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与抗性机理研究

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与抗性机理研究

兰亦全[1]2004年在《甜菜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以黄豆、大麦、酵母粉为主成分,配以维生素C、胆固醇、氯化胆碱、琼脂、苯甲酸钠和乙酸配制成的人工饲料,可以满足甜菜夜蛾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与天然饲料(空心菜)相比,两者在发育历期、卵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雌蛾寿命和性比上无明显差异,但人工饲料饲养的甜菜夜蛾其蛹重和产卵量显着高于天然饲料。室内连续饲养甜菜夜蛾14代,其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幼虫期、化蛹率、羽化率、蛹重和雌虫寿命等生物学指标均基本保持稳定,种群未出现退化现象。 分别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对甜菜夜蛾相对敏感品系进行毒力测定,建立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毒力基线。在此基础上,监测了福州建新、闽侯上街、南平建欧、厦门同安、莆田黄石以及漳州龙海等6地区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各地种群对顺式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和叁氟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高达上百倍至上千倍;其次为有机磷类中的毒死蜱、丙溴磷和辛硫磷,氨基甲酸酯类灭多威以及有机氯类硫丹,属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阿维菌素、虫酰肼和虫螨腈为低水平至中等水平抗性;氟啶脲仍未出现明显抗性。甜菜夜蛾抗性谱广,抗性发展速度快。不同龄期幼虫抗药性存在显着差异,且随着龄期的增长抗药性不断增强。 用叁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对采自福建福州的田间甜菜夜蛾种群分别进行12代、10代和10代的室内抗性选育,抗性分别增长18.1倍、27.6倍和45.4倍,获得叁氟氯氰菊酯抗性品系(Cyh-R)、氰戊菊酯抗性品系(Fen-R)和顺式氯氰菊酯抗性品系(Cyp-R)。在脱离药剂选择的条件下,分别研究甜菜夜蛾对叁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稳定性和敏感性恢复实验结果表明,即使甜菜夜蛾对叁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的抗性分别达522.9倍、669.7倍和2737.2倍,抗性仍不稳定,分别经10代、8代和9代饲养后抗性下降为60.8倍、90.8倍和180.5倍。田间抗性种群的抗性稳定性研究表明,甜菜夜蛾对这叁种拟除虫菊酯的抗性也表现出不稳定性,在无杀虫剂选择的情况下,开始几代抗性下降较快,当下降至一定水平(6~10倍)后,抗性趋于基本稳定,很难完全恢复对拟除虫菊酯的敏感性。 甜菜夜蛾各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谱测定结果表明,选育前后Cyh-R抗性品系对摘要叁氟氯氰菊醋的LD,值提高了1 8-1倍的同时,氰戊菊醋、顺式氯氰菊醋、澳氰菊酷和灭多威的LD,值分别提高了6.5倍、5.6倍、&5倍和72倍,而毒死蟀、辛硫磷、硫丹和虫酞麟的LD,值无明显差异,说明Cyh,R品系对氛戊菊醋、顺式氯氰菊醋、澳氰菊醋和灭多威具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对毒死蜂、辛硫磷、硫丹和虫酸麟不存在交互抗性;Fen.R抗性品系和C”卜R抗性品系对溟氮菊酷均存在显着交互抗性,但对叁氟氯氰菊酷、灭多威、氟健服、虫酞麟和虫蜻睛等药剂仍反应敏感。 采用剂量对数一死亡率机率值回归线(LL卜P线)分析法,利用室内选育的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甜菜夜蛾对叁氟氯氰菊酷、氰戊菊酷和顺式氯氰菊酷的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证明甜菜夜蛾对这叁种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的抗性均为常染色体、多基因遗传,其主效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通过构建甜菜夜蛾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了一系列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并用净增殖率来确定其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叁氟氯氰菊酷抗性品系(Cyh一)、氰戊菊酷抗性品系(Fen.R)和顺式氯氰菊醋抗性品系(C酮卜R)与敏感品系(S)相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繁殖与生长发育不利性,包括蛹重、雌蛾平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显着下降,以及幼虫历期延长.cyh一民Fen-R和CyP-R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的适合度分别为0.39、0.53和0.47。 运用活体增效作用测定和离体生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甜菜夜蛾抗药性产生机理。PBo、sv:、Tpp、DEM在Cyh一品系和敏感品系中对叁氟氯氰菊酷的增效倍数之比分别为14.1、82、1.1和3.8倍,Cyh-R品系的谷肤甘肤一s一转移酶活性是敏感品系的2.1倍,Cyh一R品系和敏感品系的梭酸醋酶活性、多功能氧化酶今脱甲基活性和乙酞胆碱醋酶对杀虫剂敏感性无明显差异,说明甜菜夜蛾对叁氟氯氰菊醋的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肤甘肤一S转移酶的活性提高有关,与梭酸酷酶、多功能氧化酶。脱甲基作用和乙酞胆碱醋酶无关。PBO、Sv:、Tpp在Fen-R品系和Cyp一R品系中分别对氰戊菊酷和顺式氯氰菊醋有显着增效作用,Fen.R品系和CyP-R品系的梭酸醋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 .51和2.10倍,两者的多功能氧化酶仆脱甲基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 32和1.43倍,证明狡酸醋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强是甜菜夜蛾对氰戊菊醋和顺式氯氰菊醋产生抗性的共同机制之一。在相同浓度下(4 oom留飞),叁氟氯氰菊醋、氰戊菊醋、顺式氯氛菊醋对敏感品系Na+-K十.街即出e的抑制率分别为70.33%、69.67%和“.02%,而对Cyh.R, Fen一和C”卜R抗性品系方摘要的抑制率仅为10.48努卜23.62%,抗性品系的抑制率显着低于敏感品系,这表明Na+.K+- ATPase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也是甜菜夜蛾对叁种拟除虫菊醋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

