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建筑业国际化的新思考_建筑论文

我国建筑业国际化再上新台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筑业论文,再上论文,新台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国的经济国际化是衡量该国经济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规律性的必然趋势。因为各国在经济国际化中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从中受益。

所谓经济国际化,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放国内市场,并使本国的有关经济体制、规则等适应国际要求和国际标准的所谓内向的国际化;二是本国的商品、资本、技术、劳务、设备等走向国外的所谓外向的国际化。

“八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经济在内外两个方面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速。首先,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顺应世界各国经济市场化的潮流,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法制建设方面陆续出台了许多规范市场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法规,还制定了各种自律性的管理规则,并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其二,对外贸易和国际工程承包迅速增长。借用外资是亚洲“四小”经济腾飞的良策,我国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根据1996年初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

一、“中国人在前进”

作为建筑业,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支柱性产业,又是高度法制化的经济领域。事实上,建筑业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高低是国家经济国际化程度和水平高低的一个缩影。建筑业中尤以国际工程承包更为重要。纵观十多年来美国《工程新闻纪要》(《ENR 》)对国际工程大公司的排名,其结果表明凡名列前茅的大公司基本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就足以说明这个事实。

我国建筑业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发展很快。“八五”期间,建筑业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框架,大大促进了建筑市场规范化、合法化和按国际惯例正常运转;在走向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引起国际和国内的普遍关注。

1994年美国《ENR》统计和出版的全球有实力的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排名中,中国(未计香港与台湾省,以下均同)占踞9家(表1);如果按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所属国前10名国家排名,中国名列第9(表2)。1995年,《ENR》排名依据由国外“合同额”改为国外“收入额”,更能反映各公司在国际承包工程的实力、水平和效益。由于我国公司的奋力拼搏仍取得长足的进步。在225家公司排名中,中国占踞23 家(表1),比上年度增加14家;在225家公司所属国前10名国排名中,中国以微略优势超过韩国而名列世界第8位(表2)。在《ENR》关于225家国际大公司的评介文章中也标出了醒目的黑体小标题“中国人在前进”(Chinese on the move)。

