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宁[1]2004年在《缺血预处理与缺氧后处理对离体心脏保存的心肌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与复跳后心脏进行缺氧处理对离体保存心脏的心肌保护作用。 方法: 将27只大鼠的离体鼠心脏用langendorff装置灌注稳定20分钟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给予不同的处理。对照组连续灌注K-H液15分钟后,灌注St.Thoma’s2号液,使心脏停跳并将心脏保存在4℃St.Thoma’s2号液中,6小时以后使心脏复跳并再连续灌注K-H液60分钟。缺血预处理组给予5分钟的缺血灌注和10分钟的再灌注完成缺血预处理,以后的处理与对照组相同。缺氧后处理组与对照组前面的处理相同,仅在复跳后给予反复多次的缺氧后处理,再连续灌注K-H液35分钟,一共60分钟。各组分别测量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恢复率、冠脉流出量、冠脉回流液中碱性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心肌含水量、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左室心内膜下心肌的电镜下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缺血预处理可以显着提高保存后鼠心的LVESP、+dp/dtmax、-dp/dtmax(P<0.01),缺氧后处理也提高了鼠心的LVESP、+dp/dtmax、-dp/dtmax(P<0.05),而前者在+dp/dtmax、-dp/dtmax恢复方面优于后者 (P<0.05)。缺血预处理组的LVEDP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预处理组与缺氧后处理组的CK-MB漏出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之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缺氧后处理组的心肌含水量与对照组比有明显减轻(P<0.05)。电镜超微结构显示缺血预处理与缺氧后处理两组的心肌结构要好于对照组。 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离体心脏的保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缺氧后处理对离体心脏的保存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结果为离体心脏的保存提供了新的思路。
段忠心[2]2009年在《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缺血/药物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并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在缺血/药物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cndorff装置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续灌组(C)、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ON)、二氮嗪后处理组(DZ)、5-羟葵酸拮抗二氮嗪后处理组(5-HD+DZ)、缺血后处理组(IPO)、5-HD拮抗缺血后处理组(5-HD+IPO)组,每组8只,均先灌注平衡20min。c组:续灌70min;CON组:缺血前灌注4℃ST.Thomas停跳液,全心缺血40min,复灌30min;DZ组:全心缺血40min,缺血后给予含二氮嗪(50μmol/L)的K-H液灌注5min后,复灌25min:5-HD+DZ组:二氮嗪后处理前给予含5-羟葵酸(100μmol/L)的K-H液灌注5min,复灌20min;IPO组:全心缺血40min,复灌10s、停灌10s,连续6次循环,复灌28min;5-HD+IPO:缺血后处理前给予含5-羟葵酸K-H液5min,复灌23min。观察各组平衡末及灌注末心功能、心肌酶学和线粒体氧自由基、膜电位、呼吸功能及心磷脂的变化,分别采用采用Powerlab离体灌注系统记录心功能变化;CK,LDH评价心肌酶学变化;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线粒体ROS生成速率和膜电位采用荧光探针法;线粒体心磷脂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结果:1.各组续灌末时心功能、线粒体膜电位、呼吸功能(以琥珀酸为底物时)、心磷脂均较平衡末明显受损,心肌酶、线粒体氧自由基(以琥珀酸为底物时)较平衡末明显增多;续灌末时DZ组与IPO组线粒体功能优于CON组,心磷脂含量高于CON组,5-HD+DZ组与CON组无明显差异;5-HD+IPO组线粒体功能优于CON组,心磷脂含量高于CON组,但均不及IPO组。2.以苹果酸/谷氨酸为底物时,续灌末5-HD+IPO组呼吸功能优于CON组,氧自由基生成少于CON组;以维生素C/TMPT为底物时,续灌末5-HD+IPO组呼吸功能优于CON组;无论以苹果酸/谷氨酸为底物还是以维生素C/TMPT为底物,5-HD+DZ组与CON组均无差异。结论:1.缺血/二氮嗪后处理通过减少线粒体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膜电位及呼吸链,增加心磷脂含量,减少心肌酶的释放,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的再灌注损伤,产生心肌保护作用。2.5-HD能够完全阻断二氮嗪的心肌保护作用,部分消除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3.缺血后处理对NADH呼吸链及琥珀酸呼吸链均有保护作用,而二氮嗪后处理仅通过保护琥珀酸呼吸链来保护线粒体呼吸功能。4.缺血/二氮嗪后处理通过激活mitoK_(ATP),可减少线粒体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线粒体膜电位、呼吸链及心磷脂,产生心肌保护效应,可能是缺血/二氮嗪后处理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成刚[3]2014年在《七氟烷延迟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七氟烷后处理(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和七氟烷延迟后处理(Sevoflurane deplayed postconditioning)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2.观察七氟烷延迟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保护的有效时间窗口。3.初步探索七氟烷延迟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1.建立SD大鼠的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平衡15min后建立:1.时间对照组(Time control, TC),2.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3.七氟烷后处理组(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postC),4.