赖添财[2]2011年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同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etuidae),为广泛性分布的多食性重要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棉花和观赏性植物等。近年来,由于不合理频繁用药,导致这两种害虫对多类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氯虫苯甲酰胺是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anthranic diamides)化合物第一个商品化的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本研究建立了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基线,通过室内筛选进行了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测定分析了不同地区两种害虫对该药剂的敏感性及解毒代谢的生化差异性,同时测定了低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为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甜菜夜蛾与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状态本研究采用饲料混毒法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初孵幼虫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室内敏感品系的甜菜夜蛾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LC50值为0.014 mg AI/L,而18个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差异较大,LC5o值在0.039 mg AI/L至0.240 mgAI/L之间;其中东莞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耐药性最高,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倍数为17.1倍,达到中等水平的抗药性;而武汉种的抗性最低,只有2.8倍。室内敏感品系的斜纹夜蛾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LC5o值为0.004 mg AI/L,而12个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与敏感种群相比抗性在6.8-24.4倍之间。2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为了评估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本试验在室内采用饲料感染法进行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22代的抗性筛选,上海种群甜菜夜蛾的LC5o由筛选前的0.1568 mg AI/L上升到筛选后的1.8821 mg AI/L,抗性比为12.0倍;与室内敏感品系(LC50=0.0137 mgAI/L)相比,筛选22代后的抗性达到137.7倍。根据Tabashnik和Mcgaughey(1994)改进的抗性预测方法计算,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现实遗传力(h2)为0.1082。当斜率为2.74、h2值为0.1082、每代杀死率在70%-90%时,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4.4-21.7代。这些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4地理种群敏感性差异及抗性种群的生化机制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甜菜夜蛾与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性差异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对这两种幼虫的解毒代谢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田间种群甜菜夜蛾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的活性在种群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大小与其相对应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毒力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大。而甜菜夜蛾筛选种群解毒代谢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和酯酶活力在前10代上升显着,分别上升2.9倍和3.0倍;而继续筛选13代,酯酶又有明显上升,但多功能氧化酶却上升很小;只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在筛选过程中没有显着变化。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叁种解毒代谢酶的活力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这叁种解毒酶活性大小与其相对应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LC5o值的相关性同样不大。采用浸叶法对甜菜夜蛾四个种群的增效试验结果表明,PBO、DEM、TPP和DEF等4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比分别为1.70-2.23倍、1.06-1.78倍、0.94-1.33倍和1.00-1.28倍。从结果推测,多功能氧化酶可能参与了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而DEM、DEF和TPP等叁种增效剂相对应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非特异性酯酶及羧酸酯酶等代谢解毒酶活性的高低可能并不是造成不同地理种群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敏感性差异的原因,或者说并不重要。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降低可能还涉及其它抗性机制。4低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的影响本章测定了低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LC30和LC50值分别为0.007 mg AI L-1和0.014 mg AIL-1。药剂处理叁天后将存活幼虫转移到正常饲料,LC30和LC50两个处理组的幼虫历期都显着延长,与对照相比分别延长了22.5%与28.6%,且化蛹率也显着降低,分别为74.75%和54.68%,明显低于对照(96.33%)。低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对蛹重有显着影响,LC30与LC50处理组都出现超大蛹个体,且LC30处理组的平均蛹重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蛹重。药剂处理对羽化率、雌雄性比、成虫历期以及产卵量均没有影响。LC50处理组的卵孵化率较对照有所下降,LC30处理组的卵孵化率没有受影响。