225家国际工程公司中的中国公司单位:百万美元 表1

次 公 司 名 称 1995年 1994年

1995年 1994年

国外收入额 国外合同额

42 43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北京669.5 918.4

58 83 中国港湾工程公司 北京409.6 303.3

69103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 北京317.4 207.9

96146 中国土木工程公司 北京166.4

71.7

101119 中国冶金建筑(集团)公司北京150.0 142.6

109124 中国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北京125.9 127.9

120 无 东方电力总公司成都109.2

123 无 北京长城建筑公司 北京103.6

125125 中国上海对外经济技术 上海102.0 125.0

合作公司

131 无 中国辽宁国际经济技术 沈阳 85.3

合作公司

132 无 中国武夷公司 福建 83.6

133 无 中国福建国际技术经济 福建 80.2

合作公司

137 无 中国广西国际技术经济 广西 78.2

合作公司

141126 中国四川国际经济技术 成都 76.5 123.8

合作公司

143 无 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北京 74.3

151164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 北京 66.7

49.9

159 无 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 南京 59.4

合作公司

161 无 中国化工建筑总公司北京 57.6

165 无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对外 北京 50.2

经济合作公司

174 无 中国沈阳国际经济技术 沈阳 41.0

合作公司

181 无 中国石化工程公司 北京 35.4

186 无 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 成都 32.0

215 无 延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延吉 12.8

公司

合计 2986.8 2069.9

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所属国前10名排名单位:亿美元 表2

二、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ENR》历年统计的排名来看,1984年中国仅一家榜上有名, 即中国建筑总公司代表中国率先闯入225家排名行列;1992年进入225家排名的中国公司发展到4家;如前所述,1994年和1995 年两个年度的情况则是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史上最好的两年。但是,即便是这两年仍暴露出中国公司与外国公司的重大差距:1994 年我国被排名的9 家公司只占225家的4%;9家公司的国外合同额只占225家国外合同额的1.4%; 以每个公司国外合同额均值进行对比,中国公司均值为2.3亿美元, 不仅远比225家公司所属国排名前8名的163家公司少, 就是比排名靠后的一些国家的16个公司也少。1995年我国被排名的23家公司只占225 家的10%;23家公司的国外收入额只占225家国外收入额的3.2%;我国公司国外收入的均值远比前7名国家的142家公司少,比排名靠后的一些国家的36个公司也少。从承包市场地域来看,我国主要在亚洲市场。应该说,论天时地理条件我国在亚洲应有一定优势。然而,亚洲市场按各国收入额从大至小的排名中,我国仅名列第5,排在日本、美国、英国、 德国之后,亚洲市场310亿美元总收入中中国仅收入21.3亿美元占总数的6.9%。自然在欧美市场和其他市场竞争能力则更弱小。以上这些差距说明我国公司国外承包工程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承包规模也非常有限,与我国经济要发展的一个大国地位来说是很不相称的。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我们面前又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需要继续努力,迎头赶上。

三、借鉴日本经验,发展我国建筑业

近两年在《ENR》的排名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日本。1994 年依据国外合同额大小排序,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但远远落后于美国。两国国外合同额分别为202亿美元和611亿美元。事隔一年,即1995年《ENR 》依据国外承包收入进行排序,日本竟跃居全球之首,其收入额达187.8 亿美元,占225家公司总收入的20.5%。 而长期处于第一优势的美国则退居为第二,美国收入额为148.5亿美元,占225家公司总收入的16.1%。可见,日本国际工程承包业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咄咄逼人,其势锐不可挡。

日本何以能取得如此大进步和如此成绩斐然?这是使我国建筑业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的问题,日本国内外学者都作过各种分析,见仁见智,议论百出。欧洲曾有一学者罗列出25条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若把国内外各种论著中指出的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原因加在一起,不下30种,包括的范围极其宽广,可以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分析日本经济成功的原因时我们不必简单地一条条罗列那些原因和条件。马克思曾言,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而,在借鉴日本经验时,务必抓住与我国改革开放现实需要有直接的、起决定性作用关系的因素,这样不仅有助于解释世界,而且有助于改变世界,真正做到“洋为中用”。笔者认为这些决定性因素应该是:国际化目标、技术、国民的素质。

(一)日本的国际化目标始终如一,这是日本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二战后,日本是战败国。明治以来“大日本帝国”所开创的庞大“家业”丧失殆尽,经济大崩溃,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但是,日本举国上下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制定和执行了以经济国际化为核心、符合日本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与目标,先后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借助发达国家的保护和扶植复兴经济,稳定国内经济秩序,“贸易立国”,重返国际社会,走出“战后”;第二阶段,“技术立国”,促进经济起飞,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第三阶段,凭借经济、金融、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加入全球角逐。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相比,1977年日本为美国的35%,到1987年增至53%,人均16330 美元, 超过了美国。 据美国1988年《商业周报》统计,世界前10家大银行都是日本的。世界最大的30家公司中,日本占22家;前1000家中日本占310家; 日本在全球市场价值中所占比率为48%,美国仅为30%。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除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外,还一改过去自然资源小国而成为全球经济大国、资源大国的称号,大大提高了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顺应日本经济的发展态势,日本建筑业以向国外发展为战略目标,各建筑大企业都成立了海外工程部或在海外设立事务所。1984年日本国外工程承包额为95亿美元,到1994年仅225家中有排名的28 家日本企业的承包额就高达202亿美元;从承包地域分布来看, 最初日本在中东和东南亚,而今遍及全球,而且在全球六大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如在亚洲和中东市场,其收入名列第一;在美国市场名列第三;在拉美市场名列第六。

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首先源于日本始终如一的国际化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也就不会有成就,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技术进步是日本经济增长与国际工程承包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得到迅速发展,这主要归因于大规模的科技革命。作为日本,它是战败国,又是自然资源小国。同时,日本的总体科技实力也赶不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是世界上科技实力最强者,其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居世界之首;又如英国,它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曾在世界上享有过绝对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优势,如按人口平均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则居世界首位。而日本诺贝尔奖获奖人数排世界第12位,但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美、英、法等其他发达国家。为什么?

