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路径选择
——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 朱昕晔
摘要: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新媒体在其中的运用对提高民族团结宣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简析民族团结宣传中新媒体的运用,并思考民族团结教育在民族院校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民族团结教育;路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流理念。因此传统灌输式的民族团结教育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因此,民族团结教育始终是云南民族院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把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民族院校团结教育工作中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也符合高校教育发展的理念。
一、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及新媒体
(一)民族团结教育内涵。民族团结是祖国繁荣发展的基础。其内涵是遵循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原则,教导公民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是促使社会成员的认识不断内化和深化,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国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由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下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下发的《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提到,要立足于当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的要求。
(二)新媒体内涵与本质。新媒体是指当下所有事物都是媒体,也就是说新媒体是一个大环境,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笔者综合各方学者的观点,认为新媒体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所建立的媒体形态,其包括网络新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网络新媒体是指我们平时用来上网的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等。移动新媒体主要指我们在手机客户端使用的平台,如手机邮件,手机社交工具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与移动新媒体相互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与新媒体相对应的传统媒体,例如报纸,其生产者大部分都是比较专业的人,例如编辑、制片人、主播等,我们普通人至多只能算是消费者。如书籍,编辑是生产者,书店是传播者,我们普通人只能是消费者。而新媒体的本质在于,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生产者。举例来说,微博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会使用的社交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微博发布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选择转发别人的微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起到了生产者的作用,也起到了传播者的作用。其意义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发声,每个人都可以有对内容表达自己态度的权利。也就是说,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灌输的一种固定死板的模式,接受者既是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这是新媒体崛起的重要标志。
(1) 斜拱桩基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会使上层土体产生横向运动,使土体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场,影响较大的范围基本都是在中上部土层,对下部范围的土体影响较小。
二、新媒体在民族团结宣传中运用情况
一是课堂教学为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本校对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进行积极探索,本科期间开展了很多相关公共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相统一。同时加入民族特色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来阐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达到了宣传民族团结的效果,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新媒体的运用。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目前开办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微信公众号、“民大先锋”、“民大思政”手机APP,开展了微党课作品大赛。云南民族大学使用新媒体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主要有:
(二)新媒体运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就云南民族大学来说,新媒体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舆情监控难度大。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传播了信息,但对信息的监控也成难点。在新媒体的运用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发布信息,采集信息,任何小事都可以成为舆论爆发的热点。
确保项目申报、落实从贫困户的意愿和需求出发,引导贫困户实施高收益项目;项目落实做到前期培训、实施指导、后续服务,保证项目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实践基地。推行以社会实践为品牌的实践育人特色项目,假期组织精通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师生团队赴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宣讲党的政策理论,既教育群众,又教育自己。通过社会实践,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和风俗等,不仅对自身是一种锻炼,还增加了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民族团结文化阵地。将校园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方面以重要的节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校团委会组织开展少数民族舞蹈表演,民族文化展示等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成立各种少数民族研究社团,如佤族文化交流学会、纳西文化研习会、壮族文化研究学会等类似的社团,这些社团定期组织一些民族类的活动,以此来推广少数民文化。
2.新媒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不理想。一方面在教学中,新媒体的发展必然会给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冲击,传统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处于信息传播的优势地位,可以顺利的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以此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完成。新媒体的普及,使学生能够更方便的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就对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冲击,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强迫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要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云南民族大学在民族团结宣传方面打造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课阵地,开设了一系列思想教育课程,但并没有将新媒体融入课堂,还是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并且这类课程大多都是公共课,上课人数多,老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
终于,一杭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是9月23日车祸现场的照片。一杭快速浏览了一下,大部分是自己蹲下身拿手去试死者鼻息和骑车逃离现场的照片,并不能帮他洗脱嫌疑。他希望找到一张,他到达现场时,死者已经躺在地上的照片,仔细又看一遍,还是没有。就算有,范坚强也不可能放在这里吧?一杭又开始点击文件夹。终于,找到一个代号为“F”的文件夹,里面除了一些文字资料外,还有一些图片文档,其中便有一张照片,一杭人还在摩托车上,刚刚驶入画面,但照片的前景里,地上已经躺着一个血肉模糊的人。一杭大喜过望,立即掏出事先准备好的U盘,插到USB接口上。
式中VADC_range为A/D转换芯片的测量范围,Vin_range为二级放大滤波电路的输入电压范围。通过选取合适的增益,可以充分的利用A/D转换芯片的有效测量范围,获取更高的分辨率。
总的来说,云南民族大学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做的比较完善了,但在新媒体运用过程中的有些问题还待完善。大众传媒的兴起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部分高校教育理念还需创新。
3)如图6c所示情况,机体轴线与设计轴线平行,存在偏移量,此时需调节支撑油缸,使掘进机向设计轴线靠拢,转变为图6b状态。
三、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路径选择
(一)正确利用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在舆论传播过程中,新媒体要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播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主流意识。一方面需要民族类高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过滤机制,对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论进行有效遏制,要保证学校不会发生舆论导向不正确而引起的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对学生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自律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新媒体发布一些权威信息,掌握信息发布的时效,高校可以将信息汇集,做成各个民族类的专题,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从而起到引领学生思想的作用。
(二)注重新媒体的运用。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起到了思想引导的作用,新媒体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当注重对其新媒体意识的提高,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鼓励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团结教育中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鼓励他们开设网络课堂,并通过图片、视频等方提高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同时做好线上和线下的教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平时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注重新媒体的运用,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三)提高民族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概念是由外国传进来的,属于舶来品。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纷繁复杂,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媒介素养的教育,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中有意识的对大学生传达新媒体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近年来高校辅导员越来越多的使用新媒体工具与同学们交流,在此过程中需要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正确引导。
最后,要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将新媒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层次的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季海菊.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2):27-31.
[3]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周慧敏.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李斌.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3(03):69-75.
[6] 郭来会. 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7] 刘瑜.我国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2):155-159.
作者简介: 朱昕晔 (1992.8-),女,汉族,甘肃兰州,硕士在读,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标签:新媒体论文; 民族团结教育论文; 路径选择论文;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