彭梅[3]2005年在《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该虫属杂食性和暴食性害虫,寄主有170余种。该虫原在我国是一种偶发性害虫,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全国部分地区发生逐渐加重,危害遍及20多个省市。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甜菜夜蛾的抗药性问题也日趋严重。 近几年来,甜菜夜蛾在重庆地区蔬菜上爆发成灾,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农户普遍反映大多数农药品种对其防效甚差。为此,笔者对重庆市甜菜夜蛾抗药性现状,防治甜菜夜蛾有效药剂的筛选,及抗药性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为甜菜夜蛾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得到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6606)资助,通过3年多的努力,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 重庆市六地区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 点滴法测定了重庆市大渡口区、九龙坡区、长寿区、丰都县、涪陵区、云阳县六地区甜菜夜蛾3龄幼虫对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灭多威的抗性。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甜菜夜蛾对这3种药剂的抗性已达中抗水平;对辛硫磷的抗性为7.90~28.05倍;高效氯氰菊酯为13.50~31.50倍;灭多威为19.86~30.76倍。 大渡口区葱田甜菜夜蛾对6种药剂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辛硫磷(28.05倍)、高效氯氰菊酯(28.90倍)、灭多威(30.76倍)、虫酰肼(11.78倍)达到中抗水平,对毒死蜱(47.69倍)已达到高抗水平,对氟啶脲(1.61倍)还保持敏感水平。 各地区抗性水平和当地施药水平基本一致。九龙坡区、大渡口区为重庆市重要蔬菜生产基地,施药频繁,用药水平高,抗性水平较高。云阳县地处偏僻,用药水平较低,抗性水平也相对较低。 2 常用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及田间药效 采用虫体浸渍法测定了11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11种药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甲氨基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氟啶脲>甲氧虫酰肼>印楝素>阿维菌素>顺式氯氰菊酯>虫酰肼>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 将室内毒力较高的5种药剂进行葱田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防效高,速效性好。药后1d防效达77.04%和70.56%;药后3d防效达65.70%和65.08%;药后7d防效达64.02%和63.07%。甲氧虫酰肼速效性较差,但药后3d、7d效果较好。 甲氨基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氟啶脲、甲氧虫酰肼等品种高效、低毒,适合在蔬菜上推广使用。 3 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耐药性及酶活性差异

