、立体化、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送各种文化信息。如:名作欣赏、电视散文展播、大专辩论会、风景名胜导游、摄影绘画展评等,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2.软件:因地制宜,自办校报校刊,让学生有用武之地,我校先后创办了校级综合性报纸《滨北时空》;专业性报纸《习作天地》、《精华文摘》、《导航》、《阅览导报》、《滨北电视报》、《鹰爪鸽》报、《七色光》报;高品位校刊《幼林》等。并陆续成立了一批学生社团组织,如“小记者团”、“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演讲协会”、“文艺沙龙”等。与此同时,再配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像“辩论会”、“演讲会”、“读书报告会”、“小记者招待会”、“硬笔书法展评”、“作业展评”、“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等,应有尽有。活跃在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始终当顾问,师生携手,共同营造语文学习的大环境。
二、运行机制
1.课程安排:采用大课时制。每两节课(100 分钟)为一个阅读单位,每班每周必修两课时,选修两课时,两次共计200分钟。 课余时间,实验室全面开放,方便学生课外阅读。八个班轮流共用一个实验室,可充分提高图书利用率,并能从图书选配和投放的角度,控制整个教学节奏,以保证《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授课方式:采用教师指导制。每次阅读指导不超过15分钟。教师在对某类图书有了较为理性的总体把握之后,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给学生以“短、平、快”式的引导和启发,“授之以渔”,从方法上加强指导,从欣赏角度与学生共读同类文章,充分利用共鸣共振效应,举一隅而带全面。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关于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各种实用文体的阅读法则,进而打印成册,每生一套,方便使用。
3.读写方略:学生每次来实验室,至少带足如下物件:三本两笔一教材。一本笔记,用于摘抄名篇、名段、名句及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类似于读书卡片),并作出见仁见智的评析, 文字总量不少于1500 字/周。一本周记,用于平时的写作训练,把狭义的课堂定时作文变成广义的随时随地创作,捕捉灵感,即时成文,每周不少于3篇, 总字量多于1500字/周,并附有自评自改及同学间的交流意见。一本作文,定向训练写作,两周一篇,学生可在查阅资料后,有参考、有模仿地独立完成。一般是课上统一写作要求,课下加工成品。每次上交前,作文本上应具备下列内容:写作提纲、自改内容、写后记及其他同学的批阅情况。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作文,既有对笔记摘抄的模仿,也有对周记创作的再加工,还有同学之间互评互改后的多侧面、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如此这般,就把写作这件个体色彩浓厚的工作转化成公开的、透明的集体合作项目,学生可在群策群力中从容地整合出一篇高质量的作品,奉献于读者(而不仅仅是教师)的面前。笔分两色,蓝的用于摘抄和创作,红的专事评改和分析,红蓝分明,一目了然,使“三个本子”像读写档案一样,便于随时查阅。这种办法,把长期以来令许多同学为之头痛的写作,变成了一项轻松愉快、有益身心的活动。学生乐此不疲,兴趣和习惯也在不知不觉间自然形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一本教材,目的在强根固本,把读写期间学到的知识与课本中的范例相互印证,既有面上的广度,又有点上的深度,使整个实验过程始终扣紧讲读教学,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并逐步把教材建设成综合各种语文知识和功能的“航空母舰”,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灵活作战,游刃有余。
4.配套措施:想尽千方百计让学生在整个读写过程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避免“放羊式”的阅览。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把全班同学分作十个活动小组,每组固定使用一个“读写工作平台”,各台民主推选“台长”一人,负责全台同学“三本”情况的汇总;“小编辑”一人,负责检阅、举荐同学摘记和创作的优秀作品,并主持与其他台之间的比较与交流;“活字典”一人,负责归纳、整理“三本”中的典型词汇和精美句子;“书法大师”一名,负责督查、指导本台同学的书写和卷面;“评论员”一名,负责对本台同学“三本”中的评改和分析的复议。以上人员安排也可延伸到实验室外。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俨然小先生。有关活动,两周一小结,一月一汇合,做到人人有数,个个争先,从而变个体的隐性的语文学习为全体的显性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广泛的读写交流中相互提携,同步进取,创造规模效益。
三、终端控制
1.定期展评:对笔记、周记和作文要及时展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每台选出优秀者,做成目录索引,让同学们评头品足,见贤思齐,带动全班、全年级乃至整个学校的读写活动上台阶。
2.鼓励发表:对经过大家公认、确有上佳表现的作品,应在积极修改润色后,鼓励大胆投稿,争取发表,以增强信心,培养兴趣。对已发表的作品,则实行“拿来主义”,引导学生像对待课文一样,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并进而指导学生每学期从周记、作文中制作一册自选集,回顾走过来的每一步,以便继往开来。
3.变能力为素质:常言道,博闻而强记,艺高则胆大。由学生自行组办,教师参与指导的“成语典故擂台赛”、“诗歌散文朗诵会”、“周记创作小论坛”、“文学知识点将台”、“语法常识知多少”、“修辞学问大家谈”等活动,让同学们在广泛阅读和大量写作的基础上,又过足了评书、用书的瘾,学养深厚,素质自然就提高了。
以上做法,有如“抛砖”。在语文教改全面突围的当口,我们大着胆子迈出了第一步,尽管还打着趔趄,却正如婴儿的学步。这里关键之处是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在语文教改的大舞台上,我们一直认为“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才是第一要著。要想使学生成为知识海洋中的弄潮儿,就别害怕把他们丢到水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