七氟烷延迟0.5min后处理组(Delayed0.5min 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0.5),5.七氟烷延迟1min后处理组(Delayed1min 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I),6.七氟烷延迟3min后处理组(Delayed3min 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S3),7.七氟烷延迟5min后处理组(Delayed5min 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5),8.七氟烷延迟10min后处理组(Delayed10min 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10),9.七氟烷延迟20min后处理组(Delayed20min 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20)和10.七氟烷延迟30min后处理组(Delayed30min 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30)。比较各组的血流动力学、心脏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肌钙蛋白I和Akt的磷酸化水平。2.建立SD大鼠的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平衡15min后分为7组:比较TC、I/R、 SpostC、S1、S10、S20和S30组心脏梗死面积、心肌凋亡水平、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程度。结果:1.血流动力学指标:与I/R组相比,Spost、S0.5、S1、S3、S5和S10组于再灌注30min、60min和120min的HR、LVDP、dp/dt和-dp/dt增加(P<0.05)(除外30min中的S0.5组,S3组-dp/dt、60min中的S1组中的dp/dt、60min时S3,S5和S10组中的HR和120min时S5和S10组中HR),S30组时间点的HR、 LVDP和-dp/dt与I/R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脉流出液cTnI水平:与I/R组相比,Spost、S0.5、S1、S3、S5、S10和S20组于再灌注120min结束后冠脉流出液cTnl水平明显降低(P<0.05)。S20和S30组与Spost组相比冠脉流出液中cTnI水平增加(P<0.05)。3.离体心脏的梗死面积:I/R、Spost、S0.5、S1、S3、S5、S10、S20和S30组心肌的梗死面积分别是:44%±5.8%,20%±2.8%,23%±5.7%,22%±4.7%,25%±3.9%,32%±5.8%,30%±5.8%,34%±4.2%和39%±4.9%。与I/R组相比,Spost、S0.5、S1、S3、 S5、S10和S20心肌的梗死面积明显降低(P<0.05),I/R组和S30组心脏的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4.Akt的磷酸化水平:同I/R组相比,Spost、S0.5、S、S3、S5、S10, S20和S30组心肌Akt磷酸化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5.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同I/R组相比,Spost、S1、S10、S20和S30组心肌GSK-3β磷酸化的水平明显增加(P<0.05)。同Spost组相比,S1、S10和S20组心肌GSK-3β磷酸化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30组心肌GSK-3β磷酸化的表达水降低(P<0.05)。6.心肌组织NAD+含量:同I/R组相比,Spost、S1、S10和S20组左室危险区心肌组织中NAD+的含量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Spost组相比,S10、S20和S30组左室危险区心肌组织中NAD+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1.七氟烷的后处理和延迟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效果,可以改善再灌注后心脏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cTnl的释放,减少心脏的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的凋亡。2.七氟烷的延迟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具有时间窗,当延迟时间为30min时,七氟烷延迟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果消失。3.七氟烷的延迟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可能与Akt和GSK-3β的磷酸化水平以及抑制心肌细胞mPTP的开放有关。
罗常进[4]2009年在《后处理对离体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通过Langendorff灌注装置建立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缺血2小时后以KHB缓冲液再灌注1小时;预处理组于缺血2小时前给予重复一次的5min缺血和5min灌注的处理,余同对照组;后处理组于缺血2小时后给予重复一次的5min灌注和5min缺血的后处理,余同对照组。持续监测肺动脉压,并于缺血前、缺血末及再灌注末记录肺动脉压,缺血前及再灌注末分别留取3ml的灌流液,缺血前、再灌注始及再灌注末分别切取约20mg肺组织制作成10%的组织匀浆,灌流液及肺组织匀浆用于测定IL-8、IL-10、MDA及GSH的含量,再灌注结束后测定肺湿干重比。结果:与缺血前比较,叁个组的PAP在缺血末均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末比较,叁个组的PAP在再灌注末均明显降低(P<0.05);在再灌注末,叁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后处理组和预处理组的肺组织及灌流液IL-8在再灌注末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后处理组和预处理组的肺组织及灌流液IL-10在再灌注末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后处理组和预处理组的肺组织及灌流液MDA在再灌注末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叁个组间比较,在再灌注末时的肺组织及灌流液GSH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后处理组和预处理组再灌注末的肺W/D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IL-8和MDA水平,提高IL-10水平及减轻肺水肿而起到肺保护作用。
