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表外业务审计:金融创新对传统会计和审计的影响及其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创新论文,传统论文,会计论文,业务论文,表内表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以衍生金融工具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业务的迅猛发展,这不仅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传统的会计和审计理论体系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发展阶段来看审计经历了详细审计、信用审计和会计报表审计三个阶段,我们认为由于金融创新活动的日益频繁,将促使审计向第四阶段——表内表外业务审计阶段发展,其传统的理论体系也将进行相应的重构。
一、以衍生工具为核心的金融创新的发展及其特征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一种价值取决于其它基本变量的工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 号“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价值的揭示”中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这里所依据的资产是指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
这种以衍生金融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创新浪潮的发展可以用默顿提出的“金融创新螺旋”过程进行解释。诸如期货、期权、互换的新型交易市场的发展使大范围的为客户“量身而作”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创造成为可能,这些产品再由金融中介通过DTC出售, 以满足投资者和风险回避者的需要。接下来,中介商自身需要交易以抵冲他们出售产品而带来的风险暴露,因此,进一步导致了新型产品市场交易量的激增。交易量的大量增加反过来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使新产品和交易策略的进一步实施成为可能,又导致了更大的交易量。新型市场的发展还来源于某些成功产品的标准化和他们发布渠道由中介商转向市场。这些交易市场和客户产品的成功又激励了创建新的市场和产品的投资,如此反复,从而螺旋形通向完全市场和零交易成本的理论极根边界。
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许多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在汇率和利率频繁变动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工具,依靠其自身的对冲作用,进行套期保值,起到分散和转移风险的作用。在此种意义上讲,金融衍生市场就是一家提供价格保险服务的公司。它通过各类衍生工具将金融风险进一步细分,将无限风险有限化,并逐步建立起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风险转移机制,从而营造了一个更便利、更低成本、具有更大选择空间的投资环境。
但衍生金融工具是柄双刃剑,其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衍生产品交易失败而引起的金融风波仍令人触目惊心。其中巴林银行的倒闭,我国的“3.27”国债期货风波都是典型的例子。近几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从事金融创新的活动越来越多,而传统的会计系统对于金融创新工具的会计反映却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
二、金融创新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冲击
金融创新工具具有表外反映性、杠杆性、风险与收益的潜在性、虚拟性等诸多特点,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挑战。
1.对会计核算的挑战。首先衍生工具多属于表外业务,不能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第二,衍生工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这使其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资金盈亏大相径庭。第三,工具本身是为规避商品价格和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但它同时因集聚了全社会每一经济角落里的市场风险并集中释放而具有较高的风险。第四,衍生交易空间上的广阔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使会计核算难以进行。
2.对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金融创新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是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解决的。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资产与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带来的资源与发生的现有义务,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是企业现在拥有的权力或承担的义务,在将来会造成现金流入或流出。所以难以将其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必须运用新的确认原则。其次,金融工具交易市价随时随地在发生变动,此时预示着参与者的巨大盈利,彼时可能演变为巨额损失。显然,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财务会计的唯一计量属性,必须以多种计量基础对金融工具进行不断的确认和计量。最后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为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容纳而只能成为表外项目,而且在表外得不到规范、完整的反映,其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意愿。所以说,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供应”不足且不规范。而另一方面,对它的“需求”却与日俱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演变,衍生工具的交易将更为频繁,金额也将日益扩大,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若投资者不能在企业报表中获取相应信息,就会看不到隐藏的巨大财务风险,许多金融风波的发生都与会计系统未能及时、充分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
鉴于原有财务会计理论已不能跟上以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发展的实际,会计界一直在酝酿对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尤其是金融工具的报告问题,目前较为现实的做法是重视会计信息的表外揭示,提高表外揭示的质量,转变以往表外揭示就是对会计报表项目“附注说明”的观念,使之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这是弥补通用会计报表揭示信息的局限性,提高财务报表总体水平和层次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促使审计理论及方法体系进行重构
(一)不完全信息博弈对现行审计构成的困境
