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骨折治疗的患者80 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 例。对照组患者依照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骨科术后切口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进行比较,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骨科术后患者实施早期护理能有效降低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率,改善切口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切口感染;骨科
手术切口感染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延长患者治疗时间,严重时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组织器官功能和机体防御能力逐渐减弱,切口感染发生率增高;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和切口暴露时间越长,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增加,切口感染率增加。本研究对我院接受骨折治疗的患者实施常规骨科护理,将其疗效与实施骨科术后切口早期护理相比较。现将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3 月~ 2015年3 月在我院接受骨折治疗的患者80 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12 例;年龄22 ~ 55 岁,平均年龄为(38.32±16.42)岁;疾病类型:开放性骨折24 例,非开放性骨折16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0 ~ 50 岁,平均年龄为(35.72±14.84)岁;疾病类型:开放性骨折22 例,非开放性骨折18 例。两组患者手术与受伤时间间隔在为0.5 ~ 2.0 h。将两组年龄、平均年龄及疾病类型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研究性。
1.2 方法
病室需保持环境清洁,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需严密观察患者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及感染情况;患者还需保持切口干燥和清洁;对切口给予常规清洁消毒,患者如切口暴露,需给予5% 聚维酮溶液外涂,每8 h 涂抹1 次,涂抹3 ~ 5 次,密切观察患部术后功能、血供等情况。观察组实施切口早期护理,每日观察患者切口情况,注意是否渗出,并观察渗出液的颜色、性质、量及切口敷料渗出情况,如渗出较多应及时换切口敷料;加强病房环境护理。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评价
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愈合;乙级愈合:愈合有炎性反应,但无化脓现象;丙级愈合:切口化脓后经换药愈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的满意度,包括手术室及病房环境、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等,满分100,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住院时间用(x-±s )表示,t 检验,切口愈合率和满意度用n(%)表示,χ 2 检验。P < 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切口感染例数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11.23±3.53)d,高于观察组住院时间(8.76±2.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切口感染4 例,观察组无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和满意度
对照组甲级愈合20 例、乙级愈合15 例、丙级愈合5 例,低于观察组甲级愈合30 例、乙级愈合8 例、丙级愈合2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满意度87.5%(35/40),低于观察组97.5%(3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导致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年龄、BIM、原发病、切口类型、平均清创时间、钢板的使用、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起来为两方面的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医院因素[2]。患者年龄大、机体器官退变、免疫功能差、容易发生感染;BIM 高切口愈合慢、感染概率大,且脂肪层厚缝合时间长使手术野暴露时间长,增加切口感染率;患者有原发病,使免疫力差,更易感染。特别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的滋生,且患者免疫力低下、切口感染增加;切口的污染与局部细菌的繁殖成正比,因此Ⅰ类切口的感染率显著低于Ⅱ类和Ⅲ类切口;创伤后至医院清创时间为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清创的时间越早越好,在创伤早期伤口表面的细菌未进入组织深处,此时清创可彻底清除细菌,缝合并封闭伤口可防止细菌的侵入[3];使用钢板固定易合并死腔,增加感染的发生率;腰髋部及下肢手术相比颈肩部和上肢手术难度大、切口深、切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且牵拉性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多,因此切口感染的概率大;本身手术为侵入性操作,长时间的手术使患者组织损伤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抵抗力,且手术时间越长,所使用的医疗器械污染越严重、细菌污染源进入手术切口的概率越大,切口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4];住院时间越长,发生交叉感染率与切口感染率越高。
针对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对策:(1)高龄患者、体质虚弱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并注意饮食;尽量缩短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2)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清创处理,清创在6h内进行,对于一期清创未能闭合的伤口应进行反复清创,直到所有的坏死组织全部清除。(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用疗程应根据患者伤口生长及全身情况决定。(4)密切关注术后切口情况,对切口发生异常及感染的患者给予及时处理,引流管必须保持通畅,使用钢板内固定的患者应彻底清创、充分引流,避免残留死腔引发感染。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切口尽量保持低位,有利于引流。(5)采用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减少手术外源污染。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管理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手术器械的清洁严格按照器械清洗流程,并加强手术人员手卫生的管理。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早期护理可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对患者恢复起积极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护理有利于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得到患者认可。
综上所述,对骨科术后患者实施早期护理能有效降低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 辛友红,李倩,安玉霞.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3):10-11.
[2] 王惠.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研究及手术室护理对策[J]. 中国校医,2013,27(9):688-690.
[3] 施康康. 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预防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3):328-330.
[4] 游新茂,潘昊,叶秀益,等. 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74-1478.
论文作者:尹玉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切口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时间论文; 统计学论文; 骨科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