刘佳[4]2013年在《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及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是全世界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对包括蔬菜、棉花、玉米等在内的植物造成危害,全球很多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都深受其害,长期的施药使害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包括氯虫苯甲酰胺。本文对四个地区的甜菜夜蛾种群进行抗性监测、生理抗性机制,GSTsl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氯虫苯甲酰胺对幼虫影响的探究。1、本研究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湖南和广西两省(区)四个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对I0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四个田问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最高,达到高抗;对甲维盐和硫丹的抗性处于低水平;对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处于低抗至中抗水平;对杀虫单、毒死蜱产生了中等程度的抗性。2、测定了叁种酶抑制剂(TPP,DEM,PBO)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敏感品系和长沙田问品系中,DEM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较小,增效比分别是1.33和1.72,湖南岳阳田间品系基础上筛选的品系中,增效作用显着增效比为3.42。比较了氯虫苯甲酰胺抗性与敏感种群叁种解毒酶系(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的比活力,结果表明:岳阳品系羧酸酯酶比活力在1-2龄最低,长沙品系3龄最低,叁个品系在5龄时体内CarE的活性显着升高;岳阳品系GST比活力在3龄处于最高达到3.64,在1-2龄期为1.73处于最低;长沙种群田间品系比活力在3龄期达到2.53处于最高,在1-2龄为1.64处于最低;岳阳品系细胞色素P450比活力3龄最高为1.197,5龄最低为1.131,长沙品系细胞色素P450活力比值在4龄期处于最高达到1.138,5龄期最低为1.052。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了甜菜夜蛾GSTsl基因mRNA表达特征及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幼虫GSTs1基因在3龄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是5龄期的7.4倍;3龄幼虫的GSTs1基因在脂肪体的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胸部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头部和腹部;使用0.05mg/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相对表达量是未处理组的2.31倍。

周超[5]2011年在《山东省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及二酰胺类杀虫剂作用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mber))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抗药性强,近年在我国危害日益加重。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是新近开发的二酰胺类杀虫剂,具有新颖的作用靶标,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监测了山东、河南、辽宁七地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十种杀虫剂的抗性,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比较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对甜菜夜蛾卵、2~4龄幼虫、成虫的毒力,测定两种药剂对甜菜夜蛾4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监测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008~2010年采自山东泰安、章丘、安丘、滨州、滕州、河南洛阳、辽宁地区和武汉敏感甜菜夜蛾种群对十种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茚虫威、多杀菌素、虫酰肼、甲氧虫酰肼、氟啶脲、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灭多威)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8~2010年甜菜夜蛾各地种群对不同杀虫剂表现出不同水平抗性,对甲氧虫酰肼、氟啶脲、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抗性基本为中等到高抗水平,其中对氟啶脲抗性最高,抗性从2008年的31.49~88.19倍上升为2009年的609.72~2324.80倍,再上升为2010年的1184.39~25697.92倍,抗性发展迅速,2010年已不能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进行有效防治;对甲氧虫酰肼抗性从2008年的72.63~191.91倍上升为2009年的84.94~952.77倍、2010年的139.70~495.28倍;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抗性,2008年为95.31~437.97倍,2009年为51.23~1304.40倍,2010年抗性为27.27~1095.31倍,其中2009到2010年,泰安、安丘、滕州地区甜菜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对毒死蜱抗性,2008年抗性为25.05~40.64倍,2009年抗性为10.80~1183.35倍,2010年为19.12~267.98倍,其中安丘、滨州地区甜菜夜蛾对毒死蜱抗性较为稳定,处于中等抗性水平,洛阳地区甜菜夜蛾对毒死蜱抗性从2009年到2010年下降较明显。甜菜夜蛾各地田间种群对多杀菌素、虫酰肼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其中对多杀菌素抗性从2008年1.98~5.13倍的低抗水平发展为2009年的17.09~71.70倍,2010年的14.31~64.20倍,除洛阳地区从2009年到2010年抗性出现下降外,其余各地抗性均呈上升趋势;对虫酰肼抗性,除辽宁种群尚处于敏感阶段外,其余各地均表现为中等抗性水平,抗性从2008年的12.58~30.11倍,上升为2009年的0.89~80.80倍、2010年的14.93~90.09倍。对茚虫威,2008年抗性在12.25~17.12倍之间,到2009年抗性为2.27~18.00倍,2010年抗性为3.40~23.43倍,抗性规律不明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除滨州种群2009~2010年、河南洛阳种群2009年监测抗性为中等抗性外,其余各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在各监测年份抗性水平均属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在10倍以内;对灭多威,甜菜夜蛾处于低抗水平,抗性倍数在1.29~6.75倍之间。另外,在所监测的七个地区中甜菜夜蛾对虫螨腈尚处于敏感阶段,各地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虫螨腈抗性在0.23~1.98倍之间。不同地区杀虫剂选择压、耕作制度和甜菜夜蛾的迁飞习性可能是造成甜菜夜蛾对不同药剂抗性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甜菜夜蛾的迁飞习性在其抗性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二酰胺类杀虫剂对不同虫态甜菜夜蛾作用特点研究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对不同虫态甜菜夜蛾的作用方式,通过卵卡浸渍法、浸叶法、点滴法、夹毒叶片法、成虫药膜法、饲喂毒营养液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对甜菜夜蛾卵、2~4龄幼虫、成虫的活性和对4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两种杀虫剂均不具有杀卵活性,但可以明显降低初孵幼虫存活率;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均对2龄幼虫活性最高,分别为3龄幼虫的1.50、6.17倍和4龄幼虫的22.25、44.95倍,对4龄幼虫胃毒活性分别为触杀活性的14.10、8.44倍;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成虫毒力为氟虫双酰胺的25.53~34.19倍。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对甜菜夜蛾幼虫表现出较强的拒食作用,至处理后48h拒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2.73%、84.15%,显着高于对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各浓度处理,处理试虫虫体皱缩,体节缩短,体重增加率明显低于对照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各处理。

