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原因论文,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度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因。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和整个制度环境中的其他制度安排之间既是相互影响又是相互制约的。从经济制度环境看,主要有:
一、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相呼应。吴敬琏(2004) 将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个演变历程分成行政性分权(1958-1978年)、增量改革(1979-1993年)和整体推进(1994 年至今) 三个阶段。“行政性分权”造成了市场分割和经济资源的浪费,逐渐为效率优先和市场取向的“增量改革”所取代。1993 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个人账户、实行统账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战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的隐性债务问题、激励问题都开始显现,2000 年开始,中国开始掀起了新一轮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二、国有企业改革
在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下,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发放是在企业营业外列支的,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而改革以后财政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财政不再给大部分企业提供亏损补贴。在这样的制度下,不同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明显不同。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再次走向社会统筹,这是政府和企业双方利益共同作用下的驱使。
三、财税制度改革
养老保险制度也随着财税制度改革而变迁。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从1980 年起中国的财政开始实行“包干制”。企业必须自担养老保险责任,这无疑加重了国有企业财务上的压力,因此养老保险重新走向社会统筹也是财政承包制改革的要求。1994 年建立分税制,根据事权财权统一的原则确定财政支出的范围。由此,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始建立部分基金制的改革,但对于制度转轨带来的成本,至今仍未解决。随着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推进,2000年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在此框架下,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需要将成为公共财政下政府支出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