廖志辉[5]2013年在《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在心肌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作用》文中指出(一)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在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作用背景:大量研究表明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电流密度发生了改变,但其在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实验在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后处理中对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进行调节,观察其在心肌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对离体大鼠心脏模型进行45min持续缺血之后,分别进行持续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组),缺血后处理+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抑制剂BaC12(PB组)和缺血后处理+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激动剂扎考必利(PZ组)的处理。测量各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冠脉流速,冠脉流出液中肌钙蛋白Ⅰ,丙二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心梗面积。结果:PZ组比IPO组心功能表现更好,冠脉流速更大。肌钙蛋白Ⅰ和丙二醛的释放减少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合成增加,梗死面积显着减小(18.5±5.2%vs29.0±4.2%,P<0.05)。PB组与IPO组相比,心功能表现和冠脉流量下降,肌钙蛋白与丙二醛增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结论: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抑制剂氯化钡部分消除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激动剂扎考必利增加缺血后处理保护作用。(二)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在心肌细胞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电生理变化背景:通过第一部分的实验提示在心肌缺血后处理时调节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可能影响其心肌保护效果,但尚不清楚心肌缺血后处理对其电流密度的影响程度。本实验通过观察乳鼠心肌细胞在缺血后处理中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揭示其在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分离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进行45min的缺氧后,分为时间对照(CON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组)和扎考必利后处理(PZ组)。利用膜片钳检测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并利用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死亡率。结果:IPO组、PZ组与I/R组相比,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密度均显着增加,其中内向电流密度在-120mv时为-22.34±3.14、-16.67±4.27vs-10.34±0.82pA/pF,P<0.05,外向电流密度在-10mv时分别为2.35±0.18、2.48±0.11vs0.41±0.29pA/pF,P<0.05。IPO组与PZ组的细胞死亡率显着低于I/R组(49±7%、53±6%vs69±5%pA/pF,P<0.05)。结论:心肌细胞缺血后处理时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增加,这可能是其抵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
鲍文韬[6]2012年在《左旋卡尼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左旋卡尼汀(L-CN)对离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预处理与后处理及预处理联合后处理保护作用的区别。方法动物心脏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L-CN后处理组、L-CN预处理组和联合处理组。左旋卡尼汀(L-CN)分别于缺血后、缺血前或缺血前后给予10分钟。监测心率(HR)、冠脉流量(CF)和不同时间点冠脉收集液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并测定心肌梗死区与风险区的比例。结果各组CK, LDH, CF, HR及心肌风险区在灌注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复灌60分钟时,各项指标在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各处理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而CF在复灌120分钟时,LIPo组与其他处理组相比P<0.05。各组心肌梗死范围在心肌风险区无明显差别。结论左旋卡尼汀预处理、后处理及二者联合对离体大鼠心肌均有保护作用,预处理及后处理与二者联合的保护作用无显着差异。
周程辉[7]2013年在《内源性心肌保护措施:策略优化、新机制及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延迟相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七氟烷后处理减轻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尽管七氟烷后处理(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PoC)和延迟相远隔缺血预处理(Delayed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DRIPC)在动物和人身上均被证实可发挥有效的心肌保护作用,但此两种策略的联合效应尚不明确。本实验拟采用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研究SPoC联合DRIPC是否可提供更佳的心肌保护,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离体大鼠心脏挂靠于Langendorff装置上用95%氧气预氧合的KH缓冲液进行灌注。平衡30min后,以缺血30min复灌6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Time Control, TC)持续灌注120min。DRIPC系大鼠麻醉后在单侧后肢以压脉带行每天一次的间断缺血复流(4×5min/5min),叁天后游离心脏。SPoC在再灌注开始即给予3%(v/v)七氟烷,持续10min。