朱广硕[6]2013年在《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及抗性生化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是一种世界多发性害虫,可危害35科,138种植物,尤其对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为害性极大。氯虫苯甲酰胺具有高效的杀虫活性,独特的杀虫机理和对非靶标生物毒性极低等特点,是一种高效广谱型杀虫剂。本研究以甜菜夜蛾为研究对象,室内毒力测定采用饲料混毒法,进行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的抗性选育,取得一定水平抗性品系。然后用相同方法测定了叁种酶抑制剂对甜菜夜蛾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叁龄初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叁种酶抑制剂分别是PBO(增效醚)、DEM(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TPP(磷酸叁苯酯);并且分别测定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和相对敏感品系甜菜夜蛾的叁种解毒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及多功能氧化酶)的活力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洛阳市李楼乡田间甜菜夜蛾种群进行抗性选育,经过18代选育,获得相对室内敏感种群抗性水平为31.1倍的抗性品系,同时作为以下研究的生物试材。2、叁种酶抑制剂PBO、DEM和TPP对甜菜夜蛾敏感品系均有增效作用,增效分别达15.6、3.29和2.37倍。叁种酶抑制剂对抗氯虫苯甲酰胺甜菜夜蛾品系同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增效分别达13.2、2.34和1.65倍,但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作用产生抑制作用的PBO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通过对敏感和抗性品系甜菜夜蛾叁种解毒酶活性的分别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抗氯虫苯甲酰胺甜菜夜蛾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为0.0073μmol/min/mg Pr.,虽然略高于敏感品系但无显着差异,与增效剂试验中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对两种品系增效作用不显着相互印证;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比活力为1.6966μmol/min/mg Pr.,虽然略高于敏感品系但也无显着差异,与增效剂试验中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对两种品系增效作用不显着相互印证,初步证实了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与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无关。

