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属于新一代的雨洪管理模式,其建设实践需要大量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去支撑,然而由于人才缺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因素造成的海绵城市创新浓度整体偏低的现状,未能给予海绵城市建设足够的支持,导致了海绵城市建设速度缓慢,水污染、水短缺、城市内涝等城市痼疾愈演愈烈,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巨大损失,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偏低的现状亟待改变。虽然人才培养、技术革新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但却可以基于共享发展理念,通过人才共享、技术共享等手段在一定范围内提升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内涵、共享发展理念的海绵城市创新浓度提升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共享视角;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策略
一、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内涵
认清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内涵是探寻共享视角下海绵城市创新浓度提升路径的前提,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由“海绵城市”和“创新浓度”两个概念构成。“海绵城市”是新一代雨洪管理概念,首次提出于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指城市对环境变化及降水所致的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如海绵一般在雨水增多时具备良好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排水能力,在雨水减少时又可以对以往储存的水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扰我国多年的水污染、水短缺、城市内涝等城市水问题,受到了政府、学术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海绵城市创新浓度提升策略
2.1人才共享
人才共享是指人才跨单位、跨地区提供智力服务的一种人才流动方式。人才共享可以使人才的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能够促进项目推进、技术创新。当今海绵城市建设一线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缺失现象,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高层次人才都处于紧缺状态,结构性矛盾突出。然而,人才共享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海绵城市建设人才缺失的现状,在人才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伴随人才的流动、集聚于某一地区、某一团队或某一项目,使目标地区、团队或项目的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得到提升,为创新成果的涌现提供契机。第一,促进国外雨洪管理人才向我国流动。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刚刚起步,缺乏建设经验,技术也相对落后,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雨洪管理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技术、理念都相对成熟,再加上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将起源于美国的低影响开发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所以促进国外雨洪管理人才向我国流动应该是我国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发展人才共享战略的一个重点。第二,增加户籍管理、档案管理等政策的灵活性。根据人才流动理论,降低国籍、户籍、档案等制约人才流动的因素,使人才流动从刚性向柔性转化,有利于人才的集聚或扩散,从而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而我国的户籍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都缺乏灵活性,人才的流动常常受制于因这些制度导致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这大大制约了人才共享的发展,所以下一步应该增加户籍管理、档案管理等政策的灵活性,予以人才一定程度的照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指的是不同主体间信息的共用及交流。信息共享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节约社会成本、创造社会价值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信息共享可以为各信息共享主体间的交流、合作与监督提供支持。在提升海绵城市创新浓度过程中,对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以及建设信息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共享,可以为人才共享、技术共享、发展PPP项目、缓解资金短缺状况、促进民众参与提供支持。第一,信息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政府加大其对提升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支持力度。政府及有关企业需要将海绵城市建设信息进行实时公布,使公众在第一时间可以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具体项目的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将民众、企业纳入海绵城市监督管理体系,与政府内部监管形成监督管理合力,使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促使政府加大其对于提升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支持力度,并增加其政策的科学性。信息共享可以增进全社会对海绵城市的了解与参与度,为提升海绵城市创新浓度打好基础。政府在宣传海绵城市有关理念、引导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工作不够到位,导致民众对海绵城市不够了解,甚至缺乏对于海绵城市的基本认识,结果就是民众非但没有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反而在某些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今后需要做好海绵城市相关信息的共享工作,政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通过主流媒体、官方网站等媒介对海绵城市相关信息进行共享。同时注重共享信息的时效性,避免信息共享流于形式。
2.3领导力共享
领导力共享指的是将传统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布的单角色领导力转变为水平的、团队间的多角色领导力,团队成员承担不同的领导角色,共同决策、计划,共享结果,共同承担责任,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通过领导力共享,转变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一家独大的状况,将企业和民众纳入海绵城市建设体系,使民众、企业的身份从参与者、被管理者、甚至是旁观者向共同责任人、共享领导者转变,壮大海绵城市建设队伍,激发团队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技术创新、资金筹措提供契机,刺激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集聚,使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得到提升。
至于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吸引民众和企业参与,第一,可以通过税收、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个人参与海绵城市创新浓度提升中。比如对研发透水砖、植草砖、透水混凝土等海绵城市建设所需材料的企业进行减税,对发明水资源利用率更高、污水处理率更高的设备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人才革新雨洪管理技术。第二,可以从提升民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吸引更多人才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第三,在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中,要特别注意提升企业的领导力,通过提升企业话语权和自由度来鼓励企业解决其在项目中缺乏完善盈利模式的问题。如果开发出合理的盈利模式,便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中来,届时制约海绵城市创新浓度提升的人才短缺、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偏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而造成我国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偏低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在平时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侧路额,坚持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加强人才共享、技术共享以及领导力共享是提升海绵城市创新浓度、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寇有观.智慧生态城市是创新的城市发展模式[J].办公自动化,2018(05)
论文作者:蒋雪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9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浓度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人才论文; 信息论文; 民众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