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左心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LVDP),最大LVDP上升速率(+dp/dt)及最大LVDP下降速率(-dp/dt)。检测冠脉流出液肌钙蛋白Ⅰ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蛋白印迹法测定PKB/Akt、ERK1/2、环氧合酶-1(HO-1),及胞浆和胞核Nrf2蛋白水平。采用qRT-PCR测定HO-1转录水平。结果:联合SPoC和DRIPC促使心功能恢复(HR, LVDP,±p/dt)和降低心肌肌钙蛋白Ⅰ释放最为明显(P<0.05)。SPoC联合应用PKB/Akt抑制剂LY294002、DRIPC联合应用HO-1抑制剂ZnPP均能抵消上述作用(P<0.05)。与SPoC(16.50±4.55%)或DRIPC (10.22±2.57%)组相比,联合处理组(6.76±2.18%)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最为明显(P<0.001vs SPoC组;P=0.047vsDRIPC组)。进一步分析显示,HO-1表达水平增强,而不是PKB/Akt或ERK1/2激活,参与了此迭加性心肌保护。此现象在HO-1转录水平得到验证。Nrf2核转位的情况作为HO-1的上游调控信号也有相似趋势。另外,相关性分析显示HO-1表达水平与Nrf2核转位呈正相关(r=0.729,P<0.001)。结论:SPoC和DRIPC均能发挥一定程度的心肌保护作用,而联合应用此两种策略可使保护效果进一步增强。此迭加效果可能与Nrf2核转位增加促使HO-1表达升高有关。第二部分:延迟相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再灌注心肌中线粒体内miR-181c水平的影响目的:尽管延迟相远隔缺血预处理(Delayed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DRIPC)在动物和人身上均被证实可发挥有效的心肌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线粒体内miR-181c是新近发现的具有一定心肌保护作用的微小RNA。本实验拟采用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模型研究DRIPC在发挥心肌保护时对线粒体miR-181c的影响。方法:离体大鼠心脏挂靠于Langendorff装置上用95%氧气预氧合的KH缓冲液进行灌注。平衡30min后,缺血30min复灌6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schemia/reperfusion, I/R)。对照组(Time Control, TC)持续灌注120min。 DRIPC系大鼠麻醉后在单侧后肢以压脉带行一次间断缺血复流(4×5min/5min),一天后游离心脏。持续监测心率(heart rate, HR),左心室发展压(1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LVDP),最大LVDP上升速率(+dp/dt)及最大LVDP下降速率(-dp/dt)。检测冠脉流出液肌钙蛋白Ⅰ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分离线粒体,提取其总RNA后采用TaqMan探针法测定miR-181c水平。结果:DRIPC促使心功能恢复(HR, LVDP,±dp/dt),降低心肌肌钙蛋白Ⅰ释放(P<0.05)。DRIPC(?)减少I/R损伤引起的心肌梗死面积(22.34±4.02%vs33.50±4.55%,P<0.001)。与TC组相比,I/R并不影响线粒体内miR-181水平(6.21±4.87vs4.61±0.63,P>0.05),而DRIPC能明显升高此水平(9.16±2.68vs4.61±0.63,P<0.05)。结论:DRIPC能发挥一定程度的心肌保护作用,升高线粒体内miR-181c水平。第叁部分:β受体阻滞剂和挥发性麻醉药对远隔缺血预处理在成人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效果的影响分析目的:有关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在成人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存在一定争议。此前发表的meta分析显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研究拟重新评估RIPC在成人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相应的关键词搜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截止至2012年7月)数据库内以英文公开发表的与RIPC心肌保护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纳入报道了成人心脏术后CK-MB或肌钙蛋白水平的研究。标准化均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用于综合这些心肌损伤标志物。当存在明显异质性(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s检验和Egger's检验用于评估潜在的发表偏倚。Meta回归和亚组分析用于探寻异质性的来源(显着性水平设为p<0.1).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篇文献,共计1155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RIPC明显降低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SMD=-0.31;95%CI,-0.60~-0.01; P=0.041;异质性检验:12=83.5%)。在瓣膜手术中的效果(SMD=-0.74;95%CI,-1.21~-0.27;P=0.002)可能比冠脉搭桥术中(SMD=-0.23;95%CI,-0.23~0.10;P=0.17;亚组差异,P<0.00001)更明显。无证据显示此效果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Begg's检测,P<0.150;Egger's tests, P<0.128)。单因素meta回归分析显示β-受体阻滞剂(%)(回归系数=0.0161;95%CI,0.0028~0.0295;P=0.022;校正R2=0.37)和挥发性麻醉药(回归系数=0.6617;95%CI,-0.0481~1.3716;P=0.065;校正R2=0.22)可能是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此两因素在随后的多因素回归和亚组分析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结论:本研究纳入15个临床试验进一步确认了RIPC在成人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此作用在伍用β受体阻滞剂或挥发性麻醉药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第四部分:年龄和性别对缺血后处理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肌保护效果的影响分析目的:本研究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重新评估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PoC)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接受直接冠脉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心肌保护效果,并分析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相应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ary (截止2012年2月)数据库有关IPoC在STEMI患者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纳入以英文公开发表并报道心肌酶学水平和/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的研究。