侍甜[7]2011年在《甜菜夜蛾抗性监测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遗传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寄主范围非常广,为害甘蓝、大葱、花椰菜、番茄、青椒、豇豆、芹菜等多种蔬菜和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甜菜、烟草、花卉、茶、果树及杂草等170多种植物,是一种世界性分布、杂食性、间歇性大发生的重要农业害虫。近年来甜菜夜蛾在我国危害逐渐加重,甜菜夜蛾的暴发涉及到种植结构、气候、天敌、落后的监测防治措施及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等诸多因子,但是由于其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的产生,使得许多传统杀虫剂已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也是引起甜菜夜蛾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监测了不同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对各类杀虫剂的抗性,并进一步开展了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代谢抗性机理和遗传方式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甜菜夜蛾防治方案及相应的抗性治理措施打下基础。1甜菜夜蛾的抗药性监测及药剂间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分析2009年和2010年在甜菜夜蛾的发生期,从全国10个不同地点的蔬菜上采集甜菜夜蛾幼虫,在室内F1和F2代用浸叶法测定了10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毒力并计算其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对溴虫腈的抗性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阶段(0.9-4.5倍),对茚虫威(5.6-36.7倍)和多杀菌素(4.6-32.8倍)的抗性处于低至中等抗性水平,各地种群对尚未大量田间使用于甜菜夜蛾防治的氯虫苯甲酰胺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抗性倍数在4.8-36.1倍之间;除了2010年江西南昌甜菜夜蛾种群对甲维盐仍处于中等抗性水平(20倍)外,其它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均达到极高水平抗性(127-1899.5倍)。但甲维盐毒力仍然较好,LCso值在0.559-8.358ppm之间,是所有监测药剂中毒力最高的。各地甜菜夜蛾对3种生长调节剂的抗性水平差异较大,上海奉贤-09种群对虫酰肼(48.5倍)和甲氧虫酰肼(51.7倍)的抗性最高,其次是云南晋宁-10种群对这两种药剂分别达到37.6和44.5倍的抗性,其它种群对虫酰肼(1.3-11.1倍)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甲氧虫酰肼(0.6-7.2倍)的抗性尚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之间;除了陕西阎良-10种群对氟啶脲(436.6倍)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外,其它种群对氟啶脲抗性在2.7-24.5倍之间。将不同药剂对各地甜菜夜蛾的毒力进行两两对应的相关性分析及显着性检验,分析不同药剂间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甲维盐与多杀菌素、虫酰肼、甲氧虫酰肼、茚虫威毒力间有较为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759、0.781和0.632,说明甲维盐与这些药剂有一定水平的交互抗性,与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脲不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溴虫腈除了与茚虫威有极显着的相关性外,与其它几种监测的药剂均无相关性。虫酰肼与甲氧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的毒力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且这两种药剂与多杀菌素、甲维盐也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表明它们之间交互抗性明显。此外,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氟啶脲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与其它杀虫剂均无显着的相关性。甜菜夜蛾对不同药剂的抗性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上海奉贤和云南晋宁种群对各种杀虫剂的抗性相对较高,而其它地区(除个别药剂外)抗性则相对较低,这种差异与各地的防治习惯与用药历史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根据抗性监测的结果,本文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药剂使用方案。2甜菜夜蛾田间种群代谢酶活性检测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代谢抗性机理解毒代谢酶活力增强是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四个不同田间种群叁种主要代谢酶对不同底物的活力测定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叁种代谢酶的活力均有不同水平升高,但田间种群抗性情况复杂,与抗性相关的酶活力变化需进一步的证据。通过甜菜夜蛾不同地理种群对各种杀虫剂的抗性与解毒代谢酶活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多功能氧化酶PNOD活力的升高与甜菜夜蛾对甲维盐、茚虫威、多杀菌素等8种药剂的相关性都较高,即多功能氧化酶PNOD活力的上升与这些药剂的抗性均有一定的关系。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DCNB的活力和酯酶活力的升高与氯虫苯甲酰胺、虫酰肼、甲氧虫酰肼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也有一定的关系,酯酶的活力与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分别测定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和酯酶抑制剂DEF在不同种群中对甲维盐及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云南晋宁、上海奉贤和江苏六合田间种群中,PBO对甲维盐的增效比分别是4.3、2.1和1.2倍,DEM对甲维盐的增效比分别是1.0、1.0和0.6倍,DEF对甲维盐的增效比分别是4.4、7.0和2.2倍;而PBO在叁个种群中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比分别是4.5、10.9和58.0倍,DEM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比分别是0.5、0.7和1.8倍,DEF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比分别是31.3、21.2和245.3倍,说明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均参与了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的代谢,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作用不明显。但解毒代谢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这叁个种群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酯酶活力与敏感种群相比均有显着差异。由于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多抗性,解毒代谢酶在甜菜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田间种群代谢机理比较复杂,因此采用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检测结果说明代谢酶在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及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形成中的作用可能更具可靠性。3甜菜夜蛾甲维盐抗性衰退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抗性衰退研究是抗性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云南晋宁-10和上海奉贤-09,10叁个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衰退研究表明,晋宁种群从F2代到F8代抗性倍数从689倍下降到74倍,奉贤-09种群从F2代的1899.6倍下降到F5代的43倍,奉贤-10种群从F2代到F6代抗性倍数从847倍下降到59倍,甲维盐抗性衰退的速度较为明显,这个结论有助于抗性治理方案的制定。鉴于目前抗性监测的结果表明不少地区甜菜夜蛾已经对甲维盐产生中至高水平的抗性,必须立即停止或减少甲维盐在抗性水平较高地区如上海、云南等地的使用,选用其它一些没有交互抗性的药剂进行合理的轮用或混用,以利田间抗性的衰退,同时加强对甲维盐的抗性监测,注意评估其抗性治理的效果,从而达到对这一药剂的高效和保护性利用,充分发挥其对甜菜夜蛾的高效控制作用。以云南晋宁和上海奉贤两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分别与敏感种群进行正、反交实验,分析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及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两个田间种群与敏感种群的正交、反交后代F1、F1'对甲维盐的抗性水平相当,且LD-P线明显偏向抗性种群一侧,显隐性度D值在0-1之间,说明这两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回交分析结果显示LD-P线在死亡率50%处没有明显的平坡,且χ2适合性测验结果不符合单基因遗传的假设,说明上海奉贤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抗性受多基因控制。两个田间种群与敏感种群的正交、反交后代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相当,LD-P线都处于靠中间的位置,且正、反交显隐性度D值均在0左右,说明两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

