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教师的文化使命论文

基于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教师的文化使命论文

基于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教师的文化使命

杨朝霞

(山西大同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文化是教育之根,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历史使命,同时教师还是文化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为此,我们基于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理念,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师的文化角色定位展开探讨,进而提出教师文化使命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教师;文化使命

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这是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书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特别是《天下之治在人才》、《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其内容无不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基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文化的引领和建设,是每一个教师的使命所在。

一 基于文化强国理念的教育和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时代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认清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文化主要是指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产品有关的方面,它也表现在人的生存方式与行为方式中。社会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存在物,其存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四种:物质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活动形态的文化以及人的心理、行为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其实就是要把各种形态的文化都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并能结合时代特征注入新的血液和精神。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及文化在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中作用的加强,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1)为观测桩-土界面土体位移,在模型桩内部装置红外微型摄像头,通过观察窗口记录土体位移.记录图像后通过改进型DIC方法可计算得到土体位移场,并可绘制位移矢量图和云图.位移云图表明桩体在沉桩过程中,桩-土界面土体竖向位移远大于水平位移,并呈现局部化特征.

新时期,创造中国新文化,既要深深扎根于中华五千百年文明的沃土中,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养分。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培养新人创造新文化的任务尤其艰巨。

拉力试验过程中,试验机下部夹头夹持夹具保持固定,上部夹头夹持夹具往+Z方向持续提拉,使载荷不断达到91000 N。

另一方面反过来,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教育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的融合、交流、批判、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也日益突出地显示出来。因为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发展是要靠教育的。文化要发展,文化要繁荣,是离不开全体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也离不开各个领域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而这些正是教育的使命。总之,文化离开教育就无法传递更谈不上发展,而教育离开文化也就没有了传递的内容。正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它是使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人心灵与优良的“客观文化”适当接融,把“客观文化”安置在个人心灵中,使其成为“主观文化”。[1]

教师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中介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确立文化自信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的文化角色。

二 文化自信理念下教师的文化角色定位

要建设文化强国,国家及全体公民就应当具有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承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和历史长度。同时,教育与文化又是相互储存相互制约的。

(一)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通过对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整理、甄别、筛选,使之生活化、具体化,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年轻一代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人类几年历史所积淀起来的智慧,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识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持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3]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标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逐渐积淀起来的精神财富,是涵养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和维护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支撑和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2]

文化是大众的共同精神享受,是最需要教育引领的领域。当代中国由于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捷、途经多样、范围广泛,出现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特别是掌握着世界话语权的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向其他国家植入代表自身利益的价值观,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作为教师必须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

(二)教师是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引领者

教师通过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使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先进科学文化成果得以相互吸收和融合,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怎样成为一个文化素养高的教师?首先,要把理想和信念放在首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仅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且要将其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其次,教师要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高尚的师德首先要有教育爱,要满腔热情地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爱自己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把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自觉的内化为自己的工作动力。这样才能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其次,要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读书能使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能使我们从蕴涵的时代精神价值、文化智慧精华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从教师职业是传承文化的角度来看,教师传承文化的职业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以文化化人,以文化育人,正是基于此观点。再次,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5]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6]因此,一个有着深刻思想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最后,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知之越深,对祖国爱之越切,也就越能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继承、创造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为此,老师要以知识文化传授为基础,通过文以载道、文化育人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中,在学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在学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比如重义轻利、勤俭、诚信、德之本、孝道等,对有些人来说,觉得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遗产如:爱国主义、民本主义、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等,并能结合现代化建设实际,将全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到已有的优秀民族精神当中,使兼具传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优秀思想观念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对落后于时代甚至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腐朽思想如:封建小农意识、专制统治、等级观念、消极中庸观等加以剔除。同时,对西方多元化的文化思潮要有个全面认识,努力排除其干扰和负面影响,加大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是文化的引领者,首先,表现在教师要承担起市场竞争和消费社会环境中的人生导引;其次,表现在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浸漫下文化培根的导引;再次,就是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纠缠状态中的未来导引。[4]