标准化均差(Standardized or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SMD)或加权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用于汇总分析术后指标。当存在明显异质性(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用于评估潜在的发表偏倚。Meta回归和亚组分析用于探寻异质性的来源(显着性水平设为P<0.1)。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个RCTs,共计560例STEMI患者。与对照组相比,IPoC显着降低术后心肌酶学水平(SMD=-0.84;95%CI,-1.26~-0.43;P<0.00001;异质性检验,I2=81.00%),提高LVEF (WMD=3.98%;95%CI,1.27%~6.70%;P=0.004;异质性检验,I2=87.1%),其升高LVEF的效果在一年后依然有效(WMD=5.04%;95%CI,4.20%to5.88%;P<0.00001;异质性检验,I2=0.0%)。发表偏倚在心肌酶学(P=0.089,'s检验;P=0.088,Egger's检验)和LVEF (P=0.98,Begg's检验;P=0.064,Egger's检验)结局均不明显。单因素meta回归分析显示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为:在心肌酶学方面,男性(%)(回归系数=-0.022;95%CI,-0.049~0.005, P=0.098;校正R2=0.28);在LVEF方面,年龄(回归系数=-1.34;95%CI,-2.461~-0.216;P=0.025;校正R2=0.55)。此两因素在随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结论: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证实IPoC能为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提供心肌保护,表现为降低术后心肌酶学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此效果在年轻和男性患者中更为明显。未来仍需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重点关注其长期心血管结局。第五部分:远隔缺血处理在冠脉介入术中的心肾保护作用及影响因素目的:有关远隔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在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的器官保护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RIC在PCI中心肾保护作用,并尝试探索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相应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 (截止2013年2月)数据库中有关RIC在接受PCI患者中的随机对照试验(]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纳入以英文公开发表并报道心肾指标的研究。标准化均差(Standardized or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SMD),加权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和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用于汇总分析术后指标。当存在明显异质性(12≥48%)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回归和亚组分析用于探寻异质性的来源(显着性水平设为P<0.1)。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RCTs,共计1197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RIC明显降低术后肌钙蛋白水平(SMD=-0.51;P=0.002;I2=85.00%),减少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OR=0.55; P=0.01; I2=48.0%)、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 MACE)(OR=0.57; P=0.03; I2=47.0%)和急性肾损伤(OR=0.35;P=0.001;I2=26.0%)。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以下因素可能是异质性的主要来源:肌钙蛋白方面,急诊PCI(回归系数=-0.691;P=0.084;校正R2=46.0%),β-受体阻滞剂(%)(回归系数=-0.064;P=0.052;校正R2=86.0%),和非高血压(%)(回归系数=-0.024;P=0.028;校正R2=68.2%);MI(取1nOR作为因变量)方面,Jadad评分(回归系数=-0.277;P=0.061;校正R2=100.0%)和非吸咽(%)(回归系数=-0.020;P=0.062;校正R2=100.0%)。这些结果在亚组分析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结论: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RIC可为接受PCI的患者提供心肾保护,并能降低术后MIMACE发生率。其心肌保护作用可能在急诊、非高血压、非吸咽,和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更为明显。但是,较低质量的研究可能会使RIC的心脏效应趋向于阴性。