王伟[8]2011年在《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近几年在我国的发生较为严重,尤其对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为害较为频繁,恶二嗪类新型杀虫剂茚虫威现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杀虫剂成为防治甜菜夜蛾的主要药剂之一。因此,长期使用茚虫威对甜菜夜蛾防治的有效性及抗性治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甜菜夜蛾为研究对象,采用浸叶法进行茚虫威对甜菜夜蛾的抗性汰选,获得高水平抗性品系(RR-indox)。本文通过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茚虫威抗性甜菜夜蛾品系与8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评价了甜菜夜蛾抗茚虫威品系的现实遗传力,预测了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增长速率;组建种群生命表评价抗性种群的生物适合度;LD-P线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研究抗性遗传方式。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了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3龄幼虫的表皮穿透率差异;活体测定即生物测定的方法测定了PBO(增效醚)、DEM(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TPP(磷酸叁苯酯)叁种酶抑制剂对甜菜夜蛾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幼虫的增效作用;离体测定即测定抗性和敏感品系甜菜夜蛾的主要解毒代谢酶的活性差异及酯酶动力学参数。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用茚虫威对田间甜菜夜蛾种群进行抗性选育,经12代10次选育,获得相对室内敏感种群抗性水平为240的抗性品系(RR-indox),作为下面研究的生物试材。2.抗茚虫威甜菜夜蛾品系对甲维盐表现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交互抗性倍数为12.59,对溴虫腈、灭多威、氟啶脲、多杀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均没有明显交互抗性,对虫酰肼和毒死蜱更加敏感;甜菜夜蛾抗性品系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估计值为0.25,预测在90%选择压下抗性产生100倍约需要9代;抗性品系甜菜夜蛾相对敏感品系生命历期明显延长,单头蛹重和单雌产卵量明显降低,生物适合度为0.44,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上的不利性;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杂交后代(F1,R♀×S♂;F?1,S♀×R♂)的显性度分别为0.54和0.74,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为常染色体多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3.甜菜夜蛾抗茚虫威品系3龄幼虫的表皮穿透率明显低于敏感品系;酶抑制剂PBO,TPP和DEM对抗性品系的增效比分别为0.87,0.31和0.36倍,对敏感种群的增效比分别为0.51,0.09和0.12倍,TPP和DEM对抗性品系有明显的负增效作用;抗性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比活力明显高于敏感品系,分别为3.68倍和1.99倍;甜菜夜蛾抗性品系Km值是敏感品系的0.12倍,差异显着;Vmax值只有敏感种群的0.42倍,差异显着;推测抗性主要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提高有关,表皮穿透率降低起辅助作用。