美国科学院1979年年度报告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美国一直认为,如果没有科学上的进展,技术也就不能进步,因此美国拼命在科学上花费力量。然而,有的国家在科学上并没有花费多大力量,却利用技术赚了大钱,这个国家就是日本”。这段话道破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技术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日本发展产业技术、获取经济效益的非凡能力。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活动,其成果是新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为了特定的目的把已知的科学知识巧妙地运用起来,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一定形式的产品或服务的则是技术。科学同生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而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手段才能有效地推动生产的发展。技术则是生产的直接准备,技术实现本身便是生产的一部分甚至是生产的核心部分。可见,善于发现科学原理,开拓技术前沿是一回事,而善于利用、改善和发展技术、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又是另外一回事。

日本的经济增长领先于欧美,技术进步是其主要推动力,下面拟从技术的研究能力、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技术的贸易能力来分析日本经济增长情况。

关于技术研究能力,通过比较日本与欧美的技术方面的经费投入和产出,可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1955年,日本的研究经费在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前苏联这6国中是最低的,仅占6国研究经费总和的1%。然而, 日本的研究经费增长速度最快。1985年日本研究经费占上述6 国研究经费总和的比例已上升到16%。1965年至1984年各国研究经费(除去物价上涨因素)的增长倍数为:日本3.2倍,美国0.7倍,联邦德国1.8 倍, 法国1.1倍, 日本遥遥领先。而且,日本政府实行“技术立国”的方针,大力推动企业增加技术研究经费,其值占日本技术研究总经费的80%。从参与研究的人数来看,据1986年日本统计,日本为47.3万人,美国为79万人,前苏联为149.1万人,联邦德国为13.3万人,法国为9.8万人,英国为9.4万人。在上述诸国中,日本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 从研究人数的增长情况来看,1963年至1985年,日本、美国、前苏联、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各国研究人数分别增加3.34倍、1.60倍、2.59倍、3.88 倍、2.82倍、1.63 倍。可见日本仅次于联邦德国占居第二位。 应该特别指出,日本企业职工的技术革新活动十分活跃,许多技术研究成果正是广大职工在生产现场创造出来的。这意味着日本在研究者统计人数之外,还存在着一支对科技研究起到重要补充作用的生产技术大军,这是其他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

日本在技术成果产出方面,首先体现在研究论文数量上。据世界著名的学术数据库INSPEC(英)、COMPENDEX(美)、化学文摘(美)、EMBASE(荷兰)等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分别按理、工、医、建筑等24个领域逐年进行国际比较,其结果表明,其中13个领域日本占二位(仅次于美国),11个领域占第三位。1976年至1985年10年中,日本在各学科领域所发表的论文数的增加速度与被调查的7个国家(美国、前苏联、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中是最快的,日本增至2-3倍,其他国家增至1.5-2.0倍。其次,作为技术成果的专利方面,日本是名符其实的“专利大国”,每年提出专利申请的件数领先于所有其他国。如1984年,世界91个国家共提出专利申请约110万件, 其中日本就占48.7万件,占世界总数的43%;1985年,日本在国内提出的专利申请达30万件,美国为11.3万件,前苏联为16.6万件, 其他发达国家各少于5万件。再比较专利获准并正式登记认可的数量,日本专利登记认可数占申请数的32%;美国为62%,EPO(欧洲专利厅)约为77%, 虽然日本专利申请有效率低,但其绝对数仍居世界首位。

日本在建筑方面的“技术进步”情况。1980年前,建筑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超过或接近GNE(国民支出总值)的年均增长率;1980年后,GNE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为5%,而建筑投资却出现负增长。 为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日本建筑业在技术革新和国际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列表(表3)说明之。