不完全信息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信息不对称, 指交易双方对所要交易的对象、拥有的信息、在量上和质上不相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凭借信息获利。在社会经济交往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2)信息失真。指每个经济主体对自身信息掌握的不充分、 不准确。以衍生工具为核心的金融创新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审计委托人和代理人、审计人员与被审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失真。
1.审计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性,所以如果企业经常抽出大笔资金进行交易,将有悖于企业正常稳健经营,稍一不慎就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此种交易常常是帐外进行,无疑增加了审计的同险。而企业的管理者出于谋取利益的动机,当他们认为为逃避委托人给予惩罚而支付给审计人员的贿赂额小于因审计人员披露不利信息给委托人由委托人给予的惩罚额时,就会产生审计合谋(雷光勇,1999)。所谓审计合谋,即指在审计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代理人)与被审单位串通起来,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审计委托人、社会公众以从中谋利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2.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与被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由于衍生交易很可能帐外进行,有关企业管理者从自身名誉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会提供不完全的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很好地对衍生交易进行会计反映和核算。这些都增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这里还要提到的是,由于衍生交易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这不仅对衍生工具的经营和使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考验。
(二)金融创新将显著增加现行审计风险
80年以来,金融工程技术带来的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衍生工具创新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融资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而且也诱发了过度投机和巨额亏损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和我国的“3.27”事件。源于衍生产品交易失败的巨大损失往往直接由参与金融及其它衍生产品交易的经济主体的股东和债权人承担。衍生产品交易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在契约签订后,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而实际交易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和完成,衍生产品交易又不在会计报表上体现其潜在交易盈亏,正式交易记录上不能确认其交易行为本身的风险大小,而且交易失败的经济主体为了掩盖衍生交易中的某一交易行为还会用另一种衍生交易来对冲,这就给交易风险的发现增加困难。另外,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以此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交易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动幅度加大,因而其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也与日俱增。
正是由于金融创新业务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审计作为鉴证交易双方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责任关系的中介,显然由于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隐蔽性和不可确定性而增加了审计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因此,源于不对称信息环境和交易风险迅速增加的现实,必须对传统的审计理论和方法体系进行重构。
四、审计理论及方法体系重构初探
(一)审计准则的重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规范,也是保证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所应遵守的原则性规定。审计准则的制定,应体现审计目标的要求,并在审计假设前提和审计原则下,规定出审计人员执业时应予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和实务规范。
衍生工具审计准则的制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解决,但职业界至少可以明确注册会计师在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中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被审单位按现有的会计处理规范进行客观、公允的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何种程度的职业谨慎,并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和责任等问题。若这些问题运用审计准则加以规定,就可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工作。另外,在重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准则时有两个突出的问题要注意,其一是审计准则的重构要突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及其关系;其二,改变现行在审计报告中,对衍生工具交易的审计只作脚注,或只以几点意见的形式作为原审计报告的补充的情况,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断频繁发生的形势下,要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审计报告的重要性,因此应在原审计报告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特别对于上市公司,再增加一份衍生交易审计报告,要与原审计报告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才能加强企业衍生工具交易的信息披露,降低审计风险。且在审计报告中要注重对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的披露:(1 )管理者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态度;(2)管理者如何运用衍生工具;(3)管理者如何对其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4)相关的会计政策;(5)对资产负债表截止日头寸的分析;(6)对上述头寸固有的信贷风险分析等。
(二)审计方法的重构
审计方法从查帐复核到内部控制分析性测试再到系统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演变代表了审计从详细审计到信用审计再到会计报表审计的发展历程。同时,适应形势需要的审计方法创新必将推动审计本身的发展。因此,在金融创新业务日益频繁发生的今天,审计方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构:
1.重视利用金融、法律等其他专家的意见。衍生金融工具涉及较深的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在知识创新迅速加剧的今天,专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审计业务的需要,因此在进行审计时,可考虑聘请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协助项目的审计。审计人员在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作为审计验证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以确定其能否支持会计报表的有关认定。
2.运用现代数学及信息科学的有关方法。传统的审计以抽样法作为主要方法。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价格和风险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要求审计人员除运用概率及数理统计知识对其风险价值和定价模式进行测定和验证外,还需运用现代信息科学及数学上的有关方法,如盲数、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以及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方法,以大量的数学性和分析性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审计意见。
3.运用相关分析性复核方法。通过分析性复核(尤其是会计报表的复核)可以发现审计线索,为初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制订和修订审计方案提供一定依据。同时通过对企业金融与非金融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可以深刻揭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确认、计算和披露的合理性和公允性。
(三)审计程序的重构
适应金融创新需要的审计程序的重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控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重构。
1.内部控制测试的重构
与其它领域的审计一样,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进行各种测试以决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程度,从而为确定应否减少实质性测试提供依据。尽管一些特殊的测试依交易类型和内部控制系统的性质不同而在会计主体间有所不同,但典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测试都包括如下内容。
(1)检查与规定政策的一致性。 如企业是否一贯奠定已确定的市场和信用风险限制,是否及时在出现超越限制的情况时予以报告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单个交易的授权批准情况。 包括由独立于交易初始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的证据。
(3)交易记录的完整性。 包括某些特殊的控制措施是否发挥了“捕捉”交易的功能,以及检查对交易活动及相关余额进行定期调节的功能。审计人员应考虑抽取样本直接与交易对方就交易细节详细核对,以对交易情况进行判断。
(4)企业所采用的计价方法。包括:对内部估价模型的检查, 并将这些计价模型所产生的估价结果与来自于独立外部来源的估价结果进行比较;针对现行市场数据,对内部模型输入数据的测试;对模型生成数值进行一致性检查;通过使用经选择的正式交易或参考实际买卖交易进行。
(5)根据会计和税务目的将交易适当地分类。 由于会计和税务准则非常复杂且尚在发展和完善之中,这种分类可能不总是一目了然的。例如,某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虽然符合经济意义上的保值交易定义,但却可能不适应于用套期保值交易会计方法处理。类似地,由于一些交易会构成资本利得或损失,因此从税务的目的来说,又可能被看作是投机套利。审计人员应仔细检查并测试企业用于恰当确认并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6)检查用于核准新交易伙伴的程序;用于获取抵押或担保、 信用证等的程序;用于监控交易伙伴信用等级的程序。
2.实质性测试的重构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高度风险性,审计人员需进行大量的实质性测试,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风险。如:
(1)检查衍生金融工具明细帐余额与总帐余额是否相符。
(2)盘点检查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和交易单据。
(3)验证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 年末计价和损益确认的正确性。衍生金融工具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可获取市场价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审查其公允价值是否为交易数乘以市价;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当审查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看其是作为所有者权益记入资产负债表还是作为综合收益。
(4)在报表日向交易对方核对在途交易
(5)确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已在报表上恰当披露。 企业除应在报表中反映已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外,还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性质、交易目的、会计政策和方法、风险等内容。
(6)检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税收属性, 并将之与整个应实行的税务方面的审计程序相联系。
五、结论:表内表外业务审计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总量和资本市场规模的日益膨胀,金融创新业务的日趋活跃,经济主体在获准进入资本市场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巨额资金支持,使其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其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审计人员和机构在对经济业务进行审计时,其审计风险也同样增加。为尽量降低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本身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向表内表外业务审计过渡,并在审计准则、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所有审计的重要理论和实务方面进行重构。同时,在审计期末除提供原有的会计报表审计报告外,还必须为进入资本市场的经济主体提供表外业务审计报告,以维护审计报告使用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稳步发展。
标签:金融工具论文; 金融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论文; 金融创新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金融会计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会计确认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会计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表外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