陈吉祥, 任相亮, 姜伟丽, 马亚杰, 王丹[9]2018年在《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及对甜菜夜蛾的防治现状简述》文中研究指明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是一类模拟蜕皮激素功能的杀虫剂。对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发展概况和作用机理进行概述,简述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对该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并对甜菜夜蛾的抗药性机理进行探讨,以期为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高效利用及甜菜夜蛾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尹勇[10]2007年在《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及对氯氟氰菊酯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菜夜蛾是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在许多国家严重发生危害。本研究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了常德、长沙、郴州、怀化、邵阳等地区甜菜夜蛾种群3龄幼虫对10种杀虫剂的的抗性。抗性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甜菜夜蛾对不同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其中对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达到高抗到极高抗水平。用甜菜夜蛾敏感和抗性品系3龄幼虫测定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氧化酶和酯酶抑制剂SV,酯酶抑制剂DEF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对氯氟氰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敏感品系幼虫测定上述酶抑制剂对氯氟氰菊酯分别增效1.2,1.6,1.7及1.6倍,而抗性品系分别增效47.1,38.6,9.1及6.9倍,抗性品系增效倍数与敏感品系增效倍数之比值分别为39.3,24.1,5.4及4.3倍。这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对氯氟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最明显(39.3倍),是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抗性的主要生化代谢机理,而酯酶抑制剂DEF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对氯氟氰菊酯的增效作用(5.4倍和4.3倍)显着低于PBO,因此,与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抗性的关系不大。以3龄幼虫整体匀浆为母液,测定和比较甜菜夜蛾敏感和抗性品系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04倍和1.10倍。两品系间酯酶的活性没有显着差异,进一步证明甜菜夜蛾对氯氟氰菊酯的抗性与酯酶关系不大。以3龄幼虫整体匀浆为母液,DCNB为底物,测定和比较了甜菜夜蛾敏感和抗氯氟氰菊酯品系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抗性品系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是敏感品系的1.10倍,两者差异不显着,进一步证明甜菜夜蛾蛾对氯氟氰菊酯的抗性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关系不大。

参考文献:

[1]. 甜菜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 兰亦全. 福建农林大学. 2004

[2]. 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D]. 赖添财.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3]. 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D]. 彭梅.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4]. 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及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研究[D]. 刘佳.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5]. 山东省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及二酰胺类杀虫剂作用特点研究[D]. 周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6]. 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及抗性生化机理研究[D]. 朱广硕. 河南科技大学. 2013

[7]. 甜菜夜蛾抗性监测及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遗传方式[D]. 侍甜.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8]. 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抗性机理研究[D]. 王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9]. 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及对甜菜夜蛾的防治现状简述[J]. 陈吉祥, 任相亮, 姜伟丽, 马亚杰, 王丹. 农药. 2018

[10]. 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及对氯氟氰菊酯抗性机理研究[D]. 尹勇.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与抗性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