日本建筑业新姿态 表3

主 要 内 容 EC化给予的促进条件

EC化

扩大建筑业范围,探索新领域,

寻求新机会

国际化 承包国际工程,设立当地法人 一体化承包方式,发挥设计、

代表采购、施工综合功能

新空间 建筑海上结构,开发空间技术, 推进调研工作,设计与开发设

建筑地下结构备

新市场 改善住宅,高技术建筑,城市再 开发市场销售技术、 施工系

开发统与规划型营业

新技术 建筑机器人,应用电子技术,自 促进技术开发及其应用,引入

动化尖端设备

新方法 高层建筑施工标准化,缩短大 开发新施工方法、 保养与试

型建筑的施工工期运转

新材料 开发结构板、新无机材料 开发新材料

表中“EC化”即Engineering Constructor化的简称, 原意为技术管理者,现理解为技术总承包。通过EC化向建筑外围领域扩展,不仅收益增加,而且使建筑业显著地呈现出新的产业姿态,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关于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日本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居世界首位。其原因:

1.日本重视并擅长将技术发明推向实用化的研究、开发,重视并擅长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因此,许多新技术尽管首先在欧美被发明和创造出来,但在其产业化、实用化方面日本人却捷足先登,创造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各类产品来。

2.长期以来,日本一直集中力量搞民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而欧美,特别是美国由于一直以主要力量搞军用技术研究、开发,结果在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反而落后于日本。

3.在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日本重视和擅长制造小型、普及型的技术产品,而欧美重视和擅长制造大型、高级型、尖端型的技术产品。从应用角度看,日本的技术产品要宽广得多。

关于技术贸易能力方面,日本已达到仅次于美国而超过西欧各国的水平。日本技术出口能力虽与美国相差悬殊,但其技术进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美国和西欧。预计90年代末日本将转变为技术出超国。

(三)从日本国民素质来看日本的发展

美国人曾把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视为“奇迹”。是谁创造了奇迹?是人,是具有高素质的日本国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劳动力素质愈优良,科技成果愈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从而劳动生产率愈能迅速提高,经济愈能发展。日本之所以能在短短20余年时间里赶上和超过欧美,劳动力素质上的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民素质的优劣主要不取决于科技方面“尖子人物”的多寡,而取决于全民族文化素养程度的高低。日本科技方面尖子人物虽不多,但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不逊于任何发达国家。

日本国民的高素质除体现为能卓有成效地引进、消化国外科技和进行独自开发外,还富于集团意识,企业奉行“终身雇佣制”,有利于培育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忠诚心”;稳定熟练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可放心于人力资本投资。日本国民的高素质还体现在富于民族精神。日本企业中一直推行质量管理、自主管理、消灭缺点、提合理化建议等小组活动,基本上由职工自发组织,不占用正式工作时间,也不领取加班费和奖金;日本经济起飞时期,人们不以乘坐外国豪华型轿车为荣,而以乘坐国产小型车而感到扬眉吐气;日本劳动者素有勤奋实干的特色,日本企业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高超经营管理水平。

日本全民族的高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所能造就的,而是由于重视教育。战后日本实施9年义务教育, 并规定:“送学龄子女入学为父母应尽义务,不尽义务者将严励惩罚”;日本政府将教育列为A级社会投资,每年教育经费在总行政费中的比重都超过1/5;重视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普遍陷于瘫痪,但教育没有停顿,在瓦砾场上、露天地里照样进行教学:现在,日本大学教育已是“大众化阶段”。所以,许多建筑企业其“大本”人数都超过90%的水准。此外,各企业都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班,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而非为了“取证”。

1996年初,联合国总部100多位专家预计,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可望再列世界榜首。中国经济总规模已经上升到世界第6位。可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如何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如何使我国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国际化再上新台阶?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已审议和批准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战略。目标一经确定,关键就在于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完成根本转变,日本技术立国和提高全民素质并走向国际化的经验对我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标签:;  ;  ;  ;  

对我国建筑业国际化的新思考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