黑飞龙[8]2013年在《心脏移植供心保护方案及心脏保存液改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心脏移植手术的临床特点,重新设计心脏移植的供心保护方案,对采用改良供心保护方案进行心肌保护病例的心肌保护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新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阜外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181例心脏移植,心肌保护采用改良供心保护方案。供心心肌保护为从主动脉根部灌注冷4℃St.Thomas液1000mL使供体心脏迅速停搏,再经主动脉根部一次灌注4℃HTK液2000mL进行脏器保护。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前常规行实验室生化检查,内分泌学检查,相关细菌学和病毒学检查以及各种物理辅助检查。结果:热缺血时间7.1±1.9min,冷缺血时间285.7±114.5min,体外循环时间185.9±52.6min,体外循环并行辅助时间73.3±17.6min,开放升主动脉后59%(107/181)的心脏自动复跳。有16例患者术后停机困难,经体外膜式氧合器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后脱离体外循环。术后存活出院177例,死亡4例。结论:有效的供体心脏保护措施对心脏移植的成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改良供心保护方案对心脏移植供心有优良的保护效果。目的:分析心脏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衰竭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支持的临床临床效果,总结心脏移植患者ECMO支持的管理经验。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进行心脏移植181例,其中16例患者在心脏移植术后使用ECMO进行循环支持治疗。记录ECMO运行期间相关参数,机械辅助时间、并发症等指标。观察ECMO建立时、辅助24小时和撤机时患者血浆乳酸值,ECMO辅助前和ECMO辅助24小时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的使用量。结果:16例心脏移植围手术期接受ECMO辅助治疗患者中脱机14例,存活出院13例,2例因心脏功能无改善不能脱机放弃治疗,1例脱机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所有患者均采用动脉—静脉(A-V)ECMO辅助方式,患者ECMO前,ECMO运行24小时和停止ECMO血浆乳酸值分别为:8.36±3.41、2.42±1.53.2.25±2.17mmol/L。运行24小时及停止ECMO时,血浆乳酸值较安装前明显下降(P<0.05)。ECMO前和运行24小时多巴胺用量分别为:7.38±3.42和5.29±1.93μg/min/kg,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ECMO前和运行24小时肾上腺素用量分别为:0.17±0.11和).02±0.03μg/min/kg,运行24小时较ECMO前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小(P<0.05)。结论:ECMO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呼吸衰竭辅助支持疗法,能明显降低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目的心脏保存液在心脏移植供体心脏保护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现有心脏保存液的基础上,引入“心肌保护±血管保护”的供心保护策略,以加强离体供心冠状动脉保护效果。通过改良心脏保存液对离体鼠心低温保存效果的研究,评价新设计保存液的心脏保存效果。方法1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叁组:正常对照组、改良保存液组、HTK液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取大鼠心脏后,立即分别用4℃各保存液灌注至心脏停搏,并置于相应的4℃心肌保护液中在保存8h,使用Langendorff模型测定心脏功能、检测冠脉流出液的心肌酶、观察心肌的形态学改变以评价各组心肌保护效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下降。HTK组LVDP, dp/dtmax, dp/dtmin,均低于改良保存液组(P<0.01),而HTK组CF的高于改良保存液组(P 梁蕾[9]2009年在《蒺藜皂苷对离体大鼠心脏药理性预适应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别名刺蒺藜、硬蒺藜、白蒺藜,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甾醇类等化合物。本实验用的蒺藜皂苷(gross saponins from tribulus terrestris L ,GSTT)是从蒺藜地上全草中提制的有效成分之一。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GSTT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包括降低血压、降血脂、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离体心脏缺氧再给氧损伤、对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所致的心肌缺血、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等均具有保护作用,但其保护机制尚不太清楚。本实验通过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法建立缺血再灌注(I/R)损伤灌流模型,一方面通过左室收缩压(LVSP)、心率(HR)及冠脉流量(CF)叁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观察GSTT预适应对心肌收缩性能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心肌代谢酶、氧自由基、HE病理染色等指标观察了GSTT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GSTT预适应可使I/R损伤后HR和LVSP值升高,同时CF明显升高且接近缺血前水平,说明GSTT能使HR和心肌收缩力恢复率明显增高,并兼有扩张冠脉的作用;GSTT预适应还可通过提高I/R损伤后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GSTT可使Na~+-K~+ ATP酶,Ca~(2+)-Mg~(2+) ATP酶活性明显增高,具有良好的抗Ca~(2+)超负荷作用;抑制I/R损伤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的升高而发挥对I/R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本实验证明,蒺藜皂苷可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灌流液中MDA含量,升高SOD水平,其可能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而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保护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减少胞内酶的漏出量进而减少再灌后心肌细胞坏死。 