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挖掘教材;写作引导;言传身教
语文这一学科该不该承担起德育的任务,文道该不该分家,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将传道放在首位,就已经为语文的德育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语文课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文解读,循文求意,因意悟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价值,可以按感知课文、理解阅读、鉴赏评价三个环节来进行。各环节的教学都体现着智育、德育、美育和谐统一。通过分析鉴赏课文,挖掘文章中的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对其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如《项链》一文,写了玛蒂尔德为了一条项链付出十年艰辛的故事,学完本文我组织学生讨论: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怎么看待?在讨论中学生一致认为,虚荣要不得,它是一个陷阱,一个人应具备诚实的品德。诚实是做人之本。我趁机补充:孔子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李嘉诚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高尔基说:“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康德说:“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相关的故事如:“狼来了”“樵夫认斧子”“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等。正如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又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写了杜十娘为了纯真的爱情,面对背信弃义毫无主见的李甲和淫恶卑鄙不道德的孙富时,她以死抗争。虽然她这种做法不可取,可是她没有违背做人的原则。我又趁机补充: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可领悟到峥嵘挺立的人格最严;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可领悟到不同流合污的气节;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中可领悟到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胸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长期耳濡目染,学生就会逐渐地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慢慢地也就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和道德观。
二、在写作中引导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杂志上有篇报道,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赚了钱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长大再放羊。作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也喜欢写,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同时,教师要善于点拨,这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关注人生的意义。可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哪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进行自我剖析与反省……这些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例如:由刚建成的海河外滩公园遭人为破坏,供人观赏的雨花石被拿光联想到提高公德意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在空漫舞想到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方法二:品读名言、谚语、成语,领悟前人智慧。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国文学家雨果的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练习中,师生情、父子爱、同窗谊、朋友道、市井画均可入文。
方法三:通过对某些具体物象分析,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象手表一样永远的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三、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是校园环境,还有家庭、社会环境,改善教育环境除了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外,社会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教师和家长都具有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就会对学生的道德风貌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有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是有利于我们语文教育事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发挥教材的思想价值,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寓道于文,使学生从作品深刻的意蕴中受到熏陶感染,才能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参考文献:
[1]苏冰梅.做一个腹有诗书,灵魂有香气的人——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对德育的渗透作用之我见[J].课外语文,2018(18):193.
[2]陈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10、01.
论文作者:邱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人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