(三)教师是创造新文化的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时,特别提到了文化创新。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结晶,是创造性产物,没有创造性人才,人类文化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它通过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一方面,文化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诸多方面。首先,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教育观念。诸如教育领域的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方法观等都直接受到文化观念的制约。其次,文化还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因为,相当一部分教育内容是来源于社会文化的。再次,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既有社会意识、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有个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影响。

三 教师的文化使命之实现路径

(一)教师要自觉提高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他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和引导的职责。为此,教师必须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拥有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有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高品位的文化涵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受到应力重分布影响,地铁施工开挖会导致高铁盾构管片产生明显变形,图10是地铁双区间隧道中心截面不同施工方法盾构管片沿环向变形曲线。

综上所述,中国社区老年患者存在PIM现象普遍,为降低我国老年人用药风险,进一步促进合理用药,关注和干预中国社区老年患者PIM现象,是亟需医疗专业人员努力的一大方向。目前对于PIM的评估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将现有国外应用较广泛的Beers标准、STOPP准则与 《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进行评估比较发现,3种标准在评估中国社区65岁以上老年患者PIM时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尤以联合使用Beers标准及 《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最为敏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评估发现PIM是为了对其进行切实可行的干预,是为了帮助患者减少潜在用药风险,对于如何对PIM进行干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二)教师要有超前的文化意识

在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多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认识,以及形成学生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这一功能概括来说,就是要使文化成为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要将其上升到目的层次,超载原来的教育内容层次。

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安排,大多是将文化作为教育内容选择在课程中,通过课程内容的方式呈现文化的要素,甚或是认为仅仅限于社会学科课程包含文化的成份。窄化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可取的。新时期,我们将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并具有共同的积极的文化追求。通过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明确文化在教育中的目的性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对相关其他学科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如果我们的老师特别是高等学校的老师能用全球的眼光看待我国科学文化的走向和发展,并能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文化强国、民族复兴之梦就能实现。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而衰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1]。衰老所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心肌细胞增大、凋亡,坏死导致的心肌细胞损失以及基质结缔组织增加。心肌纤维化是指各种病理因素导致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与降解失衡,胶原比例失衡、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沉积,是诸多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的病理变化。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心血管疾病与心肌纤维化,较少关注衰老与心肌纤维化。阐明衰老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可能有助于防治老年性心血管疾病,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就衰老所致心肌纤维化的特点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三)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文化主导价值观

文化育人是一个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体验和省悟的过程。努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这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因为,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统领着师生的文化价值观。

那么大瓶充装工序的T=X1+X2+X3+X=14.91+18.77+2.90+15.97=52.55,依次求得转盘充装工序的观测时间为:3.86s,分拣工1工序的观测时间为:3.45s,在叉车工序中,卸车工序的观测时间为:0.87min,上空工序的观测时间为:1.16min,下重工序的观测时间为:1.05min 装车工序的观测时间为0.84min。

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导价值观在学校领域内的特殊表现。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是什么。现时期,学校的主导功能就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潜在能力的充分开发和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二是要培养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人生和介入周围世界。我们主张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须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有效地认识发展变化着的内外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内外世界的实践能力,个人行为的自主调节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能与他人成功协作的个性魅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并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此观点完成教书育人之任务。其次,教师要做到通过教学既要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又要充分认识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能提醒学生不被外来文化所迷惑。特别警惕文化殖民主义。再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别能力,使学生既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又能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终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详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6-217.

[2] 叶澜.世纪之交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参考,1996,5:19-20.

[3] 乌申斯基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5-167.

[5] 程红兵.教师应是思想者[N].中国教育报,2011-12-8(7).

[6] 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1.邹进译.上海: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5.

[7] 曾天山. 教育肩负传承创新引领文化历史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1-11-23(7).

本文引用格式: 杨朝霞.基于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教师的文化使命[J]. 教育现代化,2019,6(16):79-8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16.025

基金项目: 山西大同大学2018年度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2018K26)。

作者简介: 杨朝霞,女,汉,山西运城人,副教授,职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基本理论。

标签:;  ;  ;  ;  ;  

基于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教师的文化使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