方文倩[10]2010年在《利多卡因及联合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提出观察利多卡因(Lidocaine, Lido)及联合缺血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 IPO)对离体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c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IRI)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40只健康成龄雌性wistar大鼠,体重220g-250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3%戊巴比妥钠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肝素(500 IU/kg)腹腔注射抗凝。麻醉满意后,开胸快速取出心脏,连接到改良Langendorff灌注装置上,维持离体鼠心实验全程处于37℃恒温下,K-H液(Kerbs-Henseleit Bicarbonate Buffer, KHB)平衡灌注10min后,对照(A)组:灌注K-H液20 min,全心缺血30min,再灌注60 min;缺血后处理(B)组:K-H液灌注20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开始行灌注10 s/缺血10s的6次循环,再灌注58 min;利多卡因(C)组:灌注含2.5 mg/L利多卡因的K-H液20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相应灌流液60 min;利多卡因+格列苯脲(D)组:灌注含2.5 mg/L利多卡因和10μmol/L格列苯脲的K-H液20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相应灌流液60 min。利多卡因+缺血后处理(E)组:灌注含2.5 mg/L利多卡因的K-H液20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开始行灌注10 s/缺血10s的6次循环,再灌注相应灌流液58 min。记录各组平衡灌注末及再灌注15min、30 min、45 min、60 min时的心功能参数:心率(Heart rate,HR)、左心室形成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LV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ifferential pressure timemaxium,+dp/dtmax)、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ifferential pressure timemaxium,-dp/dtmax)。留取各组平衡灌注末及再灌注末冠脉流出液,测定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实验结束后,留取各组大鼠心尖周围组织约200 mg于液氮中保存,备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叁磷酸腺苷酶(Adenosine riphosphatase,ATP ase)及钙离子(Calciumion,Ca2+)含量。(1)心功能参数变化各组缺血前HR、LVDP、+dp/dtmax、-dp/dtmax无显着性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后各组HR、LVDP、+dp/dtmax、-dp/dtmax均有下降趋势(P<0.05);与A组比较,B、C组心功能较好(P<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心功能较差(P<0.05);与A组比较,E组心功能明显升高(P<0.01),且高于B组(P<0.05);A、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心肌漏出酶的影响缺血前各组大鼠CK、LDH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末,与A组比较,B、C组CK、LDH活性较低(P<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CK、LDH活性较高(P<0.05);与A组比较,E组CK、LDH活性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B组(P<0.05);A、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心肌组织酶和离子含量的影响再灌注末,与A组比较,B、C组心肌组织SOD、ATPase含量较高(P<0.05),MDA,Ca2+含量较低(P<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心肌组织SOD、ATPase含量降低(P<0.05),MDA,Ca2+含量升高(P<0.05);与A组比较,E组心肌组织SOD、ATPase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高于B组(P<0.05),MDA,Ca2+含量明显降低(P<0.01),且低于B组(P<0.05);A、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2.5 mg/L利多卡因的K-H液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效果与缺血后处理相似,机制可能与利多卡因介导促进心脏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开放有关;与缺血后处理联合使用后心肌保护效果更佳。 [1]. 缺血预处理与缺氧后处理对离体心脏保存的心肌保护作用[D]. 王学宁.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2]. 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D]. 段忠心. 遵义医学院. 2009 [3]. 七氟烷延迟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成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4]. 后处理对离体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罗常进. 遵义医学院. 2009 [5]. 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在心肌缺血后处理保护中的作用[D]. 廖志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6]. 左旋卡尼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D]. 鲍文韬. 青岛大学. 2012 [7]. 内源性心肌保护措施:策略优化、新机制及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周程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8]. 心脏移植供心保护方案及心脏保存液改良研究[D]. 黑飞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9]. 蒺藜皂苷对离体大鼠心脏药理性预适应保护作用的研究[D]. 梁蕾. 吉林大学. 2009 [10]. 利多卡因及联合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方文倩. 天津医科大学. 2010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