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197-01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大多都贴近生活,教师教学生应从实际生活背景出发,课堂教学中符合学生发展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教材或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根据不同的科学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科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在上课中学习方式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能按照学生的具体需求来授课。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教师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科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的开放性”,科学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内,还应该把其延伸到课外。科学课堂教学中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探究,在观察、实验等操作活动中验证猜想、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教师无法将一些观察实验材料搬进教室,只能带领学生走到室外、走进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在校园里观察花草树木,组织学生捡树叶, 教师让学生亲自接触、亲身体验,增加感性认识,做到知行统一。课外实践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基地,学生在亲历实践活动中,动手操作,丰富体验。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给学生锻炼能力、发展个性提供更多的机遇,也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催生创新意识,在动中求思,思中求新,在动手操作中蕴育创新精神。课堂体验是多向性的,对学生来说,体验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感官进行的, 实践离不开动手操作,如果说感官体验是一种激发,那么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感受体验就是一种渗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结果,它更具有直观的说服力和丰富的思想延伸性。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只有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他们才能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习兴趣更浓厚。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可以由学生按步骤自己操作做实验,按照自己的猜测,逐一验证塑料、木头、金属等在水中的沉浮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明显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师在上科学课的指向性很
科学课教师带给学生一个神秘多彩的世界,对大自然的疑问、对生活的改造、对生命的思考,都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得以升华。教学生本理念是对学生由心而识的科学促进和由念而学的科学牵引,教师要引领学生大胆展示、快乐探索,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让新、奇、趣充满课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以解决问题的动力,推动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更能明确教学学习的目的性。科学课中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较感兴趣。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优良的学习情境,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发问,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乐于问、敢于问、善于问,从而诱导学生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众多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测量、实验、调查、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只有通过这些方法去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好解释与验证工作———实验。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从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更多的资料与信息,使他们更好地完成探究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着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不应把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作为一堂课的终点。实验完成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研讨,交流实验研究情况,较后才能形成结论。此外,在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正确与否将影响着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正确评价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评价还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富有启发性的评价。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正是学生创造性意识的体现,不管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从而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论文作者:许珍珍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科学论文; 操作论文; 小学论文; 课外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