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学习“问题”_问题意识论文

学习与学习“问题”_问题意识论文

学问与学“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重要:一个是他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忽视的地方。

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反而用“答”来伤害学生“问”的兴趣?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能力,反而只是按照老师讲的、书上说的、本上记的去死记硬背呢?

当孩子的问号变成句号后,一些教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孩子不愿动脑是一个被忽视的更为突出的问题。造成目前孩子不愿动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是一大原因。同时,一些学校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也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我们广大的教育者自身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其实,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应该是其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就取得了成果。不仅如此,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被激活了。课堂绝不会死水一潭,被激活的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促进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当然,这里所说的问题,与学生作业、考试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不同,它是指需通过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换言之,这里的“问题”、“询问”的程度小一些,而“论难”、“探讨”的意味强一点。

俗语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孔于所说的“每事问”就是对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问题意识要求在面对新知时,运用业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通过积极的主动思维活动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一旦有问题形成,围绕问题,我们就能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此外,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对于教育者来说,培养青少年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在问题意识指引下的“教学相长“必将大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由此看来,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们将他们具有创意的反应与所受训练及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在他们接管成人的世界时,能够保持神奇的视野。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固有的创新求导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规范和框定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像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充满“?”,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标签:;  

学习与学习“问题”_问题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