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呼唤时代气息论文_叶宛清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呼唤时代气息论文_叶宛清

叶宛清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实验中学 318020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需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也特别倡导教学“生活化”,进行生活教育。的确,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信息传播工具正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语文课堂也应具有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思维既能跨越时空又不脱离现实生活。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的必要性

1.相对固定的教材内容呼唤语文课堂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时代。”但是,一套教材的使用是相对固定的,短则五六年,长则一二十年不变。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学期总体上却仍局限于阅读与讲析教材中选编的30篇课文,这与学生平时的语言运用严重脱节,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科心生厌烦。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的知识信息尽可能接轨,还语文课以生机和活力,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各级各类语文试题紧扣时势呼唤语文课堂教学放眼社会

中考、年级期末测试、阶段性检测等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从近几年的命题情况来看,命题者都充分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比如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转基因的争议、雾霾知识等热门的话题。各级各类语文试题紧扣时势的特点也在提醒语文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应该适当关注时势,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走出来,走出课堂,放眼社会。

3.乏善可陈的学生作文素材呼唤语文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身为语文老师,充斥眼前的学生习作总是选择放学送伞、冒雨送医、免费修车、丢笔风波等老生常谈的事件作为题材,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事件能够表现亲情、友情主题了;除了司马迁、屈原、文天祥等几个历史老人,似乎就没有其他能表现不畏艰难、坚贞不屈、为国献身等崇高品质的人物了。都说生活是最好的题材、时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风云变幻,学生身处现实生活中,却触摸不到时代的脉搏,描摹不出生活的状貌,不能不说是语文课堂教学与时代脱轨造成的现状之一。

二、让语文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的方式与内容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在哪些方面与社会生活接轨,来体现时代气息呢?我认为可以在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三方面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时代特色。

1.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

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意识,这是教师语言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让自己融入到新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睁眼看世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大量阅读报刊书籍,时刻关注影视网络,从中汲取富有表现力的现代交际语言,使课堂教学语言体现时代特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教师把“抄袭”说成“复制”,把“榜样”说成“偶像”,把“请大胆举手发言”说成“请给自己一个表现的机会”,把与老师看法一致的同学说成“知音”;也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网络用语,如表示支持或赞赏学生的意见用“赞”、“顶”,表示惊叹或疑问时偶尔说“纳尼”(意为“什么”),对于出乎意料的回答用“逆天”,间或引用“亲”、“屌丝”等网络称呼等。教师偶尔使用这些时代特色鲜明的语言,能够调动课堂气氛,为沉闷呆板的语文课堂增添一些生机与活力,学生也会觉得老师与自己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喜好,从而对语文课多一份期待。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使语文课堂具有时代气息

比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爸爸病重时,期望年幼的英子能够坚强,帮助妈妈照顾弟妹”这一情感,我截取了近4分钟《城南旧事》中英子在医院探望爸爸的电影片断,穿插在课文分析中。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看着影片中天真单纯、忽闪着大眼睛的小英子似懂非懂的的画面,悲伤的情绪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一下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与小英子心灵相通。对于《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散文,我们可以制作与课文描述的内容相契合的精美画面的投影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呈现,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3.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充分融入时代元素

(1)把握时代脉搏,深挖教材内容。

教材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及时追随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要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接轨,就应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教材,即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化,从以前的文章中挖掘出与新时代相通的共有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比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在完成分析贝多芬人物形象的教学任务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钢琴演奏家郎朗、李云迪的音乐才华和他们艰辛的成长经历;教学《敬畏自然》,让学生联系近年来触目惊心的雾霾天气、沙尘暴等,既关注现实生活,又加深了对环保理念的理解。再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现“对普通人的关爱”主题的课文(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信客》等)后,在“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及其颁奖词,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人的事迹介绍,开展“面对摔倒的老人扶不扶”话题的探讨等,让学生明白,从古到今,社会生活中一直都充盈着简单朴素而又伟大无私的爱——爱在天地间,爱在人心里。

(2)引进流行元素,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十四五岁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兴趣浓厚,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流行元素。比如,为自己取一个有意义的网名,QQ 签名时展示积极阳光的心态,在微博上记录“今天的收获”、“我的心情”、“我看世界万象”等,提醒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少一些无聊的唏嘘感叹,多一些务实的人生态度。当“一周立波秀”、“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成为学生课余热烈讨论的话题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留出3分钟为他们提供争论的平台……

(3)贴近时代生活,让课堂作文教学更加鲜活。

现在的中学生,知识丰富,见识广泛,对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而深入的见解。但是,我们老师却很少在他们的作文中看到这些思想的火花,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老师没有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平时的课堂作文指导常按照“应试”的模式,当堂作文练习或者周末作文的命题常使得学生只能“努力地编”。其实,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创作源自真实生活、展现人物个性的文章,比如迷恋看韩剧而忘了做饭的妈妈可能个性更加真实和鲜明。我们在布置作文题时可以更换形式,改编成学生特别青睐的当下社会流行的题目,如《那些年,我们一起________》(化用学生喜欢的电影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学生对题目感兴趣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接轨、体现时代气息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采用其他形式、选择更广博的内容。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古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想方设法把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学生日常真实的状态联系在一起,从源头活水中去汲取知识,让生活的热流温暖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更富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林镇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激发》.2008年8月。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5年4月。

[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4]邓干基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2009年9月。

论文作者:叶宛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呼唤时代气息论文_叶宛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